合同法案例
1. 合同法案例分析
買賣合同、共有關系
個體戶張某、王某二人於1999年10月1日從汽車交易中心購得一輛「東風」牌二手卡車,,共同從事長途貨物的運輸業務。二人各出資人民幣3萬元。同年12月,張某駕駛這輛汽車外出聯系業務時,遇到李某,李某表示願意出資人民幣8萬元購買此車,張某隨即氫車賣給了李某,並辦理了過戶手續,事後,張某把賣車一事告知王某、王某要求分得一半款項。
李某買到此車後,於同年年底又將這輛卡車以人民幣9萬元賣給趙某。二人約定,買賣合同簽訂時,卡車即歸趙某所有,趙某某租車給李某使用,租期為1年,租金人民幣1萬元,二人簽定協議後,到有關部門辦理了登記過戶手續。
趙某把車租賃給李某使用期間,由於運輸缺乏貨源,於是李某准備自己備貨,因缺乏資金遂向銀行貸款人民幣5萬元,李某把那輛卡車作為抵押物,設定了抵押,雙方簽訂了抵押協議,但沒有進行抵押登記。
次年11月趙某把該車以人民幣10萬元的價格賣給了錢某。12月趙某以租期屆滿為由,要求李某歸還卡車,李某得知趙某把車賣給錢某,遂不願歸還卡車,主張以人民幣9萬元買回此車,趙某不允,遂生糾紛。
現問:
(1)張某、王某對卡車是什麼財產關系?
(2)張某、李某的汽車買賣合同是否有效?為什麼?
(3)李某、趙某約定買賣合同簽訂時,卡車即歸趙某所有,該約定是否有效?為什麼?
(4)李某與銀行的抵押合同能否生效?為什麼?
(5)李某主張買回卡車的主張能否得到支持?為什麼?
(6)截止糾紛發生時,該卡車所有權歸誰享有?為什麼?
答案:
(1)張某、王某對卡車是按份共有關系。
(2)有效。因為張某擅自處分共有財產,該合同初為效務待定合同,後經王某默認而得補正,轉為有效合同。
(3)有效。合同當事人可以自由約定買賣合同標的物所有權轉移的時間。
(4)不能生效。一是因為李某無權以他人所有之物設立抵押,二是因為未辦理抵押登記。
(5)不能。因為承租人行使優先購買權應以同等價格為條件。(6)歸趙某所有。因為趙某尚未將卡車交付給錢某,卡車所有權並未轉移。
解題思路
本題雖然人物眾多,但彼此之間的法律關系比較簡明,案情發展脈絡呈流線型,考生只要依情節按圖索驥,依次回答每個問題即可。
法理詳解:
(1)、(2)張某、王某按份投資購買卡車,共同從事運輸業務,依法成立按份共有關系。按份共有又稱分別共有,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共有人按照各自的份額分別對共有財產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一種共有關系。《民法通則》第78條規定;「按份共有人按照各自的份額,對共有財產分享權利,分擔義務。」
既為共有關系,共有財產全屬於全體共有人所有,因此,共有財產的處分,必須取得全體共有人的同意。一個或者幾個共有人未經全體共有人的同意,擅自對共有財產進行法律上的處分的,對其他其有人不產生法律效力。但如果其他共有人事後追認該行為,則該處分行為有效。《合同法》第51條規定:「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不效。」本案中王某事後得知後,要求分得一半款項的行為表明,王某是追認了張某的無權處分行為。
(3)、(6)《合同法》第133條規定:「標的物的所有權自標的物交付時超轉移,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另有約定的除外。」第(3)問所列情形即屬於本條所指的「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情形,即當事人可以自由約定標的物移轉時間,而不受「自標的物交付時起轉移」的束縛。而第(6)問則應適用「標的手所有權自標的手交付時起轉移」的約束,依本案案情交待,糾紛發生之時,標的物尚在承租人李某手中,因而趙某並未將卡車交付給錢某,故錢某並未取得所有權,此時卡車所有權仍歸趙某所有。
(4)依《擔保法》第41條及第42條第(四)項規定,以汽車設立抵押的,應當辦理抵的物登記,抵押合同自登記之日起生效。另外,抵押人應對抵押物依法具有所有權或者處分權,不得非法在他人之物上設立抵押。(5)承租人享有優先購買權,是以在同等條件下為前提的。本案中錢某出價10萬元,李某出價9萬元,顯然不構成「同等條件」。
2. 倒簽日期的合同是否有效(附2個相關案例)
在處理合同糾紛時,倒簽日期的情況時有發生,這使得許多人困惑於倒簽日期的合同是否有效。通過分析兩個案例,我們可以得出只要倒簽日期的合同是雙方真實意思表示,並且沒有違反法律法規的效力性強制性規定,該合同應當認定為有效。
案例一中,最高法院認為,即使合同文件倒簽日期,只要雙方合作共同競買廣西信託大廈的事實並非虛構,是雙方真實意思的表示,就不應因此影響合同的有效性。盡管在實際操作中,倒簽日期可能帶來一些法律風險,如合同的形成時間與實際簽訂時間不一致,但在沒有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的情況下,合同應被認定為有效。
案例二通過裁定書展示了類似的觀點。雖然雙方可能存在倒簽合同日期的行為,但這僅涉及合同成立生效的時間點,不涉及合同的有效性。只要合同符合法律規定,不損害國家利益或違背公序良俗,就應被認定為有效。
從案例分析中,我們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首先,倒簽日期的合同需要基於雙方的真實意思表示。其次,合同不能違反法律法規的效力性強制性規定。最後,盡管倒簽日期可能會引發法律風險,但只要滿足上述條件,合同的有效性不應受到影響。
在處理合同糾紛時,律師需要對合同法有深入的理解,並能夠根據具體情況分析合同的有效性。北京雲亭律師事務所創始合夥人唐青林律師,就擁有豐富的經驗和專業知識,能夠幫助企業防範和降低合同法律風險。
此外,案例還展示了最高法院在處理合同糾紛時的嚴格標准。最高法院在裁定書中指出,法院在確認合同無效時,應以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和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為依據。這強調了法律在合同糾紛處理中的重要性,要求法院在認定合同有效性時必須遵循法律法規。
綜上所述,倒簽日期的合同在滿足真實意思表示和不違反法律法規的條件下,應被認定為有效。然而,律師在處理此類合同糾紛時,應考慮可能的法律風險,並確保合同符合法律規定,以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3. 合同法案例:甲乙是鄰居,某日乙突發疾病住院醫治急需錢甲拿出一萬元送上門並說,先用著以後再說,後乙病
首先,甲乙雙方之間自覺達成了協議,屬於合同行為。可是甲認為該一版萬塊錢是借款,屬於借權貸合同,是雙務合同;乙認為是受贈之錢,屬於贈與合同,屬於單務合同。可是,合同的制定和履行必須遵循平等公平的原則,不能出現明顯有失公正之處,所以在案例中,甲的行為被判定為借貸而非贈與,乙應當將錢歸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