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貨日期合同法
❶ 購銷合同簽訂日期和發貨日期
法律主觀:
購銷合同的雙方當事人最好在合同條款當中約定合同的履行期限,如果沒有約定的,那麼可以補充約定期限。一、購銷合同能不寫交貨日期嗎購銷合同最好寫上交貨日期,如果沒有交貨日期的話,那麼雙方當事人都不知道該什麼時候履行合同。二、怎麼簽購銷合同購銷合同是買賣合同的變化形式,它同買賣合同的要求基本上是一致的。主要是指供方(賣方)同需方(買方)根據協商一致的意見,由供方將一產品交付給需方,需方接受產品並按規定支付價款的協議。買賣合同一般應規定的內容及注意要點:1、當事人的名稱或者姓名和住所,應以營業執照名稱為准,自然人就以居民身份證上的名字為准。2、標的,應寫全稱,寫具體,不能簡寫,品種、規格、型號、等級、花色等都應具體標明。3、數量,必須明確填寫,不得含糊。4、價款或者報酬,由雙方協商決定。5、質量,產品的質量標准,必須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標准化法》的規定,沒有國家標準的要按企業標准簽訂,當事人有特殊要求的,由雙方協商簽訂。6、履行期限、地點和方式,應有明確規定。7、違約責任就按合同法的規定。8、解決爭議的方法可由仲裁委員會仲裁或由法院解決。另外還可以制定包裝方式、檢驗標准和方法、結算方式、合同使用的文字及其效力等條款。買賣合同是出賣人轉移買賣標的的所有權於買受人,買受人支付貨款的合同。買賣關系的主體是出賣人和買受人。轉移買賣標的物的一方為出賣人,也就是賣方;受領買賣標的,支付價金的一方是買受人,也就是買方。三、購銷合同生效的條件1、合同承載著雙方意思自治的內容,約定的內容只要不違反法律的強行性的限制規定,均應受法律的保護。因此,對合同文本的設計和書寫必須完整、周密、精確和規范。在實際交易過程中,合同當事人會由於合同條款不完備,或欠缺內容,或沒有履行合同的特殊手續(如:不動產抵押需要登記備案),導致合同無效,責任不清,而無效的、不完備的合同當然不會成為債權的保證。因此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2、合同的成立和生效是不同的。合同自雙方當事人簽字或蓋章時合同成立,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但是有一些合同,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辦理批准、登記手續的,在辦理批准、登記手續之後才能生效,另外,當事人可以對合同的效力約定附有條件,附生效條件的合同,自條件成就時生效;當事人還可以對合同的效力約定附期限,附生效期限的合同,自期限到期時合同生效。所以,如果當事人雙方希望在合同簽字後即時生效,就應當在合同的末尾條款明確約定:本合同在雙方當事人簽字、蓋章後即生效。3、雙方當事人在合同落款處務必要簽字、蓋章,有些企業或個人不是很在乎這個問題,本來應當由公司蓋章的地方,只是由公司的相關負責人或銷售業務人員簽名,這樣就會導致合同存在未生效的法律風險。4、在合同內容上,對標的物數量和質量要有明確的約定,如:標的物的規格、功能、質量標准欲達到何種使用效果,合同價款的支付方式、支付期限、交貨地點和期限等等,合同用語一定要精確、規范,不能產生歧義,如:在對期限的約定中,應正確使用「之前」、「之後」這類用詞,在設定權利、義務時,應正確使用「應該」、「可以」、「有權」、「不得」這類用詞,等等。很多時候,用語的不當致使整個合同的權利義務失衡,不但給合同目的的實現造成障礙,也給糾紛的解決帶來困擾。在實務中,有些比較大型的公司由於本身的業務較多、種類也頗為相似,因此常常會使用事先准備的「格式合同」,一般來講,提供格式合同的一方往往會在合同中不同程度地免除、減輕自身的責任,加重對方的責任。當然,顯失公平的格式條款可能在將來產生爭議時被法院確認無效,但是明顯給雙方的交易製造了很多麻煩。根據法律規定可以得知,購銷合同最好寫上交貨日期,如果沒有交貨日期的話,那麼雙方當事人都不知道該什麼時候履行合同。
法律客觀:
根據《 民法典 》第五百九十六條: 買賣合同 的內容一般包括標的物的名稱、數量、質量、價款、履行期限、履行地點和方式、包裝方式、檢驗標准和方法、結算方式、合同使用的文字及其效力等條款。
❷ 快遞糾紛如何維權
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
二、避免快遞糾紛的方法
快遞屬於高風險行業,快遞公司一般都採用格式運單,並在運單背面印製格式條款,對丟損貨物的賠償責任作出限制。一般情況下,較為規范的快遞公司都會在運單正面明顯提示閱讀背面條款,並註明簽字即視為對格式條款的同意,因此,除非該格式條款確實存在顯失公平的情形,否則寄件人簽字後該條款就對雙方發生效力。
因此,在採用快遞方式運輸物品時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要選擇規范的快遞公司。盡可能選擇信譽好、服務好、經營規范、證照齊全的快遞公司。寄遞之前最好查看快遞公司的營業執照,同時約定好可能發生的意外情況的解決辦法,以免事後引起不必要的糾紛。
二是要詳細填寫快遞單,表明物品價值。與快遞公司簽訂規范的《快遞遞送合同》或《運輸合同》、《委託合同》,盡量明確雙方權利義務及違約責任。
三是要仔細查看托運單的填寫是否全面、清晰,是否包括貨物名稱、數量、價值、到貨日期、運輸方式、取貨方式、收貨人以及聯系方式等。注意閱讀運單背面條款,並清楚填寫運單,尤其是托運物品的名稱、數量。這在發生糾紛、申請賠償時是相當重要的憑據。有的消費者就因為在運單上簡單填寫「物品」,而無法證明寄遞的內容物到底是什麼,而失去了獲得合理賠償的機會。
四是要快遞前進行保價。如果快遞的是重要物品或易損壞物品,一定要選擇保價並填寫「等額保價合同」以明確違約責任。一般情況下,消費者所支付的保價費為消費者申報保價金額的1%至3%,所以建議消費者切勿因小失大。支付了較低額度的保價費用相當於多了份「保險」。
五是要先驗後簽,保障自身權益。消費者在寄遞貴重物品時,要及時與收件人溝通,提醒對方在收貨時切記要先驗貨後簽字,一旦發現貨物有問題,在收集好索賠證據的前提下,及時向相關部門反映。當面開包檢查、核對好貨品後再簽收。如發現物品丟損,盡量與投遞員書面確認丟失情況,保存證據。
❸ 倒簽日期的合同是否有效(附2個相關案例)
在處理合同糾紛時,倒簽日期的情況時有發生,這使得許多人困惑於倒簽日期的合同是否有效。通過分析兩個案例,我們可以得出只要倒簽日期的合同是雙方真實意思表示,並且沒有違反法律法規的效力性強制性規定,該合同應當認定為有效。
案例一中,最高法院認為,即使合同文件倒簽日期,只要雙方合作共同競買廣西信託大廈的事實並非虛構,是雙方真實意思的表示,就不應因此影響合同的有效性。盡管在實際操作中,倒簽日期可能帶來一些法律風險,如合同的形成時間與實際簽訂時間不一致,但在沒有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的情況下,合同應被認定為有效。
案例二通過裁定書展示了類似的觀點。雖然雙方可能存在倒簽合同日期的行為,但這僅涉及合同成立生效的時間點,不涉及合同的有效性。只要合同符合法律規定,不損害國家利益或違背公序良俗,就應被認定為有效。
從案例分析中,我們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首先,倒簽日期的合同需要基於雙方的真實意思表示。其次,合同不能違反法律法規的效力性強制性規定。最後,盡管倒簽日期可能會引發法律風險,但只要滿足上述條件,合同的有效性不應受到影響。
在處理合同糾紛時,律師需要對合同法有深入的理解,並能夠根據具體情況分析合同的有效性。北京雲亭律師事務所創始合夥人唐青林律師,就擁有豐富的經驗和專業知識,能夠幫助企業防範和降低合同法律風險。
此外,案例還展示了最高法院在處理合同糾紛時的嚴格標准。最高法院在裁定書中指出,法院在確認合同無效時,應以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和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為依據。這強調了法律在合同糾紛處理中的重要性,要求法院在認定合同有效性時必須遵循法律法規。
綜上所述,倒簽日期的合同在滿足真實意思表示和不違反法律法規的條件下,應被認定為有效。然而,律師在處理此類合同糾紛時,應考慮可能的法律風險,並確保合同符合法律規定,以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