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經濟法責任就是經濟責任

經濟法責任就是經濟責任

發布時間: 2025-07-04 20:42:31

㈠ 國有企業肩負的三大責任是什麼

國有企業具備三大責任,特別是中央企業具備三大責任。第一個責任是經濟責任,第二大責任是社會責任,第三大責任是政治責任。

1、經濟責任,是指經濟法律關系主體違反經濟法義務或經濟合同義務依法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其形式包括違約金、賠償金、罰款、沒收和某些行政處分。

學說中有認為,經濟責任泛指一切具有經濟內容的法律責任,包括民事責任、行政責任以及某些刑事責任;亦有認為經濟責任僅指經濟行政法上的責任,而不問其內容如何。

2、社會責任是指一個組織對社會應負的責任。一個組織應以一種有利於社會的方式進行經營和管理。社會責任通常是指組織承擔的高於組織自己目標的社會義務。它超越了法律與經濟對組織所要求的義務,社會責任是組織管理道德的要求,完全是組織出於義務的自願行為。

3、政治責任是指政治官員制定符合民意的公共政策並推動其實施的職責及沒有履行好職責時所承擔的譴責和制裁。也就是說,政治責任不僅僅是對政治責任主體政治行為是否符合法律規范和法律程序即形式正義的評價,更是對其政治性決策及其後果是否合理正當即實質正義的考察。

政治責任包括積極意義的政治責任和消極意義的政治責任,前者是指政治官員制定符合民意的公共政策並推動其實施的職責,後者是指政府官員未能履行職責時應承受的譴責和制裁。

(1)經濟法責任就是經濟責任擴展閱讀:

其中政治責任實現途徑:

1、黨的追究。是指中共中央和縣級以上地方各級黨委對黨政機關中由其管理的幹部應承擔的政治責任發動的追究。

2、立法機關追究。是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和地方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對其選舉、決定、任免的幹部應該承擔的政治責任發動並實施的追究。

3、上級追究。是指在具有等級結構特點的國家機關中,上級機關及其領導人員對下級政治官員應該承擔的政治責任發動的追究。

4、自我追究。是指政治官員對其履職情況和其言行進行自我評價,認為沒有認真履行職責或言行違背民意,而自我發動的政治責任追究。

5、社會追究。是指民眾對應該承擔政治責任的官員直接發動的追究。

㈡ 經濟責任是什麼意思

問題一:什麼是經濟責任 經濟責任審計中的「經濟責任」是指當事人基於其特定職務而應履沒鏈仿行、承擔的與經濟相關的職責、義務,而不是指當事人對其與經濟相關的職務行為應當承擔的法律後果或當事人應當承枯纖擔的經濟上的後果(如經濟上的賠償、補償)等。該責任有以下特徵:
一、該責任是一種職責或義務。這里責任的真正含義應當是當事人在特定的社會生活中所負有的特定的職責或義務,而不是當事人的行為應當承擔的特定後果。
二、該責任是與職務相關的職責或義務在社會生活中,當事人應當承擔或履行的職責或義務有多種,而經濟責任審計中的經濟責任是基於當事人擔任特定的職務而應當承擔或履行的法定或約定的職責或義務,與職務喚核無關的其他責任或義務不在該責任的范疇之中。
三、 責任是與經濟相關的職責或義務。基於當事人特定的職務而產生的職責或義務同樣很多,包括與經濟相關的職責或義務和與經濟無關的職責或義務(如政治上的職責或義務等),經濟責任審計中經濟責任所包含的是當事人與經濟相關的職責或義務。
四、 該責任是當事人應當承擔或履行的職責或義務。對於一個單位來講,由於法定或約定的職務、分工,每個人應當承擔或履行的職責或義務都不同,而經濟責任審計是針對特定的被審計人進行的,被審計人的經濟責任應當是其應當承擔或履行的法定或約定職責或義務。經濟責任審計只評價被審計人的責任,而對其他人的責任一般不作具體評價。

問題二:親們幫我解釋一下經濟責任制是什麼意思? 經濟責任制,作為公有制中的經濟管理制度,同時也是公有制組織之間及組織內部的一種經濟法律制度。經濟責任制不僅僅是一種管理關系,同時是一種法律關系。
經濟責任制通過法定或是約定的法律形式,確定各方的權利義務,以及相應的經濟指標和經濟核算,採取獎勵和制裁來實現對於主體行為的引導。由此,經濟責任制是一種完全的法律制度。它是指,在公有制領域內的經營管理中,國家、集體和個人之間相互承擔經濟義務和相應的享有權益的經濟法律關系和制度。
廣義的經濟責任制,也包括非公有制領域的經營管理責任制關系,如私營企業的經理與董事會的關系、董事與股東的關系等,但其主要由私法自治或當事人意思自治,一般而言不屬於經濟法的范疇。

問題三:經濟責任是什麼?它和經濟法律責任又有什麼區別? 經濟法律責任是指在國家干預和調控社會經濟過程中因主體違反經濟法律、法規而依法應強制承擔的否定性、單向性、因果性經濟義務。

經濟責任是指當事人基於其特定職務而應履行、承擔的與經濟相關的職責、義務,而不是指當事人對其與經濟相關的職務行為應當承擔的法律後果或當事人應當承擔的經濟上的後果。

問題四:什麼叫經濟責任承包制 「經濟責任制承包合同」是一個大類合同的總稱,它主要起補充和保障作用。
它一般是作為「承包合同」的補充,來明確承包方和發包方的責任,如果出現違約或有什麼問題由誰來承擔責任。
主體發包方和承包方。
具體的資格限制要看具體的承包合同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通常主體上沒有什麼限制,但是在合同上會對承包項目的質量做出比較詳細的規定,如要符合法律或相關規章,承包方要接受發包方的審計、檢查等

問題五:責任會計是什麼意思啊? 責任會計是在分權管理條件下,為適應經濟責任制的要求,在企業內部建立若干責任單位,並對它們分工負責的經濟活動進行規劃、控制、考核與業績評價的一整套會計制度。責任會計是以往的各種會計管理制度的發展
以前的經濟責任制沒有明確直接與會計的關系,沒有和會計相結合,而責任會計則是把廠內經濟責任制與會計結合起來,從實踐和理論上都得出明確的概念,成為會計工作的一個領域―一經濟責任會計。具體說:就是在企業內部除了要算產品財務賬以外,還要按照企業內部經濟責任制的原則,按照責任歸屬,確定責任單位(車間、技術、經營、管理部門),明確責任指標(包括資金、成本費用、利潤),以各責任單位為主體(對象)按責任指標進行核算、控制、監督、實行統分結合、雙層核算的會計管理制度。

問題六:什麼叫經濟責任制考核 考核方法 1、考核分兩部分:月指標考核、年度綜合評估考核。 2、每月對分公司總經理進行各項銷售、經營、激勵指標考核; 每半年進行一次綜合評估考核。 3、月考核採取百分制和激勵加(減)分方式,進行打分考核。 4、銷售中心每月月底結束上個月考核, 並把月考核結果通報給各分公司總經理。 5.綜合評估(20分):由銷售中心市場部、財務部、 廣告信息部、技術服務部對各分公司總經理進行綜合評估。 6、對全年12個月的各項指標考核得分求出平均值, 加上2次綜合評估考核得分就是分公司總經理的年綜合考核得分

問題七:什麼是經濟責任制? 經濟責任制是按照責、權、利相結合的原則,將公司、企業生產經營計劃總指標加以分解,層層落實到職能部門和基層單位及職工個人的經營管理制度。
責,是指公司企業內部各單位和個人承擔的經濟責任以及由此所擔負的生產工作責任。主要包括計劃規定的生產任務和履行經濟合同承擔的經濟責任。使用各項資金承擔的經濟責任,對生產經營成果承擔的經濟責任等。實行企業內部經濟責任制的公司、企業的每個崗位,各個環節和各個方面的生產工作責任及經濟責任都應有明確規定。
權,是指企業內部各單位和個人根據其承擔的經濟責任相應享有的經濟權力以及由此而在生產工作中所享有的自主決策權力。主要包括:一定的生產計劃權、資金使用權福物資支配權以及人事管理權等。實行企業內部經濟責任制的公司企業內部各單位和個人享有的各種權力,不但應與其承擔的責任相適應,而且應具體通過他的生產工作崗位來行使。其權力范圍和大小也應由其工作崗位的性質來決定。
利,是指企業內部各單位和個人根據其承擔的經濟責任以及生產工作任務完成情況和取得的經濟效果所獲得的經濟利益。實行企業內部經濟責任制的公司企業內部各單位和個人所得到的經濟利益的形式一般有兩種,即工資和獎金,其主要形式是獎金。工資獎金都是按勞分配的具體實現形式。

問題八:關於對某某同志進行經濟責任審計是什麼意思 經濟責任審計兩個報告是指經濟責任審計報告和經濟責任審計結果報告。二者的區別主要有五點。
一是送達對象不同。《規定》第二十九條指出,審計機關應當將經濟責任審計報告送達被審計領導幹部及其所在單位。第三十條明確,審計機關應當將經濟責任審計結果報告等結論性文書報送本級行政首長,必要時報送本級黨委主要負責同志;提交委託審計的組織部門;抄送聯席會議有關成員單位。
二是功能作用不同。經濟責任審計結果報告,是審計機關履行委託審計職責,對被審計領導幹部履行經濟責任情況進行審計監督評價和建議的載體,針對的是被審計對象,服務的是黨政主要領導和委託部門。
三是報告的內容不同。結果報告反映的是被審計對象履行經濟責任情況,《規定》第十八條明確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情況;遵守有關經濟法律法規,貫徹執行黨和國家有關經濟工作的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情況;制定和執行重大經濟決策情況;與領導幹部履行經濟責任有關的管理、決策等活動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情況;遵守有關廉潔從政(從業)規定情況。而審計報告反映的是被審計對象所在單位財政財務收支、內部控制及相關經濟活動與管理的情況,類似於常規性的財政(財務)。
四是處理和建議的對象不同。針對審計發現的問題,提出處理處罰意見和審計建議,兩個報告有很大區別,要特別注意二者表述上的區別和建議的針對性。結果報告反映被審計對象的違紀違法問題及審計建議,是針對受託部門和使用報告的相關單位和領導提出的。
五是解決爭議的途徑不同。《規定第三十二條明確,被審計領導幹部對審計報告有異議的,可以在收到審計報告之日起30日內向出具審計報告的審計機關申訴,審計機關應當自收到申訴之日起30日內作出復查決定;被審計單位領導幹部仍有異議的,可以自收到復查決定之日起30日內向上一級審計機關申請復核,上一級審計機關應當自收到復核申請之日起60日內作出復核決定(為最終決定)。由於審計機關出具審計結果報告屬組織作為,不送達被審計對象,僅供組織部門、幹部監督部門和黨政主要領導參考使用,不存在爭議和救濟問題。

問題九:什麼是經濟職責 經濟責任是指以金錢為責任標的。基於產生的原因不同,可以分為約定經濟責任 與 法定經濟責任。法定中的經濟責任有很多,根據法律調整的對象不同,可以分為公法中的經濟責任和私法中的經濟責任。
私法中的經濟責任主要有這幾種,即「補償金、賠償金、違約金、定金、訂金、押金(保證金)、滯納金」。
公法中的經濟責任主要有這三種:罰金、罰款、滯納金。

問題十:經濟責任審計的定義 經濟責任審計:指企事單位的法定代表人或經營承包人在任期內或承包期內應負的經濟責任的履行情況所進行的審計。經濟責任審計的主要目的是分清經濟責任人任職期間在本部門、本單位經濟活動中應當負有的責任,為組織人事部門和紀檢監察機關和其他有關部門考核使用幹部或者兌現承包合同等提供參考依據。

㈢ 經濟責任制的經濟法理

現代國家日益趨向於混合經濟、後現代主義、經濟自由和經濟民主化和合作主義,這使得國家法律模式越來越趨向於公私混合型,越來越注重對組織的協調與促進,注重對組織內部行為的管理與鉗制,經濟責任制正是在政府職能轉變的前提下,成為政府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手段。在公有國家內,經濟責任制與國家所有權緊密融合,使得其以法律的形式來實現,公有國家的特性使得其法律不斷地對組織加以宏觀和微觀的調控管理,經濟責任制正是在這一前提下與經濟法完全融為一體。經濟責任制本身是在經濟法的理論、原則和價值觀上建立起來的,它在公有社會內部,以制度的建設,實現了經濟法的理念,它是公有社會中經濟法的核心制度。
第一,經濟責任制是經濟法上責權利相統一原則的具體制度體現。責權利相統一作為經濟法上的核心原則,強調經濟法律行為的合法性、受國家強制力的評價性,強調責任的重要性。各經濟法主體對國家、對社會都負有義務(責任),必須首先盡責,責字當先。這一原則能夠集中反映市場經濟對法律的要求,能夠全面體現國家的經濟政策,它明確解釋了經濟法的本質,使之與民法、行政法等法律部門區別開來,使經濟法成為一個有著顯著獨立標志的法律部門。
第二,經濟責任制是與現代法律的發展趨勢相一致的,是與經濟法的出現及其調整對象緊密吻合的,它從根本上反映了經濟法的精髓所在。應當認識到,分工與專業化和組織一體化的進程,是合而為一的,任何對其偏頗的理解都是對現代經濟生活的一種片面的理解,由此出發,市場同政府、組織之間的關系也是密不可分的,經濟責任制正是在這意義上,是以市場為基礎而不是排斥和不兼容的。
第三,經濟責任制是克服激勵困境的重要途徑,是提高管理水平的必要手段,因而它在經濟法的組織管理關系的調整中居於核心地位,由此決定了它在經濟法中的地位。激勵問題的出現,從根本上來說是與個人主義相聯系的,它是由於個人對於私人目標或利益追求所導致的。因而,在公有國家出現之後,經濟個體經濟利益與經濟目標的沖突往往使得組織利益與目標得不到實現,因而通過一定的激勵機制來實現對經濟個體行為的引導,就是公有國家經濟生活中所要面臨的首要問題。激勵與管理的統一性,使得經濟責任制在公有國家的經濟管理中居於核心地位。 作為經濟法的核心法律制度,經濟責任制同其他經濟法律部門之間是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可以說,經濟法的每一個法律部門及其下屬的法律規范,都包含有一定的經濟責任製法律規范或其因素。
第一,經濟責任制同國家所有權之間的關系。國家所有權實現方式從根本上而言,是經濟責任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凡涉及國有資產的投資經營,無論是既有的全民所有制企業及其改革,還是依法掌握特定國有資產的機構,企業與其它主體合資經營公司企業,都離不開國有資產的經營管理制度」。同時,在國家所有權制度內部,國有資產的經營形式等法律規范就是經濟責任制的內容,「所謂資產經營形式,是指用以落實企業法的規定,具體規范國家與企業的責、權、利關系,保障雙方權益的企業經營國有資產的責任制形式」。國家所有權的管理和實現要依賴於經濟責任制,國家所有權作為一種特殊的財產權,它不能在法律僅僅保護其對於財產的「支配權」的基礎上自己實現組織管理關系安排,因而它必然依賴於經濟責任制對於組織管理關系的調整。因此,國家所有權制度成為經濟法的法律部門也是必然的。
國家所有權制度同經濟責任制是不可分離的,任何離開經濟責任制的國家所有權必將出現種種官僚主義、內部人控制等等弊端。權力腐蝕人,絕對的權力絕對的腐蝕人,在國家所有權制度內,由於國家作為一個擬制體,它在現代國家必然依賴於科層制度(官僚制度)來實現,因而,無論是對於代表所有權的政府,還是享有經營權的競爭性主體,都具有追求自我利益的趨勢,因而,要實現國家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和社會利益的最大化,必然要對這些組織加以約束。經濟責任制將責任放在第一位,強調法律上受強制的義務。因此,國家所有權與經濟責任制是相輔相成的,是表裡的關系。
第二,經濟責任制與經濟管理制度的關系。經濟管理制度是經濟法的重要制度,在政府已經日益參與經濟調控和直接經營的今天,試圖恢復純粹的自由主義是不可能的,現代各國均採取了「混合經濟」。國家採取主動式的經濟管理也是經濟法的根本所在,而國家一旦採取了主動介入的態度,就不可能回頭。因而,經濟管理是國家經濟管理職能的具體體現。政府經濟管理的理論依據在於「市場失靈」,但是,政府參與經濟管理,並不意味著它必然能夠將經濟管理好,同時,政府的經濟管理並不能代替市場對資源的基礎性配置作用,政府同市場應當是互補的。政府官僚機構的特性,決定了它不能自然而然的以經濟效益作為經濟管理的目標。
應當看到,經濟法中的經濟管理法律制度,其中有關經濟管理法律責任的法律規范,構成了經濟責任制中一般經濟責任制的內容,我國的既有法制中,這部分的規范往往是通過行政法來實現的,因而,在經濟改革不斷深入的同時,經濟責任制的確定是經濟管理法律制度完善的方向。

㈣ 經濟責任是指什麼

經濟責任是指經濟法律關系主體違反經濟法義務或經濟合同義務依法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它是一種法律上的約束,當主體未能履行其經濟義務時,便需承擔相應的後果。其形式多樣,包括違約金、賠償金、罰款、沒收和某些行政處分。

在學術界,對經濟責任的理解存在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經濟責任泛指一切具有經濟內容的法律責任,包括民事責任、行政責任以及某些刑事責任。這意味著,一旦違反了經濟法規或合同約定,不僅可能面臨經濟上的損失,還可能承擔民事、行政乃至刑事責任。

另一種觀點則將經濟責任限定在經濟行政法的范疇內,不問其內容如何。這種觀點認為,經濟責任主要集中在經濟行政法領域,如違反稅收、價格、反壟斷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可能會受到經濟行政法上的處罰。

無論是哪種觀點,經濟責任都強調了經濟法律關系主體在經濟活動中應承擔的責任。它不僅保障了經濟秩序的穩定,也促使參與者更加謹慎地履行自己的義務。

經濟責任的存在,使得經濟法律關系主體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也必須遵守相應的法律規定。這種責任制度有助於維護市場秩序,促進經濟健康發展。因此,理解經濟責任的內涵,對於企業和個人來說都至關重要。

㈤ 經濟責任是指什麼

經濟責任是指經濟法律關系主體違反經濟法義務或經濟合同義務依法應承擔的法律責任。關於經濟責任,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理解:

  1. 法律約束性

    • 經濟責任是一種法律上的約束,要求經濟法律關系主體必須履行其經濟義務。
    • 一旦主體未能履行義務,將依法承擔相應的後果。
  2. 責任形式多樣

    • 經濟責任的形式包括違約金、賠償金、罰款、沒收和某些行政處分等。
    • 這些形式旨在彌補損失、懲罰違法行為並維護經濟秩序。
  3. 學術觀點差異

    • 一種觀點認為,經濟責任泛指一切具有經濟內容的法律責任,包括民事責任、行政責任以及某些刑事責任。
    • 另一種觀點則將經濟責任限定在經濟行政法的范疇內,主要關注經濟行政法領域的違法行為及其處罰。
  4. 經濟秩序保障

    • 經濟責任的存在有助於保障經濟秩序的穩定,促使經濟法律關系主體更加謹慎地履行義務。
    • 它通過法律手段維護市場秩序,促進經濟健康發展。
  5. 重要性

    • 對於企業和個人而言,理解經濟責任的內涵至關重要。
    • 這有助於他們在經濟活動中遵守法律規定,避免違法行為帶來的經濟損失和法律後果。

㈥ 經濟法自身發展出的一些特定的責任形式有哪些

目前還沒有規范統一的概念和解釋。 1、對經濟法律責任從本質上進行規定,應該是:經濟法律責任是特定經濟關系通過經濟法律對違背其要求的經濟主體規定所必須承擔的法律後果。 (孫皓暉主編:《經濟法學原理》,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15頁。) 2、經濟法律責任就是指經濟法律關系的當事人違反經濟法所規定的義務或者基於某種特定的法律事實而在經濟法上承擔的法律後果。 (杜飛進著:《論經濟責任》,人民日報出版社1990年版,第19頁。) 3、經濟法律責任,就是經濟法主體不正確行使權利或違反義務時,依法應承擔的法律後果。 (史文清主編:《新編經濟法概論》,復旦大學出版社 1991年版,第84頁。) 4、經濟法律責任是指經濟法主體因實施了違反經濟法律法規的行為而應承擔的由法律規定的具有強制性的法律義務。 (李昌麒著:《經濟法——國家干預經濟的基本法律形式》,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82頁。) 5、經濟法律責任是指人們違反經濟法規定的義務所應付出的代價。 (漆多俊著:《經濟法基礎理論》,武漢大學出版社19N年版,第187頁。) 6、經濟法律責任是指經濟法主體因其進行了經濟違法行為或未能完成經濟義務時,所應承受的處罰的責任。

熱點內容
婚姻法離婚的特別規定 發布:2025-07-05 00:39:30 瀏覽:433
民法口供 發布:2025-07-05 00:34:46 瀏覽:615
我國刑法有溯及力 發布:2025-07-05 00:34:01 瀏覽:671
法院信訪聽證 發布:2025-07-05 00:31:31 瀏覽:949
具有法律效力的出軌保證書範文 發布:2025-07-05 00:25:36 瀏覽:693
勞動法如何規定產假 發布:2025-07-05 00:19:42 瀏覽:326
外國法律史刑事責任年齡 發布:2025-07-05 00:13:15 瀏覽:909
中國合同法錯誤 發布:2025-07-05 00:12:05 瀏覽:466
北京法官集體辭職 發布:2025-07-05 00:05:55 瀏覽:864
合同法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7-05 00:05:54 瀏覽: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