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法24舉證責任
A. 婚姻法解釋二第24條是誰提出的
1950年《婚姻法》第24條規定及年《婚姻法》修正案第41條均規定:「離婚時,原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應當共同償還。」將夫妻共同債務的認定建立在債務用於夫妻共同生活的基礎之上,即利益的分享。 1993年《關於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處理財產分割問題的若干具體意見》第l7條規定:夫妻為共同生活或為履行撫養、贍養義務等所負債務,應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並同時規定了若干不屬於夫妻共同債務的情形。該規定在堅持婚姻法利益分享原則的同時,還規定凡以夫妻一方名義所欠債務但經過對方同意的,均可推定為夫妻共同債務,增加了借款合意的情形,是對婚姻法第41條的延伸。而2003年頒布的婚姻法解釋二第23、24條修正了此前的規定,將婚姻存續時間作為認定夫妻共同債務的標准。其中第23條規定:「債權人就一方婚前所負個人債務向債務人的配偶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債權人能夠證明所負債務用於婚後家庭共同生活的除外。」第24條規定:「債權人就婚嫻關系存續期問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主張權利的,應按夫妻共同債務處理。」
如何看待上述規定的變化,筆者認為,應當根據其歷史背景及立法目的進行分析。立法變遷的動力往往隨著社會經濟生活的不斷發展產生的,對於1950年及2001年的婚姻法的規定,即婚姻存續期間以個人名義所借債務必須用於夫妻共同生活或借債合意才能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在經濟關系相對簡單的時代,私有財產並不豐富,對外舉債基本上是為了滿足衣食住行等基本需要,即用於夫妻的共同生活,是符合社會現實的。但隨著社會經濟關系的日益復雜以及社會誠信度的降低,交易安全日益需要得到法律的保護,人們舉債用途呈現多樣化、廣泛化的趨勢,以用途、目的決定夫妻共同債務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司法實踐中造成困擾。此前,債權人如欲向債務人的配偶主張權利,必須證明該債務是基於夫妻合意或用於夫妻共同生活,由於家庭生活的私密性,債權人無從真正掌控債務的用途及目的,尤其是配偶間串通轉移財產以逃避債務時,債權人的利益無法得到保護。
在這種情況下,婚姻法解釋二第24條修正了此前的規定,將舉證責任分配給配偶一方,推定夫妻關系存續期間的債務為夫妻共同債務,除非配偶一方能夠證明該債務已約定為個人債務或債權人知道夫妻約定分別財產制。這種修正並非是推翻婚姻法關於夫妻共同債務必須基於夫妻共同生活或合意的原則規定,而是在舉證責任上進行調整,當然允許債務人通過證明借款未用於家庭共同生活來否定該規定的適用。之所以將舉證責任分配給配偶一方,除了因為債權人難以掌控債務的用途和目的外,還由於債務人是使用借款一方,清楚知道借款的用途,與證據的「距離」較近,加重其舉證義務,更有利於案件事實的查清,而將舉證責任分配給債權人實屬苛求,將大大增加交易的成本。
除此之外,夫妻關系在人身上是信任關系,借債一方應當將舉債的事實告知配偶,在經濟上是一體關系,夫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財產為夫妻共同財產,依權利義務一致的法理,夫妻關系存續期間的債務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亦符合公平原則,這一規定體現了我國婚姻法對夫妻間應當同甘共苦的家庭道德理念,因此,將舉證責任分配給配偶是合情合理的。婚姻法司法解釋三公布時並未採納徵求意見稿中調整解釋二第24條規定的意見,可見最高法院的也持相同的意見。當前司法實踐中對該條款的適用產生爭議,主要原因是出現部分不誠信當事人未經配偶同意私自對外舉債非用於家庭生活(如賭博、吸毒,個人消費等)甚至與第三人串通虛構債務侵害配偶利益。
筆者以為,這種情況並非法律適用問題,而是事實的查明問題。反對婚姻法二第24條的人多以家事代理為理論依據,認為該條款規定不合理,如前所述,婚姻法解釋二第24條並未推翻婚姻法的規定,實際上是對夫妻共同債務舉證責任的分配作出的具體規定,並不違背婚姻法,只要配偶一方證明債務未用於家庭,即可免去配偶方的責任。雖然實際應用中由於部分當事人舉證能力薄弱,無法證明錢款用途,導致法律事實與客觀事實的查明存在偏差的情況。對此筆者認為,可以通過其他配套制度的實施予以解決,如建立分居制度解決夫妻關系不和期間所借債務的責任歸屬、如明確規定不屬於夫妻共同債務的若干情形等等。
B. 主審法官在知道真像的情況下套用婚姻法24條查封女方離婚後買的房產。
第二十四條 債權人就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主張權利的,應當按夫妻共同債務處理。但夫妻一方能夠證明債權人與債務人明確約定為個人債務,或者能夠證明屬於婚姻法第十九條第三款規定情形的除外。
夫妻一方與第三人串通,虛構債務,第三人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夫妻一方在從事賭博、吸毒等違法犯罪活動中所負債務,第三人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2003年,最高法在起草制定婚姻法司法解釋(二)時,實踐中反映較多的是一些夫妻「假離婚、真逃債」的問題。結合當時的經濟社會生活和司法實際問題,最高法通過該解釋第二十四條,即「債權人就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主張權利的,應當按夫妻共同債務處理。」
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24條主要存在兩方面的缺陷,一個是對夫妻共同債務的推定過於絕對,以「婚姻關系」作為夫妻共同債務的推定標准,只關注了債務產生的時間,而忽視了夫妻一方對外舉債的目的和用途,也沒有考慮夫妻是否有此合意;此外就是舉證責任分配不合理,在訴訟中,否認為夫妻共同債務的配偶一方要承擔舉證責任,證明自己與債務無關,「讓未參與債務形成的未舉債配偶方證明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對債務性質的約定,或者證明債權人在與其配偶訂立借貸合同時知曉雙方已約定實行分別財產制,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而此次出台的司法解釋則解決了舉證責任的問題,即第3條對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負債務的性質認定、舉證責任,做出了不同以往的解釋。薛**就此解讀道,此條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負的債務,一般情況下是舉債配偶一方的個人債務;其次,通過確立舉證責任,為債權人主張權利提供救濟途徑,即如果能證明「債務用於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產經營或者基於夫妻雙方共同意思表示的」,法院應該支持債權人的主張。
C. 單身保平安婚姻法解釋24條有多可怕
《婚姻法》解釋(二)第24條對夫妻共同債務的認定提出了新的標准,即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如果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通常會被視為夫妻共同債務。這一規定打破了傳統法律中的「誰主張,誰舉證」原則,導致債權人只需證明債務發生在婚姻期間,即可主張該債務為共同債務。
該司法解釋的實施,使得原本應當由債權人承擔舉證責任的情況,轉嫁給債務人配偶一方。若配偶想要證明該債務屬於個人債務,必須提供充分證據證明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有明確約定,或者證明符合婚姻法第19條第3款規定的特定情形,否則就可能被迫承擔共同債務。
鑒於此,建議情侶在婚前對財產狀況進行詳細約定,尤其是對個人財產的歸屬問題進行明確,以避免日後可能產生的糾紛。《婚姻法》第十九條第三款明確規定,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有明確約定歸各自所有的情況下,如果第三人知曉該約定,則應按照約定履行債務清償責任。
即便第三人不知曉該約定,夫妻一方仍需按照婚姻法的共同財產制度進行債務清償。然而,在離婚時,債務人一方有權要求另一方補償其已經支付的共同債務份額。
我國婚姻法確立了婚後所得共同制的原則,這意味著婚前個人財產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通常不會被視為夫妻共同財產。因此,建議計劃結婚的情侶在婚前進行財產公證,以便明確各自婚前財產的范圍和價值。
在實踐中,並非所有的財產都需要進行婚前財產公證。例如,不動產如房產和汽車通常已通過登記制度明確產權,無需再進行公證。而對於那些產權可能變動頻繁的動產,如存款、玉器和金銀首飾等貴重物品,婚前財產公證能夠有效避免未來可能出現的爭議。
綜上所述,婚姻關系中的債務問題復雜多樣,建議情侶在婚前進行充分溝通並制定合理的財產約定,以降低未來可能出現的法律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