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2017國際經濟法作業4

2017國際經濟法作業4

發布時間: 2025-07-09 16:06:10

① 參加2017年國家司法考試的具體時間是什麼時候

法考客觀題考試:

客觀題考試共兩卷,每張試卷100道試題,分值為150分,其中單項選擇題50題、每題1分,多項選擇題和不定項選擇題共50題、每題2分,兩張試卷總分為300分。

試卷一:8:30—11:30,考試時間180分鍾。

考試內容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法理學、憲法、中國法律史、國際法、司法制度和法律職業道德刑法、刑事訴訟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

② 2017年司法考試國際經濟法知識考點:條約終止和暫停施行的原因

1.條約本皮蘆悉身規定。實踐中締約方通過條約本身規定所引起的條約終止的情況主要有:
條約規定的期滿並且沒有延期;條燃乎約規定的其他解除條約的條件成立,如某一特定事件的發生。
2.條約當事方共同的同意。條約可因當事方在締約後明示或默示的共同同意而終止或暫停施行。一項條約某當事方與條約締約國咨商後,經全體當事國同意,條約可以終止或暫停施行。
3.單方解約和退約。條約是經過全體締約國一致同意才締結的,在條約有效期內,各締約國負有忠實履行條約的義務。除條約明文規定允許一方退約或解約外,一般不經其他締約國的同意,不得單方面終止或退出條約。根據《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的規定,只有經確定某一條約的當事國原意為容許有廢止或退出的可能,或由條約的性質可認為含有廢止或退出的權利,當事國才可以單方廢止或退出該條約。在這種情況下,當事國必須提前12個月通知其陂止或退出條約的意思。
4.條約履行完畢。條約規定的事項已履行完畢,條約即告終止。條約因締約各方分別將條約規定的權利義務完全履行完畢而終止是條約終止的最常見情況。
5.條約因被代替而終止。條約的全體當事國就同一事項締結後訂條約,如果以後訂條約為准,或先後訂立的兩條約內容不合,使兩條約不能同時適用,則先訂條約終止。
6.條約履行不可能。條約締結後,如果實施條約所必不可少的標的物永久消失或毀壞,以致不可能履行條約時,當事國可以此為理由終止或退出條約。如果不能履行屬於暫時性的,則當事國只能暫停條約的實施。並且,如果這種履行的不可能是由於當事國本身違反國際法而造成,則當事國須承擔相應的國際責任。
7.條約當事方喪失國際人格。當一國分裂為數國或並入其他國家而喪失其國際人格時,它所締結的雙邊條約即行終止,除非有一個新國家繼承該國的對該條約的權利和義務。
8.斷絕外交關系或領事關系。斷絕外交關系或領事關系使得以此種關系為適用條約必不可少的條件的條約終止。其他條約不受斷絕外交關系或領事關系的影響。
9.戰爭。戰爭發生使交戰的締約國間的政治條約、雙邊的商務條約終止。其他雙邊條約暫停施行。但關於戰爭法規方面的雙邊條約或多邊條約不得終止。
10.一方違約。條約當事國一方違約時,他方可以終止該條約或暫停條約的施行嘩爛。這是作為對對方不法行為的一種對抗,但應滿足必要和成比例原則。《維也納條約法公約》規定,因一方違約,締約他方有權終止或暫停施行該條約,但條約當事國一方的違約必須是重大的違約,包括:(1)條約當事國一方非法片面終止條約;(2)違反條約規定,且這項規定是實現條約的目的和宗旨所必要的。一方並不嚴重的違約不能導致另一方的廢約。
雙邊條約當事方之一重大違約時,它方有權終止該條約,或全部或部分停止其施行;多邊條約當事國一方有重大違約時,其他當事方有權以一致同意的方式,在這些當事方與違約方的關繫上,或在全體條約當事方之間,全部或部分停止施行或終止該條約。
11.情勢變遷。情勢變遷是指條約締結後,出現了在締結條約時不能預見的根本性變化的情況,則締約國可以終止或退出該條約。「情勢變遷」是「條約必守」的一個特殊例外。為了防止濫用情勢變遷原則,保持較穩定的條約關系,《維也納條約法公約》對情勢變遷原則的適用規定了嚴格的條件限制:(1)締約時的情勢必須發生了不可預見的根本性變化;(2)締約時的情勢構成當事國同意受條約拘束的必要根據;(3)情勢變遷的效果將根本改變依條約尚待履行的義務范圍;(4)確定邊界的條約不適用情勢變遷原則;(5)如果情勢的改變是由於一個締約國違反條約義務或其他國際義務造成的,這個國家就不能援引情勢變遷終止或廢除有關條約。

③ 國際經濟法的基本原則

       國際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是指,貫穿於調整國際經濟關系的各類法律規范之中的主要精神或者指導思想,指的是國際經濟法律規范的理論基礎。

(一)可持續發展原則

        可持續發展是指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其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重要組成部分。「可持續發展」一詞最早出現在有關保護環境的國際文件中。1980年,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提出的《世界保護大綱——為了可持續發展的生物資源保護》第一次明確使用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提出的《我們共同的未來》(《布倫特倫報告》)正式將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問題掛鉤,並提出「可持續發展指的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21世紀議程》,正式否定了西方工業化以來「高生產、高消費、高污染」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與發展模式,全面闡述了可持續發展原則的內涵:

        (1)宣言首先確立了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人類處於普受關注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的中心,應享有以與自然相和諧的方式過健康而富有生產成果的生活的權利。

        (2)實現代際公平和代內公平是可持續發展原則的條件。為了公平地滿足今世後代在發展與環境方面的需要,求取發展的目標必須實現。為了縮短世界上大多數人生活水平上的差距和更好地滿足他們的需要,所有國家和所有人都應在根除貧窮這一基本任務上進行合作,這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項不可缺少的條件。

         (3)可持續發展是指各國經濟的共同發展。各國應該合作促進一個支持性和開放性的國際經濟制度,這個制度將會導致所有國家實現經濟增長和可持續的發展。為環境目的而採取的貿易政策措施不應該成為國際貿易中一種任意或無理歧視的手段或偽裝的限制。

         (4)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發達國家需承擔更多的責任。宣言要求各國應本著全球夥伴精神承擔共同的但是又有差別的責任。鑒於發達國家給全球環境帶來的壓力,以及它們所掌握的技術和財力資源,它們在追求可持續發展的國際努力中負有更多的責任。

        上述宣言所闡述的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已超出了純粹的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范疇,涵蓋了對世界各國和國際社會在經濟、社會、人口、生態環境等多方面的要求。可持續發展原則是總領人類社會發展的第一原則,也是各國及國際社會制定國際經濟交往法律規范的基本原則。

        1997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國第三次會議最終在日本達成了具有法律約束力的《京都議定書》(2005年2月正式生效),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聯合減排引進了靈活的市場機制,明確提出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方面應承擔的共同但有差別的責任。這是因人類的發展觀念發生實質性轉變而採取的一次實際行動,標志著國際社會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開始進入「低碳經濟」時代[ 低碳經濟時代,也被稱為「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是指以新的能源生產技術和能源使用技術為先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清潔能源代替煤炭、石油、天然氣等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傳統能源的綠色革命,是人類在氣候危機和金融危機雙重壓力下,從傳統的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尋找機遇所作的一次戰略性轉移。參見熊焰:《低碳之路——重新定義世界和我們的生活》,100~101頁,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

        2016年11月4日正式生效的《巴黎氣候變化協定》,為2020年後的全球氣候治理格局做出了安排,是繼《京都議定書》之後第二份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氣候協議[ 我國於2016年9月3日加入該協定,成為第23個完成批准協定的締約方。2016年聯合國大會第七十屆會議上通過了《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新議程呼籲各國現在就採取行動,為今後15年實現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而努力[ 這17項目標是:1.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貧困;2.消除飢餓,實現糧食安全,改善營養狀況和促進可持續農業;3.確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各年齡段人群的福祉;4.確保包容和公平的優質教育,讓全民終身享有學習機會;5.實現性別平等,增強所有婦女和女童的權能;6.為所有人提供水和環境衛生並對其進行可持續管理;7.確保人人獲得負擔得起的、可靠和可持續的現代能源;8.促進持久、包容和可持續的經濟增長,促進充分的生產性就業和人人獲得體面工作;9.建造具備抵禦災害能力的基礎設施,促進具有包容性的可持續工業化,推動創新;10.減少國家內部和國家之間的不平等;11.建設包容、安全、有抵禦災害能力和可持續的城市和人類住區;12.採用可持續的消費和生產模式;13.採取緊急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及其影響;14.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海洋和海洋資源以促進可持續發展;15.保護、恢復和促進可持續利用陸地生態系統,可持續管理森林,防治荒漠化,制止和扭轉土地退化,遏制生物多樣性的喪失;16.創建和平、包容的社會以促進可持續發展,讓所有人都能訴諸司法,在各級建立有效、負責和包容的機構;17.加強執行手段,重振可持續發展全球夥伴關系。

(二)國家對天然財富與資源的永久主權原則

        20世紀60年代民族解放運動興起,許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取得了獨立,建立了新的民主國家並成為聯合國成員,大大改變了國際力量的對比。新國家認識到只有取得經濟上的獨立才能穩固和真正地實現政治上的獨立。因此,改變以西方發達國家為中心的舊的國際經濟秩序,建立在國家不分大小、貧富,一律平等基礎上的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呼聲日益高漲。1962年12月14日,聯合國最早提出了關於國家對天然財富和資源的永久主權問題。大會通過的《關於國家對天然資源的永久主權宣言》,集中反映了發展中國家的這一要求:承認天然財富和資源是國家和民族生存的物質基礎,承認天然財富和資源的永久主權是民族自決權的一部分,從而確立了對於各國處置其財富與天然資源之自主權利應予以尊重的基本原則。根據這一原則:

        (1)自然資源的勘查、開發、處置應符合各國自行認為在許可、限制或禁止方面應有的規則和條件。

        (2)外國資本的輸入及收益應受現行國內法與國際法管轄並使受助國對天然財富與資源之主權絕對不受損害。

        (3)國有化、徵收或徵用應以公用事業、安全和國家利益為根據,並依照本國現行法及國際法給予適當的補償;在發生爭議時,首先由國內法管轄。

          自然資源永久主權原則不但得到發展中國家的擁護,也得到發達國家的贊同,並且在1974年5月1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的《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宣言》和《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的行動綱領》中得到進一步體現。

         《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宣言》提出了建立新國際經濟秩序的20項原則,除了強調尊重國家主權平等、領土完整、不幹涉內政外,還重申每一個國家對自己的天然資源和一切經濟活動擁有充分的永久主權。為了保衛這些資源,每一個國家有權採取適合於本國情況的手段,對資源及其開發實行有效控制,包括實行國有化和把所有權轉讓給本國國民。任何一國不應遭受經濟、政治及其他形式的脅迫,以致不能自由和充分地行使這一不容剝奪的權利。對於遭受外國佔領、統治或種族隔離的國家,有權對因其自然資源遭受剝削、消耗和損害要求償還和充分補償。國家有權對跨國公司採取有利於本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措施,對它們進行限制和監督,等等。

         1974年12月12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了《各國經濟權利和義務憲章》,正式將自然資源的永久主權原則作為國家權利和義務的核心內容。

(三)經濟合作以謀發展原則

        發展中國家的崛起,改變了世界力量的對比;發展中國家不再是附屬於發達國家並受其支配的被動力量。1974年5月聯合國大會通過的《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宣言》反映了這一力量對比的變化。《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宣言》指出,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的變化說明了世界各國相互依賴的實際情況,發達國家的利益同發展中國家的利益不能再分開,發達國家的繁榮是與發展中國家的增長和發展緊密關聯的。國際經濟法中確定國際合作以謀求發展原則,這是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觀念,按照傳統重商主義的觀點:經濟就是一個零和游戲自己吃虧,對方肯定佔便宜;如果自己佔便宜,對方一定吃虧。國際合作以謀求發展原則,拋棄了這種狹隘的利己主義觀點,提出在發展方面,國際合作是所有國家都應具有的目標和共同責任。為了全人類的共同利益和國際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各國在技術、資金、資源、貿易等方面應相互合作、共同繁榮,反對武力和對抗,從而保證人類世代在和平、正義中穩步發展。

        1974年12月,聯合國大會通過的《各國經濟權利和義務憲章》正式將其作為發展國際經濟關系的一個基本原則。2017年2月,由中國國家領導人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被寫入聯合國決議之中,更是將各國經濟合作,以謀發展原則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為構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部分。

(四)公平互利原則

        公平互利原則也是1974年12月《各國經濟權利和義務憲章》中提出的作為處理各國之間經濟關系的指導原則。根據這一原則:

       (1)在國際經濟合作的各個領域,發達國家應給發展中國家提供有利的外部條件。

       (2)發達國家在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援助時,不應附加任何有損後者主權的條件。

       (3)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施行、改進和擴大普遍的、非互惠的和非歧視的待遇。

       (4)在促進發展中國家取得現代科學技術中,要有利於促進發展中國家的技術轉讓和建立本國技術,並按照適合於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方式進行。

        與平等互利相比,公平意味著把形式上的平等推向實質上的平等。可持續發展原則提出的代際公平和代內公平概念意味著,沒有以正義為基礎的公平不是真正的公平。公平需要以社會正義為支撐。因此,公平互利原則的含義更為科學、合理。

④ 2017年司法考試國際經濟法知識考點:不適用公約的合同

並非所有的國際貨物銷售合同都適用公約,《公約》在第2條和第3條對不適用公約的合同分別進行了規定,《公約》第2條是從合同的種類上排除了六種不適用公約的合同:(1)購買供私人、家人或家庭使用的貨物銷售;(2)以拍賣的方式進行的銷售;(3)依法律執行令狀或其他令狀的銷售;(4)公債、股票、投資證券、流通票據或貨幣的銷售;(5)船舶、船隻、氣墊船或飛機的銷售;(6)電力的銷售。
上述第(1)類屬於消費合同,有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問題,各國的規定差異較大且多數具有強制性,因此公約排除適用。第(2)(3)類通過拍賣的銷售和由司法機關和行政機關為執行法律而進行的銷售均屬於比較特別的情況。公約認為應當仍然由各國的國內法來管轄這兩類交易。第(4)類有價證券,有些國家認為其不是貨物,它們不同於通常的國際貿易,具有明顯的特殊性。公約考慮到這些因素,將這類交易排除在公約的適用范圍之外。第(5)類船舶和飛機,在一些國家中也有特別的規定,這類貨物的交易必須履行登記過戶的手續。而哪些需要登記,如何登記,哪些不需要登記,各國的規定有比較大的差別。因此,對於船舶和飛機的國際交易,公約不予適用。最後一類電力也是因為該標的不可觸及的特殊性,電力在一些國家中不視為貨物,電力的國際銷售所遇到的問題與一般貨物的國際銷售不同,因此,也排除在公約的適用范圍之外。
《公約》第3條還排除了對提供貨物與提供服務相結合的合同的適用,依公約的規定,下列兩種合同排除適用:其一,通過勞務合作方式進行的購買,如補償貿易;其二,通過貨物買賣方式進行的勞務合作,如技貿結合。這兩項不適用反映了公約適用范圍的一條原則,即公約適用於貨物的國際銷售,而不適用於勞務或服務合同,因為勞務或服務合同與貨物銷售合同有明顯的差別。排除的原因是這兩種方式,供方的義務主要不是提供貨物,而是提供勞務或其他服務。因此會產生一些調整單純的貨物銷售的公約無法解決的問題,從而影響公約作為統一法的適用。但如上述合同中提供的勞務或服務沒有構成供貨方的絕大部分義務的,則仍被公約視為是買賣合同。另外,如合同是由買賣和勞務兩部分組成的,則公約只適用於買賣合同部分。在許多貨物銷售合同中都包含有賣方同時提供相應服務的內容,如賣方銷售設備常常伴隨有安裝調試的義務。

⑤ 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專業考研分享

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專業考研分享

寫在前面
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只有我們自己最清楚我們是誰。因而,本文只是個人對考研歷程的回顧,如若相關經驗讓你難以認同,請拋棄本文的觀點,按照自己的方法學習。

不知道有沒有喜歡五月天的朋友。如果你喜歡他們的作品,我想你可能聽過《憨人》。於我而言,做個憨人沒什麼不好,起碼心上一字敢。與君共勉。

⑥ 2017年司法考試國際經濟法知識考點:條約的解釋

條約的解釋是指對條約條文和規定的真實含義予以說明和澄清。《維也納條約法公約》規定了條約解釋應遵循的主要方法和規則。
(一)條約解釋的一般規則
1.根據通常含義和上下文。條約解釋應按照條約用語在其上下文中的通常意義來解釋。條約的用語應給予其通常的含義,一個詞語有時可能有幾個含義,因而不能孤立地予以解釋,必須結合條約的上下文,解釋該詞語在條約中的實際含義。條約的上下文除約文外,還碰友模包括條約全體當事國之間就該條約的締結所訂立的與該條約有關的任何協定,或個別締約國間締結或作出的並經其他當事國接受的與該條約有關的任何文書。與條約上下文一並考慮的因素還有該條約當事國之間嗣後訂立的關於條約的解釋或其規定的適用的任何規定;確證該條約各當事國對條約的解釋意見一致的在該條約適用上的任何嗣後慣例;適用於該條約各當事國之間的關系的任何有關國際法規則。
2.符合條約的目的和宗旨。條約是為一定目的締結的,條約的目的和宗旨貫穿於整個告哪條約之中。解釋條約要選擇最符合其目的和宗旨意義,而不能相反。
3.善意解釋。是指條約的解釋應以誠實信用履行條約為出發點進行,解釋不能使得一方不公正或不公平地優於另一方,也不能試圖阻撓或破壞條約的履行。善意原則直接源於「條約必須遵守」的規則,在條約的解釋中有重要作用。
(二)條約解釋的輔助規則
1.條約解釋的補充資料。如果以上述規則解釋條約,意義仍不明確或難以解釋,或所得結果顯屬荒謬或不合理時,可以使笑緩用解釋條約的補充資料,包括條約的准備工作及締約的情況在內,如談判記錄、歷次草案、討論紀要等。但這些材料僅僅是作為上述解釋方法的輔助和補充,本身不具有決定性。
2.兩種以上文字的條約的解釋。(1)經兩種以上文字認證作準的條約,除條約中規定或當事國協議當遇到意義分歧時應以某種約文為根據外,每種文字的約文應同樣作準。(2)作準文本以外的條約譯本,不能作為作準文本,僅可以在解釋條約時作為參考。(3)在各種文字的作準約文中,條約的用語應被推定為有相同的意義。(4)除按規定應以某一約文為准外,在幾個作準約文中發現意義有分歧,而適用以上解釋規則不能消除分歧時,應採用顧及條約目的及宗旨的最能調和各約文的意義。

熱點內容
朔州市城區法院 發布:2025-07-09 20:58:20 瀏覽:980
立法學體系 發布:2025-07-09 20:48:31 瀏覽:125
社會與法法律講堂文史版央視網 發布:2025-07-09 20:40:53 瀏覽:534
中美法官的地位 發布:2025-07-09 19:50:43 瀏覽:430
全國司法會議 發布:2025-07-09 19:50:43 瀏覽:540
道德的價值目標 發布:2025-07-09 19:48:31 瀏覽:526
招行司法凍結 發布:2025-07-09 19:48:30 瀏覽:18
司法所劃歸 發布:2025-07-09 19:43:36 瀏覽:582
司法e通網址 發布:2025-07-09 19:43:23 瀏覽:299
夫妻離異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09 19:42:32 瀏覽: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