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和行政法的連系
經濟法與行政法的關系 (一)行政法的界定 傳統行政法是在資產階級革命以後以判例發展起來的。本質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在國民經濟運行中政府權力濫用的限制之法。行政法起源於對政府權力的控制(「控權論」),以保護國民不因權力濫用而遭受損害。傳統行政法,實際以國家利益、個人利益平衡為本位,以防止行政權膨脹,越界侵害私人利益,應對其加以防範、限制為價值理念,以依法行政、合理行政為基本原則。 部分行政法學者主張,現代行政法認同國家行政權的擴張(「賦權論」)或「平衡論」),認同行政法領域從國家行政擴充至公共行政,認同行政主體及行政相對人的擴張,以使行政法與民法一樣呈現邊緣化、社會化趨勢,對日新月異經濟發展有更大的適用度、以使行政法學對當代社會生活有更強的解釋力。 大陸法系國家與英美法系主流行政法學界對行政法的認識不一,一般來說,前者較寬,後者較窄。同一法系不同國家,同一國家不同學者對行政法的認識也不一致。我們認為控權仍是最經典的行政法的核心與本體,其宗旨、理念、基本原則和功能有所修正,但未發生根本變化。 按照我國的通說,行政法是「規定國家各個方面行政管理的行政法規的總稱」,是「關於國家行政組織及其行為,以及對行政組織及其行為進行監督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我國關於行政法學界對行政法的理解和界定偏於寬泛。 (二)經濟法與行政法的區別 經典行政法之本質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政府權力濫用的限制之法。現代行政法學起源於對政府權力的控制,以保護國民不因權力濫用而遭受損害。美國行政法學家古德諾認為,「行政法是公法的一部分,它規定行政機關的組織和職權,並規定公民在受到行政行為侵害時的行政救濟」。我國台灣學者林紀東和管歐都認為,行政法是規定行政權的組織及其作用的法。行政法為政府的組織人事和行政救濟法,基本宗旨是依法行政和廉潔高效。 產生並發展於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法,即不是從行政法中分化出來的法,更與行政法在立法宗旨、功能作用、調整對象、理論依據、基本原則等方面有著本質的區別。 (三)經濟法與行政法的聯系 經濟法為實現國民經濟穩定、協調、持續發展,國家介入社會經濟最主要和經常性地運用政府和其他行政主體的權力,因而,經濟法與行政法在內容上有交叉,具有密切的相互聯系性。
『貳』 經濟法和行政法分別的概念是什麼
1.行政法調整的是行政機關與行政管理相對人(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因行政管理活動而發生的法律關系,可以稱為縱向關系。在這種管理與被管理的縱向法律關系中,行政機關與行政管理相對人的地位是不平等的,行政行為由行政機關單方面依法作出,不需要雙方平等協商。2.經濟法是調整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及其政府為了修正市場運行的缺陷、實現社會整體效益的可持續發展而履行各種現代經濟管理職能時與各種市場主體發生的社會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叄』 試述經濟法與民法、商法和行政法的關系
經濟法、民法、商法和行政法都是法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具體表現如下:
經濟法與民法的關系:經濟法和民法之間存在著較為密切的關系,因為經濟活動往往涉及到經濟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而這種關系正是民法研究的核心內容。經濟法在規定經濟活動中的權利義務關系時,通常會參祥拿考民法的相關規定。
經濟法與商法的關系:經濟法和商法之間也存在著緊密的關系,因為商法是規范商業活動的特殊法律,而經濟法則是包括商法在內配絕的更廣義的法律范疇。經濟法和商法在涉及到商業活動方面的規定往往會有交叉和重疊。
經濟法與行政法的關系:經濟法和行政法之間的關培宴姿系主要體現在經濟活動的管理和監管方面。經濟法規定了經濟活動的基本規則和范圍,而行政法則負責監督和管理經濟活動,保障經濟活動的公平、公正和合法性。
綜上所述,經濟法、民法、商法和行政法之間並不存在對立關系,而是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關系。在實際應用中,這些法律往往會相互交織、相互影響,共同構成法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肆』 簡述經濟法和行政法的區別
經濟法和行政法的區別有五點,分別如下:
1、調整對象不同: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在國家管理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其中包括企業組織管理關系、市場管理關系、宏觀調整關系和社會保障關系等經濟管理關系,具體體現為個體與社會之間的經濟關系,行政法的調整對象為行政管理關系,其中包括行政主體之間的關系,以及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的關系,具體體現為個體與國家之間的關系,而不調整經濟管理關系;
2、法律宗旨和理念不同:經濟法強調的是國家對全局生活的干預,以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為立法宗旨,因此,奉行社會責任本位,行政法強調的是法治政府、依法行政,以維護國家利益為立法宗旨,因此,奉行國家權力本位;
3、法律關系主體不同:經濟法的主體包括管理主體和管理受體,管理主體包括國家機關和國家授權的組織,國家機關包括國家權力機關和行政機關,行政法的主體包括行政主體、行政相對人和其他行政法主體,行政主體除了國家授權的組織以外,只能是國家行政機關,二是主體之間的關系不同,經濟法主體之間是一種管理與被管理、指導與被指導、監督與被監督關系,主體之間不存在那種行政隸屬關系,行政法主體之間是一種行政隸屬關系;
4、調整方法不同:經濟法除了實行獎勵以外,對於違反經濟法義務而引起的不利法律後果,採取追究多種經濟責任和非經濟責任的制裁形式,行政法除了實行獎勵以外,對於違反行政法義務而引起的不利法律後果,主要採取行政制裁的形式;
5、作用不同:經濟法對於引導、推進和保障經濟體制改革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行政法對於引導、推進和保障行政體制改革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行政法基本原則是什麼?
行政法基本原則,是指導和規范行政法的立法、執法以及指導規范行政行為的實施和行政爭議的處理的基礎性法則,是貫穿於行政法具體規范之中,同時又高於行政法具體規范體現行政法基本價值觀念的准則。行政法的基本原則主要有合法行政原則,合理行政原則,程序正當原則、高效便民原則、誠實守信原則以及權責統一原則。
綜上所述,經濟法所調整的經濟管理關系有許多也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性質,經濟法對經濟關系的調整,必要時也採用行政手段,要實事求是地承認它們之間的聯系,否則也無助於經濟法理論的建立,同時也必須看到它們之間的本質區別。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二條
起訴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一)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二)有明確的被告;
(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
(四)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九條
行政處罰的種類:
(一)警告、通報批評;
(二)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
(三)暫扣許可證件、降低資質等級、吊銷許可證件;
(四)限制開展生產經營活動、責令停產停業、責令關閉、限制從業;
(五)行政拘留;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
『伍』 經濟法與民商法和行政法的關系
所謂關系,無非就是聯系和區別,來源和發展,作為論述題,自然要長篇大論了,偶水平不夠,簡單議論幾句吧。
總的來說,民商法是是經濟法產生的基礎,沒有民商法的發展,就不可能有經濟法的出現,經濟法是來源於民商法之後才獨立於民商法的。而行政法的產生和發展則促進了經濟法的發展,行政法的調整手段是經濟法微觀管理和宏觀調控手段的重要來源。
從調整對象來看,傳統民商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財產關系,行政法調整公權力機關與普通公民之間的關系,而經濟法則是這兩者的綜合,既要保護市場主體的平等權利,又要維護市場秩序的和諧發展。在彌補了民商法無法強制保護弱者權利的同時,又限制了行政權力對於公民權利的侵犯。
從主體來看,傳統民商法只包括平等的市場主體,行政法則是公權力機關與普通公民,經濟法則是把公權力機關對市場主體的影響納入到調整的范圍內,直接在民商法和行政法之間建立了一種聯系,在兩者之間的權利(權力)義務(職責)之間進行了一次明確的再分配。
從調整手段來看,傳統民商法採取的是一種消極的調整方法,最大限度地尊重當事人的意志,很少強制性的對主體的行為做出規定;行政法則正好相反,積極地調整社會生活,維護秩序,規范人們的行為。經濟法介於兩者之間,可是說經濟法是用行政法的手段來調整民商法的關系。
『陸』 經濟法與行政法的聯系與區別
法律分析:經濟法和行政法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它們同屬於國內法體系,都有自己獨立的基礎和原因,有自己獨立的功能和作用,不能混同,也不能替代。
1.主體不同,經濟法主體包括國家權力機關、行政機關行業司法機關,還包括法人、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行政法主體的一方是政府及其非經濟主管部門,另一方面則是下屬的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公民;
2.調整對象不同,行政法調整的社會關系所體現的是一種權力從屬關系,同時這種關系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不直接具有經濟內容的行政關系;而經濟法調整的社會關系正好相反;
3.調整程序不同,行政法調整范圍內的行政糾紛純由行政訴訟程序解決,而經濟法則可能有民事訴訟、行政訴訟或經濟訴訟程序解決。 簡單說的話,行政法調整的是國家機關和私人之間的公務關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二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柒』 經濟法與行政法民法的聯系和區別
經濟法與民法的聯系:
1.民法和經濟法在調整對象上的交叉性。民法和經濟法在經濟關系調整中相輔相成,民法中的「誠實信用」、「公共道德」和「公序良俗」條款等,是民法與經濟法的分界和聯結點:一邊是經濟法以維護宏觀平衡和自由公正的社會經濟秩序為己任,另一邊是民法對在此良好環境下自由從事活動的主體行為加以規范;被認定違反了這些彈性條款的行為,即超出民法調整的范疇而需由經濟法中的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經濟合同法和各種管理性的法律作具體調整。
它們在調整對象方面的交叉,源於以下兩個重要因素:一是由於二法都處在市場關系之中,而某種市場關系的形成又往往呈現錯綜復雜的情況,這就必然導致二者在調整對象上的部分重疊與交叉,調整對象的交叉又需要民法和經濟法從不同角度,在不同層面上共同去維系社會關系的存在;二是由於某個具體的法律關系,單靠一個法律部門的作用是難以形成的。因此,民法和經濟法在調整對象上的交叉性,決定了二者存在的互補性。
2.經濟法和民法在調整宗旨、作用和方法上的互補性。民法是從市民社會中自然形成的,它以人本主義為出發點,其理念是自由主義,民法的價值理念之一是對抗國家力量的侵犯,而經濟法以追求社會整體利益為其立法宗旨,即站在社會整體的角度,通過法律對社會經濟關系的調整,消除極端個體權利本位對整體社會經濟發展造成的消極影響,以解決個體營利性與社會公益性的矛盾,促進經濟良性發展。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以意思自治為核心,注重機會均等,即以抽象的人格平等為基礎建立的公平理性,是以平等求公平,以個體為本位,給經濟個體以完全的意志自由,保證個體權利的充分實現,僅依靠市場經濟的自發作用,來實現社會經濟的理想狀態。而經濟法以國家管理和調節經濟為其調整對象,它給主體以相對特權追求結果的大體公平,從社會利益出發處理個人和社會的關系,以社會權利為本位,保證社會整體利益,通過國家採取種種措施,彌補市場機制在經濟發展中的缺陷,實現經濟的理想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