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強化經濟法的實施應該採取哪些對策

強化經濟法的實施應該採取哪些對策

發布時間: 2025-07-11 12:45:41

❶ 簡述強化經濟法實施的對策

強化經濟法實施的對策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完善經濟法律體系:要確保經濟法的有效實施,首先得有一套完備且科學的經濟法律體系。這意味著需要不斷地修訂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以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變化。
  2. 加強執法力度:有了好的法律,還需要嚴格的執法來確保其得到遵守。相關部門應加大對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
  3. 提高司法公正性:在經濟法實施過程中,司法公正至關重要。要確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都應受到公正的審判。
  4. 普及法律知識:公眾對經濟法的了解和認識是法律實施的基礎。因此,應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普及經濟法知識,提高公眾的法律意識和素養。
  5. 加強國際合作: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經濟法的實施也需要國際間的合作與協調。通過國際合作,可以共同打擊跨國經濟犯罪,維護國際經濟秩序。

綜上所述,強化經濟法實施需要從立法、執法、司法、普法以及國際合作等多個方面入手,形成全方位的法治保障體系。

❷ 經濟法主體有哪些類型

法律分析:各類經濟法主體的行為可以在總體上分為兩大類,即調制行為和對策行為。從主體角度作出的分類單方行為和非單方行為、自為行為和代理行為。調制行為是國家單方的法律行為,不需要在形式上與接受調控和規制的經濟法主體達成合意。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八十一條:營利法人應當設執行機構。

執行機構行使召集權力機構會議,決定法人的經營計劃和投資方案,決定法人內部管理機構的設置,以及法人章程規定的其他職權。

執行機構為董事會或者執行董事的,董事長、執行董事或者經理按照法人章程的規定擔任法定代表人;未設董事會或者執行董事的,法人章程規定的主要負責人為其執行機構和法定代表人。

❸ 簡述經濟法主體行為的屬性

簡述經濟法主體行為的屬性是經盯鬧升濟利益性;縱橫統一性;責任優先性;社會性;法律性。

經濟法主體行為的屬性:經濟法主體的行為屬於法律行為。即在廣義上包括一切有法律意義和法律屬性的行為,具有凱老法律行為的一般屬性。經濟法主體行為的基本分類:各類經濟法主體的行為可以在總體上分為兩大類,即調制行為和對策行為。

❹ 新課程背景下中職《經濟法》教學之思考

關於新課程背景下中職《經濟法》教學之思考

論文摘要: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中職學校的課程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專業課教師以新課程改革理念為指導,正擔當起這次課程改革的重任。《經濟法律法規》(本文簡稱《經濟法》)課程作為中職財會、營銷專業的基礎課,正處在現代與傳統的新舊教學思想交替的關鍵時期。作者通過總結近幾年的教學經驗,提出《經濟法》課程教學應堅持三個原則,並結合當前中職《經濟法》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多角度進行了教學探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論文關鍵詞:新課程;中職;《經濟法》課堂教學;案例教學法;高效課堂

中職學校的教育教學,盡管不同於基礎教育,有其自身固有的特點和規律,但新課程改革提出的帶有普遍性的教育理念,依然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在宏觀課程改革背景下,筆者認為,當前《經濟法》課程教學要堅持三個原則:一要以人為本,體現中職學生的特點,客觀反映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身心特點;二要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尤其是當前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三要充分體現《經濟法》課程的教學特色。在此,筆者擬總結近幾年《經濟法》課堂教學的探索實踐,歸納本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一些自己的思考。

中職《經濟法》教學存在的問題

在教材內容編排上,嚴重脫離學生實際 教材內容編排按照先抽象知識再進行實體法律內容分述的順序,嚴重脫離學生的實際,造成了教師難教、學生難學的現象。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經濟法律法規》,第一章是「經濟法概述」,主要講述經濟法的本質、特徵與基本原則和作用;第二章是「經濟法律關系」,主要講述經濟法律關系的概念、特徵、構成以及產生、變更與終止。這兩章是對經濟法知識的高度概括,有抽象性、系統性和專業性的特點。但對中職學生而言,直接接受這些純理性知識,大大超越了學生現有接受能力,教學效果較差。

在教學實施上,形式過於單一 在目前的《經濟法》課堂教學中,教師仍然唱主角,「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沒有得到根本改觀。由於課堂活動單一,片面強調對法律知識點的機械記憶,課堂上出現了學生厭學、紀律鬆懈的狀況。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邏輯嚴密的口頭表達能力、據理力爭的雄辯膽量和知識實際應用能力。這種教學忽視對職業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過程性培養,難以有效吸引學生,課堂缺乏生氣,新課程提出的三維教育目標得不到落實。

在教學方法運用上,案例教學法應用不夠充分 在目前的《經濟法》教學中,為了完成繁重的教學內容,教師往往忙於應付講授繁重的各章節法律內容,而疏忽了法律教學中最有特色的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只在課堂中充當講授法的「配角」,造成教師的案例意識淡薄,學生碰到現實問題,難以有效地運用經濟法知識予以解決,制約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在課時分配上,時間緊、任務重,教學任務難以按時完成 一方面,《經濟法》內容繁雜,面廣量大,實際教學需要九十多個課時,但一般學校只安排72課時,存在著較大的課時缺口。另一方面,本課程課堂教學效能低,且存在著大量的重復教學現象。如第三章「公司法」中的各種有限公司與股份有限公司、第四章「中小企業法律法規」中的合夥企業與個人獨資企業,在教學中無需作一一詳細講解。第七章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在初中、高中的法律教材中都有相關內容,「會計法」內容在會計專業課教學中也有相應的內容,大量的重復教學造成了課堂的低效或無效,浪費了教學時間。

在學生評價上,片面強調書面的學業檢測,忽視過程性評價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以期末終結性檢測替代學段成績,學生平日的過程性表現往往被置之度外。評價方式大都是閉卷書面考試,考試內容以概念、知識點的記憶等為主,能真正反映知識綜合運用能力的案例分析等應用性題目相對不足,出現了學生依賴高強度記憶就能拿高分的現象。實踐證明,這種要以死記硬背來應考的評價方式偶然性很大,難以反映學生真實的綜合能力和水平。

思考與體會

積聚感性認識,構建知識生長的肥沃土壤 新課程提倡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科技發展建立密切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經驗。皮亞傑的知識建構理論也指出,學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經驗基礎上,在主動活動中建構自己的知識。如何發揮學生已有的經濟生活經驗、積累更多的經濟素材,成為《經濟法》有效教學的關鍵。為此,在教學中可以採取如下對策:(1)打破原先的編排順序,重新整合教材內容,按照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的原則,選擇學生相對比較熟悉、容易接受的具體經濟法律章節優先進行課堂教學。(2)在教每一章節時,教師先從學生實際出發,通過對學生生活經驗的挖掘,循循善誘,引導學生充分了解、剖析社會經濟現象,積累素材,從而引發學生對經濟現象的關注。如筆者在講公司法、中小企業法、外商投資企業法內容時,都是通過師生互動的形式,先結合義烏地方區域經濟中學生比較熟悉的典型企業,暢談其存在的社會價值或問題,進而激發學生繼續探究的慾望。(3)拓展教學資源,發揮現代網路媒體的教學優勢,實施直觀性教學。教師可從多媒體網路中搜集學生喜聞樂見的經濟法案例、生活趣聞視頻等,給學生播放,既能增進學生對法律知識背景的了解,又能吸引學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搭建多彩活動舞台,拓展法律技能的訓練空間 經濟法本身是一門建立在豐富多彩、形形色色的經濟活動基礎上的法律,經濟法課堂理應成為充滿活力的活動空間。新課程改革指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筆者在《經濟法》教學中,經常開展專題討論或辯論、模擬法庭、組織學生去法院旁聽開庭審理等活動,使它們成為課程活動的重要載體。(1)專題討論或辯論。例如,講完公司法後,筆者組織學生觀看了轟動一時的「浙江東陽吳英集資案」的網路視頻,圍繞主題「吳英集資是為了公司正常生產經營需要而應無罪釋放,還是屬於個人非法集資詐騙而判死刑呢」,組織持相反觀點的學生,展開唇槍舌劍的`辯論。(2)模擬法庭。為了滿足學生親自進行經濟法實踐的慾望,可開展模擬法庭教學活動。具體操作時,由教師提供具有典型性、疑難性案例,由學生自願模擬法庭角色。模擬法庭可面向所有學生,可把一個班的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如法官組、律師組、當事人組和書記員組,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模擬法庭活動中來。(3)旁聽開庭審理。如果條件許可,可安排學生參加法院開庭審理,體驗整個審理審判過程,作為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例如,筆者在講授合同法時,安排了一次合同糾紛的開庭旁聽,結果學生的興趣大增,非常認真聽取了案件的審理過程,從而為本章的有效教學作了鋪墊。

❺ 經濟法主體行為的基本分類有哪些

經濟法主體行為的基本分類:

一、經濟法的主體可分為宏觀調控法的主體和市場規製法的主體。前者分為代表國家進行宏觀調控的主體和承受國家的宏觀調控的主體即調控主體和承控(受控)主體。後者分為代表國家對市場經濟進行管理或規制的主體和在市場經濟中接受國家的市場規制的主體即規制(管理)主體和受制主體(市場主體)。

二、把經濟法主體分為管理主體和實施主體,並且認為這兩種主體的劃分是相對的。李昌麒教授則認為經濟法主體應分為經濟決策主體、經濟管理主體和經濟實施主體。漆多俊教授的幾種分類方法里,有一種就把經濟法主體分為國家經濟管理主體和被管理主體。史際春等認為經濟法主體大致可以分為經濟管理主體和經濟活動主體。

(5)強化經濟法的實施應該採取哪些對策擴展閱讀:

一、經濟法主體行為的特徵:

1、范圍的廣泛性:在市場經濟社會中,經濟法主體數量龐大,類型豐富,這是主體經濟利益性的外在化要求:通過對每種經濟利益都有數種具體經濟法主體加以代表、維護和追求,實現各種經濟利益的和諧發展,才能最終達致經濟法所要維護的社會公共利益的實現。

2、地位的層級性:這里的層級性和層次性並不是完全等同的概念,層級更強調縱向位階與橫向位階的統一。理解經濟法主體層級性的時候,要清醒地認識到經濟法主體地位「不平等」並非行使國家權力的需要使然。

而是源自根據主體各自應當承擔社會責任的大小而由法律合理分配的需要,借用經濟法「責權利相統一原則」的話說,就是要「以責定權,以責定利」。如果只看到經濟法主體之間存在著管理和被管理的關系,而忽視了不同經濟法主體之間的協作和競爭關系,便會有本末倒置的危險,動搖經濟法主體制度存在的基石。

3、角色的變動性:就具體的某個經濟法主體而言,由於其在不同經濟關系中「角色」的不同,也令其主體外在類型和內涵發生著各種交錯和轉換,比如一個主體既可能是經營者(相對於生產者而言),或者銷售者(相對於消費者而言),又可能是競爭者(相對於其他競爭者而言)。

或者被調控者、被規制者(相對於政府而言),甚至是經過授權的行業管理者(相對於本行業其他經營者),等等。這除了是由經濟關系的流動性和復雜性所造成外,主體在不同經濟關系中所肩負的社會責任不同才是主體具有角色變動性的根本原因。

二、經濟法主體行為的性質:

1、經濟法主體具有經濟利益性,即它應當是某種經濟利益的明確代表,是該種經濟利益的積極追求和維護者。不論國家主體也好,還是組織主體、個人主體也好,法律對經濟法主體經濟行為的調控,更多地通過平衡協調的手段控制該類主體行為的經濟成本和經濟收益完成的。

2、經濟法主體具有縱橫統一性,這是由經濟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應當是縱向因素和橫向因素的統一所決定的。

3、經濟法主體具有責任優先性,即它應當以社會責任作為自己的定位標准和行為准則,同時國家和社會也應當將社會責任作為評價其在法律關系中所處地位和所為法律行為的標准。

三、經濟法主體行為的作用:

1、經濟法主體理論是構建成熟、完備的經濟法基礎理論體系的核心環節,與經濟法的調整對象(調整哪些社會關系)、本質屬性(與其他部門法有何根本區別)和理論原則(如何指導經濟法的制定和實施)存在著邏輯上的緊密聯系。

2、經濟法主體又是銜接經濟法理論與實踐的環節性要素:就經濟法的制定過程而言,經濟法主體的層級理論是建立和完善科學的經濟法律體系和區分具體經濟法律部門層級的基礎。

就經濟法的實施過程而言,經濟法主體的動態角色研究,能夠使經濟法理念原則得以正確適用,並改善經濟法在法律實踐中功能受限等問題,以規范和引導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熱點內容
東莞公司法務法律咨詢 發布:2025-08-14 22:35:35 瀏覽:34
財務為啥要學經濟法 發布:2025-08-14 22:35:32 瀏覽:257
民法典堅持法治原則 發布:2025-08-14 22:19:05 瀏覽:588
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後感 發布:2025-08-14 22:18:05 瀏覽:308
法律知識50問調查 發布:2025-08-14 22:15:39 瀏覽:380
天津老年人法律援助 發布:2025-08-14 22:15:38 瀏覽:681
杭州市司法局法律服務調研 發布:2025-08-14 22:04:01 瀏覽:425
高校職業道德試題 發布:2025-08-14 22:03:50 瀏覽:305
法官在線網 發布:2025-08-14 22:03:07 瀏覽:285
新鄉市道德模範2016 發布:2025-08-14 22:03:07 瀏覽: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