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經濟法現實案例分析
⑴ 經濟法案例分析求答案
區分原則,張三與李四買賣合同成立;特殊動產的物權變動以交付為生效要件內,李四取得容所有權;銀行與張三的抵押合同生效時,是否適用善意取得而取得汽車的抵押權尚有爭議;李四已取得汽車所有權,有權要求張三協助變更登記,亦有理由拒絕銀行實現轎車的抵押權。
⑵ 經濟法案例分析題,甲公司與乙公司簽訂一份買賣合同,雙方約定:甲公司向乙公司供應優質化肥100噸,甲
1.根據甲乙合同的約定,甲應該於期限內交付化肥100噸,而現在只交付80噸,另外二十噸內延遲給付並且是瑕容疵給付,根據合同法107條應該承擔違約責任。2.不能。根據債務的相對性,買賣合同效力及於甲乙,對第三人不產生效力。乙只能向甲請求承擔違約責任。甲承擔責任後可以再向丙請求承擔違約責任。
⑶ 經濟法案例分析
甲孔雀公司與乙銀行間的抵押優先。因為抵押在先,且已經登記。
第一,對於抵押的房子,因為是先抵押,後租賃,抵押人將已抵押的財產出租的,抵押權實稿絕胡現後,租賃合同對受讓人不具有約束力,宏型所以銀行可以行使抵押權,不受租賃合同的限制。
第二,對於車之一,雖然雙方買賣合同鍵攔成立生效,但由於汽車尚未登記過戶,所以所有權並為轉移給買方,不適用善意取得,銀行可以行使抵押權。
第三,對於車之二,銀行可對保險金行使抵押權。
⑷ 經濟法案例分析
法規的規定所形成的權利和經濟法律關系是指經濟法主體在經濟活動中根據經濟法律、 義務關系。它由主體、客體和內容三個要素組成。 某百貨大樓與某服裝廠依法簽訂的服裝加工合同, 意思表示真實, 合同內容與形式合法, 是一份有效合同,受法律保護,從而形成了合同法律關系(法律關系產生) 。 主體是某百貨大樓和某服裝廠, 客體為 10 萬套服裝, 內容為主體雙方依照本合同所產生的各種權利和義務。 合同簽訂後,由於市場變化,經雙方協商同意減少加工 5 萬套服裝,使得原合同法律關 系變更。 合同變更後,雙方重合同、守信用,認真履行了合同規定的各項義務,確保了雙方簽訂 合同的目的的實現。 正是由於雙方嚴肅認真地履行了合同, 才使得本合同的法律關系得以終止。
⑸ 經濟法案例分析
1、修理廠有權依據留置權扣下貨車。修理廠與老王之間形成債權債務關系,修理廠在老王不履行到期債務的情況下,可以留置已經合法佔有的老王的動產,並有權就該動產優先受償。
2、修理廠費用優於銀行債券優於張某的債權。修理廠基於留置權主張修理費用,留置權屬於物權,銀行基於已登記的抵押權主張債權,已登記的動產抵押權屬於物權,且可對抗善意第三人。因物權優於債權,故修理廠費用和銀行債權優於張某的債權;因同一動產已設立抵押權,該動產又被留置的,留置權人優先受償,故修理廠的費用優於銀行債權。綜上,修理廠費用優於銀行債券優於張某的債權
3、張某車輛的拍賣價款11萬元,先支付修理廠的5萬元修理費,剩餘6萬元優先償還銀行貸款。
⑹ 經濟法案例分析題及答案
1)五個。①王明與李剛之間存在借貸關系。②王明與舅舅張某和女友陳紅的妹妹之間存在借貸法律關系。③李剛與其妻子俞芳之間也存在法律關系。④王明與其女友之間關於那套音響存在共有法律關系。⑤王明的姐姐與其舅舅就王明所借的1.5萬元存在擔保法律關系。
2)法律行為有:王明向舅舅張某借入1.5萬元;
法律事件有:①王明遇車禍身亡;②王明向女友陳紅不滿15歲的妹妹借入5000元;③王明姐姐王麗向張某保證若弟弟無法還錢則由她還;④王明向李剛妻子俞芳討還借款。
3)不成立。賭博是違反社會治安管理的一種違法行為,出借人王明明知借款人李剛是為了進行非法活動而借款的,其借貸關系不予保護, 所以法律關系不成立。
4)假如王明未給陳紅電話,告知借錢一事,法律關系不成立;
原因:雖然法律關系的主體、客體都存在,但是沒有打借條,沒有合法的權利義務約定。
5)其中,李剛與王明之間的這個法律關系已經終止,因為李剛已經由於意外事故逝世。
6)變更了。
7)陳紅的妹妹可以向王明主張5千元的債權,若其不能歸還,則可以對其與陳紅的共有財產音響主張權利。張某可以向王明主張1.5萬元的債權,也可向王明的姐姐主張權利;若王明的姐姐償還了債務,則她可以向王明追償。王明可以向俞芳主張債權,在李剛患精神病期間,俞芳作為監護人應承擔償還義務;在李剛死亡後,因其留有財產,他與王明之間的債權債務並不因其死亡而消滅,依法應在財產繼承之前予以償還。俞芳若拿不出現金,可以將李剛的遺產變賣來償還。當然,若李剛無遺產或遺產不足以償還債務,則俞芳無償還義務或對超出遺產部分的債務無償還義務。
8)俞芳若拿不出現金,可以將李剛的遺產變賣來償還。若李剛無遺產或遺產不足以償還債務,則俞芳無償還義務或對超出遺產部分的債務無償還義務,則李剛之妻可以拒還。
⑺ 日常生活中違反經濟法的案例有哪些詳細一點的例子,最好有法律的分析。
1、「鮑師傅」商標侵權糾紛案
鮑才勝公司成立於2015年月4日,經營范圍包括餐飲管理、酒店管理、組織文化藝術交流活動等。2014年9月28日,彭某麗申請注冊了第12484211號「鮑師傅」文字商標,核定使用在「糕點、蛋糕、麵包、餅干」等第30類商品上。2017年3月20日,彭某麗將上述商標依法轉讓給鮑才勝公司,至此鮑才勝公司成為該商標的權利人。
分析:
法院結合在案證據經審理認為,鮑才勝公司系「鮑師傅」注冊商標的商標權人,其注冊商標專用權依法受法律保護。就17899179號注冊商標而言,盡管該商標核定使用商品范圍包含第30類中的麵包,但該注冊商標為圖形商標,不包括任何漢字,緣朵飲品店不能以此主張其有權在麵包、糕點等商品上使用「鮑師傅」文字。
就17899060注冊商標而言,該商標為圖文商標,其核定使用的商品范圍包括第32類的礦泉水、果汁等飲料,並不包含麵包、糕點商品。緣朵飲品店不能以此主張其有權在麵包、糕點等商品上使用「鮑師傅」文字。
就17899096號注冊商標而言,該商標核定使用范圍包括第43類的餐廳、餐館服務,但現有證據表明被告經營的涉案店鋪提供了麵包、糕點等商品的銷售,且麵包、糕點均是事先製作而陳列在櫃的,與通過及時製作加工、應消費者需求製作並提供食品、設施、消費場所的餐飲服務存在本質區別。
因此涉案標識使用范圍與易尚公司授權其使用的第17899096號核定使用的服務項目不一致。綜上,緣朵飲品店未規范使用易尚公司授權的注冊商標,其將涉案標識使用在其銷售的麵包、糕點上的行為落入鮑才勝公司涉案注冊商標權的保護范圍。
據此,蘇州工業園區法院作出一審判決,判令緣朵飲品店立即停止侵權行為,並賠償鮑才勝公司經濟損失及合理費用支出共計5萬元。
2、消費者權益保護案
近日,准格爾旗消費者協會接到投訴:消費者楊某在薛家灣某農機銷售處購買了一台拖拉機,在使用過程中一直出現高溫情況,幾次找商家處理,但始終解決未果,迫不得已,楊某到消費者協會尋求幫助。
處理結果:
准格爾旗消費者協會工作人員在接到投訴之後,立即聯系楊某了解具體情況,並且針對具體情況聯系商家進行核實,確認楊先生所投訴內容真實無誤,確實是商家商品有問題。經過幾次調解,最後達成一致協議,商家給楊某解決拖拉機高溫問題,如不能解決,商家更換發動機,如還未解決高溫問題,商家同意更換新的拖拉機。
案例解讀: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四條規定:
「經營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不符合質量要求的,消費者可以依照國家規定、當事人約定退貨,或者要求經營者履行更換、修理等義務。沒有國家規定和當事人約定的,消費者可以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內退貨;
七日後符合法定解除合同條件的,消費者可以及時退貨,不符合法定解除合同條件的,可以要求經營者履行更換、修理等義務。依照前款規定進行退貨、更換、修理的,經營者應當承擔運輸等必要費用。」
第四十八條規定:
「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本法另有規定外,應當依照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承擔民事責任:(一)商品或者服務存在缺陷的;(二)對消費者提出的修理、重作、更換、退貨、補足商品數量、退還貨款和服務費用或者賠償損失的要求,故意拖延或者無理拒絕的。」
案例中,因商家商品本身存在問題,所以楊某可以依照國家規定,要求商家履行更換、修理等義務。
3、中介敲詐案
2018年4月1日,北京市消費者劉先生通過北京市「我愛我家」在西城區四合上院小區租下了一間房屋。據介紹,該房屋是由我愛我家從原房東處包來後,再租給劉先生的。月租金12000元,雙方簽訂1年合同,「我愛我家」收取了相當於1個月房租的中介費。
一年後,劉先生想續租,但被告知房租上漲至12500元/月。
劉先生對租金上漲的問題也沒有太計較。而在劉先生打算交錢時他發現,費用裡面又多出來12500元!一問才知,「如續租還需再繳納一遍中介費」。劉先生一算,這相當於每月多出1000多元租金。
「我愛我家的做法涉嫌利用格式合同,加重劉先生的義務。」
北京市智舟律師事務所律師韓續認為,《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六條規定:
「經營者不得以格式條款、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方式,做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費者權利、減輕或者免除經營者責任、加重消費者責任等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規定,不得利用格式條款並藉助技術手段強制交易。格式條款、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含有前款所列內容的,其內容無效。」
中介市場魚龍混雜,盡管監管部門一直在管理,但是仍然有一些中介機構,未提供居間服務,卻在合同中私自標注「中介服務」,強迫消費者繳納中介費,如遭拒,則採取斷水斷電或者強迫換鎖等威脅手段,情節嚴重的已經屬於是一種假借中介服務為名實施的侵犯被害人財產所有權的敲詐勒索行為。
⑻ 經濟法案例分析,求高手解答~
【評析意見】
首先,當合夥企業發生虧損時,對於債務應當先以企業的全部財產進行清償,當合夥企業財產不足以清償到期債務的,各合夥人應當承擔無限連帶責任。各合夥人所有個人的財產,除去依法不可執行的財產,如合夥人及其家屬的生活必需品、已設定抵押權的財產等,均可以用於清償。這種責任的承擔可能導致個人破產,但是我國目前只有企業破產制度;而隨著合夥企業、個人獨資企業的不斷發展,個人破產制度必將建立起來。本案中,王海、俞穎和舒立欣在未清償銀行貸款的情況下將合夥企業的財產進行分配,這是無效的行為,應該全部返還,因5萬元不足以清償銀行貸款,所以還有追究各合夥人的個人財產。
其次,以合夥企業財產清償合夥企業債務時,其不足部分,由各合夥人按照合夥企業分擔虧損的比例,用其在合夥企業出資以外的財產承擔清償責任。合夥協議有約定的,按照合夥協議約定的比例分擔;合夥協議未約定的,由各合夥人平均分擔。但是需要注意,合夥協議中的分擔比例只是合夥人之間的一種約定,對合夥企業的債權人沒有約束力。債權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清償利益,請求全體合夥人中的一人或者數人承擔全部清償責任,也可以按照自己確定的比例向各合夥人分別追索。如果合夥人實際支付的債務數額超過其依照既定比例所承擔的數額,該合夥人有權就超過部分向其他未支付或者未足額支付應承擔數額的合夥人追償。
再次,舒立欣雖然不是該合夥企業最初的合夥人,但是在合夥企業存續期間,他經過全體合夥人的同意,並依法訂立了書面入伙協議而成為合夥人;且原合夥人又向他介紹了原合夥企業的經營狀況和財務狀況,即向他履行了告知義務。入伙的新合夥人舒立欣與原合夥人享有同等的權利,承擔同等的權利。依《合夥企業法》,入伙的新合夥人對入伙前企業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所以舒立欣對該筆貸款負有清償義務。若他清償後,清償數額超過其應當承擔的份額時,他可以按照合夥協議向其他未支付或者未足額支付應承擔數額的合夥人追償。
最後,李平盡管經全體合夥人的同意已退出了合夥企業,但是退夥以後,並不能解除他對於合夥企業既往債務的連帶責任。《合夥企業法》規定,退夥人對其退夥前已發生的合夥企業債務,與其他合夥人承擔連帶責任。本案中,向銀行貸款發生在李平退夥之前,所以若銀行要求他清償貸款,他應承擔連帶責任予以清償。又因為他已退夥,在合夥企業內部對合夥企業的債務不承擔清償責任,若他向銀行清償了,則可以向王海、俞穎和舒立欣追償。後者按照合夥協議的約定承擔相應責任。
由以上分析可以知道,李平、王海、俞穎和舒立欣對銀行要求他們清償貸款而各自提出的理由拒絕是不符合法律規定的。他們對該筆貸款都承擔連帶責任。法律這樣規定是為了保護債權人的利益,防止合夥人逃避企業的債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