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2014國際經濟法熱點

2014國際經濟法熱點

發布時間: 2025-07-13 02:05:50

1. 關於《國際經濟法》的問題

內容摘要:《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以下簡稱公約)自1988年生效以來,已成為調整國際貨物銷售合同關系的最重要的一個統一法公約。與我國有貿易往來的發達國家,除日本和英國外,均是公約的成員國。可以預計,公約在未來將會得到更為廣泛的應用。因此,研究公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於公約的第一部分(適用范圍和總則)是理解和運用整個公約的前提和基礎,本文就此展開論述,以求教於學界同仁。

the analysis on sphere of application and general provisions of cisg
abstract: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contracts for the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 (hereinafter called cisg) ha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substantative convention governing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 relations since its effect in 1988.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which have a wide trade relations with china are states parties to cisg, excluding england and japan. therefore, the importance of researching cisg is very obvious.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discuss part one (sphere of application and general provisions) of cisg because this part is the premise and basis for understanding and applying the whole convention.
key words: cisg sphere of application general provisions

一、 公約的適用范圍概述。
公約作為統一的國際實體法,可以被當事人直接採用和在一定條件下自動適用,克服了利用沖突法規
則選擇准據法的間接性和不確定性,但是公約不能解決所有與國際貨物銷售相關的法律問題,不僅它本身規定不適用於某些合同爭議,而且就銷售合同法應有的范圍看,公約也僅僅規定了一些主要問題,「本公約只適用於銷售合同的訂立以及買方和賣方因此種合同產生的權利義務」(公約第4條)。至於其他法律問題,如合同的效力、違約金定金條款的效力等,都不屬於公約的調整范圍,要由相應的國內法去解決。
二、 公約的適用范圍中容易引起爭議的地方。
1、 公約以營業地位為標准來決定銷售合同是否具有國際性,遺憾的是公約沒有給營業地下定義,盡
管「公約」起草過程表示永久性的企業是必須的,貨棧和賣方代理所都不算「營業所」。由於各國代表對「營業所」有不同的理解,最後的意見是由裁判機關考慮可以界定營業地的相關因素(如組織許可權、營業活動情況),在個案(case by case)的基礎上確定「營業所」。
當乙方或雙方都有一個以上的營業所時,這個「營業所」標准就會引起麻煩。公約第10條第1款規
定:「如果當事人有一個以上的營業地,則以與合同及合同的履行關系最密切的營業地位其營業地┈」以此表明哪一個營業所應被用來確定一項交易的國際性。但即使這樣也可能會含糊不清――「營業所指與合同和履行合同關系最密切的那個營業所」(下劃線處即筆者強調處)。這樣,在有一個營業所與合同的簽訂關系比較密切而另一個與履行合同義務關系比較密切的地方,關於那個營業所是相應的「營業所」還是個懸而未決的問題。秘書處評論①指出,「其中的短語『合同及合同的履行』是指交易的整體,包括與要約承諾及合同履行相關的所有因素。」但是秘書處的評論並非公約的正式評論,實際上,公約沒有任何正式評論,因此實踐中不同的法院、仲裁庭是否會採納秘書處評論中所說的從整體性的角度來確定營業所是個未知數。然而,第10條第1款的後一句「但書」又限定了在從多個營業所進行選擇時可用的事實,范圍定在「當事方」都了解的事實基礎上,才能簽訂有約束力的合同。這就要求謹慎的當事人在合同內明確說明他們認為各方的哪一個營業所與「合同有最密切的關系」,以解決可能的指代不明問題。
2、 根據公約第95條,締約國可以聲明對第1條第1款b項做出保留,以防止公約的擴大適用。中
國做出了保留,因此,中國的「公約」版本就是,當某個合同是由在不同國家有營業所的當事人簽訂並且只有一個國家是締約國時,「公約」就不適用了,雖然根據國際私法規則應該實施締約國的法律。例如:中國一方與在英國(非締約國)的另一方簽定的銷售合同不受公約的制約,即使根據國際私法規則可以適用中國的法律。如果中國法律適用,是由國內的《涉外經濟法》或《合同法》而非公約來調整雙方當事人的合同。即使訴訟是在法國,即一個沒有提出這種保留條款的締約國,為了說明第1條第1款b項,中國不是一個締約國。但是,如國締約國沒有對第1條第1款b項做出保留,則公約可以通過國際私法規則得以間接適用。例如:當事人甲的營業所在締約國a而當事人乙的營業所不在締約國內,a國沒有對第1條第1款b項做出保留,合同中也沒有法律適用條款,如果仲裁庭根據國際私法規則決定適用a國法律,則應適用公約而非a國的國內法。
3、 公約沒有給「銷售合同」下定義,因此,它在用於某些種類的交易時就會產生問題。已知的問題
包括「寄售」,即買方可以把任何賣不掉的貨物退還;易貨貿易或對銷貿易,用這種方式把貨物兌換成其他貨物而不是貨幣;租賃合同,規定一方將其財產使用權在一定時期內轉讓給另一方,而收取預定租費的合同。
寄售合同屬於委託銷售,由於買方沒有買斷貨物,因而貨物所有權不發生轉移,雙方當事人之間不存在買賣關系,公約不適用。
關於易貨貿易能否適用公約,則有很大爭議。當事人可以在合同中聲明是否將其納入公約的調整范圍,以避免爭議。
至於租賃合同,由於租賃期間出租方轉讓的是使用權而不是所有權,所以,公約不適用。即使是融資租賃合同,承租方在租賃期屆滿時有優先購買租賃物的權利,也不能掩蓋在這種交易中將貨物讓於他人使用的因數是最重要的這一事實。而且,不管是國內法還是國際法上都發展了一套區別於貨物買賣制度的租賃規則。例如,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便制定有「國際融資租賃公約」(1988年5月28日)。
此外,關於特許權合同。一般來說,此種合同本身不適用公約的規定,因為此種合同通常並不將貨物買賣義務規定為合同的中心,而其中心問題是權利的轉讓。但是,依據此種合同所進行的貨物買賣則屬於公約的適用范圍。
4、 公約沒有給「貨物」下定義,而是以排除法,從反面確定公約的貨物銷售范圍。公約第2條分別
按買方購買貨物的目的(a項)、貨物交易的方式(b、c、d項)、貨物自身的性質(e、f項)做出了排除。從公約制定的歷史可以看出,公約立法者希望對「貨物」作更廣泛、更有彈性的解釋,以適應國際貨物貿易的發展。
5、 公約第三條排除了兩種類型的貨物銷售合同,即第1款的「但書」和第2款的內容,但其用語過
於含糊。第1款中的「大部分」(substantial part)如何判斷?是以材料的數量還是以材料的價值來確定呢?有學者認為,確定供應材料的多少一般應以材料的價值來確定。筆者亦同意此種觀點。至於多少屬於大部分難以預計,應根據具體案件進行衡量,而不應僵硬的堅持以某一個百分比(如50%)為標准。
第2款排除的是供貨方的絕大部分義務在於提供勞務或其他服務(如技術知識產權)的混合合同(mixed contract)。「絕大部分義務」(preponderant part of obligations),指的是提供義務的經濟價值占整個合同的絕大部分,如果服務部分的價值超過合同總價的50%,公約不適用。例如:計算機軟體的賣方為滿足客戶特殊需要提供經過改制的軟體產品,則賣方的主要義務是提供服務,不應由公約調整。但想使公約調整混合合同,除滿足上述一個條件外,還須使得供應貨物、提供勞務的義務必須同規定在一個合同中,而且兩者之間要有緊密的聯系,不可分割。公約在這里並沒有涉及合同的可分割性的問題,一個合同是否可分割,應由合同適用的國內法解決。秘書處評論公約草案第3條亦表明了這種觀點。
6、關於第4條(a)項與第9條第1款規定的關系問題。
公約第4條規定公約不適用於任何慣例的效力,而第9條第1款確認了當事人同意的貿易慣例有約束
力,兩者看似矛盾,其實不然。第9條的規定實際上不受第4條規定的影響。第4條(a)項的含義是公約不負責解決貿易慣例的法律效力問題。慣例的法律效力留待合同適用的國內法去處理,如同合同的效力由國內法而非公約決定一樣。如果慣例不違反國內法的強制性法律規則以及該國的公共政策,它們就具有法律上的效力。否則當事人即使選擇了慣例也無法律上的效力,不得代替公約或相應的國內法的規定。而第9條體現的是當事人「意思自治」和「契約自由」的精神,一項慣例的有效性最重要的先決條件是當事人同意採用。由此可見,這兩條規定同時存在並不矛盾,調整的是不同方面的內容。我們也可以由此得出這樣的結論:一個慣例對合同是否有約束力,首先要看當事人是否將其引入自己的合同之中;其次,要看該慣例與合同所適用的某個國內法是否抵觸,是否被該國內法承認。實際上,使用慣例的最大障礙是它在法律上的性質以及各國法院依據本國法對同一慣例所形成的不同解釋。
7、 公約第5條規定:「本公約不適用於賣方對於貨物對任何人所造成的死亡或傷害責任。」這一條將
公約的調整范圍與產品責任法、侵權法區別開來。但公約並未排除缺陷產品給買方造成的財產損失問題,而很多國家的產品責任法也調整財產損失的賠償。那麼,在這種情況下,究竟應適用相應的國內產品責任法,還是應適用公約呢?公約第7條第1款,「在解釋本公約時,應考慮到本公約的國際性質和促進其適用的統一」,可見應該適用公約,否則會損害公約的統一法的功能。此外,如果買方根據國內的產品責任法或侵權法,可能負有沉重的舉證責任(如證明賣方有過錯),而適用公約則減少了買方的這種舉證責任(無須證明賣方有過錯)。
8、 公約第6條允許當事人通過協議使本來可以由公約調整的合同關系不適用公約,相反的問題是,
當事人能否通過協議使不符合公約條件的合同關系適用公約?這就是所謂的參加公約(opting in cisg)問題。筆者認為,應當區分不同情況。對於公約第2條(a)項、第4條(a、b)項以及第五條所規定的事項,因為會涉及到有關國家的強制性法律,所以當事人不能通過共同約定來擴大公約的適用范圍,否則會造成約定無效的後果。至於當事人明確排除第2條(d、e、f)項或第3條的規定,使上述條款中規定的銷售適用於合同的管轄,在不違反公共政策、強制性國內法的前提下,似乎應該准許。如果交易與締約國無關,並且不符合第1條第1款b項規定的情況,此時當事人之間約定適用公約,可能要遭到那些要求交易與當事人選擇的法律有「合理聯系」的國家的反對。再假如只有合同一方在締約國內,雙方約定適用公約,能否得到允許?筆者認為,由於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在不違反強行性國內法的前提下,已為多數國家所承認,因而這種情況下公約可被允許約定適用。在我國的實踐中,內地公司企業與香港、澳門的公司企業之間簽訂的合同也被視為涉外經濟合同,那公約是否可以適用呢?有仲裁裁決表明,這種情況下,公約不能自動予以適用。雖然香港、澳門屬於中國,但根據公約第93條,我國政府並未聲明公約可用於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因而,香港、澳門的公司企業與營業地位於公約其他締約國的公司企業之間的貨物買賣合同,不適用公約。但如果雙方在合同中明確約定適用公約,則會被允許。

2. 2014年司考國際經濟法:我國對外簽訂稅收協定

2014年司考國際經濟法:我國對外簽訂稅收協定
我國對外簽訂的稅收協定主要採取收入來源國稅收管轄權優先原則,平等互利、友好協商原則,要求資本輸出國提供稅收饒讓抵免等原則。稅收饒讓抵免指居住國政府對本國納稅人國外所得因來源國給予稅收減免而未繳納的稅款視同已納稅款而給予抵免的制度,其目的是為了使來源國的稅收優惠政策收到實效。中國對外簽訂的雙邊稅收協定,基本上採用的是《聯合國範本》的條文結構。
1.對常設機構的限定,我國對外簽訂的稅收協定一般都是按照《聯合國範本》的規定,協定多以連續存在6個月以上者才視為常設機構。該規定比國內稅法規定的類似工程無論期限長短均視為常設機構的待遇要優惠。
2.對股息、利息、特許權使用費等所得徵收的預提稅,我國對外簽訂的稅收協定均依締約雙方稅收權益分享的原則,實行限制稅率,一般規定的預提稅的限制稅率均不超過10%。我國國內稅法中的預提稅是20%。
3.對個人勞務所得的征稅,我國在對外簽訂的稅收協定中,採用國際通行做法,分別針對獨立個人勞務所得和非獨立個人勞務所得實行不同的稅收待遇:(1)對獨立個人勞務所得,應僅由居住國行使征稅權。但如取得獨立勞務所得的個人在來源國設有固定基地或者連續或累計停留超過183天者,則應由來源國征稅。比較我國國內稅法的規定,只要在中國境內有個人獨立勞務所得,而無論固定基地與停留時間長短均應依法征稅,顯然稅收協定的規定優惠得多。(2)對非獨立個人勞務所得,一般規定原則上應由來源國行使征稅權。但如該人在一個納稅年度內在來源國連續或累計停留不足183天,且該勞務報酬既非來源國的居民所支付,又非僱主設在來源國的常設機構或固定基地所負擔,則該非獨立個人勞務所得應由其居住國行使征稅權,來源國不得征稅。

3. 國際經濟法題目,求答案...

1、甲公司6月1日發盤的行為屬於要約行為,因為其具備了要約的基本要件如內容具體明確等;乙公司6月5日的行為也是要約,因為對甲公司的要求進行了實質性變更(訂立合同後三個月內裝船)。
2、乙公司的交貨行為是履行合同的行為。因為系在合同約定的時間內交貨。
3、甲公司可以追究乙公司的違約責任,要求其賠償損失。

4. 國際經濟法熱點問題

法律分析:國際經濟法是指調整國家之間;國際組織之間;國家與國際組織之間;國家與他國私人之間;國際組織與私人之間以及不同國籍私人之間,相互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是隨著各國之間貿易和經濟往來日益增長以及國家對貿易和經濟活動的干預日益加強而形成和發展的。早在中世紀末期,歐洲主要商業城市就有一些關於國際商業交易的規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有關國際經濟關系的法律規則和制度大量出現,並具有了國家之間條約的形式。作為一門學科,國際經濟法學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逐漸發展起來。《國際經濟法》系統深入地闡述了國際經濟法的核心問題。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五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5. 司法考試國際經濟法40個重要知識點

1、根據以往的歷次司法資格考試的經驗,國際經濟法的考試重點主要涉及的是國際貿易法部分,也就是指定用書第二、三、四章和第六章有關世界貿易組織的內容。

2、考試中考的最多的貿易術語是FOB,CIF和FCA.《2000年解釋通則》中的13種術語都不直接和鐵路運輸有關系,但各種運輸都可以適用的FCA、CIP和CPT目前使用越來越多,因此也比較重要。

3、200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作為考試法規與去年的相比內容及考試重點有何變化?2000年的貿易術語較99年的相比,沒有太大如兄修改,修改只有兩點:一個是FAS和DEQ術語中進出口手續的辦理,另一個是FCA術語下卸貨責任的承擔問題,其餘的和99年的一樣,掌握的重點也一樣。

4、在CIF合同中,如果貨物在運輸途中滅失,則:

A.賣方無權要求買方照付貨款;

B.賣方有權要求買方照付貨款;

C.賣方可向買方提供包括保險單在內的全部裝運單據;

D.賣方只能依保險單向保險人求償

答案應是B和C.

5、根據《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若當事人行為已構成升液根本違反合同,則受害方有權(AC)?

A要求損害賠償

B採取其他救濟措施

C有權宣告解除合同

D提請仲裁

6、涉及國際貿易法的部分復習可以細點,但涉及國經總論、對外貿易管制和國際經濟法其他領域法律問題時掌握要點即可。

7、營業地在我國的當事人對外簽訂的貨物買賣合同在什麼情況下適用1980年《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 首先看合同的約定,如果合同明確選擇某一國家的法律作為准據法,或雖未選擇准據法但明確約定不適用公約,那麼此時公約不適用;其次,在不存在上述情況時需看對方當事人的營業地所在,如果對方當事人的營業地在非中國的其他公約締約國,公約適用,否則公約不適用;最後應看買賣合同的客體是否屬於公約規定不應適 用的七種情形,如果是公約也不應適用。

8、我國加入1980年公約時對公約關於合同形式要件的保留與99年新《合同法》有沖突,這是否意味著我國的涉外貨物買賣合同仍需採用書面形式方才有效?盡管我國1999年新《合同法》已允許涉外合同採用口頭形式,但在中國沒有撤銷對1980年公約所作出的有關保留前,該保留仍然有效。但這也並不意 味著我國目前所有的涉外貨物買賣合同都必須採用書面形式,因為並非所有的涉外貨物買賣合同都必須適用公約。換言之,如果某一具體涉外貨物買賣合同必須適用 80年公約,那麼該合同必須採用書面形式方為有效;但如果某一具體涉外貨物買賣合同無須適用80年公約,而是適用我國新《合同法》或其他對合同形式要件沒 有特殊要求的法律,那麼沒有採用書面形式不會影響該合同的效力。

9、2000年貿易術語解釋通則規定的13種貿易術語很難記得非常清楚,在掌握這13種貿易術語時有什麼訣竅嗎? 在短時間內搞清並記住這13種貿易術語的每一項規定既不現實也無必要,比較簡潔的方法是記住下列共性和個性的東西。(1)13種貿易術語中只有EXW由 買方辦理出口手續,DDP由賣方辦理進口手續,其餘11種術語均由賣方辦理出口手續,買方辦理進口手續。(2)EFCD四組術語中賣方的義務逐漸增加。E 組中賣方只需在其所在地備妥貨物交買方即可;F組中賣方須將貨物交至買方指定的承運人;C組中賣方須安排運輸,CIF和CIP情況下賣方還須投保,但對風 險轉移後(風險轉移的時間均在出口國)發生的貨物滅損和額外費用概不負責;D組中賣方須將貨物運至邊境或進口國內的約定地點,並承擔在此之前的全部風險和 費用。(3)重點搞清楚FCA、FOB、CIF和CFR這四種常見的貿易術語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10、關於要約,我A公司向巴西B公司發出傳真稿:「急購巴一級白砂糖200噸,每噸250美元CIF廣州1994年4月20日至25日裝船。」巴 西B公司回電稱:「完全接受你方條件,1994年5月1日裝船。」依照渣笑襲國際貿易法律與慣例,巴西公司的回電屬於下列哪項(B)

A.反要約

B.一項新要約

C.無效

D.有效

11、根據80年公約,貨物的風險確定應考慮如下因素:(1)找出合同約定的交貨時間,通常情況下這個時間就是風險轉移的時間。具體而言,首先看合同是否有明確約定;其次,如果合同對交貨時間沒有明確約定,但要求賣方安排貨物的運輸,那麼賣方把貨物交給第一承運人的時間即為交貨時間;最後,如果合同既沒有約定交貨時間又沒有要求賣方安排運輸,那麼賣方在其營業地或特定地點貨交買方時或買方不收取貨物而約定的交貨期限屆滿時,風險即轉移。(2)如果貨物在交 貨以後發生的滅損是由於賣方的過失所致,貨物的風險不轉移,即應由賣方承擔貨物損失;(3)如果銷售的是運輸途中的貨物,則上述規則不適用,而應適用其特 殊的風險轉移規則。

12、共同海損,如何理解共同海損分攤價值的確定,請詳細解釋?

共同海損的分攤價值也就是共同海損的獲救財產的價值,以及共同海損本身。比如說,一艘價值100萬的船載有三批貨物,貨物價值分別為50萬、30 萬、20萬,當船遇大風浪為保持船舶平衡將20萬的貨物全部拋入海中,此時20萬的被拋貨物即為共同海損,而這個損失挽救了船和另外兩批貨,因此此案中獲救財產的價值即為船100萬,另兩批貨50萬和30萬。同時,由於被拋的20萬可以在獲救各方中得到分攤,因此共同海損的當事人也應參與共損分攤。所以此 案的分攤價值就是所有的獲救價值180萬以及共同海損20萬,共200萬。 共同海損和單獨海損都屬於貨物的部分損失。共同海損的構成要件包括四點:(1)必須是船貨共同危險;(2)犧牲或費用必須是有意做出的;(3)犧牲和費用必須是合理的;(4)犧牲和費用必須是特殊的。同時具備上述要件的部分損 失就是共同海損,否則即為單獨海損。比如,船上貨物起火,以水撲滅後發現一部分貨物水損,一部分貨物火損,水損的貨物即為共同海損,而火損的貨物就是單獨海損。

13、原產地規則在如何起到非關稅措施的作用?原產地標志有什麼用?原產地標志似乎與智力性創造成果沒有什麼關系,它是否是知識產權法調整的范圍,與工業產權,著作權又有什麼關系?

貨物的原產地和貨物的進口關稅關系密切,嚴格的原產地規則會使大批進口貨物不能享受優惠關稅,所以原產地規則在一定程度上會起來關稅壁壘的作用。特定的原產地標志對貨物的質量、信譽是一種保證,其作用類似於商標,可以將某一種商品從同類商品中區分出來並表示出該種商品特定的質量。比如一提到巴黎香水人們就會產生一種高質量、高信譽的聯想,而假冒原產地標志的後果和假冒商標類似,因此無論巴黎公約,還是TRIPS,都將其列為知識產權給予保護。

14、倒簽提單指的是提單中註明的裝船日期早於實際裝船日期的提單;預借提單指的是在貨物實際裝船前簽發的已裝船提單。二者的區別在於倒簽提單中涉及的貨物在簽發提單時實際已裝船,而預借提單中涉及的貨物在提單簽發時尚未裝船。二者的共同之處是同屬於欺詐行為,但由於預借提單對收貨人的利益損害更大,因此可以 認為其欺詐程度也更深。

15、關於代位權,當貨物損失是由第三者過失引起的,保險公司賠付全部損失後,殘存價值大於賠付額的部分歸保險公司嗎?追償所得的大於賠付額的部分歸還給被保險人嗎?

如果貨物已經實際全損,就不存在殘存價值的問題。如果貨物是推定全損,在保險公司按實際全損賠償以後,被保險人應發出委付通知,殘存價值歸保險公司所有。在保險公司按部分損失賠償以後,殘存價值歸被保險人所有。

16、租船合同中的諸多條款應如何掌握?有哪些要點?

重點是要搞清楚各種租船合同中的特有條款的含義及其產生的原因。具體包括航次租船合同中的預備航次條款和裝卸期間條款;定期租船合同中的停租條款、運送合法貨物條款和航區條款。

17、第六章雖然只有16頁,可是包含的深度廣度很大,書中介紹的范圍很大,可比較籠統,閱讀是感覺難度很大。在學習時也很難把握需要掌握的深度。

第六章主要掌握一些要點。主要包括世貿組織的基本情況、基本原則以及烏拉圭回合的三個新議題所取得成果的基本內容。服務貿易協議中主要掌握適用的服務貿易范圍,以及該協議中特有的逐步自由化原則;TRIMS中涉及的基本原則以及要求必須取消的五種投資措施;TRIPS的基本原則及其保護的知識產權客 體。

19、國際經濟法的重點部分都有可能出案例。

20、國際金融法的復習重點就是各種國際融資方式的特點。

21、國經中有關保險的內容很復雜,怎樣才能區分平安險、水漬險和一切險的承保范圍?

這三種主要險別中保險人的保險責任是逐漸增多的。比較簡潔的記憶方法是:平安險承保海上風險造成的全部損失和部分損失,但單純由於自然災害造成的貨物單獨海損(即共同海損以外的部分損失)不屬於平安險的承保范圍;水漬險承保海上風險造成的全部損失和部分損失,即平安險的承保范圍和單純由於自然災害造成的貨物單獨海損;一切險則承保水漬險的保險范圍和11種一般附加險(承保外來原因,即不與海水或運輸工具相聯系的原因造成的貨物損失)的承保范圍。

22、首先要和世貿組織的各成員方進行雙邊談判,然後履行了世界貿易組織要求的各種程序,就可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23如果是短途運輸,貨物早於單據到達進口國,國際上也 採用副本提單加保函的提貨方式。

24、海牙規則、維斯比規則和漢堡規則,這三個規則僅涉及國際海上貨物運輸,並且主要涉及提單運輸,我國海商法的內容不僅涉及海上貨物運輸,還涉及有關船舶、海事、商事等諸多問題,在海上貨物運輸方面我國海商法主要援引了海牙、維斯比規則的有關內容,並且引入了漢堡規則中的少數規定。

25、全程運輸責任指的是聯運經營人對貨方承擔的責任,而實際承運人的分段責任指的是實際承運人對聯運承運人承擔的責任,二者並不矛盾。

26、自動許可就是公開的一般許可,只要提出申請,有關機構即予批准,無需特殊審查,它適用於那些不需要嚴格管理的商品;非自動許可就是特別許可,就是提出申請後要經過有關機構的逐級審批方可獲得。二者就是一個手續繁簡的區別。

27、有關貨物買賣合同判斷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和國內貨物買賣合同的標準是:

A.雙方當事人的國籍

B.雙方當事人的營業所

C.雙方當事人的住所地

D.雙方當事人的國籍和營業所

根據80年公約確定貨物買賣合同國際性的因素是雙方當事人的營業地。

28、如果不可抗力屬於我國海商法規定的承運人可以免責的情況,買方不能向承運人索賠,而應向保險公司求償。

29 這也就是說國際經濟法的考試重點就是國際貿易的四個環節:買賣合同、運輸、保險、支付,涉及的當事人當然主要包括買方、賣方、承運人、保險人,有時還涉及銀行。

32、OICQ為什麼要易名QQ,OICQ是商標還是版權? 域名既不是商標,也不是版權。根據法院的最新判例,尚不承認其為知識產權的客體,對其法律性質的確定尚在爭議之中。對域名的管理是一種行政程序管理,適 用先申請先獲得的原則,因為美國在先申請了ICQ,所以在同類產品上在後申請的OICQ構成了識別上的混淆,因此被迫改變為QQ.

33、《服務貿易協議》適用的服務貿易有哪些?

《服務貿易協議》適用的服務貿易包括如下四種:(1)跨境服務,即從一成員方向任何其他成員方境內提供的服務,例如通過郵電、計算機網路提供的視聽服務、信息傳遞等;(2)過境服務,即在一成員方境內向任何其他成員方的服務消費者提供的服務,例如一國國民到另一國接受旅遊、金融服務等;(3)商業存 在,即一成員方的服務提供者通過在任何其他成員方境內的商業現場提供的服務,例如一國銀行或保險公司通過其在另一國建立的分支機構提供服務;(4)自然人 存在,即一成員方的服務提供者通過在任何其他成員方境內的一成員方自然人的商業現場提供的服務,例如一國演員到另一國舉辦演唱會,一國醫生、教師到另一國提供專業服務等。

34、有關「反傾銷」的問題

我國放開了企業自營進出口經營權,如何預防「反傾銷」這把「雙刃劍」傷己傷人,到頭來還是傷著自己?

最重要的是增強反傾銷的意識。即當有國外商品進口傾銷時,及時提出反傾銷調查的申請,而在產品出口時利用行業協會等各種渠道查找信息,避免以低於正常價值的價格出口。

35、什麼叫做「軟條款信用證」?為什麼它屬於一種欺詐行為?

信用證的「軟條款」主要指信用證暫不生效條款、限制性付款條款、對賣方裝運限制的條款等等,含有這種條款的信用證可使買方控制整筆交易,而受益人賣方因為無法達到信用證要求的轉運要求、獲得付款或者使信用證生效的條件而處於一種受制於他人的被動地位。如果信用證中加入這些條款的目的只是為了讓買方騙得履 約金、傭金或質保金,而不實際取得貨物並讓開證行履行付款義務,那麼開立這種信用證即具有欺詐的性質。

36、依銷售合同公約的規定運輸中貨物的風險自買賣合同成立時起轉移給買方。但由於對運輸中貨物的出險時間不易確定,所以公約又規定如情況表明有此需要,風險自交給交簽發運輸單據的承運人時起轉移給買方這種情況。這里是指風險自什麼時起交給簽發運輸單據的承運人時起轉移給買方?

一般情況下,運輸途中貨物的風險自買賣雙方簽定合同時轉移,但是如果貨到目的地後,無法確定貨物的損失發生在合同簽定之前還是之後,那麼此時貨物的損失由買方承擔,因為風險已經在賣方貨交承運人時已經轉移。這樣看錶面上對買方不公平,但操作性,因為買方在受讓貨物時同時受讓貨物的保險合同,他更方便向保險公司索賠。所以,公約做此強制性規定。

37、根據我國《合同法》規定,國際貿易合同可以採取口頭形式嗎?

如果合同必須適用80年公約,那麼其必須具有書面形式才有效,如果不適用80年公約而適用新合同法,口頭形式不影響其效力。

38、在中國公司甲與外國A公司的國際貨物買賣中,規定CIF孟買,信用證付款,甲忠實履行交貨義務,貨物比提單先到,A用提單副本加保函領去了貨物並 銷售,沒有去付款贖單,甲向信用證開出行交單提款,開出行承兌後以A不付款贖單為由拒絕承擔付款責任,開出行由於金融風暴被宣布破產,此時甲應該怎樣維護自己的權益?

此時甲應向開證行要求付款的同時持正本提單向承運人索賠,向開證行要求付款的理由是信用證獨立於買賣合同的履行,只要甲交付的單據與信用證相符,開證行有無條件付款的義務。向承運人索賠的理由是保函只調整提貨人和承運人之間的關系,不能對抗收貨人(本案中因甲持有正本提單,因此其為收貨人),承運人應賠償收貨人損失後持保函向提貨人索賠。

39、互惠是指世界貿易組織的締約方必須相互給予最惠國待遇;無條件是指締約一方給另一方的優惠應該立即、無限制、自動地適用於締約第三方;普遍指的是一締約方提供給另一締約方的各種優惠或特權應該也無條件的立即給予所有其他締約方,不得歧視任何締約方。

40、關於跟單信用證和國際貿易術語該怎樣抓住重點?

國際貿易術語的重點是掌握E、F、C、D四組術語中每組的共同特點,以及CIF、FOB、FCA三種常見的貿易術語。跟單信用證重點掌握不同的類別、當事人之間的關系以及銀行的責任和免責。

6. 國際經濟法之貿易術語

1. E組(EXW): 賣方在其所在地或其他指定的地點將貨物交給買方處置,即完成了交貨。買方負責安排運輸和支付所有相關費用。
2. F組(FCA, FAS, FOB):
- FCA(Free Carrier): 賣方在其所在地或其他指定的地點將貨物交給買方指定的承運人,即完成了交貨。
- FAS(Free Alongside Ship): 賣方在裝運港將貨物交到船邊,即完成了交貨。
- FOB(Free On Board): 賣方負責將貨物交到裝運港並裝上船,即完成了交貨。買方承擔貨物裝上船後的所有風險和費用。
3. C組(CFR, CIF, CPT, CIP):
- CFR(Cost and Freight): 賣方負責將貨物交到目的港,並支付貨物至目的港的運費。貨物風險在裝運港船舷轉移給買方。
- CIF(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 賣方負責將貨物交到目的港,並支付貨物至目的港的運費和保險費。貨物風險在裝運港船舷轉移給買方。
- CPT(Carriage Paid To): 賣方負責將貨物運輸到目的地,並支付貨物運費。貨物風險在交貨時轉移給買方。
- CIP(Carriage and Insurance Paid to): 賣方負責將貨物運輸到目的地,並支付貨物運費和保險費。貨物風險在交貨時轉移給買方。
4. D組(DAF, DES, DEQ, DDU, DDP):
- DAF(Delivered At Frontier): 賣方在邊境或國界附近將貨物交給買方處置,即完成了交貨。
- DES(Delivered Ex Ship): 賣方在目的港將貨物交到船上,即完成了交貨。買方負責卸貨。
- DEQ(Delivered At Quay): 賣方在目的港的碼頭將貨物交到買方處置,即完成了交貨。買方負責卸貨。
- DDU(Delivered Duty Unpaid): 賣方負責將貨物交到目的地,但貨物進口關稅由買方承擔。
- DDP(Delivered Duty Paid): 賣方負責將貨物交到目的地,並支付所有進口關稅和費用。
國際經濟法涵蓋了一系列調整不同主體之間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包括但不限於國家之間、國際組織之間、國家與 國際組織之間、國家與他國私人之間、國際組織與私人之間,以及不同國籍私人之間的關系。這些規范隨著國際貿易和經濟往來的增長以及國家對貿易和經濟活動的干預加強而形成和發展。從中世紀晚期開始,歐洲主要商業城市就出現了一些關於國際商業交易的規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經濟關系的法律規則和制度得到了大量發展,並開始以國家之間條約的形式出現。國際經濟法學作為一門學科,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逐漸發展起來。

熱點內容
通過司法考試有什麼用 發布:2025-07-13 06:02:18 瀏覽:701
勞動法是勞動法的唯一約束嗎 發布:2025-07-13 05:56:10 瀏覽:260
民法典與未成年人保護法 發布:2025-07-13 05:52:41 瀏覽:959
法律責任傷人 發布:2025-07-13 05:51:18 瀏覽:554
12免費法律咨詢電話 發布:2025-07-13 05:50:43 瀏覽:465
法規EBS 發布:2025-07-13 05:36:17 瀏覽:572
法學考研是全國統考嗎 發布:2025-07-13 05:34:53 瀏覽:582
涉及產品詐騙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13 05:32:09 瀏覽:894
對英國合同法中對價的評價 發布:2025-07-13 05:32:00 瀏覽:772
最基本的黨內法規是管黨治黨的總規矩 發布:2025-07-13 05:26:54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