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英國合同法中對價的評價
1. 什麼叫對價它可以有哪些內容
對價指當事人一方在獲得某種利益時,必須給付對方相應的代價。具體內容如下:
對價(consideration)原本是英美合同法中的重要概念,其內涵是一方為換取另一方做某事的承諾而向另一方支付的金錢代價或得到該種承諾的代價。
指當事人一方在獲得某種利益時,必須給付對方相應的代價。
對價原本是英美合同法上的效力原則,其本意是「為換取另一個人做某事的允諾,某人付出的不一定是金錢的代價」,也許是「購買某種允諾的代價」。
對價從法律上看是一種等價有償的允諾關系,而從經濟學的角度說,對價就是利益沖突的雙方處於各自利益最優狀況的要約而又互不被對方接受時,通過兩個或兩個以上平等主體之間的妥協關系來解決這一沖突。
換句話說,在兩個以上平等主體之間由於經濟利益調整導致法律關系沖突時,矛盾各方所作出的讓步。這種讓步也可以理解為是由於雙方從強調自身利益出發而給對方造成的損失的一種補償。
對價是指締約者之間因締約行為而使一方得到利益他方遭受損失。對價制度是英國契約法中的特有制度,它是除開蓋章契約之外的一切契約成立的必要前提條件。
所謂對價,就是以自己的諾言去換取對方的諾言,或者說,是為了使對方作出某些有利於自己的行為而以自己對等的行為來作為保證。
2. 給付對價是什麼 通俗的講啊 不然不明白
即合同關系中,當事人取得一定權利須履行相應義務、履行一定義務須得到相應權利。
對價是英美法系合同法上「consideration」這一專有名詞的漢譯。從字面理解,「consideration」包含體諒、考慮、報酬及需要考慮的事項等含義。
法律上所謂「consideration」則是指在合同關系中,履行義務的一方由於履行義務而得到某種利益,或者接受義務履行的一方由於接受義務履行而遭受某種損失。此外,接受義務履行的當事人誠實地放棄了某項請求權也被視為有效的「consideration」。
故從法律意義上可將對價理解為「對應的代價」,即合同一方對應於另一方的義務履行而付出的代價。
在票據中,表示支付對價的計算票據的取得,必須給付對價,即應當付給票據當事人認可的相應的代價。我國《票據法》和《英國票據法》均有對價的規定,給付對價即強調了取得票據時必須等價有償。
我國《票據法》第三十一條規定:「非經背書轉讓,而以其他合法方式取得匯票的,依法舉證,給付對價證明其匯票權利。」第十一條規定:「因稅收、繼承、贈與可以依法無償取得票據的,不受給付對價的限制,但是,所享有的票據權利不得優於其前手的權利。」
(2)對英國合同法中對價的評價擴展閱讀:
本質上看,對價關系是一種互相交換的允諾關系,某人作出允諾是為了換取另外一個人的應允,它體現了合同一方對另一方履行義務的回報,反映了合同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平衡。 我國現行法律體系淵源於大陸法系,合同法未採用「對價」概念。
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國沒有調整相關內容的法律規定,只不過我國合同法是從合同當事人法律地位平等、權利義務對等角度來調整英美法上的「對價」關系,即合同關系中,當事人取得一定權利須履行相應義務、履行一定義務須得到相應權利。
這種法律制度安排上的差異主要取決於歷史傳統、法律淵源的不同,但二者卻殊途同歸。
3. 英美法系國家的合同是什麼
英美合同法名詞解釋:
英美法系國家主要是英美兩國關於合同的判例法、制定法所體現的合同法律制度和法律體系。
合同法在英美法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但英國、美國沒有成文的合同法,只有少數制定法。合同法的淵源主要是判例。關於合同的有關規定也體現在英國貨物買賣法、美國統一貨物買賣法及美國統一商法典中。英美法系唯一成文的合同法是1872年的印度合同法。在英美法中沒有法律行為的概念和債的概念,英美法系的「合同法」如同財產法、侵權行為法構成一個獨立的完整的體系。關於訂立合同的各項有效要件,或是關於合同權利義務的履行和不履行的後果,全部規定在合同法中。英美法系各國的合同法是以諾言為核心建立起來的。英國《不列顛網路全書》給合同下的定義是:「合同是可以依法執行的諾言,這個諾言可以是作為,也可以是不作為。」美國《合同法重述》也認為合同是一種有法律效力的許諾。相對於大陸法系的「原因」,英美法中稱為「對價」。規定任何合同要有約束力的話,要麼是有對價,要麼要式合同。除蠟封簽字合同外,對價是英美法中合同成立的3個要素之一:要約、承諾、對價。
對價就是一方為給付,另一方也為給付,它可以是立約人獲得法律上的利益,也可以是受約人受到法律上的損害。信銷重要的是對價的價值無須相當。根據法律規定,有效的對價必須是:(1)在立約人與受約人之間進行,不能由第三人承擔,立約人只能對受約人承諾利益;(2)合法;(3)具備某種價值;(4)對立約人來說,是允諾將來的利益,而不是過去的利益。
至於現在的利益,英美兩國規定不同。
英美法規定蠟封簽字合同無須對價,除此之外,其餘都是簡式合同,需要對價。簡式合同不是不要式合同,英國規定票據合同、分期付款合同、海上保險合同等簡式合同都陸首要以書面形式作出。
一般除法律規定者外,對合同形式無特殊要求。英美合同法採用違反「公共政策」的概念判定合同違法,包括違反成文法和普通法。凡違反普通法的合同都是違反公共政策的合同。英美法對合同的解釋實行表示主義,強調只能從合同條款中或雙方公開講話中來探明雙方的意思。
法律還允許對合同條款進行默示推定,即使沒有列入書面合同之中的凡一些法律或習慣所規定的內容,也可推定為合同中的默示條款。關於合同的訂立,要約和承諾是合同成立的要件,在英美合同法中有重要意義。
對於要約,原則上規定對要約人無約束力,在被承諾之前隨時可以撤回或更改其內容,但美國統一商法典規定不可隨意撤回要約。對於已經生效的承諾規定不可撤回。
對於合同成立的時間,英美法實行發信原則,即合同自受約人發出承諾之時成立,不論要約人是否收到這個承諾。法律規定可為合同的履行設立擔保制度。
對違約金,區分懲罰性和賠償性兩種性質。英美法對合同的履行規定了條件。
根據先決條件、後決條件和同時條件決定合同的履行、暫停、修改或解除。對於合同的不履行,英美法將它分成兩類:一是根本違約,違反合同的根本有效條件,這時另一方有權要求解除合同;二是非根本性違約,違反合同的擔保,即違反合同的一般條件,此時另一方可以要求賠償損失,但不能要求解除契約。
違反合同或擔保,可以主張直接的損害賠償、間接的損害賠償、附屬的損害賠償。損害賠償是對違約的最普遍的救濟。
如果非當事人的過錯,發生了不能預見的與訂約時情況根本不同的意外事故造成合同不能履行的,當事人可以依「合同落空」主張免除違約責任。合同可依雙方協議、履行、違約、履行不能或法律規定而消滅。
總之,英美法系的合同法和其他法律一樣,基本上由判例構成,對有些合同採用制定法方式加以規范,如英國《租售合同法》、《陸路及鐵路運輸法》、《貨物供應默爾條款法》、《公平貿易法》、《限制貿易慣例法》等等。英美合同法具有以下特點:(1)英美合同法由判例法和制定法兩部分組成。
判例法闡述一般的合同原理和原則,據主導地位;制定法側重於規范典型合同,據輔導地位;(2)英美合同法賦予法官以很大的自由裁量權,加重公共政策對合同自由的干預;(3)英美合同法沒有用債法概念限制合同法,更沒有將合同視為債的發生根據之一,而是早坦數將合同視為一個獨立存在的法律部門;(4)英美合同法體現了經驗主義的思想方法。
4. 對價是什麼意思
對價是構成合同的三大要素之一,源自於英國普通法系合同法,指一方或雙方權利、利益、責任或損失的轉移。以下是關於對價的詳細解釋:
定義:對價可以是一方或雙方權利、利益、責任或損失的轉移。在合同中,對價的存在是合同有效的關鍵要素之一。
作用:對價在合同中的主要作用是平衡各方利益,確保交易的公正性。通過對價的交換,各方都能從合同中獲益,從而達成交易的共識。
形式與大小:對價的形式和大小可能因交易而異。在某些情況下,對價可能非常微小,甚至為零,但只要存在對價,合同仍然有效。對價的目的在於體現交易的實質,即價值的交換,而非等價交換。
法律解釋與應用差異:不同國家對對價的法律解釋和應用存在差異。例如,在美國法律中,對價需要是雙向的,雙方都需要尋求對方的承諾作為交換;而在法國法中,則強調合同背後的動機和原因,即「cause」概念。
注意事項:在理解和應用對價概念時,應避免濫用對價概念,以免違背合同自治原則。同時,應根據不同法律體系的特點進行具體分析,以確保合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5. 如何深入淺出地解釋合同法中的「對價」呢
對價是源自英國普通法合同法體系的一個獨特概念。它是簡單合同所必需的三個基本要素之一。無對價的合同視為無效合同。對價必須存在且必須充足,但對價可能不充足。同時,在法官的司法過程中,要警惕對價的濫用,注意平衡當事人意思自治和合同公平原則這兩個價值。有效對價可能包括從一方向一方轉移權利、利益、物質或精神利益,或另一方給予、遭受或承擔的某些耐心、損害、損失或責任。對價是一個必須存在的東西,必須充足但是可以不充分。
6. 英美合同法中的「對價」(consideration)的歷史發展過程誰知道啊 請問!急~
對價(Consideration),也稱約因,它是英美法上所獨有的概念。在英美法上,對價最初來源於合同法上的對價原則。按照1875年英國高等法院在Currie V. Misa案的判決中所下的定義,所謂對價是指合同一方得到的某種權利、利息、利潤或其他利益,或是合同另一方克制自己不行使某項權利或遭受某項損失,或由此而承擔的某種責任。
約因學說的確切起源一直是個有爭議的問題。英美法上的約因學說起源於16世紀中葉,經過17-18世紀的發展至19世紀集其大成。關於約因的起源,有人認為,約因產生於債務的補救;也有人從英國合同法的交易性質方面尋找其起源;有人認為,約因是由關於損害賠償訴訟的原始侵權性質決定的。在霍姆斯之前,一般認為約因是由衡平法院從羅馬法中借用、在做了修正後引入了普通法;但是,霍姆斯認為這是有疑問的。他認為,最早是以quid pro quo的形式將約因和公平聯系起來的。科賓也認為,「當今的著述者們都相信,從來沒有人找到過任何具體而明確的『起源』,也沒有一個單獨的定義可以被說成是唯一『正確』的定義,而且,也從未有過一個可用以推論地確定強制執行性的簡單而統一的『學說』。」不管怎樣,基於上述觀點,可以肯定的是,約因學說在某種程度上是衡平法的產物。
自產生以來,約因學說在其發展過程中,主要有兩種代表性的理論:由19世紀英國法官們提出的「獲益—受損規則」和由霍姆斯提出的互惠交易理論;之後又產生了允諾禁止反言原則,在很大程度上意味著約因學說的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