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產品召回司法實踐經濟法

產品召回司法實踐經濟法

發布時間: 2025-07-13 17:48:00

『壹』 【經濟法責任的獨立性分析】 經濟法責任的獨立性

摘要:經濟法責任的獨立性是經濟法基礎理論中的關鍵概念。法律責任內容性質與部門法的混淆可能導致對經濟法責任獨立性的質疑。本文從部門法角度、經濟法責任的構成要件和形態來論證其獨立性,指出經濟法責任並非傳統三大責任的簡單合並,而具有獨特性。
關鍵詞:法律責任、經濟法責任、構成要件、責任形態
一、經濟法責任的定義
有學者通過經濟違法行為定義經濟法責任:認為經濟法責任是因經濟違法行為而應承擔的法律後果;通過經濟法定義:認為經濟法責任是違反經濟法律法規,對國家或受害者承擔的法律後果;通過經濟法規違反與特定事實定義:認為經濟法責任是違反經濟法規或特定法律事實而應承擔的法律責任;通過經濟法權利義務定義:認為經濟法責任是經濟法主體違反經濟法義務或不當行使經濟法權利所應承擔的法律後果。
程信和教授認為責任在法律上有兩種含義:一是本來意義上的責任,如審計法對審計機關許可權、職責的規定;二是因為不承擔義務應承擔的責任。經濟法責任的第一種含義是傳統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刑事責任在經濟法領域的具體應用。密切相關的兩部法是《行政處罰法》和《刑法》及其修正案,涉及經濟犯罪。第二種含義指經濟法責任體現經濟法社會公共特徵,是特殊經濟制裁,包括市場禁入、取消稅收優惠、信用減等、產品召回、強制履行等。
本文不評論以上觀點,法律責任是歷史發展的產物,不同時期、地區、國家法律制度中的含義可能有所不同。對經濟法責任的不同理解源於對法律責任分類標準的不同解讀。
二、法律責任的分類
根據法律責任內容性質和部門法性質分類,可能產生不同理解。以內容性質為標准,有財產責任和非財產責任,如刑法中的財產刑、自由刑、生命刑等。以部門法為標准,法律責任性質由所屬部門法確定。法律責任是法的強制性體現,也是法在現實生活中的前提條件。法律責任本身只是一種剝奪責任主體權益的形式,具體問題需依賴具體部門法。
經濟法法律責任獨立性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與傳統民事、刑事、行政責任有本質區別。保護利益側重點、性質、構成要件均有所不同。經濟法強調社會公共利益保護,民事法側重個體利益,行政法側重國家利益。經濟法責任既具有補償性又具有懲罰性,而民事責任通常不具有懲罰性,行政責任具有明顯懲罰性。經濟法責任可能無過錯責任原則和公平責任原則。
法律責任與所屬部門法關系密切,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白皮書明確將經濟法作為獨立部門法。根據部門法性質,法律責任可分為民事、行政、刑事、經濟法、訴訟和違憲責任等。
三、經濟法責任的構成要件
經濟法責任獨特的歸責原則和構成要件體現了其作為部門法的特點,說明其獨立性。經濟法責任構成要件在研究領域中起重要作用,貫穿經濟法研究。法律責任構成要件包括主觀心理狀態、違法行為、損害事實和因果關系。經濟法責任以"四要件說"為基礎,責任主體主觀心理狀態通常不要求有過錯,如產品質量責任實行嚴格責任原則。違法行為是承擔經濟法責任的前提,包括違反義務或特定事實狀態。

『貳』 經濟法中 產品責任的名詞解釋

經濟法中 產品責任的名詞解釋

產品責任是指與產品有關的製造商、批發商或零售商等各方對產品因存在缺陷而在被正常使用過程中發生意外並造成使用者或他人人身傷害和財產損失,依法應承擔的經濟賠償責任。在責任保險領域內,產品責任保險是發展較為迅速的險種。零售商、批發商和製造商對由離開銷售和生產場所的商品的使用或消費引起的傷害被認為是負有法律責任的。

經濟法中產品斷陷名詞解釋

產品缺陷的判斷標准,是產品責任成立的基礎性要件,在訴訟上具有重要意義,也是產品責任法上核心問題。2000年修訂的《產品質量法》第46條規定,「本法所稱缺陷,是指產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財產安全的不公道的危險;產品有保障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是指不符合該標准。」

名詞解釋產品責任的歸責原則

不同主體的歸責原則不同:
1、根據《產品質量法》第41條 「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產品以外的其他財產(以下簡稱他人財產)損害的,生產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此為無過錯責任原則。
2、根據《產品質量法》42條「由於銷售者的過錯使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財產損害的,銷售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銷售者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生產者也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供貨者的,銷售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此為過錯推定原則。

經濟法名詞解釋:產品招回制度

產品召回是指生產商將已經送到批發商、零售商或終端使用者手上的產品收回。
產品召回的典型原因是所售出的產品被發現存在缺陷。
產品召回制度和一般的三包產品退換貨是兩個概念。三包產品退貨換貨是針對個體消費者,而且不能說明產品本身有任何問題;而產品召回制度則是針對廠家原因造成的批量性問題而出現的處理辦法。其中,對於質量缺陷的認定和廠家責任的認定是最關鍵的核心。
在發達國家,產品召回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自願認證,強制召回」,一種是「強制認證,自願召回」。

經濟法名詞解釋

經濟法中的「經濟競爭」是指商品生產經營者在市場經營活動中,為了取得有利的產銷條件而進行的相互爭勝活動。

經濟法是國家從整體經濟發展的角度,對具有社會公共性的經濟活動進行干預,管理和調控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經濟法學中的名詞解釋

三、名詞解釋
1、中國經濟法P11
確立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其他經濟實體的經濟法律地位,以及調整它們在經濟管理過程中和經營協調活動中所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統一體。
2、經濟關系P7
是指在一定的生產方式的基礎上所產生的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各種關系的總稱。
3、經濟法律關系P25
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其他經濟實體在參加經濟管理過程中和經營協調活動中發生的,由經濟法、法規所確認和調整的,並且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存在和執行的經濟權利、經濟義務相互統一的關系。
4、經濟職權P32
也稱經濟權力,也就是國家機關、社會組織以及它們的領導人員、法定代表人等在組織管理經濟活動中所依法享有的與本身職務相連的一種特殊的經濟權利。
5、工業企業法P47
有關確立工業企業的法律地位,以及調整由工業企業參加的經濟管理關系和經營協調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6、企業變更P49
企業組織結構上的調整(改組)和其他登記事項的變動。
7、集體所有制企業P74
是指生產資料為社會主義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實行共同勞動,在分配方式上以按勞分配為主的商品經濟組織。
8、鄉鎮企業P83
是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農民投資為主,在鄉鎮(包括所轄村)舉辦的承擔支援農業義務的各類企業。
9、私營企業法P96
確認私營企業的法律地位,調整國家機關對私營企業的巨集觀調控關系以及私營企業與其他經濟組織的市場執行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10、合夥企業P104
是指依法在中國境內設立的由各個合夥人訂立合夥協議,共同出資,共同經營,共享收益,共擔風險,並對合夥企業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的營利性組織。
11、個人獨資企業P113-114
是指依照《個人獨資企業法》在中國境內設立的,由一個自然人投資,財產為投資人個人所有,受到法律保護,投資人以其個人財產對企業債務承擔無限責任的經營實體。
12、外商投資企業法P124
是指調整外商投資企業在設立、經營管理過程中所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13、中外合資經營企業P126
是指中國合營者與外國合營者依照中國法律的規定,在中國境內共同投資、共同經營、並且按照出資比例分享利潤,分擔風險以及虧損的企業。
14、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P127
是指調整中外合資經營企業的經濟管理關系和經濟合作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15、中外合作經營企業P140
是外國企業和其他經濟組織或者個人,同中國的企業或者其他經濟組織,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則,依照合作企業法,用書面合同規定權利和義務,在中國境內共同舉辦的經濟組織。
16、外資企業P145
按照中國有關法律在中國境內設立的全部資本由外國投資者投資的企業。
17、股份有限公司P157
全部資本分為等額股份,股東以其所持股份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公司以其全部資產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
18、有限責任公司P157
股東以其出資額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公司以其全部資產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
19、國有獨資公司P169-170等
國家授權的投資機構或者國家授權的部門單獨投資設立的,並且由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部門履行出資人監管職責的有限責任公司。
20、上市公司P175
指所發行的股票經過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授權的證券管理部門批準的在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
21、公司債券P177
公司依照法定程式發行,約定在一定期限內還本付息的有價證券。
22、可轉換債券P179
是上市公司發行的,可依照一定的條件轉換為股票的債券。
23、債權人會議P195
債權人依照人民法院的通知或者公告而組成的一個行使債權、破產參與權和決議權的機構。
24、和解P196
債務人和債權人會議就企業延遲清償債務的期限、企業進行整頓的方案、內容、計劃等問題達成的和解協議。
25、計劃法P206
計劃法是關於規定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其他經濟實體在計劃管理體系中的地位,以及調整它們在計劃編制、審批、執行、檢查和監督過程中所發生的計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26、指令性指標P208
國家對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產品或者專案中需要由國家調撥、分配的部分和關繫到經濟全域性的重大經濟活動,以法律形式下達的,必須執行的計劃指標。
27、指導性指標P208
國家為了指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活動能夠,對除指令性指標以外的其他重要產品,專案和經濟活動所下達的,主要靠經濟手段保證其實施的計劃指標。
28、固定資產投資法P209
確認和調整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以及其他社會組織或者個人之間在實施固定資產投資的過程中發生的社會關系法律規范的總稱。
29、固定資產投資關系P209
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以及其他社會組織或者個人在實施固定資產投資過程中所發生的社會關系。
30、固定資產投資財政撥款P212
建設專案的資金由財政部門以預算支出的方式撥付給建設單位無償使用。
31、財政P218
國家為了實現其職能,憑借政治權力參與部分社會產品的國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所形成的一種特殊的分配關系。
32、財政法P218
調整財政分配和財政管理活動中所形成的財政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33、財政管理體制P220
劃分中央同地方各級政權之間以及國家同國有企業事業單位、國家機關之間的財政管理職權、財政收支范圍等內容的法律制度。
34、預算P221
經過法定程式批準的國家各級人民 *** 和實行預算管理的各部門、各單位一定期間的財政或者財務收支計劃。
35、預算管理職權P222
確定和支配國家預算的權利以及對於國家預算的編制、審查、批准、執行、調整、監督權利的總稱。
36、國債法P229
國家在借款和發行、使用、兌付、流通 *** 債券過程中發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37、財政轉移支付法P231
調整在財政轉移支付過程中所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38、 *** 采購P237
*** 為了維持 *** 正常運轉所需物品的采買與購置。
39、 *** 采購當事人P239
*** 采購當事人是指任何參與 *** 采購的人,它除了采購方和供應商之外,還包括 *** 采購業務代理機構。
40、國有資產P244
國家依法取得和認定的資產以及國家以各種形式對企業投資和投資收益形成的資產,以及國家向行政事業單位撥款等形成的資產。
41、資產評估法P246
確定資產評估的組織管理、機構、人員、范圍、程式、方法以及調整資產評估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系統。
42、產權交易P250
交易雙方當事人依照法律的規定和合同的約定,通過購買、出售、兼並、拍賣等方式,將一方當事人所享有的企業產權轉讓給另一方當事人的法律行為。
43、稅收徵收管理P290
稅務機關對納稅人依法納稅和進行稅務監督管理的總稱。
44、稅收P259
是以實現國家職能為目的,基於政治權力和法律規定,由 *** 專門機構向居民和非居民就其財產和特定行為所實施的強制、非罰與不直接償還的國家徵收行為,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形式。
45、法定增值額P263
是指一國 *** 根據各自的國情,政策的需要,就其增值稅法中明確規定的增值額。
46、出口退(免)稅制度P269
貨物報關出口銷售後,將其國內所繳納的稅收退還給貨物出口企業或者對出口企業給予免稅的一種制度。
47、中國金融法P307
調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生活中因為貨幣流通和信用活動所發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48、商業銀行P314
依照商業銀行法和公司法的規定設立的吸收公眾存款、發放貸款、辦理結算等業務的企業法人。
49、中間業務P317
商業銀行不需要運用自有資金,只代替客戶承辦交付、收取和其他委託事項而收取手續費的業務。
50、銀行業監督管理P320
也就是銀行業監管,是指對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設立、業務經營以及其他活動所進行的監督管理。
51、債券P330
發行人依照法定程式發行的,約定在一定期限內還本付息的有價證券。
52、股票交易P331
國務院證券管理部門核准上市的公司所發行的股票在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活動。
53、債券交易P332
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核準的公司所發行的債券在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活動。
54、內幕交易P334
知悉證券交易內幕資訊的知情人員,利用內幕資訊進行證券交易的活動。
55、虛假陳述和資訊誤導行為P335
國家工作人員、新聞傳播媒介從業人員和有關人員編造並且傳播虛假資訊,嚴重影響證券交易的行為。
56、價格法P347
與價格制定、執行和調控、監督檢查有關的各種關系。
57、 *** 指導價P350
*** 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按照定價許可權和范圍規定基準價及其浮動幅度,制定經營者制定的價格。
58、價格體系P348
價格的種類和各種價格形式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總稱。
59、會計關系P360
國家在管理會計過程中和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在辦理會計事務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
60、會計監督P366
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依照法律的規定,通過會計手續對經濟活動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進行的一種監督。
61、審計P370
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依照法律的規定,對 *** 及其各個部門的財政收支、國有金融機構和企業事業單位以及其他依照審計法規定應當接受審計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和經濟活動的真實、合法、效益,進行全面審查,並將審計結果向國家有關機關報告的一系列活動的總稱。
62、審計關系P370
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依法對 *** 及其各部門的財政收支,對國有金融機構和企業事業單位及其其他國家資產單位的財務收支及其經濟效益進行審計的過程中發生的社會關系。
63、自然資源法P381
調整人們在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管理、保護過程中所發生的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64、土地所有權P383
土地所有人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佔有、使用和處分土地,並從土地上獲得利益的權利。
65、土地使用權P383
土地使用權人依照法律的規定,對佔有的土地進行合理利用的權利。
66、森林法P387
調整人們在森林的管理、養護、營造、合理利用和林業經濟活動中所發生的各種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67、草原法P391
調整人們在草原資源的管理、保護、建設和合理開發利用過程中所發生的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68、環境保護法P409
規定和調整人們在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止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過程中所發生的社會關系,以及有關確立環境監督管理體制的所有法律規范的總稱。
69、「三同時」制度P411
它要求一切建設專案的防止污染的措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
70、對外貿易P422
一國的對外貿易經營者等主體為一方,同世界上其他國家和地區進行貨物、技術和服務交換的一種經濟活動。
71、對外貿易法P424
調整對外貿易活動中所形成的對外貿易管理關系和對外貿易合作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72、對外貿易法律關系主體P427
依法參加對外貿易管理和合作活動,享有對外貿易權利,承擔對外貿易義務的當事人。
73、對外貿易經營者P429
依法辦理工商登記或者其他執業手續,依照對外貿易法和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從事對外貿易經營活動的法人、其他組織或者個人。
74、對外貿易調查P435
國家有關主管部門為了維護對外貿易秩序,對有關事項予以查證的過程。
75、競爭法P449
國家在協調經濟執行中調整市場競爭關系和市場競爭管理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

問幾個經濟法的名詞解釋

企業合並
開放分類: 會計、會計准則
兩個或兩個以上彼此獨立的企業的聯合,或者一個企業通過購買權益性證券、資產、簽訂協議,或者以其他方式取得另一個企業的控制權的行為。
按照《企業會計准則第20 號——企業合並》屬於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並,原已確認商譽的攤余價值應當全額沖銷,並調整留存收益。
按照該准則的規定屬於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並的,應當將商譽在首次執行日的攤余價值作為認定成本,不再進行攤銷。
不安抗辯權
開放分類: 經濟、法律、合同、合同法
根據合同法68、69條之規定,不安抗辯權又稱先履行抗辯權,指雙務合同成立後,應當先履行的當事人有證據證明對方不能履行合同義務,或者有不能履行合同義務的可能性時,在對方沒有履行或提供擔保前,有權中止履行合同義務。在雙務合同中,應當先履行的當事人沒有後履行抗辯權,故法律設立不安抗辮權,使其在對方無力履行的情況下享有拒絕履行合同義務的權利。不安抗辯權的發生基於雙務合同。雙務合同成立後,後履行當事人的情況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導致其不能履行合同或者可能無法履行合同,應當先履行合同義務的當事人就可以行使不安抗辯權,中止合同的履行。行使不安抗辯權,舉證責任在先履行合同義務的當事人,應當有證據證明對方不能履行合同或者有不能履行合同的可能性。當事人行使不安抗辯權後,應當立即通知對方當事人。不安抗辯權屬延期抗辯權,當事人僅是中止合同的履行。倘若對方當事人提供了擔保或作了對待給付,不安抗辯權消滅,當事人應當履行合同。應當先履行合同的當事人行使了不安抗辯權,對方當事人既未提供擔保,也不能證明自己的履約能力,行使不安抗辯權的當事人有權解除合同。當事人行使不安抗辯權錯誤的,應當承擔違約責任。
違約金
開放分類: 社會、經濟、法律、合同法
違約金
penalbond
債權人或債務人完全不履行或不適當履行債務時,必須按約定給付他方的一定數額的金錢。違約金是債的擔保的一種,也是對違約的一種經濟制裁。違約金的設立,是為了保證債的履行,即使對方沒有遭受任何財產損失,也要按法律或合同的規定給付違約金。違約金的標准依法定或雙方在合同中書面約定。違約金有兩種:①懲罰性違約金,其作用全在懲罰,如果對方因違約而遭受財產損失,則違約一方除支付違約金外,還應另行賠償對方的損失。②補償性違約金,是對合同一方當事人因他方違約可能遭受的財產損失的一種預先估計,給付了違約金,即免除了違約一方賠償對方所遭受的財產損失的責任;即使損失大於違約金,亦不再補償。《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合同法》第35條規定:「當事人一方違反經濟合同時,應向對方支付違約金。如果由於違約已給對方造成的損失超過違約金,還應進行賠償,補償違約金不足的部分。」
定金
開放分類: 法律、術語、房地產、合同、擔保
定金是指當事人約定由一方向對方給付的,作為債權擔保的一定數額的貨幣,它屬於一種法律上的擔保方式,目的在於促使債務人履行債務,保障債權人的債權得以實現。根據我國發法通則和《擔保法》八十九條規定,定金應當以書面形式約定,當事人在定金合同中應約定交付定金的期限。定金合同從實際交付定金之日起生效,定金的數額由當事人約定,但不得超出合同標的額的20%。如果購房者交了定金之後改變主意決定不買,開發商有權以購房者違約為由不退定金;如果開發商將房屋賣給他人,應當向購房者雙倍返還定金。
定金的分類
根據定金給付的目的和效力不同,定金可分為訂約定金,成約定金,解約定金,證約定金,違約定金.
納稅人
開放分類: 經濟、稅務、財政
納稅人
tax,payer
依照稅法規定對國家直接負有納稅義務的人。又稱納稅義務人、課稅主體。在中國,納稅人包括:①全民所有制企業。②城鄉各類集體所有制企業。③中外合資、合作經營企業;外資企業。④國家行政機關和事業單位。⑤私營企業。⑥個體工商戶、農村專業戶、承包戶。⑦依稅法規定應納個人所得稅和個人收入調節稅的個人。納稅人是按照稅種確定的。
納稅人的權利包括:有享受稅法規定的減稅、免稅的權利;有依法申請收回多繳納稅款的權利;在生產、經營發生重大困難時,依法享有申請分期、延期繳納稅款或申請減稅、免稅的權利;對稅務機關不正確的決定有申訴權;對稅務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不法行為有向其上級主管部門及國家監督、檢查機關檢舉、揭發的權利。
納稅人的義務包括:按稅法規定辦理稅務登記;按稅法規定的期限和程式辦理納稅申報,並按期交納稅款;向稅務機關及時提供會計、財務報表;接受稅務檢查,並如實反映和提供有關情況和材料。
補充定義:是指稅法中規定的直接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或個人,明確由誰來納稅,又稱納稅義務人,或納稅主體.納稅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經濟法》里要約的名詞解釋

《合同法》對要約、要約邀請有明確的規定

1、第十四條 要約是希望和他人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該意思表示應當符合下列規定:

(一)內容具體確定;

(二)表明經受要約人承諾,要約人即受該意思表示約束。

2、第十五條 要約邀請是希望他人向自己發出要約的意思表示。寄送的價目表、拍賣公告、招標公告、招股說明書、商業廣告等為要約邀請。商業廣告的內容符合要約規定的,視為要約。

經濟侵權責任(名詞解釋)

1)經濟侵權責任是指民事主體因實施經濟侵權行為而應承擔的民事法律後果。
2)經濟侵權責任是任何人都對他人承擔這樣一種義務,即不因為自己的錯誤(過錯)行為而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權益,否則即能構成侵權行為,要對受害方承擔責任。
3)侵權行為基本上都是違法行為。

『叄』 從豐田汽車召回事件分析我國產品缺陷召回制度 結合美國回答

缺陷產品召回制度產品的生產者或者銷售者發現其生產、銷售的產品存在缺陷,可能或者已經危害消費者的人身、財產安全時,依法向主管機構報告並及時通知消費者,對缺陷產品進行免費維修、更換或收回,而主管機構對整個過程進行監督的制度。召回的目的是以最小的社會成本,最大限度地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缺陷產品召回制度,最早出現在美國,目前實行召回制度的國家還有日本、韓國、加拿大、英國和澳大利亞等國。
美國產品召回制度的特點
1. 召回形式上為「自願」,實際上帶有強制性
2. 產品召回不以損害事故發生為前提,
3. 產品一旦被召回,所有流通的缺陷產品都劃入召回之列
4. 召回並採取一定的補救措施。 同時要求消費者主動聯系銷售商或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駐當地機構,領取退款、履行換貨手續或對產品作適當修理。
我國缺陷產品召回制度存在的問題
(一)缺陷產品召回的基本法律規定相對缺乏
召回主要靠行政管理部門的監督抽查及媒體的監督和輿論的壓力來實施。相關規定過於籠統,於缺乏相應的法律制度,並不能扭轉缺陷產品治理混亂的整體局面。
(二)召回方面的法律責任不明
處罰標准過輕,使得經營者甘願受處罰也不承擔法律責任,缺乏了促使經營者召回產品的動力。
3立法層次低,缺乏完備的法律規定
在美國等一些缺陷產品召回制度比較成熟的國家,缺陷產品召回制度往往是以國家法律的形式表現出來,從而具有較高的權威性和較強的約束力。而我國現有缺陷產品召回制度立法層次低,缺乏這樣一系列權威而穩定的法律、法規,現有缺陷產品召回管理規定從立法層次上看僅屬於部門規章
4缺乏獨立的缺陷鑒定機構
當前中國缺陷產品管理上的困窘不僅來自立法的空白,還在於沒有獨立、公正、權威的檢測機構,更無從談及相關的檢驗技術手段。
我國缺陷產品召回制度的完善措施
(一)對已有的相關法律法規進行完善,准確界定缺陷產品召回的概念與范圍
(2)細化法律責任並加大處罰力度
3)完善召回制度的行政管理職能
歐美日各國在處理大量與缺陷產品有關產品的公共安全問題時,政府行政力量已成為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司法手段、經濟手段和行政手段分工比較明確,體系比較完備,這三種方式相互配合、相互補充,共同形成了解決缺陷產品問題的比較成熟的機制。
4健全產品信息系統
5、完善產品召回的程序和確認產品召回的方式
(一)有利於企業信用機制的建立和市場潛力的充分發揮,進而推動整個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和快速發展
(二)有利於維護我國消費者的國際利益,改觀「中外有別」
我國已經加入了WTO,各項制度也將逐步與國際接軌,當然包括在國際上通行的產品召回法律制度。然而,國外的產品對我國的消費者實行「中外有別」的政策。此次不在召回的范圍之內,就在於中國沒有像日本、美國那樣擁有嚴格的缺陷產品召回制度。
(三)有利於, 促進企業改善經營管理,努力提高產品質量,保護消費者的人身財產安全。
。總而言之,從長遠的角度看,缺陷產品召回的前途光明,路途漫長。

『肆』 經濟法中 產品責任的名詞解釋

產品責任是指與產品有關的製造商、批發商或零售商等各方對產品因存在缺陷而在被正常使用過程中發生意外並造成使用者或他人人身傷害和財產損失,依法應承擔的經濟賠償責任。在責任保險領域內,產品責任保險是發展較為迅速的險種。零售商、批發商和製造商對由離開銷售和生產場所的商品的使用或消費引起的傷害被認為是負有法律責任的。
產品缺陷的判斷標准,是產品責任成立的基礎性要件,在訴訟上具有重要意義,也是產品責任法上核心問題。2000年修訂的《產品質量法》第46條規定,「本法所稱缺陷,是指產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財產安全的不公道的危險;產品有保障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是指不符合該標准。」
產品責任的歸責原則不同主體有不同的歸責原則:
1、根據《產品質量法》第41條 「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產品以外的其他財產(以下簡稱他人財產)損害的,生產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此為無過錯責任原則。
2、根據《產品質量法》42條「由於銷售者的過錯使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財產損害的,銷售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銷售者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生產者也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供貨者的,銷售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此為過錯推定原則。
產品召回是指生產商將已經送到批發商、零售商或終端使用者手上的產品收回。產品召回的典型原因是所售出的產品被發現存在缺陷。產品召回制度和一般的三包產品退換貨是兩個概念。三包產品退貨換貨是針對個體消費者,而且不能說明產品本身有任何問題;而產品召回制度則是針對廠家原因造成的批量性問題而出現的處理辦法。其中,對於質量缺陷的認定和廠家責任的認定是最關鍵的核心。在發達國家,產品召回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自願認證,強制召回」,一種是「強制認證,自願召回」。
經濟法中的「經濟競爭」是指商品生產經營者在市場經營活動中,為了取得有利的產銷條件而進行的相互爭勝活動。
經濟法是國家從整體經濟發展的角度,對具有社會公共性的經濟活動進行干預,管理和調控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經濟法學中的名詞解釋:
1、中國經濟法P11 確立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其他經濟實體的經濟法律地位,以及調整它們在經濟管理過程中和經營協調活動中所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統一體。
2、經濟關系P7 是指在一定的生產方式的基礎上所產生的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各種關系的總稱。
3、經濟法律關系P25 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其他經濟實體在參加經濟管理過程中和經營協調活動中發生的,由經濟法、法規所確認和調整的,並且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存在和執行的經濟權利、經濟義務相互統一的關系。
4、經濟職權P32 也稱經濟權力,也就是國家機關、社會組織以及它們的領導人員、法定代表人等在組織管理經濟活動中所依法享有的與本身職務相連的一種特殊的經濟權利。
5、工業企業法P47 有關確立工業企業的法律地位,以及調整由工業企業參加的經濟管理關系和經營協調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6、企業變更P49 企業組織結構上的調整(改組)和其他登記事項的變動。
7、集體所有制企業P74 是指生產資料為社會主義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實行共同勞動,在分配方式上以按勞分配為原則的商品經濟組織。
8、鄉鎮企業P83 是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農民投資為主,在鄉鎮(包括所轄村)舉辦的承擔支援農業義務的各類企業。
9、私營企業法P96 確認私營企業的法律地位,調整國家機關對私營企業的宏觀調控關系以及私營企業與其他經濟組織的市場執行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10、合夥企業P104 是指依法在中國境內設立的由各個合夥人訂立合夥協議,共同出資,共同經營,共享收益,共擔風險,並對合夥企業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的營利性組織。
11、個人獨資企業P113-114 是指依照《個人獨資企業法》在中國境內設立的,由一個自然人投資,財產為投資人個人所有,受到法律保護,投資人以其個人財產對企業債務承擔無限責任的經營實體。
12、外商投資企業法P124 是指調整外商投資企業在設立、經營管理過程中所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13、中外合資經營企業P126 是指中國合營者與外國合營者依照中國法律的規定,在中國境內共同投資、共同經營、並且按照出資比例分享利潤,分擔風險以及虧損的企業。
14、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P127 是指調整中外合資經營企業的經濟管理關系和經濟合作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15、中外合作經營企業P140 是外國企業和其他經濟組織或者個人,同中國的企業或者其他經濟組織,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則,依照合作企業法,用書面合同規定權利和義務,在中國境內共同舉辦的經濟組織。
16、外資企業P145 按照中國有關法律在中國境內設立的全部資本由外國投資者投資的企業。
17、股份有限公司P157 全部資本分為等額股份,股東以其所持股份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公司以其全部資產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
18、有限責任公司P157 股東以其出資額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公司以其全部資產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
19、國有獨資公司P169-170等 國家授權的投資機構或者國家授權的部門單獨投資設立的,並且由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部門履行出資人監管職責的有限責任公司。
20、上市公司P175 指所發行的股票經過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授權的證券管理部門批準的在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
21、公司債券P177 公司依照法定程式發行,約定在一定期限內還本付息的有價證券。
22、可轉換債券P179 是上市公司發行的,可依照一定的條件轉換為股票的債券。
23、債權人會議P195 債權人依照人民法院的通知或者公告而組成的一個行使債權、破產參與權和決議權的機構。
24、和解P196 債務人和債權人會議就企業延遲清償債務的期限、企業進行整頓的方案、內容、計劃等問題達成的和解協議。
25、計劃法P206 計劃法是關於規定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其他經濟實體在計劃管理體系中的地位,以及調整它們在計劃編制、審批、執行、檢查和監督過程中所發生的計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26、指令性指標P208 國家對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產品或者專案中需要由國家調撥、分配的部分和關繫到經濟全域性的重大經濟活動,以法律形式下達的,必須執行的計劃指標。
27、指導性指標P208 國家為了指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活動能夠,對除指令性指標以外的其他重要產品,專案和經濟活動所下達的,主要靠經濟手段保證其實施的計劃指標。
28、固定資產投資法P209 確認和調整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以及其他社會組織或者個人之間在實施固定資產投資的過程中發生的社會關系法律規范的總稱。
29、固定資產投資關系P209 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以及其他社會組織或者個人在實施固定資產投資過程中所發生的社會關系。
30、固定資產投資財政撥款P212 建設專案的資金由財政部門以預算支出的方式撥付給建設單位無償使用。
31、財政P218 國家為了實現其職能,憑借政治權力參與部分社會產品的國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所形成的一種特殊的分配關系。
32、財政法P218 調整財政分配和財政管理活動中所形成的財政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33、財政管理體制P220 劃分中央同地方各級政權之間以及國家同國有企業事業單位、國家機關之間的財政管理職權、財政收支范圍等內容的法律制度。
34、預算P221 經過法定程式批準的國家各級人民 *** 和實行預算管理的各部門、各單位一定期間的財政或者財務收支計劃。
35、預算管理職權P222 確定和支配國家預算的權利以及對於國家預算的編制、審查、批准、執行、調整、監督權利的總稱。
36、國債法P229 國家在借款和發行、使用、兌付、流通 *** 債券過程中發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37、財政轉移支付法P231 調整在財政轉移支付過程中所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38、 *** 采購P237 *** 為了維持 *** 正常運轉所需物品的采買與購置。
39、 *** 采購當事人P239 *** 采購當事人是指任何參與 *** 采購的人,它除了采購方和供應商之外,還包括 *** 采購業務代理機構。
40、國有資產P244 國家依法取得和認定的資產以及國家以各種形式對企業投資和投資收益形成的資產,以及國家向行政事業單位撥款等形成的資產。
41、資產評估法P246 確定資產評估的組織管理、機構、人員、范圍、程式、方法以及調整資產評估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系統。
42、產權交易P250 交易雙方當事人依照法律的規定和合同的約定,通過購買、

『伍』 經濟法主體的權利,義務,責任

一.

我國法律明確規定,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食品安全法》以及《民法典》,都包含懲罰性賠償的規定。因此,選項A正確。

理論分析顯示,經濟法主體的責任內容具有懲罰性。經濟法責任與傳統民事責任不同,它不僅限於賠償損失,還通常要求責任主體承擔超出補償標準的法律責任。這一特點旨在獎勵受害者,懲罰違法行為,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食品安全法》中經營者對消費者的懲罰性賠償即是典型例子。

在承擔責任後,責任主體還會面臨來自調制機關的處罰,尤其是對違反《反壟斷法》的行為,如經營者達成壟斷協議或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會受到巨額罰款。

此外,故意侵害他人知識產權,情節嚴重時,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相應的懲罰性賠償。經濟法對懲罰性賠償的設定,強化了對違法行為的震懾效果。

正確。

二.

公平競爭既是經濟法主體的權利,也是一項義務。經營者在享有公平競爭權的同時,也應對其他經營者負有公平競爭的義務,具體體現在保護其他經營者正當競爭權利和自由競爭權利的義務上。

理論分析表明,公平競爭的義務要求經營者不實施《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壟斷法》等規定范圍內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和限制競爭行為,如商業混淆、商業賄賂、虛假宣傳、侵犯商業秘密、不正當有獎銷售等。

正確。

三.

美國的獨立規制機構並非被稱為「無頭的第三部門」,這一表述錯誤。在美國,獨立規制機構被視為「無頭的第四部門」,代表了在傳統政府結構之外進行市場規制的獨特角色,如州際商業委員會等。

分析指出,這些規制機構在立法、執行權和司法權方面具有高度獨立性,能夠在維護市場秩序、調查違法行為和解決爭端中發揮作用。

錯誤。

四.

經濟法責任並不僅限於民事責任、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還包括獨立的經濟法責任。從法律關系的部門法屬性出發,經濟法責任具有獨立性,體現在對傳統法律責任形式的整合和新創的責任形式上。

理論分析顯示,經濟法中責任形式的多樣化,包括但不限於產品召回責任等,這些新創的責任類型在傳統法律部門中未被涵蓋,體現了經濟法責任的獨立性和獨特性。

錯誤。

五.

經濟法主體權義配置結構的不對稱性特點包括根據經濟法主體類型、面對的其他主體類型以及交易過程中市場失靈的表現進行不對稱配置。D選項「根據交易過程中國家干預的表現進行不對稱配置」不屬於這一特點。

分析指出,不對稱配置體現在主體類型、面對的其他主體類型和市場失靈的表現上,國家干預作為宏觀調控的一部分,其表現與不對稱配置並不直接對應。

D選項錯誤。

六.

宏觀調控權決策過程的性質不包括單方性。宏觀調控權具有間接性、誘導性和長期性,不存在明確的行政相對人,其決策通過影響宏觀經濟變數實現,而非單方面直接作用於微觀經濟主體。

分析明確指出宏觀調控權決策的性質不包含單方性,而是具有引導性和長期性。

選項A錯誤。

七.

國家調制主體的權力包括宏觀調控權和市場規制權。宏觀調控權具有中央屬性、公共物品屬性、間接性、誘導性和長期性,而市場規制權則強調實施主體的獨立性、直接性、強制性和短期性。

分析表明,國家調制主體的權利范圍包含宏觀調控權和市場規制權,兩者在性質和作用上存在顯著差異。

正確。

八.

經濟法責任具有以下性質:責任承擔的非過錯性、責任追究的積極性、責任主體的絕對性和責任內容的懲罰性。這些性質體現了經濟法責任與傳統法律責任的區別,強調了對違法行為的懲罰和對弱勢群體的保護。

分析顯示,本題選項全部正確,反映了經濟法責任的獨特性和重要性。

全部正確。

九.

市場規制權的三個層次包括對競爭行為的規制、基於社會公益目的的規制以及基於效益和傾斜性規制目的的規制。這些層次反映了市場規制權在不同方面的應用和功能。

分析指出,市場規制權的三個層次是市場統一適用規則、社會規制和效益傾斜規制,分別針對競爭行為、社會公益和經濟效率與公平。

正確。

熱點內容
青陽人民法院網 發布:2025-07-13 23:51:23 瀏覽:682
刑法不執行 發布:2025-07-13 23:51:18 瀏覽:504
杭州律師名單 發布:2025-07-13 23:49:29 瀏覽:185
明皓司法鑒定所 發布:2025-07-13 23:49:24 瀏覽:423
法學名家講堂 發布:2025-07-13 23:40:03 瀏覽:734
經濟法討論共享單車 發布:2025-07-13 23:28:31 瀏覽:60
教育行業公司規章制度 發布:2025-07-13 23:27:06 瀏覽:484
人民網法學報告會 發布:2025-07-13 23:27:02 瀏覽:843
經濟法和涉稅實物法律 發布:2025-07-13 23:22:04 瀏覽:353
民法典邊緣 發布:2025-07-13 23:19:08 瀏覽: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