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開創了沖突倫法社會主義
① 社會學中關於社會有哪些理論視角
社會學中關於社會有六種理論視角:功能論、沖突論、過程論、符號互動論、批判論和結構化理論。
此處列舉五種:
1、結構功能主義
結構功能主義是指側重對社會系統的制度性結構進行功能分析的社會學理論。形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主要代表為美國的帕森斯、默頓等。
由社會有機體論和早期功能主義發展而來,主張用功能分析方法認識和說明整個社會體系和社會制度之間的關系。認為社會生活之所以能維持下去,是因為社會找到了一種手段(結構)去滿足人類的需要(功能)。其最重要的理論是社會均衡論。
2、沖突理論
現代西方社會學理論之一,與結構功能主義相左。本世紀50年代後流行於西歐和美國,著重探討社會沖突的本質和根源,沖突的類型、預防及其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等。
沖突理論產生後,在西方社會學界引起了巨大反響,它很快滲透到社會學各分支學科的經驗研究中去,在政治社會學、組織社會學、種族關系、社會分層、集體行為、婚姻家庭等領域出現了大量以沖突概念為框架的論著,在當代社會學發展中有重大的影響。
3、符號互動論
又稱象徵互動論,是一種主張從人們互動著的個體的日常自然環境去研究人類群體生活的社會學和社會心理學理論,由美國社會學家米德(G. H. Mead)創立,並由他的學生布魯默於1937年正式提出。「符號」是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象徵意義的事物。
符號互動論認為事物對個體社會行為的影響,往往不在於事物本身所包含的世俗化的內容與功用,而是在於事物本身相對於個體的象徵意義,而事物的象徵意義源於個體與他人的互動(這種互動包括言語、文化、制度等等),在個體應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時,總是會通過自己的解釋去運用和修改事物對他的意義。
4、批判論
它認為社會學理論知識的主要任務和作用就在於對現實社會的批判性檢視,其基本特徵就是不斷強調社會學理論批判的、革命的性質,強調理論和理論家在改造、變革現實社會中的重要作用,反對那種旨在維護、修補現存社會結構的單純解釋性的「科學」研究和把現代工業社會的既定現實當作合法的做法。
5、結構化理論
英國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的結構化理論,是以批判的特點而著稱,他的結構化理論代中最初萌芽於20世紀70年後期,是在與功能主義的抗衡中誕生的。它的發展與完善經歷了很長的時間,1984年出版的《社會的結構》是該理論最成熟、最系統的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