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違約責任案例分析
㈠ 合同違約責任案例及分析
法律分析:合同違約案例分析
案情介紹案例一:
甲公司(委託方)與乙公司(承攬方)簽定中央空調的安裝建設工程合同,雙方在約定各自權利和義務的基礎上,特別約定了如果委託方遲延支付安裝工程款,每遲延一日給付違約金5000元。爾後乙公司履行了安裝承攬義務,甲公司根據付款進度支付了大部分工程款。後乙公司起訴要求甲公司給付工程餘款和違約金,按照該違約金的計算標准,甲公司應當給付違約金的總額超過了其應付工程款余額。
案情介紹案例二:
某學校與某廣告公司簽定租賃合同,廣告公司租用該學校面向高速公路的建築牆體,合同期限為三年。合同成立尚未實際履行時,該學校又與另一家公司簽定租用合同。該廣告公司起訴要求學校賠償其與其他商家簽定的廣告合同不能履行的損失,其中包含應得的利潤。應審理查明,廣告公司與商家簽定的廣告合同,不符合國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審批戶外廣告許可的條件,直至起訴時,廣告公司都無法取得發布戶外廣告的許可證。
案例一、二是普通、常見的民商事案件,法官經常在審判實踐中遇到類似案件,它們向法官提出了如何裁量違約損害賠償的問題。具體地講,當事人自由約定的違約金計算標准,是否必須應給予完全必要的尊重;如何把握當事人的民事自由處分權利和司法介入干預之間的關系;合同損失的認定條件是什麼;違約行為與合同損失的因果關系怎樣判斷;如何理解限制間接損失的可預見規則;在何時終結間接損失因果關系鏈條才恰當等等問題。總之,確定違約損害賠償不是法官運用簡單公式推導計算的過程,更重要的是法官對合同法立法背景及其法律精神的深刻領悟和法律價值判斷的過程。法官的公平、正義觀和利益均衡觀等價值觀念,直接影響法官正確行使自由裁量權,對違約損害賠償作出具有確定性的合理裁判。因此,理解和掌握合同違約損害賠償的裁量原則、賠償范圍的考量因素以及賠償金的計算方法等,是法官准確適用法律,公正合理裁決當事人的違約賠償訴請的關鍵。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條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㈡ 合同法案例分析
買賣合同、共有關系
個體戶張某、王某二人於1999年10月1日從汽車交易中心購得一輛「東風」牌二手卡車,,共同從事長途貨物的運輸業務。二人各出資人民幣3萬元。同年12月,張某駕駛這輛汽車外出聯系業務時,遇到李某,李某表示願意出資人民幣8萬元購買此車,張某隨即氫車賣給了李某,並辦理了過戶手續,事後,張某把賣車一事告知王某、王某要求分得一半款項。
李某買到此車後,於同年年底又將這輛卡車以人民幣9萬元賣給趙某。二人約定,買賣合同簽訂時,卡車即歸趙某所有,趙某某租車給李某使用,租期為1年,租金人民幣1萬元,二人簽定協議後,到有關部門辦理了登記過戶手續。
趙某把車租賃給李某使用期間,由於運輸缺乏貨源,於是李某准備自己備貨,因缺乏資金遂向銀行貸款人民幣5萬元,李某把那輛卡車作為抵押物,設定了抵押,雙方簽訂了抵押協議,但沒有進行抵押登記。
次年11月趙某把該車以人民幣10萬元的價格賣給了錢某。12月趙某以租期屆滿為由,要求李某歸還卡車,李某得知趙某把車賣給錢某,遂不願歸還卡車,主張以人民幣9萬元買回此車,趙某不允,遂生糾紛。
現問:
(1)張某、王某對卡車是什麼財產關系?
(2)張某、李某的汽車買賣合同是否有效?為什麼?
(3)李某、趙某約定買賣合同簽訂時,卡車即歸趙某所有,該約定是否有效?為什麼?
(4)李某與銀行的抵押合同能否生效?為什麼?
(5)李某主張買回卡車的主張能否得到支持?為什麼?
(6)截止糾紛發生時,該卡車所有權歸誰享有?為什麼?
答案:
(1)張某、王某對卡車是按份共有關系。
(2)有效。因為張某擅自處分共有財產,該合同初為效務待定合同,後經王某默認而得補正,轉為有效合同。
(3)有效。合同當事人可以自由約定買賣合同標的物所有權轉移的時間。
(4)不能生效。一是因為李某無權以他人所有之物設立抵押,二是因為未辦理抵押登記。
(5)不能。因為承租人行使優先購買權應以同等價格為條件。(6)歸趙某所有。因為趙某尚未將卡車交付給錢某,卡車所有權並未轉移。
解題思路
本題雖然人物眾多,但彼此之間的法律關系比較簡明,案情發展脈絡呈流線型,考生只要依情節按圖索驥,依次回答每個問題即可。
法理詳解:
(1)、(2)張某、王某按份投資購買卡車,共同從事運輸業務,依法成立按份共有關系。按份共有又稱分別共有,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共有人按照各自的份額分別對共有財產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一種共有關系。《民法通則》第78條規定;「按份共有人按照各自的份額,對共有財產分享權利,分擔義務。」
既為共有關系,共有財產全屬於全體共有人所有,因此,共有財產的處分,必須取得全體共有人的同意。一個或者幾個共有人未經全體共有人的同意,擅自對共有財產進行法律上的處分的,對其他其有人不產生法律效力。但如果其他共有人事後追認該行為,則該處分行為有效。《合同法》第51條規定:「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不效。」本案中王某事後得知後,要求分得一半款項的行為表明,王某是追認了張某的無權處分行為。
(3)、(6)《合同法》第133條規定:「標的物的所有權自標的物交付時超轉移,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另有約定的除外。」第(3)問所列情形即屬於本條所指的「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情形,即當事人可以自由約定標的物移轉時間,而不受「自標的物交付時起轉移」的束縛。而第(6)問則應適用「標的手所有權自標的手交付時起轉移」的約束,依本案案情交待,糾紛發生之時,標的物尚在承租人李某手中,因而趙某並未將卡車交付給錢某,故錢某並未取得所有權,此時卡車所有權仍歸趙某所有。
(4)依《擔保法》第41條及第42條第(四)項規定,以汽車設立抵押的,應當辦理抵的物登記,抵押合同自登記之日起生效。另外,抵押人應對抵押物依法具有所有權或者處分權,不得非法在他人之物上設立抵押。(5)承租人享有優先購買權,是以在同等條件下為前提的。本案中錢某出價10萬元,李某出價9萬元,顯然不構成「同等條件」。
㈢ 關於買賣合同違約賠償案例分析 跪求高手解
1、定金是在合同訂立或在履行之前支付的一定數額的金錢作為擔保的擔保方式。由此可知定金具有擔保性質。
2、我國《合同法》第118條規定:「當事人既主張約定違約金,又主張定金的,一方違約時,對方可以選擇適用違約金或定金條款。」可見如果原告違約的話,被告可以選擇適用違約金或定金條款,而本題中定金為10萬元,若適用定金條款,則收受定金方(原告)應雙倍返還對方20萬元;若適用違約金條款,則應支付對方總價款的30%的違約金,並返還10萬元定金。被告可以選擇於自己有利的條款請求對方支付。
3、我國《合同法》第118條規定:「當事人既主張約定違約金,又主張定金的,一方違約時,對方可以選擇適用違約金或定金條款。」可見我國法律是允許既約定定金又約定違約金的。
4、正確。
《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二款規定,約定的違約金低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增加;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適當減少。
依《合同法》第118條,原告可以依自己的利益選擇適用定金還是違約金,但不能二者得兼,但又基於15萬元的違約金不能充分補償原告的損失,故原告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增加。根據以上分析,可以認為法院的判決是正確的。
5、原告可以基於被告的違約行為解除合同,法律依據如下:
《合同法》第九十四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二)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當事人 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三)當事人一方遲延 履行主要債務,經催告後在合理期限內仍未履行;(四)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 債務或者有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五)法律規定的其他情 形。」
本題中的情況屬於該條第(二)項。合同自通知到達對方時解除。對方有異議的,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確認解除合同的效力.
㈣ 【求】合同違約金方面的案例
關鍵還是要看合同中是如何規定的(具體條款)下面是一些關於定金方面的知識,僅供參考。定金是在合同訂立或在履行之前支付的一定數額的金錢作為擔保的擔保方式。 給付定金的一方稱為定金給付方,接受定金的一方稱為定金接受方。
根據民法的有關理論,定金具有下列法律特徵:: 1、定金是一種金錢擔保方式。 其擔保性體現在體現在法律對定金罰則的規定上( 即給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的,無權要求返還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的,應當雙倍返還定金。) 2、定金是通過給付行為設定的。 定金合同是實踐合同,定金合同自交付定金之日起生效。 3、定金必須以明確的意思表示約定。 當事人要麼明確約定其給付的金錢為定金,要麼約定了定金罰則的實際內容,否則不構成定金。(《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18條規定,當事人交付留置金、擔保金、 保證金、訂約金、押金或者訂金等,但沒有約定定金性質的,當事人主張定金權利的 ,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1 、訂約定金 訂約定金,又稱為立約定金,是指為擔保合同的訂立而支付的一定數額的金錢。定約定金是一方拒絕訂立主合同為適用條件。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15條規定,當事人約定以交付定金作為訂立主合同擔保的,給付定金的一方拒絕訂立主合同的,無權要求返還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拒絕訂立合同的,應雙倍返還定金。 2 、成約定金 成約定金,謂為合同成立要件的定金,與要物合同之物的交付,作用相同。(因其未見有「定金罰則」,故實際非債的擔保。)司法解釋第116條規定,當事人約定以交付定金作為主合同成立或者生效要件的,給付定金的一方未付定金,但主合同已經履行或履行主要部分的,不影響主合同成立或生效。 3 、解約定金 解約定金,是指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的以承受定金罰則作為保留合同解除權的代價的定金。解約定金是以一方解除合同為適用條件。設立解約定金必須在合同中作出明確規定 ,否則對合同規定的定金只能解釋為違約定金(一方當事人有利可圖時,就會以返還雙倍定金或放棄定金以解除合同,這有損誠實信用的原則)。 3.1解約定金的實質在於給予合同當事人於放棄或者加倍返還定金等條件下以單方面解除合同的權利。 3.2合同中約定了解約定金的,當事人以承擔定金損失為代價要求解除合同的,對該合同不能強制實際履行。 3.3當事人如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實際履行合同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駁回。 3.4定金處罰不排除損害賠償,在守約的當事人損失大於定金上收益情況下,承擔了定金處罰的當事人仍然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4、違約定金 違約定金實際就是履約定金,即以擔保合同的履行而支付的一定數額的金錢。 《擔保法》第 89 條規定,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向對方給付定金作為債務的擔保。債務人履行債務後,定金應抵作價款或者收回。給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的,無權要求返還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的,應雙倍返還定金。 5、證約定金 證約定金,是指以交付事實作為當事人之間存在合同關系的證明的定金。證約定金不是合同成立的必備要件,合同是否成立與定金的交付沒有關系。《擔保法》及其最高法院司法解釋沒有對證約定金作出專門規定,但是司法實踐認可交付定金的書面證明(如收據)為主合同業已經成立的證據。事實上,證約定金是一般定金都具有的共性,大多數情況下,定金的證約性質不因當事人專門約定而產生和獨立存在,而是由違約定金、解約定金和成約定金所派生。
1、定金的性質可以由當事人約定。當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約定定金具有互不排斥的多重性質。例如,對立約定金,當事人可以約定在正式訂立主合同後,定金不予以返還,而是轉而用作違約定金;對於成約定金、證約定金,亦可通過約定使其給付後同時具有違約定金性質。 2、在有些情況下,即便當事人未約定,也可以推定定金兼具約定性質以外的其他性質。如違約定金、解約定金和成約定金合同,是主合同的從合同,而從合同存在必能證明主合同的存在,故上述三種定金當然同時具有證約定金的性質。 3、當事人未對定金性質作出約定時,應當作出相應的推定。一般情況下,應當推定該定金僅具有定金的一般性質。根據《擔保法》規定的立法精神,我國的交易習慣以及司法實踐的普遍認可,我國定金的一般性質應當為違約定金。
1、定金的數額原則上是由當事人約定的,但擔保法對其最高限額又作了限定,即不能超過主合同標的額的百分之二十。司法解釋規定,當事人約定的定金數額超過主合同標的額的百分之二十的 ,超過的部分 ,人民法院不予支持。意圖顯然是限制給付數額過大的定金 ,將定金的懲罰限定在一定的限度內。 2、法解釋第119條規定,實際交付的定金數額多於或者少於約定數額, 視為變更定金合同;收受定金一方提出異議並拒絕接受定金的,定金合同不生效。該規定說明定金合同是實踐合同,只有定金交付另一方當事人接受後,定金合同才成立。
1、定金罰則具體內容 給付定金方不履行合同義務的,無權請求返還定金;接受定金方不履行合同義務的,雙倍返還定金。當事人一方不完全履行合同的,應按照未履行部分所佔合同約定內容的比例,適用定金罰則。 2、定金的適用需要符合以下幾個條件: 2.1定金合同是實踐合同,需要定金的實際交付。 定金如未實際交付的,在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債務或者不訂立主合同時,不能適用定金罰則。 2.2主合同必須有效。 這是由定金合同的從屬性所決定的。如果主合同無效或者被撤銷的,即便當事人已有交付和收受定金的事實,也不能適用定金罰則。但是,當事人可以約定定金合同的效力獨立於主合同,即主合同無效定金合同卻不一定無效。 2.3當事人不履行債務且無法定免責情形。 3、《擔保解釋》對適用定金罰則的幾種特殊情況作出的規定: 3.1視為不履行被擔保的債務的情況。 因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或者有其他違約行為,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實現,可以適用定金罰則。但法律另有規定或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3.2 不完全履行合同時的定金罰則。 當事人一方不完全履行合同的,應當按照未履行部分所佔合同約定內容的比例,適用定金罰則。 3.3因不可抗力、意外事件致使主合同不能履行的,不適用定金罰則。 因合同關系以外第三人的過錯,致使主合同不能履行的,適用定金罰則。受定金處罰的一方當事人,可以依法向第三人追償。
1、目的不同 保證、抵押、質押、留置擔保的目的,都只在於確保債權人一方的利益,對債務人不提供任何保障。而定金擔保對合同雙方當事人均提供履行保障。 2、法律效果的區別 2.2.1保證產生的權利為債權,不具有優先受償性; 2.2.2定金產生的權利也是債權,同樣不具有優先受償性; 2.2.3抵押、留置、質押取得的是擔保物權,對擔保物及其變現所得的價款具有優先受償的權利。 3、性質不同 定金定金罰則具有懲罰性,其他幾種擔保都不具有懲罰性。
1、雙方違約時定金罰則的適用 1.1 所謂雙方違約,是指在一個合同關系中,負有對待給付的雙方當事人,都分別違反合同規定,破壞了合同雙方各自期待的合同利益,而應當各自承擔責任的情形。 1.2在雙方違約的情形中,如果一方違約屬於法定或者約定的適用定金罰則的情形,另一方就其他事項違約,則僅就前者單方適用定金罰則,對後者可以追究其相應的違約責任。如果雙方違約均屬於法定或者約定的適用定金罰則的情形,則對二者均適用定金罰則,即一方喪失定金,另一方雙倍返還定金,相互抵消後,給付定金的一方當事人可以收回全部或者部分定金。 1.3實務中,在處理上述問題時,應當注意區分雙方違約和抗辯權的適用,防止將成立抗辯權的單方違約誤判成為雙方違約。 2 、定金與違約金條款能否同時適用? 2.1我國《合同法》第118條規定:「當事人既主張約定違約金,又主張定金的,一方違約時,對方可以選擇適用違約金或定金條款。」因此定金與違約金不能同時適用,只能選擇適用。 2.2從法理上進行分析,定金罰則具有懲罰性,違約金也具有懲罰性,如果同時並用,則有違公平原則的基本精神。對於違約方過於苛刻,另一方則獲得不應該獲得的收入。 3 、適用定金罰則的同時,可否請求損害賠償? 定金責任的承擔不能替代損害賠償責任,兩者應該區分開來。如果一方違約造成實際損失,另一方適用定金罰則的同時,可同時請求損害賠償。但是適用定金罰則和損害賠償的總值不能大於標的物的價金總和。 4、一方在適用定金罰則的同時,可否請求另一方實際履行合同? 如果該定金的性質屬解約定金 ,一方適用定金罰則的同時就不能請求另一方實際履行合同;但如果屬違約定金、訂約定金或成約定金,一方適用定金罰則的同時,就還可以請求另一方實際履行合同。
1、定金與保證金 1.1保證金是指合同當事人一方或雙方為保證合同的履行,而留存於對方或提存於第三人的金錢。 1.2在現實經濟生活中流行的保證金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合同當事人為保證其債權的實現而要求另一方提供的保證金。另一種形式的保證金,是雙方在合同成立時候,為保證各自義務的履行而向共同認可的第三人(通常為公證機關)提存的保證金。 1.3保證金也具有類似定金一樣的擔保合同實現的作用,但其沒有雙倍返還的功能。而且當事人可以自行約定定金的作用功能(如:合同訂立的保證、合同生效的條件、合同成立的證明、或者合同解除的代價)。而這些功能是保證金不具備的。 1.4保證金留存或提存的時間和數額是沒有限制的。雙方當事人可以自行約定在合同履行前、合同履行過程中皆可;保證金的數額可以相當於債務額,並不像定金那樣,其總額不得超過主合同總價款的20%,而且必須是在合同約定時或者合同簽訂前給付。 2、定金與預付款 2.1預付款概念 預付款是產品或勞務的接受方為表明自己履行合同的誠意或者為對方履行合同提供一定資金,在對方履行合同前率先向對方支付的部分價金或勞務報酬。.實踐中,訂金、預付金、誠實信用金等都是預付款的種種別名。 2.2兩者的區別 2.2.1預付款的目的在於以率先支付一定款項作為合同履行的誠意,或者將這一數量的款項作為合同履行所需資金的一部分。所以,預付款實際上是合同應該履行款項的一部分,定金則不然。 2.2.2定金的給付時間既可以在主合同正式訂立(即合同預約階段),也可以在合同訂立後。而預付款一般在合同正式訂立之後才能要求給付。 2.2.3定金的作用在於擔保主合同的履行,在買賣合同訂立前,一般就約束雙方當事人按時簽訂正式合同;而在合同訂立後的定金主要在於促使雙方當事人進入合同的實質履行階段。但就預付款而言,合同無效或者出現違約事由時,退還相同數額即可,其不具有懲罰的性質。 2.3如果給付的意思不明確或依法不能認定具備定金條款或定金合同的,應該推定為預付款。 3、定金與違約金 3.1違約金的概念: 違約金是合同當事人在合同訂立時預先約定的或法律規定的,當一方違約時向對方支付的一定數量的金錢。 3.2區別: 前者為擔保方式,後者為違約責任。
1、 定金種類:違約定金、立約定金、成約定金、解約定金、證約定金 2、 定金特徵:要式(書面)、要物 3、 定金數額:≤20% 4、 定金罰則:違約(根本違約、不完全履行-比例)、拒絕訂立、解約 5、 定金判斷:留置金、擔保金、保證金、訂約金、押金或者訂金等
《擔保法》 第六章定金 第八十九條 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向對方給付定金作為債權的擔保。債務人履行債務後,定金應當抵作價款或者收回。給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的,無權要求返還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的,應當雙倍返還定金。 第九十條 定金應當以書面形式約定。當事人在定金合同中應當約定交付定金的期限。 定金合同從實際交付定金之日起生效。 第九十一條 定金的數額由當事人約定,但不得超過主合同標的額的百分之二十。 《擔保法解釋》 六、關於定金部分的解釋 第一百一十五條 當事人約定以交付定金作為訂立主合同擔保的,給付定金的一方拒絕訂立主合同的,無權要求返還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拒絕訂立合同的,應當雙倍返還定金。 第一百一十六條 當事人約定以交付定金作為主合同成立或者生效要件的,給付定金的一方未支付定金,但主合同已經履行或者已經履行主要部分的,不影響主合同的成立或者生效。 第一百一十七條 定金交付後,交付定金的一方可以按照合同的約定以喪失定金為代價而解除主合同,收受定金的一方可以雙倍返還定金為代價而解除主合同。對解除主合同後責任的處理,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的規定。 第一百一十八條 當事人交付留置金、擔保金、保證金、訂約金、押金或者訂金等,但沒有約定定金性質的,當事人主張定金權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一百一十九條 實際交付的定金數額多於或者少於約定數額,視為變更定金合同;收受定金一方提出異議並拒絕接受定金的,定金合同不生效。 第一百二十條 因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或者其他違約行為,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實現,可以適用定金罰則。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當事人一方不完全履行合同的,應當按照未履行部分所佔合同約定內容的比例,適用定金罰則。 第一百二十一條 當事人約定的定金數額超過主合同標的額百分之二十的,超過的部分,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一百二十二條 因不可抗力、意外事件致使主合同不能履行的,不適用定金罰則。因合同關系以外第三人的過錯,致使主合同不能履行的,適用定金罰則。受定金處罰的一方當事人,可以依法向第三人追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