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法的特性
1. 新的婚姻法只會更加男女之間的矛盾與不信任度!
關於房子:婚前個人按揭的房,離婚時歸個人
原來有個條文,夫妻結婚滿8年,如果之前沒有明確約定,一方名下的房產什麼的就自動變更為夫妻共同財產,所以如果你當初沒好意思做婚前財產公證,將來這就變成兩個人的,主要是一些人啃老買的房子是父母一輩子的積蓄,在遇到離婚問題的時候一下子被挖走一大塊,現在杜絕了通過結婚來「賺錢」的可能。原來的條例里,老人給子女買的房沒有明確說明的就算是夫妻共同財產,但現在只要寫子女一個人的名字就沒兒媳OR女婿的份,比較保護父母的財產。
在這部分,相對來說新的解釋更多保護有錢的那一方的利益,比如你婚前付個20%的首付,貸款高,婚後你的工資拿來付貸款,然後你配偶的工資用來養家,將來離婚了房子是你的,理論上說你要把配偶付的貸款和升值部分的補償還給人家,但這裡面能動手腳的多了。
有錢的更有錢,沒錢的更窮。沒有絕對的利弊,誰有錢誰有利。我覺得這部分是把高房價的矛盾轉嫁到夫妻身上了,高啊!
關於生育:原來男方也有生育權,現在女方如果不願意生隨便墮胎男人不能以此告妻子侵犯自己生育權,當然,你不滿意法律支持你以此為理由離婚,原來如果丈夫說妻子不肯生孩子,法院也要走比較復雜的流程,第一次未必給你離。
關於出軌:配偶贈與小三的房產什麼的,另一方有權追回;懷疑孩子的血脈問題,一方要求做親子鑒定而另一方拒絕的可以當做是親子關系不存在。
大部分利其實還是在男人身上,我們國家是傳統的男權社會,社會對男女的要求不同:女性身體柔弱,要承擔生孩子的風險,工作方面還是有一些針對女性的性別歧視,女性為家庭付出的往往更多,隨著時間的流逝女性再婚的可能會越來越小,這樣的條文讓女性覺得自己的隱形犧牲得不到保障,以後會更務實。也就是說將來結婚,女人不肯裸婚的話,男人買個貸款的房子人家都不嫁了,人家要全款的!一切都是雙刃劍啊……
2. 現行有效的婚姻家庭法規
法律分析:
要點一: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一條規定:「婚姻家庭受國家保護。」第一千零四十三條規定:「家庭應當樹立優良家風,弘揚家庭美德,重視家庭文明建設。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互相關愛;家庭成員應當敬老愛幼,互相幫助,維護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關系。」這兩條規定不僅體現了國家對婚姻家庭的重視,而且把「樹立優良家風,弘揚家庭美德,重視家庭文明建設」入法。因為家庭作為社會最基本的組成單位,家庭的幸福和睦對於社會和諧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民法典婚姻家庭編堅持與時俱進、因時而變。常言道:「家和萬事興」。個人婚姻家庭關系的和睦與否,與全社會的和諧穩定息息相關。從保護婚姻家庭到注重「家風」建設入法,是我國婚姻家庭立法進程中的重要里程碑。要點二:不再將「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作為禁止結婚的情形。據現行婚姻法,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的,將禁止結婚。但在現實生活中,如果對方知情,是否患有疾病並不必然會影響當事人的結婚意願。為此,婚姻家庭編草案規定,一方患有重大疾病的,應當在結婚登記前如實告知另一方;不如實告知的,另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撤銷婚姻。這樣一來,是否選擇結婚的主動權,就掌握在當事人手中。要點三:明確界定了「親屬」「近親屬」「家庭成員」的范圍。第一千零四十五條規定:「親屬包括配偶、血親和姻親;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為近親屬;配偶、父母、子女和其他共同生活的近親屬為家庭成員。」這相比以前的婚姻法規定更加明確具體,也為民法典其他編提供了明晰的親屬關系的法律依據。要點四:在可撤銷婚姻里增加了一種情形:第一千零五十三條規定:「方患有重大疾病的,應當在結婚登記前如實告知另一方;不如實告知的,另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撤銷婚姻。請求撤銷婚姻的,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提出。」根據現行婚姻法,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者禁止結婚。一方患有重大疾病是否必然成為結婚的阻礙?對此,民法典婚姻家庭編作出了修改:尊重當事人的婚姻自主權。換句話說,如果一方有重大疾病,對方又知情,當然婚姻自由是受到保護的。所以實際上這次規定把原來的疾病婚從禁止婚變為可撤銷婚姻,能夠更好地保障婚姻自由。對於身患患有重大疾病,並且願意結婚,可以結婚的人而言,在這種情形之下保障他的結婚的權利,這也是人權原則在婚姻家庭法上的體現。要點五:第一千零五十二條規定:「因脅迫結婚的,受脅迫的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撤銷婚姻。請求撤銷婚姻的,應當自脅迫行為終止之日起一年內提出。」這個規定為受脅迫方行使婚姻撤銷權設定了更加充分的時間。要點六:第一千零五十四條增加規定:「婚姻無效或者被撤銷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2001年《婚姻法》的婚姻無效制度在立法理念上還停留在制裁的層面上。這就使得立法忽視了對善意一方或弱勢一方的必要保護,忽視了婚姻所具有的事實先行的特性。在無效婚姻的法律後果上,一律簡單地宣告「當事人不具有夫妻的權利和義務」,雖然維護了法律的尊嚴,符合邏輯,卻不可避免地忽視了法律對無效婚姻中生活困難一方及無過錯方的利益保護。所以此次民法典婚姻家庭編增加了婚姻無效或者被撤銷的 ,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的規定。要點七:第一千零六十條增設夫妻家事代理權。對家事代理權的效力有明確規定,這為實踐中夫妻共同債務及個人債務的認定及夫妻共同財產的處置劃定了明確的界限。要點八:第一千零六十四條明確夫妻共同債務的范圍。界定夫妻共同債務需「共債共簽」,防止「被負債」的情形。這一規定對夫妻共同債務的范圍的認定更加嚴格,並合理配置了舉證責任,較好保護了夫妻一方的合法財產權益。要點九:第一千零六十六條規定兩種情形婚內可分割夫妻共同財產。夫妻雙方感情破裂,無法繼續共同生活,必然會想到離婚以及財產分割的問題。夫妻雙方沒有了感情,誰都想要多分一些財產。在一方不知情的情況下,另一方很有可能偷偷轉移夫妻共有財產。由於這些行為發生在起訴離婚前,而之前法律強調必須是「離婚時」,結果另一方當事人的財產往往得不到很好的保障。此次民法典的規定了彌補這一漏洞。要點十:第一千零七十七條增加登記離婚三十日冷靜期規定。這樣的規定能有效防止夫妻雙方因一時的沖動造成離婚。當然,這個制度並不適用所有的離婚情形,當出現家暴或婚內出軌等導致婚姻感情確已破裂時,通過向法院起訴離婚不受冷靜期約束。很多人認為「冷靜期」的規定限制了離婚自由,其實,離婚冷靜期規定的目的不是限制離婚自由,而是一次善意提醒,提醒大家謹慎行使權利,激發對婚姻家庭的責任心,使社會形成良好的婚姻家庭觀,其在防止當事人一時沖動草率離婚、挽救破裂家庭、維護婚姻秩序、維系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的積極作用是值得贊許的。要點十一:第一千零七十九條規定:「經人民法院判決不準離婚後,雙方分居滿一年一方再次起訴離婚法院應判離。」此條對破解反復起訴離婚有積極作用。曾經有一個離婚案件,,雙方當事人都是已經退休的老年人,男方先後到法院起訴了6次要求離婚,老人的子女也贊同父母解除婚姻關系,然而由於每一次女方都不同意,法院考慮到不存在家暴、重婚等情況,結果每一次都判決不準離婚。雖然雙方在名義上勉強維系著婚姻關系,但早已是名存實亡,兩人長期處於分居狀態,已沒有夫妻感情。此次民法典增加這一規定,無疑釋放出一個積極的信號,給法院在認定夫妻是否離婚的情形中又多了一條更明確客觀的認定標准,對當事人來說是有積極意義的,有助於破解反復起訴離婚卻離不成的難題。要點十二:完善離婚賠償制度,第一千零九十一條增加「有其他重大過錯」的情形。這是在現行婚姻法第四十六條規定的四種法定過錯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兜底性條款,由法官掌握其他重大過錯導致離婚的情形,比如「賭博、吸毒等惡習屢教不改」的情形,或一方有性犯罪行為導致離婚的情形等,拓寬了實際生活中多種嚴重過錯導致離婚的情形,為弱勢方的權益提供了更加寬泛的保護。此外,民法典婚姻家庭編還增加了離婚財產分割照顧無過錯方原則;離婚補償救濟不再限於「分別財產制下」;在收養法方面也有一些重大突破和修改,但限於篇幅,此次不再一一解讀。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零四十一條 婚姻家庭受國家保護。
衍生問題:
民法典婚姻新規有哪些?舊婚姻法:前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婚後尚未治癒的;可判斷婚姻無效。新婚姻家庭編:一方患有重大疾病的,應當在結婚登記前如實告知;一方 不如實告知的,另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撤銷婚姻。
3. 婚姻法讀書筆記
這學期利用公選課時間我學習了《婚姻與家庭法》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我了解到婚姻與家庭制度產生與發展的社會歷史原因正確理解了我國婚姻法的立法精神包括婚姻、家庭、婚姻家庭法、親屬關系、結婚、離婚、家庭關系、收養關系、夫妻關系等基本概念及相關法律規定。通過系統的學習我能夠運用婚姻法的理論知識分析實際案例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婚姻法的基本原則是婚姻法的立法指導思想也是婚姻法的基本精神、婚姻法操作、運行的基本原則。它貫穿婚姻家庭法的始終集中體現了以婚姻家庭為主要內容的婚姻家庭制度的本質和特徵。婚姻從表現上看是男女兩性的生理結合從本質上看是男女的一種特點的社會結合。 毛主席曾經說過「婚姻法是有關一切關於利害的、普遍性僅次於憲法的國家根本大法。」這句話真是一語道破婚姻法的玄機。 婚姻家庭關系與其他社會關系不同有其本身的自然屬性。男女性別的差異和人類所固有的性的本能是婚姻成立的生理基礎。種的繁衍及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家庭成員之間血緣上的聯系是家庭的生物學上的功能。所以婚姻家庭這種社會關系是以兩性結合和血緣聯系為其自然條件的如果沒有這種自然條件也就無所謂婚姻和家庭。正因為如此不論任何時代、任何國家的婚姻家庭制度和婚姻家庭立法都不能無視這種自然屬性。 婚姻家庭制度是基於一定經濟結構的上層建築是由有關婚姻家庭的各種行為規范構成的制度它屬於社會上層建築的范疇正體現了一定經濟基礎對婚姻家庭關系的要求。 婚姻是為當時社會制度所確認的男女兩性的結合。婚姻家庭法又稱「婚姻法學」是規定婚姻家庭關系的發生和終止以及基於這些關系而產生的權利和義務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是婚姻家庭關系的基本准則在我國習慣上稱為「婚姻法」。 婚姻法其內容主要包括關於婚姻的成立和解除婚姻的效力特別是夫妻間的權利和義務等。我國的《婚姻法》是調整人們婚姻、家庭關系的法規是人們正確處理婚姻家庭關系的行動指南。它確定婚姻的原則、結婚的條件、夫妻之間的權利和義務以及父母子女之間、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等親屬之間的關系以及離婚及離婚後子女撫養等規則。我國婚姻法的基本原則是實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權利平等的社會主義婚姻制度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的合法權益實行計劃生育。這是處理婚姻家庭關系的基本准則。婚姻法是適用於一切公民是關繫到千家萬戶、男女老少社會家庭生活的重要法律。 從現代文明發展的歷史演變看婚姻自由是各國婚姻法律制度的一個核心立足點。如何才能尋找到最合適的定位和標尺讓法律與道德攜手合作在各自的職責許可權范圍內各司其職、互動融合優勢互補這不僅是一門立法技術更是一項社會管理的綜合藝術。 俗話說「法網恢恢疏而不漏」。既然法律是一張網而不是一堵牆法律有網可以讓人來鑽而眾人推牆牆必定要倒。婚姻法這張網的網眼究竟多大才能有其度而立之恆這真不是惟法是舉才能解決的。我個人認為道德自律的加強與公民整體人文素質的提高才是我國法制現代化的正途所在。婚姻法的立法一定要考慮給道德預設一定的空間度只有這樣才能「導之以德、齊之以法」婚姻法的法律制度才會在道德正義的輔佐下發揮其更大的行為規制功能和作用。 婚姻自主權是一種事實是法律所賦予公民的一種權利。婚姻自由卻是婚姻內在價值的體現是婚姻的題中之義和價值評判。有了婚姻自主權並不等於婚姻自由婚姻自由是對婚姻自主權的肯定和界定即就其性質來說婚姻自由是對婚姻自主權的肯定就其范圍來說則是對婚姻自主權的界定。 婚姻既是一種契約當然應該建立在真實合意的基礎之上。婚姻作為一種權利所以應該可以自由地行使或不行使只要符合法律規范的允許性規定而不違反其禁止性規定。我們說自由是做法律所不禁止的一切事情婚姻自由也應如此。 總之婚姻具有契約的本質特點它是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協議這種協議在雙方間產生了婚姻關系當事人也可以通過協議解除婚姻關系因此婚姻是種契約。婚姻契約不僅有利於維護婚姻關系而且也有利於維護社會關系的穩定不僅有利於市場經濟的發展而且有利於市民社會的發展與完善。
1.(一般概念)婚姻:是為當時社會制度所確認的,男女兩性互為配偶的結合(婚姻是男女兩性的結合,婚姻制度的確定,是出於維護兩性關系社會秩序的客觀需要;婚姻是男女雙方具有配偶身份的結合;婚姻是家庭產生的前提);家庭:是以婚姻、血緣關系和共同經濟紐帶而組成的親屬團體(家庭是一個親屬團體,同一家庭的成員是被婚姻和血緣紐帶聯結在一起的;家庭須有共同經濟,具體情況因不同的社會經濟結構而異)。
2. 法律概念)婚姻:是男女雙方以永久共同生活為目的,以夫妻的權利義務為內容的合法結合;家庭:是共同生活的,其成員間互享法定權利、互負法定義務的親屬團體。(婚姻的長期性、穩定性和合法性;婚姻雙方與其他家庭成員間權利義務的一致性,這種權利義務是以個人為本位的)
3. 婚姻家庭的社會職能:實現人口再生產的職能、組織經濟生活的職能、教育職能(鄧小平:革命的理想,共產主義的品德,要從小開始培養)
4. 婚姻家庭制度與經濟基礎、上層建築:經濟基礎對婚姻家庭制度的決定作用、上層建築包括意識形態對婚姻家庭制度的制約和影響(政治、法律、道德、宗教、文學藝術等等)
5. 婚姻家庭制度的歷史類型:廣義說――群婚制、對偶婚制、一夫一妻制;狹義說――奴隸制的、封建制的、資本主義的和社會主義的婚姻家庭制度
6. 奴隸制時代的婚姻家庭制度完全依附於宗法制度;與婚姻家庭有關的成文法源自戰國時代;中國封建時代的婚姻家庭法至唐代進入了全盛時期
7. 外國古代的婚姻家庭法:羅馬親屬法(強烈的宗法性質、人身依附關系十分突出、實行婚約制度:共食婚;買賣婚;時效婚、家父權和夫權突出、婚姻終止的原因有三:配偶死亡;自由權或市民權的喪失;離婚)、歐洲中世紀習慣法、寺院法(亦稱宗規法或天主教教會法)
8.1804年《法國民法典》(拿破崙法典)中的親屬制度,在資本主義國家早期的婚姻家庭立法中是很有代表性的。
9. 自中世紀以來,英國親屬法在很長的時期中以不成文法為其主要形式。普通法和衡平法在調整婚姻家庭關系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英國法原來是不承認收養制度的。
10. 在美國,合法的婚姻有三種形式:依各州立法而成立的法律婚(民事婚)、依習慣法而成立的習慣婚、依宗教儀式而成立的宗教婚
11. 在蘇聯的法學理論和立法體制中,婚姻家庭法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不被認為是民法的組成部分,婚姻家庭法典和民法典同時並存。
12. 封建主義婚姻家庭制度的基本特徵:封建的包辦強迫婚姻;剝削階級的多妻制;男尊女卑,夫權統治;家長專制,漠視子女利益;女子的「從一而終」和男子的出妻、休妻
13. 中國近代的婚姻家庭立法活動發端於清朝末年。1911年8月制定的《大清民律草案》是舊中國第一部獨立的民法草案
14.1950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七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自同年5月1日起公布施行。這是新中國成立初期一項極為重要的立法,是國家為全面改革婚姻家庭制度而採取的重大立法舉措
15. 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於 1980年9月10日通過了第二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該法自1981年1月1日起施行
16. 婚姻家庭法是指調整婚姻家庭關系的發生和終止,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特定范圍的親屬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的法律規范總和:我國婚姻家庭法中既包括婚姻法規范,又包括家庭法規范,還包括有關其他親屬的法律規范;我國婚姻家庭法是我國現行法律體系中所有調整婚姻家庭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在法律特性上,婚姻家庭法屬於部門法、實體法和國內法
17. 婚姻家庭法的調整對象可概括為婚姻家庭關系:從調整對象的范圍來看,婚姻家庭法既調整婚姻關系,又調整家庭關系,既包括婚姻家庭關系發生、變更和終止的動態進行的全過程,又包括由該動態運行所形成的主體之間的權利和義務;從婚姻家庭法調整對象的性質來看,既有婚姻家庭方面的人身關系,由有婚姻家庭方面的財產關系。
18. 婚姻家庭法調整的財產關系與其他民事法律調整的財務關系的區別:基本原則不同(前者以男女平等、保護弱者為原則;後者以等價有償、公平、自願等為原則)、目的不同(前者以服務於家庭共同生活、實現家庭職能為目的;後者以服務於商品經濟關系或市場經濟關系為目的)、主體不同(前者以具有特定身份關系的自然人為主體;後者以一切具有平等屬性的自然人、法人為主體)、產生根據不同(前者以引起特定身份關系的法律事實為根據;後者以各種能夠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的事件、行為或事實構成為根據)、性質不同(前者大多數帶有強制性;後者帶有任意性,具有「意思自治」的特點)
19. 婚姻家庭法的特點:適用范圍的廣泛性、強烈的倫理性、鮮明的強制性
20. 婚姻家庭法的淵源(婚姻家庭法藉以表現和存在的形式):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所屬部門制定的有關規章、地方性法規和民族自治地方的有關規定、最高人民法院所作的司法解釋及援用、認可的有關判例
21. 婚姻家庭法的地位:婚姻家庭法在立法體例上的發展(諸法合體的古代婚姻家庭法、附屬於民法的近代婚姻家庭法、形成獨立法律部門的社會主義婚姻家庭法)、婚姻家庭法與其他法律的關系(與憲法――「母法」和「子法」的關系;與民法通則――婚姻家庭法屬於民法的組成部分,同一法律部門中的內部關系;與行政法――《婚姻登記條例》屬於行政法范疇;與民事訴訟法――實體法與程序法的關系;與刑法――婚姻家庭法的強力後盾
22. 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則:婚姻自由〔(首項原則,包括結婚自由和離婚自由);禁止包辦、買賣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為,禁止借婚姻索取財物(包辦婚姻――婚姻關系以外的第三人{包括父母}違反婚姻自由原則,在完全違背婚姻當事人意願的情況下,強迫其締結的婚姻;買賣婚姻――婚姻關系以外的第三人{包括父母}以索取大量財物為目的,包辦、強迫他人締結的婚姻。包辦婚姻不一定是買賣婚姻,而買賣婚姻必然是包辦婚姻;包辦婚姻不是出於索取大量財物的目的,如果包辦者從中索取大量財物,則應以買賣婚姻論處)〕;一夫一妻(必然性:符合婚姻的本質;反映了男女性別比例的自然要求;從形式上看,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普遍實行的婚姻原則;是男女平等的要求,又是實現男女平等的保障,對提高婦女社會地位、家庭地位,保護婦女合法權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有利於婚姻的穩定和婚姻質量的提高,有利於家庭的和睦、團結、穩固和家庭職能的實現,有利於子女的健康成長);男女平等;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的合法權益(保護婦女的合法權益;保護兒童的合法權益,泛指保護18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的一切合法權利和利益;保護老人的合法權益;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員間的虐待和遺棄);實行計劃生育(少生、優生、優育和適當地晚婚晚育);婚姻雙方和家庭成員的共同責任(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家庭成員間應當敬老愛幼,互相幫助,維護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關系)
23. 親屬:得到法律確認、受到法律調整、具有一定法律效力。作為法律意義的親屬,首先是指因婚姻、血緣和法律擬制而產生的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其次是指這種社會關系經過法律的確認和調整,則在特定的主體之間形成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權利義務。特性有:親屬不僅是一種社會關系,而且是一種法律關系,這種法律關系兼具身份和財產雙重性,但身份性是前提和基礎,財產性則是身份性的結果和表現;作為法律關系,必然有賴以產生的法律事實,而且這種法律事實與一般民事法律關系不同;親屬具有嚴格的法律內涵,具體表現為主體身份上和財產上的權利義務;親屬作為人際互動關系,具有特定的組織形式或共同體結構。
24. 親屬的分類:按親屬間的聯系中介,分男系親與女系親、父系親與母系親、直系親與旁系親;按親屬關系的親疏遠近,分近親屬和一般親屬;按親屬的輩分,分長輩親、晚輩親與同輩親;按親屬關系的發生原因,分配偶、血親(自然血親、擬制血親)和姻親(以婚姻為中介而產生的親屬,分血親的配偶、配偶的血親、配偶的血親的配偶)――我國的立法模式是采分別限定的立法模式
25. 親系:親屬間的聯絡系統:直系親(直系血親和直系姻親)與旁系親(旁系血親和旁系姻親)、父系親與母系親、男系親與女系親、長輩親同輩親與晚輩親
26. 親等:計算親屬關系親疏遠近的基本單位:親等數小的,表示親屬關系親近;親等數大的,表示親屬關系疏遠:羅馬法計演算法――(直系血親親等的計算:從己身往上或往下數但不算己身,以一世代為一親等);(旁系血親親等的計算:首先找出同源直系血親,即己身與對方的最近的共同長輩直系血親,再按直系血親親等的計算方法從己身往上數至同源直系血親,記下世代數;再從同源直系血親往下數至要計算的旁系血親,記下世代數;最後將兩邊的世代數相加所得之和,就是旁系血親的親等數)、寺院法計演算法――(直系血親親等的計算與羅馬法完全相同);(旁系血親親等的計算:從己身往上數(不算己身)至同源直系血親,記下世代數;再從同源直系血親往下數至要計算親等的旁系血親,記下世代數,如果兩邊的世代數相同,即以此數為旁系血親親等數;如果兩邊的世代數不同,則取數大的一邊世代數為旁系血親的親等數)―――我國:代,即指世輩,一輩為一代;(直系血親:從己身開始,己身為一代,往上或往下數)、(旁系血親:找同源,往上數至要計算的旁系,記下代數;往下數至要計算的旁系,記下代數,如果兩邊的代數相同,即以此數定其代數。如兩邊的代數不同,則取世代數大的一邊定代數)
27. 親屬關系的重復:又稱親屬關系的並存,指有親屬關系的兩人之間,同時存在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的親屬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