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的四個特徵
⑴ 合同具有哪些法律特徵
1 9 9 9年1 0月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簡稱《合同法》)規定,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
合同具有以下法律特徵:
(1)合同是一種法律行為。
(2)合同的當事人法律地位一律平等,雙方自願協商,任何一方不得將自己的觀點、主張強加給另一方。
(3)合同的目的性在於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
(4)合同的成立必須有兩個以上當事人;兩個以上寧事人不僅作出意思表示,而且意思表示是一致的。
(1)合同法的四個特徵擴展閱讀:
為了保護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制定。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於1999年3月15日通過,於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共計第二十三章四百二十八條。
我國於1999年3月1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在我國,合同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交易關系的法律,它主要規定合同的訂立、合同的效力及合同的履行、變更、解除、保全、違約責任等問題。
訂立原則
1、合同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
2、當事人依法享有自願訂立合同的的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干預
3、當事人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
4、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守信的原則。
5、當事人訂立、履行合同,應當遵循法律、行政法規,尊重社會公德,不得干擾社會經濟秩序,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合同的含義
雙方或多方當事人(自然人或法人)關於建立、變更、消滅民事法律關系的協議。此類合同是產生債的一種最為普遍和重要的根據,故又稱債權合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所規定的經濟合同,屬於債權合同的范圍。合同有時也泛指發生一定權利、義務的協議。又稱契約。如買賣合同、師徒合同、勞動合同以及工廠與車間訂立的承包合同等。
合同一經成立即具有法律效力,在雙方當事人之間就發生了權利、義務關系;或者使原有的民事法律關系發生變更或消滅。當事人一方或雙方未按合同履行義務,就要依照合同或法律承擔違約責任。
合同的分類
根據不同的分類標准可以劃分為:
計劃合同與普通合同
凡直接根據國家經濟計劃而簽訂的合同,稱為計劃合同。如企業法人根據國家計劃簽訂的購銷合同、建設工程承包合同等。普通合同亦稱非計劃合同,不以國家計劃為合同成立的前提。公民間的合同是典型的非計劃合同。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以來,計劃合同日趨減少。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計劃合同已被控制在很小范圍之內。
雙務合同與單務合同
雙務合同即締約雙方相互負擔義務,雙方的義務與權利相互關聯、互為因果的合同。如買賣合同、承攬合同等。單務合同指僅由當事人一方負擔義務,而他方只享有權利的合同。如贈與、無息借貸、無償保管等合同為典型的單務合同。
有償合同與無償合同
有償合同為合同當事人一方因取得權利需向對方償付一定代價的合同。無償合同即當事人一方只取得權利而不償付代價的合同,故又稱恩惠合同。前者如買賣、互易合同等,後者如贈與、使用合同等。
諾成合同與實踐合同
以當事人雙方意思表示一致,合同即告成立的,為諾成合同。除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外,尚須實物給付,合同始能成立,為實踐合同,亦稱要物合同。
要式合同與非要式合同
凡合同成立須依特定形式始為有效的,為要式合同;反之,為非要式合同。《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合同法》規定,法人之間的合同除即時清結者外,應當以書面形式訂立。公民間房屋買賣合同除用書面形式訂立外,尚須在國家主管機關登記過戶。
主合同與從合同
凡不依他種合同的存在為前提而能獨立成立的合同,稱為主合同。凡必須以他種合同的存在為前提始能成立的合同,稱為從合同。例如債權合同為主合同,
保證該合同債務之履行的保證合同為從合同。從合同以主合同的存在為前提,故主合同消滅時,從合同原則上亦隨之消滅。反之,從合同的消滅,並不影響主合同的效力。
本約與預約
約定將來訂立一定合同的協議為預約。嗣後履行預約而訂立的合同為本約,即本合同。凡訂有預約的,即負有訂立本合同的義務,違背預約而使對方遭受損失時亦應負民事責任。
其他合同
通常合同當事人均為自己或自己的被代理人取得一定權利而締結合同。但在某些情況下,締結合同的一方是為第三人取得權利或利益的,從而賦予第三人對債務人的獨立請求權,故稱為第三人利益締結的合同。
依據法律或合同規定向受益人給付保險金額的人壽保險合同,是典型的為第三人利益訂立的合同,因被保險人死亡後,受益人為第三人。此外,合同還可分為總合同與分合同;要因合同與不要因合同;有名合同與無名合同等。
⑵ 簡述《合同法》調整的合同的基本特徵有哪些
具有以下法律特徵:
1.合同是兩個或兩個以上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法律行為。合同的這一特徵區別於單方法律行為。單方法律行為是基於民事主體單方的意思所決定,而合同則是雙方或多方民事主體的合意,且合同是合法行為。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得到國家法律的承認和保護。
2.合同是以設立、變更和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為目的的民事法律行為。民事主體之間訂立合同是具有一定的目的和宗旨的,即訂立合同最終的目的是為了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
3.合同是平等主體在平等自願基礎上意思表示相一致的協議。意思表示一致是合同構成的基礎。
4.合同是非身份關系的協議。我國婚姻法中有關結婚、離婚以及《民法通則》中關於監護以及繼承法上關於遺贈扶養協議的合同,是屬於身份上的合同,依照我國合同法第2條第2款之規定,並非合同法上所稱的合同。
⑶ 什麼是買賣合同買賣合同的法律特徵
大家都知道合同的存在就是一種證明,是雙方達成協議的證明,也是物品所屬權的代表。我們都知道涉及房屋買賣是要簽訂合同的,但是你知道合同的真正含義是什麼嗎?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講講合同的那些事,正規的解釋是什麼,它的法律特徵優勢什麼!
什麼是買賣合同
買賣合同是一方轉移標的物的所有權於另一方,另一方支付價款的合同。轉移所有權的一方為出賣人或賣方,支付價款而取得所有權的一方為買受人或者買方。
買賣合同的法律特徵
《合同法》第130條規定:買賣合同為出賣人轉移標的物的所有權於買受人,買受人支付價款的合同。從這個定義可以看出,買賣合同為雙務合同、有償合同、諾成合同、不要式合同。現就幾個一般性問題作一簡單探討。
(一)雙務與有償並非一一對應的關系。即並非所有的有償合同均屬於雙務合同,並非所有的單務合同均屬於無償合同。一般來說,雙務合同中的債務必須是合同生效以後的債務,而在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由於其為要物合同,則標的物的交付非為合同生效以後的債務,而為合同生效的條件,不屬於債務。
因此如果是有償的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仍屬於單務合同,但為有償合同。因此雙務、單務與有償、無償之間的關系為:凡雙務合同必為有償合同,凡無償合同必為單務合同。但有償合同不一定是雙務合同,單務合同不一定是無償合同。
(二)對於合同書面形式要求的認識。買賣合同不要求必須採用書面形式,因此為不要式合同無疑。但是《合同法》規定借款合同《合同法》第197條)、租賃期限為6個月以上的租賃合同(第215條)、融資租賃合同(第238條)、建設工程合同(第270條)、技術開發合同(第330條)、技術轉讓合同(第342條)都應當採取書面形式。
除租賃合同如果沒有採用書面形式,法律規定轉化為不定期租賃合同,其他合同是否成立或者生效,法律沒有規定。多數學者認為這種書面形式的要求不屬於合同的成立或生效要件,而應當屬於倡導性條款。形式不是主要的,重要的在於當事人之間是否真正存在一個合同。如果合同已經得到履行,即使沒有以規定或者約定的書面形式訂立,合同也應當是成立的。
⑷ 行紀合同有怎樣的法律特徵
行紀合同的法律特徵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一、行紀合同的標的特定
- 貿易活動:行紀合同的標的是行紀人為委託人進行的貿易活動。這種貿易活動通常表現為為委託人買入或賣出特定物品或財產權利,如商品、股票、債券等。
二、行紀人以自己的名義從事貿易活動
- 名義獨立性:行紀人在從事貿易活動時,是以自己的名義,而非委託人的名義進行的。這意味著行紀人與第三人之間的交易關系獨立於委託人與行紀人之間的行紀合同關系。
- 權利義務承擔:由於行紀人以自己的名義進行交易,因此由此產生的權利義務由行紀人自己承擔,而非直接由委託人承擔。當然,行紀人在履行行紀合同過程中,需按照委託人的指示和要求行事,並盡到合理的注意義務。
三、委託人支付報酬
- 有償性:行紀合同是一種有償合同,委託人需向行紀人支付報酬。報酬的多少通常根據行紀人所完成的貿易活動的難易程度、貿易額的大小以及雙方當事人的約定等因素確定。
四、法律依據
- 《合同法》規定:《合同法》第四百一十四條明確規定,行紀合同是行紀人以自己的名義為委託人從事貿易活動,委託人支付報酬的合同。這一規定為行紀合同的法律特徵提供了明確的法律依據。
綜上所述,行紀合同具有標的特定、行紀人以自己的名義從事貿易活動、委託人支付報酬等法律特徵。這些特徵使得行紀合同在民事法律關系中具有獨特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