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中國經濟法的根基

中國經濟法的根基

發布時間: 2025-07-23 02:57:06

經濟法基本原則的意義

經濟法基本原則,是指對經濟法所調整的經濟關系的各個方面和全過程都具有普遍意義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准則。經濟法主體進行的一切經濟活動必須遵循經濟法基本原則。中國經濟法基本原則,多數經濟法學者認為應當包括:(1)遵循和綜合運用客觀經濟規律的原則;(2)鞏固、發展社會主體公有制和保護多種經濟形式合法發展的原則;(3)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原則;(4)國家統一領導和組織自主經營相結合的原則;(5)責、權、利、效相統一的原則。
原則要素
構成經濟法的基本原則,必須同時具備以下三要素:(1)普遍性,(2)法律性,(3)經濟法特性。其兩大基本原則是適當干預原則和合理競爭原則。它們反映了經濟法調整對象的特殊性,體現了國家對社會經濟生活進行干預的本質要求;同時科學地概括了經濟法具體規則的內在連結和精神,較好地實現了經濟法中價值與具體規則的匯合和融通。並且二原則已為大量經濟法規所昭示,凸顯了公權和私權的有機統一,准確地揭示了經濟法基本原則之特質。

經濟法基本原則
學者對經濟法基本原則的揭示,大都存在程度不一的缺失,這主要反映於: 1、將非法律的原則表述為一種法律原則,如資源優化配置原則。

2、將法律的一般性原則表述為經濟法所特有的原則,如責權利相統一原則。依史際春、鄧峰先生的觀點,「責權利相統一原則主要是指在經濟法律關系中各管理主體和公有制主導之經濟活動主體所附的權利(力)、利益、義務和職責必須相一致,不應當有脫節、錯位、不平衡等現象存在。」但是,責權利相統一原則固然是經濟法應當確立的一項准則,但其並未反映或體現經濟法之特質,將其納入其他部門法之界域,如行政法,同樣也言之有據。

3.將經濟法部門法的原則錯位為經濟法的基本原則。如邱本先生的「計劃原則」或「反壟斷原則」。雖然經濟法基本原則取決於對經濟法調整對象的認知,但即使就邱本先生所主張的經濟法體系包括計劃法和反壟斷法兩部分的觀點來看,計劃原則與反壟斷原則也僅僅是經濟法部門法之原則,而無法函蓋經濟法之全部和整體。

4.將經濟法價值作為經濟法原則。正如前述,經濟法價值與經濟法基本原則是迥然有別的,但在李先生之諸原則中,如經濟民主、經濟公平、經濟效益等,將其納入經濟法價值范疇,頗為恰切,但如果作為經濟法基本原則,則難以契合作為原則本身的內質和要求。

5.將經濟法的調整方法作為經濟法原則,如史際春、鄧峰先生所主張的「平衡協調原則」。在他們看來,「平衡協調原則是指經濟法的立法和執法要從整個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和社會整體利益出發,來調整具體經濟關系,協調經濟利益關系,以促進引導或強制實現社會整體目標與個體利益目標的統一。」從其表述中,不難看出平衡協調原則主要強調的是國家對社會經濟生活進行干預所使用的方法或手段,史先生等將其納入經濟法基本原則,有所不妥。這一是因為在法的一般意義上,法律原本就是利益之調節器,正如博登海默所指出的那樣,「法律的主要作用之一乃是調整和調和種種相互沖突的利益,無論是個人利益還是社會利益」。耶林也同樣指出:「法律的目標是在個人原則與社會原則之間形成一種平衡。」因而,平衡協調各種關系和利益,不僅經濟法使然,其他部門法亦同樣如此。民法對民事主體相互利益關系之衡平,行政法對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利益之調整均概莫能外;其二,平衡協調就其本質而言,作為一項調整方法更為恰切,納入經濟法基本原則的范疇未免有方圓木鑿之嫌。

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的七個基本法律部門是

法律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包括: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訴訟及非訴訟程序法七個法律部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永葆本色的法制根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新實踐的法制體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興旺發達的保障。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破壞社會主義制度。

㈢ 憲法、刑法、民法、經濟法、公司法、勞動合同法婚姻法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區別很明顯,就是他們調整的范圍不同,如同鐵道部管理鐵路事務版,民航局管飛行,公安部管權治安一樣,各有自己的管轄范圍。至於聯系,可以說,它們是我國法治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法律,我們才能生活在一個有序的社會里。至於你所說的,我可以打個不太恰當的比喻。憲法就好比是祖母,它是我國法治的根基,基礎。刑法、民法是憲法的孩子,是法治的基幹。公司法、勞動合同法、婚姻法等,是民法的孩子,憲法的孫子女,是憲法基本精神的具體體現。經濟法只是學理上的稱謂,客觀不存在這個部門法。
不一定精確,但可以這么理解。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㈣ 如何理解經濟法產生的規律

經濟法產生背景問題是經濟法學研究的基本論題之一,然而,我國以往對該論題的探討存在標准不一、各行其是的缺陷,動搖了經濟法體系的根基.事實上,作為部門法的經濟法只能是國家針對市場缺陷進行干預,謀求個人利益與社會公益協調共生的歷史產物.在此前提下,各國經濟法產生的具體歷史背景又不盡相同,中國的經濟法產生背景尤其復雜:一方面,市場經濟以及相應的私法精神不夠發達,另一方面,缺乏自律的干預又時有發生.
一、通說的缺陷
國內各種教材或著作在論及經濟法產生背景時,通常存在如下缺陷:
1.分別闡述不同地域或國家經濟法產生發展過程,一般是美國—德國和日本—中國,有的還涉及到東歐和蘇聯經濟法產生發展情況,但並沒有給出一個具體結論.從科學角度看,這種論述方法是不妥當的,更讓人感覺到似乎世界范圍內經濟法產生背景千差萬別,無可比性.
2.關於「經濟法」的含義標准不統一.由於「經濟法」這一概念可以在經濟法規范和經濟法部門甚至經濟法學等多重含義上來理解,因此,含義不同,結論就不盡相同,甚至相去甚遠.如果把經濟法理解為單純的經濟法規范,必然得出經濟法與國家、法律同時出現的結論.這種思路的缺陷在於,表面上以歷史沿革為主線,實際卻無視歷史事實,更無法將經濟法同其他法律部門相區分,最終喪失了經濟法的獨立性;如果把經濟法理解為法律部門,則經濟法產生不過是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以後的事情.
可見在明確闡述經濟法產生背景問題上,統一經濟法的含義是關鍵性的前提.否則,表面上製造經濟法基礎理論研究虛假的繁榮,實際上卻無益於該學科的發展.從其他法律學科研究的啟示來看,將經濟法理解為部門法,進而考察經濟法產生的背景,才是合適的.
3.論者前後標准不一.其典型的思路是將近代以前的「經濟法」界定為經濟法規范,而將現代意義上的經濟法界定為獨立的部門法.例如,「國家出現以後,便要對社會經濟進行一些這樣那樣的干預、管理,發生國家經濟管理關系,並以法的形式予以調整.這種調整國家經濟管理關系的法,便是早期的經濟法……那時的經濟法不是作為獨立部門法而存在的現代意義上的經濟法,嚴格地說,它只是經濟法性質的法.」[1]這種對近代以前「經濟法」採取「寬容」態度的本意也許在於表明經濟法並非在現代社會突然產生,而是有著歷史發展的漸進性和必然性.但作為科學研究的態度,這種寬容是不可取的.筆者認為,經濟法並無近代以前和現代意義上經濟法之分.
正如李昌麒先生所言,學者們對經濟法產生的表述並無實質區別[3],而這正好可以作為我們探討經濟法產生背景的共同平台和基本前提.基於此,下文將進行經濟法產生一般背景比較分析,對學者達成共識的事實不再贅述,而只是針對共識本身進行更為細致的解析、梳理,總結經濟法產生背景的共性和個性.目的只是尊重事物發展的「求同存異」的基本規律,並應用於我國經濟法的基礎理論研究.
二、經濟法產生一般背景比較分析
馬克思主義認為,事物是共性與個性的矛盾統一,經濟法產生也遵循這一規律,即經濟法產生背景雖然表面看來千差萬別,但仍有共性的規律可循,分析如下:
總體上,經濟法產生有兩個淵源,即以美國為代表的暫稱之為和平主義的自然演進型經濟法與以德日等為代表的戰爭經濟法(包括蘇俄),前者常被稱為經濟法產生的「常態」,後者則為「非常態」.的確,在前者,經濟法產生與戰爭並不直接關聯,而是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向壟斷時期過渡的必然產物,是在和平(美國本土遠離戰爭策源地)的環境中,國家順應經濟發展的歷史階段,調整經濟管理職能,有目的立法的結果,並與二戰後「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一脈相承.學界通常將競爭法比作經濟憲法和經濟法誕生的標志,而最早在美國產生的《謝爾曼反托拉斯法》(1890)便是這個論斷的注腳.而該法既與經濟危機對策無關,也與戰爭無涉.而在後者,經濟法產生卻往往直接與戰爭的蓄意發動、戰時保障以及戰後重建等戰爭諸要素相關,體現出濃重的戰爭法味道,更與戰後和平發展時期作為一種經常的國家適度干預手段的經濟法不同.
但是這樣的表述並不否認兩個經濟法產生淵源存在的共性.實際上,只要我們承認,經濟法產生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國家干預經濟的一種新型手段,而暫不考慮具體國家基於何種目的進行干預,我們就應得出二者之間存在共性的必然結論,即經濟法產生背景源於兩個基本的前提:市場經濟和社會公益的追求.首先,不論美國還是德日等國,在經濟法產生之時都是以市場經濟體制為前提的.不同的是美國素有自由的傳統,其市場經濟在沒有外界力量介入的情況下自然生長,充分發展,至壟斷產生,負面影響凸顯,國家以「看得見的手」主動進行干預.德日等國的資本主義則是在外界力量介入下(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產生的,並因為其發展時間較短,又較多地具有封建色彩,因而也成為戰後經濟民主化、自由化的重要原因.前者可稱為市場主導型,後者可稱為政府主導型.其次,經濟法本質在於國家針對市場的天然缺陷進行必要干預,將個體正當利益的追逐限制在社會公益的前提下,追求二者的協調統一.表面上看,美國經濟法中才真正體現出社會公益,即維護自由競爭秩序,從而維護美國的自由傳統,而德日經濟法由於戰爭法的味道濃厚,其體現的不過是被軍閥、財閥控制的政府或國家的利益,而與社會公益有天壤之別.但本質上各國經濟法立法都是統治階級謀求自身利益和社會利益協調的反映.

㈤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核心是什麼

1、以憲法為核心,以法律為主幹,包括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規范性文件在內的,由七個法律部門、三個層次法律規范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

2、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基本的、主要的方面已經做到了有法可依,為全面落實依法治國方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奠定了堅實的法律基礎。

3、特徵:

(一)這個法律體系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二)這個法律體系體現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時代要求。

(三)這個法律體系體現了結構內在統一而又多層次的科學要求。

(四)這個法律體系體現了繼承中國法制文化優秀傳統和借鑒人類法制文明成果的文化要求。

(五)這個法律體系體現了動態、開放、與時俱進的發展要求。

(5)中國經濟法的根基擴展閱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堅持黨的領導

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也是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做好立法工作的根本保證。中國共產黨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制定的大政方針,提出的立法建議,凝聚了全黨全國的集體智慧,體現了最廣大人民的共同意願。堅持黨的領導同服從人民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堅持正確的指導思想

堅持正確的指導思想,是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做好立法工作的根本前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

從中國國情和實際出發

堅持從我國國情和實際出發,是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做好立法工作的客觀要求。在立法工作中,我們始終堅持從我國國情和實際出發,把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作為立法基礎。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任務,緊緊圍繞推動科學發展和促進社會和諧開展立法工作。

堅持以人為本、立法為民

堅持以人為本、立法為民,是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做好立法工作的根本目的。在立法工作中,我們始終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無論在立法過程中還是在法律規范上都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精神。

㈥ 民法 商法 經濟法 哪個好就業 就業後發展好

個人感覺,民法和商法都不錯,經濟法處理的是行政方面,大方向的問題,和我們的生活離的比較遠,而且一般經濟法的就業方向就是公務員。
民法和商法現在空間很廣闊,律師所,以及大的公司都能用到商法的知識,民法上看,現在物權法剛起步,空間很大。

熱點內容
勞動法生病了可以開除么 發布:2025-07-23 13:44:52 瀏覽:777
刑法第18條第4款 發布:2025-07-23 13:28:32 瀏覽:230
芻議民法典 發布:2025-07-23 13:21:09 瀏覽:68
張朋律師 發布:2025-07-23 13:20:56 瀏覽:712
物權法和合同法的相同點 發布:2025-07-23 13:20:24 瀏覽:801
酒駕的法律責任2017年 發布:2025-07-23 13:20:16 瀏覽:538
黨紀法規知識測試題及答案 發布:2025-07-23 13:20:09 瀏覽:594
民法典改了啥 發布:2025-07-23 13:02:15 瀏覽:432
房產證丟失登報聲明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7-23 13:02:14 瀏覽:650
南昌大學法學研究生 發布:2025-07-23 13:00:42 瀏覽: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