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婚姻法司法解釋一理解與適用

婚姻法司法解釋一理解與適用

發布時間: 2025-07-23 23:38:50

⑴ 對婚姻法司法解釋(一)第2條的理解

婚姻法司法解釋一的10大突破
1、婚前財產不會因為婚姻延續而轉化為夫妻共同財產
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明確規定,夫妻一方所有的財產,不因婚姻關系的延續而轉化為夫妻共同財產。這也廢除了高法以前公布的與現行法律相沖突的相關司法解釋。
過去司法解釋規定,對於一方婚前所有的財產,如雙方共同生活達到一定期限的,視為夫妻共同財產。而按現行法律規定,夫妻一方所有的財產,如無特別約定,仍歸一方所有。在這一點上,將自12月27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的有關規定與婚姻法保持了一致。
2、對共同財產進行重大處分時夫妻雙方應協商一致
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司法解釋明確規定,非因日常生活需要而對共同財產進行重大處分時,夫妻雙方應協商一致。
將於12月27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規定,對於夫妻共同財產雙方均有權進行處分。因日常生活需要而作出處分決定的,任何一方的決定即當然地代表雙方的共同意思表示。非因日常生活需要而對共同財產進行重大處分時,雙方應協商一致。
這個司法解釋還規定,如果對方有理由相信夫或妻的表示為夫妻雙方共同意思表示的,另一方不得以不同意或者不知道為由對抗善意第三人。這一規定有利於保護第三人的合法權利。
3、當事人的近親屬可以申請宣告婚姻無效
修改後的婚姻法增加了無效婚姻制度和可撤銷婚姻制度,原則規定了無效婚姻的情形。那麼,哪些人可以請求宣告婚姻無效或撤銷婚姻呢?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司法解釋對此做出了明確規定。
婚姻法第十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無效:重婚的;有禁止結婚的親屬關系的;婚前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婚後尚未治癒的;未到法定婚齡的。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對有權申請宣告婚姻無效和請求撤銷婚姻的權利主體分別作了具體規定,即:以重婚為由申請宣告婚姻無效的,當事人及其近親屬和基層組織都可以提出;以其他理由申請宣告婚姻無效的,只能由當事人及其近親屬提出。
4、司法解釋對雙方未補辦結婚登記而起訴離婚作出規定
修改後的婚姻法規定未辦理結婚登記的男女應當補辦結婚登記,但對於未補辦結婚登記而起訴到法院要求離婚的應當如何處理,未作明確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規定,對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記管理條例》公布實施以前,男女雙方已經符合結婚實質要件的,按事實婚姻處理。
司法解釋規定,對不屬於事實婚姻的,視具體情況分別予以處理。如男女雙方未登記而到法院起訴要求離婚的,告知其應在案件受理前補辦結婚登記。如果補辦,即從雙方均符合結婚的實質要件時起認可其夫妻關系並按離婚訴訟處理;不補辦的,按解除同居關系處理。
這與以往對未經登記的情況除事實婚姻外,一律按解除非法同居關系處理的做法有所不同。
5、離婚後無住處屬生活困難應給予適當幫助
修改後的婚姻法規定,離婚時,如一方生活困難,另一方應從其住房等個人財產中給予適當幫助。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在界定「一方生活困難」時規定,一方離婚後沒有住處的,屬於生活困難。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指出,「一方生活困難」是指依靠個人財產和離婚時分得的財產無法維持當地的基本生活水平。一方可用個人財產中的財產中的住房對生活困難者進行幫助,形式可以是房屋的居住權,也可以是房屋的所有權。
6、無過錯方離婚超過一年將喪失索賠權利
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中明確規定,如果無過錯方在離婚一年後才向原配偶提出損害賠償請求,那麼這項請求將不會得到法院的支持。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明確規定,在程序上,若提出離婚的為無過錯方,則損害賠償請求必須與離婚的訴訟同時提出,否則即視為其對權利的放棄。在無過錯方作為被告的離婚訴訟案件中,可以就此問題在離婚後一年內單獨提出,也可以在應訴離婚之際一並提出。如果無過錯方在離婚訴訟案件進入到二審程序時才提出該項請求的,審判人員應當先調解,調解不成的,告知當事人可以就此問題在離婚後一年內另行起訴。
7、婚姻法修改前離異的父母可起訴爭取子女探望權
探望權是修改後的婚姻法新增加的內容。那麼在婚姻法修改前經判決離婚的雙方,是否有權利探望不與自己共同生活的子女?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明確規定,人民法院作出的生效的離婚判決中未涉及探望權的,當事人可就此單獨提起訴訟,法院應予受理。
另外,《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還規定,當行使探望權出現不利於子女身心健康時,法院可以根據當事人的申請,依法中止探望權的行使;待中止情形消失後,再根據當事人的申請通知雙方當事人恢復探望權的行使。
8、離婚時無過錯方不能向「第三者」索賠
如果夫妻雙方因為「第三者」插足導致離婚,無過錯方只能向自己的配偶索賠,而不能向「第三者」提出損害賠償請求。這是最高人民法院在今天公布的司法解釋中明確規定的。
新的婚姻法第四十六條規定,因一方有過錯並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提出損害賠償請求。對當事人如何行使這一請求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作出了明確規定。根據規定,首先這項請求只能由無過錯方向自己的合法配偶提出,不得向婚姻關系以外的其他人提出。其次,必須是因為是對方的過錯導致離婚的。如果不提出離婚請求或者人民法院依法判決不準離婚的,便無權提出此類損害賠償請求或其請求不能得到支持。
據介紹,自新修訂的婚姻法實施以來,各地法院對第四十六條的規定理解出現了不一致的情況。有些人認為這條規定可以適用控告「第三者」,或把配偶和「第三者」一起作為被告。根據立法本意,這些理解都不是正確的。
9、司法解釋對家庭暴力作出界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一條明確規定,婚姻法中所稱的「家庭暴力」,是指行為人以毆打、捆綁、殘害、強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給其家庭成員的身體、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傷害後果的行為。持續性、經常性的家庭暴力,構成虐待。
現行婚姻法規定,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員間的虐待和遺棄;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員,受害人有權提出請求,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以及所在單位應當予以勸阻、調解;對正在實施的家庭暴力,受害人有權提出請求,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應當予以勸阻;公安機關應當予以制止。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員,受害人提出請求的,公安機關應當依照治安管理處罰的法律規定予以行政處罰;對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遺棄家庭成員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10、「同居」不等於婚外戀
新婚姻法中的「同居」曾被許多人誤解,將重婚、婚外戀納入此范疇。這次司法解釋給予了明確規定:「有配偶與他人同居」的情形是指有配偶者與婚外異性,不以夫妻名義,持續、穩定地共同居住。「有配偶與他人同居」不同於重婚和婚外戀。重婚是犯罪行為,指有配偶而重婚或明知他人有配偶而與之結婚,同居應是以婚姻名義的,應受刑法制約。違反紀律、道德界限,搞婚外戀、通姦則屬於紀律和道德譴責范疇。判斷是否為「有配偶與他人同居」就要看雙方關系在時間上的持續性、關系的穩定性和是否居住生活等方面。
司法解釋二應當注意的問題
一、離婚財產分割協議可撤銷或變更的理由應如何把握?
答:司法解釋(二)第九條對當事人協議離婚時的財產分割協議可撤銷或變更理由規定為:「欺詐、脅迫等」說明其並不僅限於欺詐和脅迫。
但離婚財產分割協議確實有不同於一般民事合同的地方,由於離婚雙方畢竟有過夫妻名份,共同生活過一段時間,可能還育有子女,在訂立財產分割協議時,除了純粹的利益考慮外,常常難以避免地包含一些感情因素,所以,人民法院在確認協議可撤銷或變更時,不能輕易將協議中一方放棄主要或大部分財產的約定認定為顯失公平或重大誤解,而予以撤銷或變更。同時對於「乘人之危」的認定,也應謹慎,不宜將急欲離婚的一方在財產上作出讓步視為另一方乘人之危的後果,只有在一方利用他方生產,行為能力受限而監護人監護不力等情況下,迫使他方簽訂明顯損害其合法權益的協議,才可認定為乘人之危。
二、如何判斷彩禮?
答:司法解釋(二)中涉及的彩禮,具有嚴格的針對性,必須是基於當地的風俗習慣,為了最終締結婚姻關系,不得已而為給付的,其具有明顯的習俗性。因此,人民法院對於當事人訴請返還彩禮的案件,應當道德根據雙方或收受錢款一方所在地的當地實際及個案具體情況,確定是否存在必須給付彩禮方能締結婚姻關系的風俗習慣,否則只能按照贈與進行處理。不能適用司法解釋(二)第十條的規定。
三、可訴請返還彩禮的當事人范圍如何把握?
答:由於實踐中,彩禮的給付人和接受人並非僅限男女雙方,還可能包括男女雙方的父母和親屬,這些人均可成為返還彩禮訴訟的當事人。
對於實踐中可能存在的以男女雙方為原、被告的彩禮返還訴訟或在涉及彩禮返還的離婚訴訟中,被告提出原告不是實際給付人或自己不是實際接受人的抗辯,由於彩禮給付實際就是以男女雙方為利益對象或代表,因此人民法院對此抗辯可不予採信。
四、彩禮給付後,男女雙方僅是形成同居關系,為此,給付彩禮的父母或親屬依司法解釋(二)第十條第(一)項的規定要求對方返還彩禮的,能否支持?
答:能
五、應當返還的彩禮范圍如何把握?
答:雖然根據司法解釋(二)第十條的規定,當符合條件卓越,已給付的彩禮應當予以返還,但在實際生活中,已給付的彩禮可能已經用於購置雙方共同生活的物品,事實上已經轉換為男女雙方的共同財產,或者已在男女雙方的共同生活中消耗。
因此,我們在處理涉及彩禮返還的案件時,就應當返還的范圍而言,要根據已給付的彩禮的使用情況,是否在男女雙方共同生活中發生了必要的消耗,婚姻關系或同居關系存續期間的長短等具體事實綜合把握。在處理方式上也應當靈活運用,特別是彩禮已轉化為共同生活的財產時,可將彩禮的返還與分割共同財產一並考慮。在分割中體現彩禮的返還。
六、能否直接按數量比例分割夫妻共同所有的股票、債券、投資基金等有價證券,以及未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份?
答:根據司法解釋(二)第十五條的規定,對於上述財產的分割,在當事人協商不成或按市價分配有困難的,人民法院可根據數量按比例分配。由於該條規定本身並非一個強行性的規范,所以按「市價分配有困難」並非「按數量比例分割」的強制性前置條件。故實踐中,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個案情況,除當事人自行協商達成分配方案外,可以直接按數量比例分配。
七、在夫妻一方不要求持有有限公司出資額,成為股東的情況下,如何處理此部分的夫妻共同財產?
答: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以共同財產投資於有限公司,此部分共同財產已轉為了公司財產,由公司所有,離婚時不能直接分割。當夫妻協商同意由非公司股東的一方取得相應出資額成為股東的情況下,人民法院可依照司法解釋(二)第十六條的規定進行處理。若該方不願意承受出資額外負擔為成股東,則可評估公司現有凈資產。公司凈資產為正值的,按夫妻一方出資比例計算出相應的凈資產價值,再按共同財產分割原則由取得出資額外負擔的一方給付另一方應得的錢款或財產。評估費用由主張評估一方預付,或雙方各半預付。當事人均不願意進行評估的,則人民法院可對此部分共同財產在離婚案件中不予處理
一、夫妻一方個人財產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取得的收益中,哪些屬於司法解釋(二)第十一條(一)項規定的「應當歸夫妻雙方共同所有的投資收益」?
答:由於司法解釋(二)對「投資收益」的概念並無明確界定,在訴訟中,對於當事人主張的所謂「投資收益」,應根據不同財產形態的性質區別認定:
1、當事人以個人財產投資於公司或企業,若基於該投資所享有的收益是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取得的,則對該公司或企業生產經營產生的利潤分配部分如股權分紅等,依照《婚姻法》第十七條第(二)項的規定,應為夫妻雙方共同所有;
2、當事人將屬於個人所有的房屋出租,因對房屋這類重大生活資料,基本上是由夫妻雙方共同進行經營管理,包括維護、修繕,所取得的租金事實上是一種夫妻共同經營後的收入,因此,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租金一般認定為共同所有。但若房屋所有人有證據證明事實上房屋出租的經營管理僅由一方進行,則婚姻存續期間的租金收益應歸房產所有人個人所有。
3、當事人以個人財產購買債券所得的利息,或用於儲蓄產生的利息,由於利息收益是債券或儲蓄本金所必然產生的孳息,與投資收益具有風險性的物質不同,應依本金或原物之所有權歸屬為個人所有。
4、當事人以個人財產購買了房產、股票、債券、基金、黃金或古董等財產,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因市場行情變化拋售後產生的增值部分,由於這些財產本身僅是個人財產的形態變化,性質上仍為個人所有之財產,拋售後的增值是基於原物交換價值的上升所致,仍應依原物所有權歸屬為個人所有。
具體實踐中,判斷個人財產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取得的收益是否屬於夫妻共同所有時,人民法院可根據案件實際情況,對各種形式的個人財產的婚後收益,從是基於原個人財產的自然增值還是基於夫妻共同經營行為所產生來判斷,前者原則為個人所有,後者原則為共同所有。此外,若收益是基於個人財產與共同財產混同後進行投資行為所產生,證據證明具體比例的,推定為共同財產投資收益,歸夫妻共同所有。
八、離婚訴訟中,夫妻雙方對破產安置補償費中,屬於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共同所有的具體數額有爭議時,人民法院如何處理?
答:雖然根據司法解釋(二)第十一條之規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實際取得的或應當取得的破產安置補償費應為夫妻共同所有,但考慮到實踐中存在著夫妻婚姻存續期間較短,以及破產安置補償費的具體構成,包含非工資補償或安置補償內容等特殊情形,若簡單將安置補償費用,一概作為共同財產處理,反而有失公平,並容易激化矛盾。
因此,若訴訟中當事人對破產安置補償費是否均屬共同財產爭議較大,難以確定其中屬於共同財產的具體數額時,人民法院可通過被安置方的婚齡與其工齡的比例來計算安置補償費中屬於共同財產的數額。具體而言,該比例大於1,則所取得的破產安置補償費均作為共同財產;比例小於1,則破產安置補償費中相同比例部分,為共同財產。如,夫妻一方以婚姻存續期間內取得破產安置補償費10萬元,該方婚齡為5年,工齡為10年,其婚齡與工齡的比例為1:2,10萬元安置補償費的1/2即5萬元為共同財產。若婚齡為10年,工齡為5年,其婚齡與工齡的比例為2:1,則10萬元安置補償費均為共同財產。

⑵ 如何理解婚姻法解釋理解和適用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規定:
第四十七條離婚時,一方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夫妻共同財產,或偽造債務企圖侵佔另一方財產的,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時,對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夫妻共同財產或偽造債務的一方,可以少分或不分。離婚後,另一方發現有上述行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財產。
人民法院對前款規定的妨害民事訴訟的行為,依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予以制裁。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1〕30號):
第三十一條 當事人依據婚姻法第四十七條的規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財產的訴訟時效為兩年,從當事人發現之次日起計算。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處理財產分割問題的若干具體意見》規定:
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對夫妻共同財產的處理,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及有關法律規定,分清個人財產、夫妻共同財產和家庭共同財產,堅持男女平等,保護婦女、兒童的合法權益,照顧無過錯方,尊重當事人意願,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的原則,合情合理地予以解決。根據上述原則,結合審判實踐,提出如下具體意見:
21、一方將夫妻共同財產非法隱藏、轉移拒不交出的,或非法變賣、毀損的,分割財產時,對隱藏、轉移、變賣、毀損財產的一方,應予以少分或不分。具體處理時,應把隱藏、轉移、變賣、毀損的財產作為隱藏、轉移、變賣、毀損財產的一方分得的財產份額,對另一方的應得的份額應以其他夫妻共同財產折抵,不足折抵的,差額部分由隱藏、轉移、變賣、毀損財產的一方折價補償對方。
對非法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夫妻共同財產的一方,人民法院可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二條的規定進行處理。

⑶ 學習筆記|婚姻家庭編司法解釋一第29條的理解與適用

深入解讀婚姻家庭編司法解釋一第29條:婚前與婚後出資的法律歸屬
在婚姻法的框架下,《民法典婚姻家庭編解釋一》為我們提供了明確的指引:婚前父母出資購房,除非有明確的贈與聲明,否則視為個人贈予;而對於婚後父母出資,若無明確贈予一方,則默認為夫妻共同財產。當然,具體歸屬還得看雙方是否有特殊約定。
讓我們通過案例來具體分析:在李某案中,北京高院判定父母出資購房被視為借貸,子女有償還義務,這就強調了贈與的明確性。在褚某案中,考慮了《婚姻法解釋二》和《婚姻法解釋三》的差異,以公平原則和增值權益為依據,對父母出資購房的歸屬做出了精細劃分。
當夫妻共同貸款購房,父母出資部分被視為臨時性借款,產權登記在出資子女名下的貸款部分則屬夫妻共同財產,離婚時需公平分割。如黃某和余某的借貸糾紛案,一、二審判決正確處理了父母出資的性質,確認為借貸而非贈與。
在林某翔與林某某的案例中,由於缺乏明確贈與表示,法院判定為借貸關系,父母出資視為借款。上訴人林某某承認借款事實,強調款項用於共同生活,最終判定共同償還本金和利息。其他案例如鄭某某、鄧某某、陳某等人購房款爭議,均被認定為借款關系。
父母出資購房的法律性質判斷,關鍵在於雙方的意願和證據。父母明確表示贈予則為贈與,反之則可能被視為借貸。如孫某某案,孫某需舉證父母出資的借貸性質,而蔣某某案則傾向於父母出資為贈予,需父母提供證據來證明借貸關系。在張某案中,由於缺乏贈與證據,法院判定為借貸。
總結來說,婚姻法解釋(二)第22.2款的核心原則是父母婚後為子女購房出資,一般視為贈予夫妻,但贈與的明確性至關重要。在實際操作中,每個案例都需根據具體證據和法律規定進行精細分析。

熱點內容
為法使用危爆用品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24 06:15:06 瀏覽:977
科教園法律碩士 發布:2025-07-24 06:00:01 瀏覽:931
公民幾歲要付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24 05:59:23 瀏覽:786
依法治國需要解決哪些問題 發布:2025-07-24 05:57:18 瀏覽:623
上法院訴訟 發布:2025-07-24 05:57:13 瀏覽:888
屬於地方性法規的 發布:2025-07-24 05:55:44 瀏覽:892
公司法85條 發布:2025-07-24 05:55:40 瀏覽:590
勞動合同法退休知網 發布:2025-07-24 05:52:46 瀏覽:233
員工的行為代表公司法律規定 發布:2025-07-24 05:47:09 瀏覽:138
勞動法意見 發布:2025-07-24 05:46:59 瀏覽: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