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的社會控制理論
1. 羅斯科·龐德的龐德法社會學理論的主要內容
1、法律作用的「社會控制」工具論。龐德在1911-1912年就發表了一篇以《社會學法學的范圍和目的》為題的綱領性論文,表達了他的社會學法學的基本思想。他認為社會學法學家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在創立、解釋和適用法律方面,更加註意與法律有關的社會事實。衡量法的標准,主要看它是否有用,是否產生效果,而不是它抽象的內容。總之,「我們越是清楚地認識到我們正在做什麼和為什麼這樣做,則我們的社會工程將越有效。」法社會學派通過強調法律的社會目的、效果和作用,認為法律是一種社會工程,是社會控制工具之一,其任務在於調整各種相互沖突的利益。
2、法律價值的「社會利益」保障說。龐德借鑒了德國法學家耶林的利益分類說,將利益分成個人利益、公共利益和社會利益三類。而法律作為一種社會控制手段,由於並非所有的利益都由法律調整,為避免個體間對某些利益的反社會沖突,有必要劃定受法律調整的利益范圍並加以分類。依據分類,應當對某種類型的利益給予優先的考慮,司法中應對社會利益加以衡量,而不是機械的依照法律實現所謂「正義」。這種利益在龐德看來,正義作為法的價值准則就意味著能在最少阻礙和浪費的條件下最大限度地滿足這些需求。
3、法律正義的「非強力依賴」判斷。龐德指出,自然法不是虛幻的普遍立法,而是「一種對實在法中的理想成分的鑒定」,即一種判斷的標准。「這種鑒定可以確定和陳述出一定時間和地點的社會理想,並且使它成為對各種論證、解釋和適用標準的出發點進行選擇的尺度。」自然法不再是絕對的永恆的,是可以改變的。「我們可以有一種內容正在起著變化或形成著的自然法。」他努力證明正義並不是依賴於強力而存在,而是因文明社會的性質本身而決定,無論是十九世紀或二十世紀,正義始終高懸於統治者制定的實在法之上。法律不應是任何專制統治者隨心所欲的工具,它是人類社會自我控制的手段。法律的具體形式由不同時代的共同理想所決定,強力應支持這種理想,但法律的本質永遠不等於強力。
2. 法社會學研究對象
法社會學,作為一門研究法律與社會關系的學科,其基本觀念從工具主義法律觀、反形式主義法律觀到多元主義法律觀,都揭示了法律的深刻社會根源。它認為法律並非單純的理性產物,而是社會力量對比的反映,是權威性價值准則和可執行的行為規范。理解「法是什麼」,不僅考驗著學者的理論視野,也反映了社會變遷和價值取向。
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以正義為法的本質,羅馬的西塞羅則強調法是自然法則的體現。中世紀的托馬斯·阿奎那主張法是公共幸福的合理秩序。這些不同的法學流派各有側重,自然法學派關注法律與生存狀態的關系,分析法學派則強調法律規則的形態,而社會學法學派則更注重法律作為人類活動的體現。
社會利益說者如龐德,他的理論挑戰了僵化形式主義,主張法應當關注社會實際效果和利益平衡。他認為法律是社會控制的工具,通過有組織的社會力量實現利益協調。在中國,法社會學的傳統觀點認為法律源自統治階級意志,但隨著社會進步和學術研究的深化,學者們提出了多元化的法律定義,如理性與意志的結合、理性的對話、秩序的分類體系以及激勵機制等。
盡管這些觀點各有見地,但法社會學的核心在於揭示法律的社會功能和其在社會結構中的實際作用,以及法律如何與社會利益相融合。它並非單一的理論框架,而是反映了法律在不同文化和社會環境中的復雜性和多元性。
(2)法的社會控制理論擴展閱讀
法社會學是以社會法的方法研究法律現象,代表人物有塗爾干、埃利希、韋伯、霍姆斯、龐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