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濟法知識梳理
㈠ 國際經濟法概述
一、概述
(一)國際經濟法的含義、范圍及淵源
國際經濟法包括同際貨物買賣法、國際技術轉讓法、國際服務貿易法、國際直接投資法、國際金融法和圍際稅法。
從目前的國際實踐來看,調整國際經濟關系的法律制度則可表現為(或產自)國際條約、國際慣例和國內立法等。
(二)國際經濟法律關系主體
(1)自然人。
(2)法人。
(3)國家。
(4)國際經濟組織。
(三)國際經濟法律行為
1.國際經濟法律行為的特徵
第一,國際經濟法律行為是國際經濟法主體的行為。
第二,國際經濟法律行為是國際經濟法所調整的行為。
第三,國際經濟法律行為是可以產生國際經濟法律後果的行為。
2.國際經濟法律行為的分類
(1)合法行為與非法行為。
(2)單方行為和雙方(多方)行為。
(3)積極行為與消極行為。
二、《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
(一)《公約》的適用范圍
1.《公約》適用的當事人的范圍
本公約適用於營業地在不同國家的當事人訂立的貨物銷售合同:①如果這些國家是締約國;或②如果國際私法規則導致適用某一締約國的法律。
2.《公約》適用的交易范圍
公約只適用於國際貨物銷售合同。但並非所有的國際貨物銷售合同都適用公約。下列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則不適用公約:①購買供私人、家人或家庭使用的貨物銷售;②以拍賣的方式進行的銷售;③依法律執行令狀或其他令狀的銷售;④公債、股票、投資證券、流通票據或貨幣的銷售;⑤船舶、船隻、氣墊船或飛機的銷售;⑥電力的銷售。
3.《公約》適用的權利義務范圍
公約只適用於銷售合同的訂立以及賣方與買方因此種合同而產生的權利和義務。
4.《公約》適用的任意性
(1)當事人可以通過選擇其他法律而排除公約的適用。
(2)當事人可以在買賣合同中約定部分地適用公約或對公約的內容進行改變。
5.我國對《公約》做出的保留
(1)關於書面形式的保留。我國在核准公約時對此進行了保留,即認為國際貨物買賣合同應採用書面的形式,公約有關口頭或書面以外的合同也有效的規定對中國不適用。
(2)擴大適用范圍的保留。中國主張,只有在合同當事人營業地所在國為不同國家,且這些國家均為公約締約國時,當事人之間訂立的國際貨物銷售合同才適用該公約。
(二)《公約》的解釋
在解釋公約時,應考慮到公約的國際性質和促進其適用的統一以及在國際貿易上遵守誠信的需要。凡公約未明確解決的屬於公約范圍的問題,應按照公約所依據的一般原則來解決,在沒有一般原則的情況下,則應按照國際私法規定適用的法律來解決。
(三)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的訂立
國際貨物買賣合同是通過一方提出要約,另一方對要約表示承諾後成立的。
1.要約
要約是一方當事人以訂立合同為目的向對方所作的意思表示。
要約的撤回,是指要約人在發出要約之後,在其尚未到達受要約人之前,即在要約尚未生效之前,取消該項要約,使其失去作用。
要約的撤銷,是指要約人在要約送達受要約人後取消要約的行為。
受要約人對要約的內容進行實質性的改變.即構成反要約,也稱為還盤。
2.承諾
承諾有效的條件:
第一,承諾須由受要約人做出。
第二,承諾需向要約人做出。
第三,承諾須在要約規定的有效期間做出。
第四,承諾須與要約的內容一致。
承諾可以撤回,只要撤回的'通知在承諾生效之前或與其同時送達要約人。
(四)賣方和買方的義務
1.賣方的義務
(1)交付貨物義務;交付貨物既是賣方的主要義務,也是其收取貨款權利的前提條件。
(2)質量擔保義務;質量擔保義務是指賣方必須保證其交付的貨物與合同的規定相符。
(3)權利擔保義務
2.買方的義務
(1)支付貨款。
(2)接收貨物。
(五)違約救濟方法
1.賣方違約的救濟方法
(1)要求實際履行。
(2)交付替代物。
(3)修理。
(4)減價。
(5)宣告合同無效。
2.買方違約的救濟方法
(1)賣方要求買方履行義務。
(2)宣告合同無效。
(3)賣方自己訂明貨物的規格。
3.適用於買賣雙方的一般規定
(1)中止履行義務。
(2)損害賠償。
(3)支付利息。
(4)免責。
(5)宣告合同無效的效果。
(6)保全貨物。
(六)風險轉移
1.風險轉移的時間
如果買賣合同涉及貨物的運輸,自賣方將貨物交付給第一承運人時起,或自賣方在合同約定的特定地點將貨物交付給承運人時起,風險就轉移到買方承擔。如果賣方有義務在某一特定地點把貨物交付給承運人,在貨物於該地點交付給承運人以前,風險不移轉到買方承擔。賣方有權保留控制貨物處置權的單據,並不影響風險的轉移。
對於在運輸途中銷售的貨物。從訂立合同時起,風險就移轉到買方承擔。但是,如果情況表明有此需要,從貨物交付給簽發載有運輸合同單據的承運人時起,風險就由買方承擔。
在其他情況下,從買方在交貨時間內接收貨物時起,或從買方未接收貨物而交貨時間屆滿時起,風險就轉移到買方承擔。
2.風險轉移的法律後果
貨物在風險移轉到買方承擔後遺失或損壞,買方支付價款的義務並不因此解除,除非這種遺失或損壞是由於賣方的作為或不作為所造成。
如果賣方違約構成根本違反合同,不影響貨物風險按公約的規定轉移給買方,也不損害買方對賣方根本違反合同而可以採取的各種救濟方法。
㈡ 國際經濟法之貿易術語
1. E組(EXW): 賣方在其所在地或其他指定的地點將貨物交給買方處置,即完成了交貨。買方負責安排運輸和支付所有相關費用。
2. F組(FCA, FAS, FOB):
- FCA(Free Carrier): 賣方在其所在地或其他指定的地點將貨物交給買方指定的承運人,即完成了交貨。
- FAS(Free Alongside Ship): 賣方在裝運港將貨物交到船邊,即完成了交貨。
- FOB(Free On Board): 賣方負責將貨物交到裝運港並裝上船,即完成了交貨。買方承擔貨物裝上船後的所有風險和費用。
3. C組(CFR, CIF, CPT, CIP):
- CFR(Cost and Freight): 賣方負責將貨物交到目的港,並支付貨物至目的港的運費。貨物風險在裝運港船舷轉移給買方。
- CIF(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 賣方負責將貨物交到目的港,並支付貨物至目的港的運費和保險費。貨物風險在裝運港船舷轉移給買方。
- CPT(Carriage Paid To): 賣方負責將貨物運輸到目的地,並支付貨物運費。貨物風險在交貨時轉移給買方。
- CIP(Carriage and Insurance Paid to): 賣方負責將貨物運輸到目的地,並支付貨物運費和保險費。貨物風險在交貨時轉移給買方。
4. D組(DAF, DES, DEQ, DDU, DDP):
- DAF(Delivered At Frontier): 賣方在邊境或國界附近將貨物交給買方處置,即完成了交貨。
- DES(Delivered Ex Ship): 賣方在目的港將貨物交到船上,即完成了交貨。買方負責卸貨。
- DEQ(Delivered At Quay): 賣方在目的港的碼頭將貨物交到買方處置,即完成了交貨。買方負責卸貨。
- DDU(Delivered Duty Unpaid): 賣方負責將貨物交到目的地,但貨物進口關稅由買方承擔。
- DDP(Delivered Duty Paid): 賣方負責將貨物交到目的地,並支付所有進口關稅和費用。
國際經濟法涵蓋了一系列調整不同主體之間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包括但不限於國家之間、國際組織之間、國家與 國際組織之間、國家與他國私人之間、國際組織與私人之間,以及不同國籍私人之間的關系。這些規范隨著國際貿易和經濟往來的增長以及國家對貿易和經濟活動的干預加強而形成和發展。從中世紀晚期開始,歐洲主要商業城市就出現了一些關於國際商業交易的規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經濟關系的法律規則和制度得到了大量發展,並開始以國家之間條約的形式出現。國際經濟法學作為一門學科,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逐漸發展起來。
㈢ 司考(卷一)國際經濟法的概念概述輔導教材(電子版)
司考(卷一)國際經濟法的概念概述輔導教材(電子版)
司法考試欄目為考生整理分享關於司考(卷一)國際經濟法輔導教材:國際經濟法的概念概述(電子版),歡迎考生前來參考閱讀,希望可以幫助到考生。
第一章導論
一、國際經濟法的概念和調整范圍
國際經濟法是調整國際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國際經濟關系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的國際經濟關系僅指國家、國際組織間的經濟關系,狹義國際經濟關系的主體一般限於國家和國際組織。廣義的國際經濟關系不僅包括狹義的國際經濟關系,還包括不同國家之間的個人、法人、國家、國際組織之間的經濟關系,也有人稱之為跨國經濟關系。國際經濟法所調整的是廣義的國際經濟關系。
國際經濟法調整的對象既包括國際法上的經濟關系,又包括國內法上的涉外經濟關系;既有縱向的關系,又有橫向的關系;既有公法的關系,又有私法的關系。國際經濟法是多門類、跨學科的綜合獨立法律學科。具體從法律關系的性質上考慮,其調整的范圍包括:
1.有關國際貨物貿易的法律規范與制度,包括與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國際貨物運輸與保險、國際支付與結算、進出口法律管制有關的法律規范與制度。
2.有關國際服務貿易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規范,包括商業性服務、通訊服務、建築服務、銷售服務、教育服務、環境服務、金融服務、健康與社會服務、文化及體育服務、交通運輸服務等有關的法律規范與制度。
3.有關國際投資的法律規范與制度,包括資本輸出、資本輸入、投資保護等有關的法律規范與制度。
4.有關國際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規范與制度,包括與工業產權的國際保護、著作權的國際保護、國際許可證貿易有關的法律規范與制度。
5.有關國際貨幣與金融的法律規范與制度,包括與國際貨幣、跨國銀行、國際貸款、國際證券、國際融資擔保、跨國銀行的管制有關的法律規范與制度。
6.有關國際稅收的法律規范與制度,包括與國際稅收管轄權、國際雙重征稅和國際重疊征稅、國際逃稅與避稅等有關的法律規范與制度。
7.有關國際經濟組織的各種法律規范與制度。
二、國際經濟法的主體
國際經濟法的主體是指在國際經濟關系中能行使權利和承擔義務的法律人格者。國際經濟法的主體包括自然人、法人、國家和國際組織。
1.自然人。國際條約及各國法律一般均規定,自然人作為國際經濟法的主體不僅應具有~般的民事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而且還應具有能從事國際經濟交往的權利能力或資格。有些國家法律對本國自然人從事某些國際經濟交往活動進行限制。
2.法人。法人作為國際經濟法的主體,應具有從事國際經濟活動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法人的行為能力指法人以自己的意思,通過自身的行為取得民事權利並承擔民事義務的能力。依《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第14條,法人及其分支機構的民事權利能力、民事行為能力、組織機構、股東權利義務等事項,適用登記地法律。第2款規定,法人的主營業地與登記地不一致的,可以適用主營業地法律。又依1988年《民通意見》第184條的規定:「……外國法人在我國領域內進行的民事活動,必須符合我國的法律規定。」除條約另有規定外,各國都有權規定外國法人在內國享有的權利和進行活動的范圍。法人在國際經濟關系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大部分的國際經濟交往活動都有法人的參與,特別是跨國公司在國際經濟交往中的地位和作用更為突出。
3.國家。國家是國際經濟法的主要制定者。在國際經濟法中,作為主權者的國傢具有獨立地參加國際關系的能力和直接承擔國際法權利和義務的能力。一方面,國家有權同其他國家或國際組織訂立國際經濟條約和協定,有權參加國際經濟組織的活動,有權對本國的自然資源和經濟活動行使永久主權等。另一方面,國家又可以在一定范圍內直接參加國際經濟貿易活動,可與另一國的法人或自然人訂立經濟合同。例如,國家可與外國私人投資者簽訂特許協議等。作為國際經濟法主體的國家在地位上具有特殊性,即國家及其財產享有豁免權。
4.國際經濟組織。國際經濟組織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量出現的國際經濟關系的新主體。國際經濟組織須具有一定的法律人格才能作為國際經濟法的主體行使權利和承擔義務,並在其職能范圍內進行活動。國際經濟組織的法律人格取決於各成員國建立該經濟組織的基本文件的規定。國際經濟組織享有一定的特權與豁免,此種特權與豁免來自於成員國的授權。
三、國際經濟法的淵源
1.國際經濟條約。國際經濟條約是國家及國際經濟組織為確定之間的權利義務所達成的書面協議。國際經濟條約是國際經濟法的重要淵源。條約分為雙邊條約和多邊條約。多邊國際經濟條約是國際經濟法最主要的淵源,其內容涉及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國際金融、知識產權的國際保護等各個領域。
2.國際商業慣例。國際商業慣例是在長期的國際經濟交往中經過反復使用而形成的不成文的規則。為了使不成文的國際商業慣例更便於掌握和查找,一些民間性的國際組織或協會對不成文的慣例進行了整理和編纂,如《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等。國際商業慣例屬於任意性的規范,只有在當事人明示選擇適用的情況下才對當事人有約束力。當事人也可以對其選擇的商業慣例進行補充和修改。
3.聯合國大會的規范性決議。依傳統國際法,國際組織並無立法權,國際組織通過的決議一般來說只具有建議的效力,並不對其成員國具有強制力。但是隨著國際實踐的發展,理論界已傾向於肯定大會決議的法律拘束力,特別是有些聯大決議是旨在宣告國際法原則和規范的,應具有法律效力,且有的決議在國際實踐中已逐漸被接受,成為各國在國際經濟交往中應遵守的准則。
4.國內立法。國內立法作為國際經濟法的淵源是指各國制定的關於調整涉外經濟關系的法律規範文件,如一國的對外貿易法、外匯管製法、合同法、海商法、票據法、海關法等。各國在調整涉外經濟關系的國內立法上主要採用統一制和分流制。前者指所制定的國內經濟立法既適用於國內經濟關系,又適用於涉外經濟關系。後者指分別制定不同的法律以調整國內及涉外經濟關系。
5.司法解釋。司法解釋指國家最高司法機關依法律的授權對司法實踐中具體應用法律的問題進行的解釋。此類解釋由於對其他法院的審判活動具有約束力,因此,在我國實際上已成為一種國際經濟法的淵源。例如,2005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信用證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即是我國法院在處理涉及信用證案件時的重要依據。
此外,國內判例在普通法國家是重要的國際經濟法的國內法淵源,但判例在我國不屬於法律的淵源。
四、國際經濟法的基本原則
國際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是指被國際社會公認的、對國際經濟法的各個領域都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原則。
1.國家經濟主權原則。國家經濟主權原則是國家主權原則在國際經濟法領域內的具體體現,它構成了新的國際經濟秩序的基礎。國家經濟主權表現在國家對其全部財富和資源的擁有權、使用權和處置權,以及對經濟活動的支配權等。在內容上,該原則包括國家對其境內一切自然資源享有永久主權,國家對外國投資者及其活動的管理和監督權,以及國家有權決定對境內的外國資產實施國有化或徵收的措施等。
2.平等互利原則。平等互利原則指所有國家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國家應以平等的資格參與經濟活動,並平等分享成果。平等互利是國際經濟交往中應遵守的基本原則。在國際經濟交往中,各國不論大小強弱,其在法律地位上一律平等。平等是實質上的平等,而不僅僅是形式上的平等。互利指不能只謀取本方的利益,而置其他各方的利益於不顧。平等互利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最惠國待遇是平等互利原則的一個典型範例。
3.國際合作與發展原則。國際合作與發展原則指發展中國家應通過國家經濟的發展逐步縮小並消除窮國與富國的差距,發達國家應與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社會、文化、科學和技術等領域進行合作,以促進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進步和社會發展。依《聯合國憲章》的規定,國際合作以謀求發展是所有國家的一致目標和共同義務。該原則首先強調的是承認和尊重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發達國家的繁榮與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是聯系在一起的。在此基礎上,為了實現共同發展,就應加強各國間在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的合作,當然包括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間的合作,也包括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合作。
㈣ 綆榪板浗闄呯粡嫻庢硶鐨勬傚康鍙婅皟鏁磋寖鍥寸殑鍐呭
鍥介檯緇忔祹娉曠殑姒傚康鍙婅皟鏁磋寖鍥寸殑鍐呭逛富瑕佸寘鎷浠ヤ笅鍑犱釜鏂歸潰錛
1.鍥介檯璐告槗娉曪細鍖呮嫭鍥介檯璐告槗鍗忚銆佽錘鏄撴斂絳栥佽錘鏄撲簤絝瑙e喅絳夈
2.鍥介檯鎶曡祫娉曪細鍖呮嫭鍥介檯鎶曡祫鍗忚銆佹姇璧勪繚鎶ゅ埗搴︺佸浗闄呬徊瑁佺瓑銆
3.鍥介檯閲戣瀺娉曪細鍖呮嫭鍥介檯璐у竵鍒跺害銆佸浗闄呴噾鋙嶅崗璁銆佸浗闄呴噾鋙嶇洃綆$瓑銆
4.鍥介檯紼庢敹娉曪細鍖呮嫭鍥介檯紼庢敹鍗忚銆佸浗闄呯◣鏀舵斂絳栥侀伩鍏嶅弻閲嶅緛紼庣瓑銆
鍥藉朵笌鍥介檯緇勭粐涔嬮棿錛涘浗瀹朵笌浠栧浗縐佷漢涔嬮棿錛涘浗闄呯粍緇囦笌縐佷漢涔嬮棿浠ュ強涓嶅悓鍥界睄縐佷漢涔嬮棿錛岀浉浜掔粡嫻庡叧緋葷殑娉曞緥瑙勮寖鐨勬葷О銆傚畠鏄闅忕潃鍚勫浗涔嬮棿璐告槗鍜岀粡嫻庡線鏉ユ棩鐩婂為暱浠ュ強鍥藉跺硅錘鏄撳拰緇忔祹媧誨姩鐨勫共棰勬棩鐩婂姞寮鴻屽艦鎴愬拰鍙戝睍鐨勩傛棭鍦ㄤ腑涓栫邯鏈鏈燂紝嬈ф床涓昏佸晢涓氬煄甯傚氨鏈変竴浜涘叧浜庡浗闄呭晢涓氫氦鏄撶殑瑙勫垯銆
絎浜屾′笘鐣屽ぇ鎴樺悗錛屾湁鍏沖浗闄呯粡嫻庡叧緋葷殑娉曞緥瑙勫垯鍜屽埗搴﹀ぇ閲忓嚭鐜幫紝騫跺叿鏈変簡鍥藉朵箣闂存潯綰︾殑褰㈠紡銆備綔涓轟竴闂ㄥ︾戱紝鍥介檯緇忔祹娉曞︿篃浜庣浜屾′笘鐣屽ぇ鎴樺悗錛岄愭笎鍙戝睍璧鋒潵銆傘婂浗闄呯粡嫻庢硶銆嬬郴緇熸繁鍏ュ湴闃愯堪浜嗗浗闄呯粡嫻庢硶鐨勬牳蹇冮棶棰樸
㈤ 2017年司法考試國際經濟法知識考點:條約終止和暫停施行的原因
1.條約本皮蘆悉身規定。實踐中締約方通過條約本身規定所引起的條約終止的情況主要有:
條約規定的期滿並且沒有延期;條燃乎約規定的其他解除條約的條件成立,如某一特定事件的發生。
2.條約當事方共同的同意。條約可因當事方在締約後明示或默示的共同同意而終止或暫停施行。一項條約某當事方與條約締約國咨商後,經全體當事國同意,條約可以終止或暫停施行。
3.單方解約和退約。條約是經過全體締約國一致同意才締結的,在條約有效期內,各締約國負有忠實履行條約的義務。除條約明文規定允許一方退約或解約外,一般不經其他締約國的同意,不得單方面終止或退出條約。根據《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的規定,只有經確定某一條約的當事國原意為容許有廢止或退出的可能,或由條約的性質可認為含有廢止或退出的權利,當事國才可以單方廢止或退出該條約。在這種情況下,當事國必須提前12個月通知其陂止或退出條約的意思。
4.條約履行完畢。條約規定的事項已履行完畢,條約即告終止。條約因締約各方分別將條約規定的權利義務完全履行完畢而終止是條約終止的最常見情況。
5.條約因被代替而終止。條約的全體當事國就同一事項締結後訂條約,如果以後訂條約為准,或先後訂立的兩條約內容不合,使兩條約不能同時適用,則先訂條約終止。
6.條約履行不可能。條約締結後,如果實施條約所必不可少的標的物永久消失或毀壞,以致不可能履行條約時,當事國可以此為理由終止或退出條約。如果不能履行屬於暫時性的,則當事國只能暫停條約的實施。並且,如果這種履行的不可能是由於當事國本身違反國際法而造成,則當事國須承擔相應的國際責任。
7.條約當事方喪失國際人格。當一國分裂為數國或並入其他國家而喪失其國際人格時,它所締結的雙邊條約即行終止,除非有一個新國家繼承該國的對該條約的權利和義務。
8.斷絕外交關系或領事關系。斷絕外交關系或領事關系使得以此種關系為適用條約必不可少的條件的條約終止。其他條約不受斷絕外交關系或領事關系的影響。
9.戰爭。戰爭發生使交戰的締約國間的政治條約、雙邊的商務條約終止。其他雙邊條約暫停施行。但關於戰爭法規方面的雙邊條約或多邊條約不得終止。
10.一方違約。條約當事國一方違約時,他方可以終止該條約或暫停條約的施行嘩爛。這是作為對對方不法行為的一種對抗,但應滿足必要和成比例原則。《維也納條約法公約》規定,因一方違約,締約他方有權終止或暫停施行該條約,但條約當事國一方的違約必須是重大的違約,包括:(1)條約當事國一方非法片面終止條約;(2)違反條約規定,且這項規定是實現條約的目的和宗旨所必要的。一方並不嚴重的違約不能導致另一方的廢約。
雙邊條約當事方之一重大違約時,它方有權終止該條約,或全部或部分停止其施行;多邊條約當事國一方有重大違約時,其他當事方有權以一致同意的方式,在這些當事方與違約方的關繫上,或在全體條約當事方之間,全部或部分停止施行或終止該條約。
11.情勢變遷。情勢變遷是指條約締結後,出現了在締結條約時不能預見的根本性變化的情況,則締約國可以終止或退出該條約。「情勢變遷」是「條約必守」的一個特殊例外。為了防止濫用情勢變遷原則,保持較穩定的條約關系,《維也納條約法公約》對情勢變遷原則的適用規定了嚴格的條件限制:(1)締約時的情勢必須發生了不可預見的根本性變化;(2)締約時的情勢構成當事國同意受條約拘束的必要根據;(3)情勢變遷的效果將根本改變依條約尚待履行的義務范圍;(4)確定邊界的條約不適用情勢變遷原則;(5)如果情勢的改變是由於一個締約國違反條約義務或其他國際義務造成的,這個國家就不能援引情勢變遷終止或廢除有關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