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的背景
『壹』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有何歷史意義
《合同法》對保護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規范市場交易行為、建立市場經濟體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與《物權法》、《侵權責任法》並稱為三大框架性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於1999年10月1日起正式實施,該法的頒布實施在中國立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該法立法背景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期,其立法精神和舊體制下的經濟合同有明顯的變化.
一.合同法的基本目標是節約交易成本
合同法作為維持市場交易的最基本制度,被譽為市場經濟的憲章。作為基本制度,它從來是制度經濟學研究的基本起點。諾斯認為制度是一種博弈的規則,制度的變遷就是游戲規則的變遷;諾斯利用產權理論、交易成本理論和公共選擇理論得出的重要觀點之一是制度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來源於對交易成本的節約。
二.對產權的清晰界定,是新合同法據以立法的基礎。
應該說沒有對產權的界定,交易就無法談起,沒有交易實際上市場也就不復存在。過去的三大合同法雖然也在名稱上稱為合同法,但其內容中最大的缺陷或其存在的理論前提的最大缺陷是當事人產權未被明確界定。在舊經濟合同法中,規定了合同當事人按照國家指令性計劃訂立合同,而所謂合同當事人是沒有被明晰產權的企業。企業是國營企業,是政府的下屬單位。在計劃體制下存在「政府替代企業」的現象。
三、「上級機關」的退位,是從「政府替代市場」到「企業、市場相互替代」的回歸。
經濟學家們在研究市場,研究企業的過程中發現企業,實質上是市場的替代品,而且市場與企業又有相互替代作用。市場、企業的替代的均衡點應為企業收益的最大值。減少無效交易成本,增強交易安全。
『貳』 合同法是多久下發的 合同法的頒布時間是
1、頒布背景
合同法是國家制定的一部非常重要的民法典之一,它對於保護公民及企業的合法權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合同法頒布於1999年3月15日,並於同年10月1日正式施行。這部法律的實施標志著我國合同法律制度的正式成型,填補了我國合同法律制度的空白。
2、頒布目的
合同法的頒布目的主要是為了規范市場秩序、維護社會公正、保護合法權益以及提高合同履行的效率。在此之前,我國沒有完整的合同法規體系,這樣就給了市場經濟的不健康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制定出了這部法律。
合同法的頒布目的有三個基本點:第一是改變以管理為主到管理和保護相結合的原則,保護約權人權益。第二是建立現代市場經濟的基礎法律制度,推進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第三是加強合同實行的有效性,為各方當事人互惠互利提供法律保護。
3、制定歷程
合同法是我國的一部重要民法典,它的制定歷程非常漫長、曲折。自1987年公布了《合同法基本原則》以來,歷時長達十年之久,召開四次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經過多次醞釀和修改,於1999年3月15日正式頒布,同年10月1日起開始實施。
整個制定的歷程以及政策的調整都經歷了一個從偏向一方、到逐步平衡的過程。這個過程不但推動了合同經濟的發展,同時也推進了我國的市場經濟建設與發展,為我國的法律構架提供了一個新的依據,實現了「我過,則人過」的原則。
4、合同法的影響
自合同法頒布實施以來,對於企業和公民的合法權益保護、完善市場經濟法律保障體系、提高經濟效益、規范經濟秩序等方面都產生了積極和深遠的影響。
通過合同法的完善和健全,社會各界的法制意識和維權意識都得到了提高,市場經濟的發展水平和質量得到了更好的提高。而且,合同法的實施也增強了人們對合同法律約束力的認識,提高了當事人誠信履行合同的自覺性,為未來合同法的制定和完善提供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