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康生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釋義
❶ 民法書籍推薦
一、民法史與概述
1、謝懷栻:《外國民商法精要(第三版)》,法律出版社 2014 年版
2、[德]茨威格特、克茨:《比較法總論》(上),中國法制出版社2017年版
3、[美]伯納德·施瓦茨:《美國法律史》,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1997 年版
4、[德]羅爾夫·克尼佩爾:《法律與歷史——論德國民法典的形成與變遷》,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5、[德]霍爾斯特·海因里希·雅科布斯:《十九世紀德國民法科學與立法》,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6、[德]維亞克爾:《近代私法史》,上海三聯書店 2006 年版
7、[美]弗里德曼:《美國法律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7 年版
8、[美]弗里德曼:《二十世紀美國法律史》,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6 年版
9、[美]小奧利弗·溫德爾·霍姆斯:《普通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6 年版
二、民法總則
(一)教科書
1、王利明:《民法總則》,中國人民大學2017年版
2、[德]哈里·韋斯特曼等:《德國民法基本概念(第16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3、[德] 漢斯·布洛克斯:《德國民法總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1 年版
4、[日]山本敬三:《民法講義Ⅰ·總則》(第三版),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2 年版
(二)體系書
5、[德]迪特爾·梅迪庫斯:《德國民法總論》,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版
6、[德]卡爾·拉倫茨:《德國民法通論》(上、下),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7、朱慶育:《民法總論(第二版)》,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6 年版
8、李永軍:《民法總則》,中國法制出版社2018年版
(三)專著
9、董安生:《民事法律行為》,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2 年版
10、邵建東:《德國民法總則編典型判例 17 則評析》,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5 年版
11、[德]維爾納·弗盧梅:《法律行為論》,法律出版社 2013 年版
12、芮沐:《民法法律行為理論之全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3 年版
(四)注釋書
13、石宏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條文說明、立法理由及相關規定》,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
三、人格權法與個人信息保護法
1、[日]五十嵐清:《人格權法》,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9 年版
2、王澤鑒:《人格權法》,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3 年版
3、王利明:《人格權法研究(修訂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2 年版
4、謝遠揚:《個人信息的私法保護》,中國法制出版社2016年版
四、物權法
(一)教科書
1、王利明、尹飛、程嘯:《中國物權法教程》,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8 年版
2、崔建遠:《物權法(第四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7 年版
3、孫憲忠:《中國物權法總論(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
4、[日]我妻榮:《新訂物權法》,中國法制出版社 2008 年版
5、[德]曼弗雷德·沃爾夫:《物權法(第 18 版)》,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版
(二)體系書
6、[德]鮑爾、施蒂爾納:《德國物權法》(上、下),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
7、王利明:《物權法研究(第四版)》(上、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6 年版
8、謝在全:《民法物權論》(上、中、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11 版
9、崔建遠:《物權:規范與學說》(上、下),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1 年版
(三)專著
10、王軼:《物權變動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11、田士永:《物權行為理論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12、程嘯:《不動產登記法研究(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18年(即將出版)
13、尹飛:《物權法·用益物權》,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14、崔建遠:《土地上的權利群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5、高聖平:《擔保法論》,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16、程嘯:《擔保物權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
(四)注釋書
17、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民法室:《〈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條文說明、立法理由及相關規定》(第二版),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7 年版
(五)工具書
18、程嘯編著:《物權法一本通》,法律出版社2017年版
五、債法總則
(一)教科書
1、張廣興:《債法總論》,法律出版社 1997 年版
2、王洪亮:《債法總論》,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6 年版
3、[德]羅歇爾德斯:《德國債法總論(第 7 版)》,中國人民出版社 2014 年版
(二)體系書
4、黃立:《民法債編總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2 年版
5、邱聰智:《新訂民法債編通則》,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3 年版
5、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上、下),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
6、[日]我妻榮:《新訂債權總論》,中國法制出版社 2008 年版
六、合同法
(一)教科書
1、崔建遠:《合同法(第三版)》,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6 年版
2、王利明:《合同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
3、謝懷栻等:《合同法原理》,法律出版社 1998 年版
(二)體系書
5、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三版)》(第 1、2、3、4 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依次出版
6、崔建遠:《合同法總論(上卷)》(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1 年版
7、崔建遠:《合同法總論(中卷)》(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
8、韓世遠:《合同法總論(第四版)》,法律出版社 2018 年版
9、邱聰智:《新訂債法各論》(上、中、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6 年版
(三)釋義書
10、胡康生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釋義》,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
(四)工具書
11、程嘯編著:《合同法一本通(第二版)》,法律出版社 2017 年版
七、侵權與損害賠償法
(一)教科書
1、程嘯:《侵權責任法教程(第三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7 年版
2、[德]福克斯:《德國侵權法》,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版
3、[德]埃爾溫·多伊奇等:《德國侵權法(第 5 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6 年版
(二)體系書
4、程嘯:《侵權責任法(第二版)》,法律出版社 2015 年版
5、王利明、周友軍、高聖平:《中國侵權責任法教程》,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年版
6、王澤鑒:,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
(三)專著
7、張新寶:《侵權責任法立法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8、[澳]彼得·凱恩:《阿蒂亞論事故、賠償及法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9 年版
9、[美]彼得·凱恩:《侵權法解剖》,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0 年版
10、邱聰智:《從侵權行為規則原理之變動論危險責任之構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6 年版
11、[德]克里斯蒂安·馮·巴爾《歐洲比較侵權行為法》,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
(四)釋義書
12、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民法室:〈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條文說明、立法理由及相關規定》,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0 年版
(五)工具書
13、程嘯編著:《侵權責任法一本通》,法律出版社 2018 年版
八、民法方法論
(一)入門階段
1、[德]魯道夫·馮·耶林:《為權利而斗爭》,法律出版社 2007 年版
2、[德]迪特爾·梅迪庫斯:《請求權基礎》,法律出版社 2011 年版
3、[日]北川善太郎:《日本民法體系》,科學出版社 1995 年版
(二)初級階段
4、[德]齊佩利烏斯:《法學方法論》,法律出版社 2009 年版
5、[德]伯恩·魏德士:《法理學》,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6、梁慧星:《民法學解釋學(第三版)》,法律出版社 2009 年版
(三)高級階段
7、王利明:《法律解釋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1 年版
8、黃茂榮:《法學方法與現代民法》(第五版),法律出版社 2007 年版
9、[德]卡爾·恩吉施:《法律思維導論(第二版)》,法律出版社 2014 年版
10、[德]卡爾·拉倫茨:《法學方法論》,商務印書館 2005 年版
九、法經濟學著作
1、[德]漢斯-貝恩德·舍費爾等:《民法的經濟分析》(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2、[美]羅伯特•考特、托馬斯•尤倫:《法和經濟學(第 6 版)》,格致出版社 2012 年版
3、[美]斯蒂文·沙維爾:《法律經濟分析的基礎理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3 年版
4、[美]波斯納:《法律的經濟分析(第七版》,法律出版社 2012 年版
5、[美]卡拉布雷西:《事故的成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8 年版
6、[美]蘭德斯、波斯納:《侵權法的經濟結構》,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 年版
十、民法思維與案例分析
1、王澤鑒:《民法思維》,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9 年版
2、梁慧星:《裁判的方法》,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3、國家法官學院、德國國際合作機構:《法律適用方法:侵權法案例分析》,中國法制出版社 2012 年版
4、國家法官學院、德國國際合作機構:《法律適用方法:合同法案例分析》,中國法制出版社 2012 年版
❷ 我是法學院的學生,想問一下有沒有有關法律又比較有意思的書推薦,謝謝!小說也行
名案中的法律智慧,這是關於英美侵權法的,都是一個個案例。
❸ 動產所有權 特殊動產之機動車所有權保留及抵押糾紛探析
特殊動產之機動車所有權保留及抵押糾紛探析
—————基於A 汽車銷售公司案例分析例
楊玉果
一、據以分析的案例
原告:河南A 汽車銷售服務公司
被告:楊某
被告:徐某
案由:機動車確權糾紛
河南A 汽車銷售服務公司(以下簡稱A 公司)與楊某在2014年3月簽訂了《分期付款汽車買賣和服務協議》,約定楊某還清銀行貸款和A 公司貸後管路費前,車輛所有權歸A 公司所有;同月楊某與中國銀行鄭州高新區支行簽訂了《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信用卡專項分期付款合同》,約定分期付款36期,一期為一個月;A 公司與中國銀行鄭州高新區支行簽訂了《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信用卡專項分期付款保證合同》,約定A 公司為楊某的貸款提供連帶責任保證。 以上協議的主要內容:
1、A 公司將上述寶馬車以76萬元價款出售給楊某,楊某支付首付款228000元,其餘車款532000元向中國銀行鄭州高新區支行貸款,楊某保證每月15號前將應償付的貸款本息和貸後管理費存入其貸款還本付息的賬戶,以供貸款機構和A 公司劃收。
2、由A 公司對楊某的貸款提供全程連帶責任保證,楊某另按期向原告支付貸後管理費。
3、楊某全部還清貸款機構本息及其他約定應當由楊某向A 公司支付的款項前,車輛所有權歸A 公司所有。A 公司對車輛的所有權不因其同意將楊某在車管所登記為車主而發生改變。
4、楊某逾期不歸還或不完全歸還貸款機構的貸款本息及原告的貸後管理費,致使A 公司承擔保證責任的,原告作為車輛所有人有權取回車輛。
2014年3月以來,楊某共計有8期未按約定向中國銀行鄭州高新區支行還款,也為向A 公司支付貸後管理費,致使A 公司向銀行承擔了131240元的保證責任,銀行已從A 公司的保證金賬戶劃走上述款項。故A 公司在2014年11月對出賣給
楊某的車輛行駛了取回權,將車輛收回到了A 公司。
徐某因與楊某民間借貸糾紛,徐某作為楊某債權人,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楊某償還其借款,並向法院申請保全上述寶馬車。隨後,法院向A 公司下達協助執行通知書,要求A 公司送回該寶馬車。
二、 問題的提出及分析
問題一:所有權保留約定效力之出賣人取回權問題分析
所有權保留條款的設定目的即在於保護出賣人的利益,防止買受人在支付全部價款前,擅自處分標的物,導致出賣人債權難以實現。為了充分發揮所有權的擔保功能,並保障出賣人權利的實現,法律通常承認出賣人享有取回權。
(一)取回權實現條件
根據《買賣合同司法解釋》(法釋【2012】8號)第35條 關於取回權規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出賣人可以主張取回標的物。1、未按照約定支付價款;2、未按照約定完成特定條件的;3、將標的物出賣、出質或者做其他不當處分的。具有上述情形之一的,出賣人享有取回權,可以取回標的物,如取回標的物價值明顯減少的,出賣人可以要求買受人賠償損失。可見,在出賣人取回權行使的條件,法律並沒有進行細化的規定,而是交由了當事人意思自治。對當事人如何約定支付價款及完成特定條件義務及買受人對標的物作出何種不當處分法律作出了放寬規定。
(二) 取回許可權制
根據《買賣合同司法解釋》(法釋【2012】8號)第36條 在買受人支付標的物總價款的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出賣人主張取標的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可見在本條明確規定了這一限制性條件,即標的物總價款支付在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出賣人的取回權受到限制。另,針對第36條適用范圍問題,在所有權保留下,買受人支付價款超過百分之七十五以後與未履行約定的特定義務之間對抗問題即《買賣合同司法解釋》(法釋【2012】8號)中有關所有權保留是否對《合同法》134條進行了限縮性解釋本文不再進行深入分析。
(三)取回權喪失
根據《買賣合同司法解釋》(法釋【2012】8號)第36條 第二款中 在本解釋第三十五條第一款第(三)項情形下,第三人依據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的規
定已經善意取得標的物所有權或者其他物權,出賣人主張取回標的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可見,在善意取得的法律後果發生後,所有權保留下的取回權已然消滅,出賣人只能向買受人主張違約責任,賠償損失了。
另,出賣人行使取回權後,對於當事人之間的買賣合同效力以及是否可以解除買賣合同,本作者認為取回權針對的是買受人佔有標的物而設立的,在出賣人按照合同約定的條件行駛取回權的,只是導致買受人喪失了對標的物的佔有,合同並不解除。只有買受人不行使回贖權,才會導致合同的解除。據此而述,則保留所有權下之取回權與合同解除之間並未具有直接的因果關系。
問題二:機動車所有權保留與抵押權之權利沖突
保留所有權與抵押權,二者的沖突表現為:1 、出賣人的所有權保留與買受人在所有權保留的機動車上抵押權的沖突;2、出賣人先設置抵押後再保留所有權出賣給買受人;3、出賣人先設置抵押後再保留所有權出賣給買受人,買受人後又在所有權保留的機動車上抵押權。針對存在的權利沖突,我國法律對此無任何的明文規定。而實務中,針對「應由誰承擔追償不能時的不利後果」這一實質性問題,仍無定論。
本文僅針對所設案例中,出賣人保留的所有權與買受人在所有權保留的機動車設立的抵押權這一情形之間的權利沖突進行闡述。
司法實務中有一種觀點認為:根據《合同法》第134條條規定,法律允許當事人在合同中對所有權保留問題進行約定。正因為所有權保留系由合同雙方當事人進行約定,不具有對外公示的效力,系非常態的交易方式,對合同以外的第三人而言,其無從知曉所有權保留的狀況,因此,為保證交易安全,對於當事人僅在合同中約定所有權保留的,該約定不產生對抗第三人的效力。
本文作者認為:
1、如果買受人在所有權保留的機動車上設立的抵押權已經進行登記,則可以基於物權優先和善意取得原則下,保護登記了善意第三人的抵押權,即所有權保留的約定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如果第三人在明知存在所有權保留或不符合善意取得發生的條件時,則應當保護出賣人權利。
2、如果如果買受人在所有權保留的機動車上設立的抵押權但未登記的,根據《物權法》24條、188條之規定,抵押權自抵押合同生效時設立,未經登記,
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故在此情形下,買受人顯然違背與出賣人的合同約定,出賣人作為守約一方,即具有善意。在此情形下,顯然出賣人約定所有權保留成立時間在先,第三人(機動車抵押權人)享有的抵押權在後。綜上,則應保護出賣人之權利。
問題三:機動車抵押權登記與否與對抗善意第三人之效力分析 在本案中,楊某車輛分別抵押給中國銀行鄭州高新區支行且進行了登記,抵押給A 公司未登記,兩個抵押權與第三人即楊某債權人徐某之間的效力優先順序,結合《物權法》及《物權法司法解釋一》(法釋【2016】5號)進行一些理解。
根據《物權法》第24條 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第188條 以本法第一百八十條第一款第四項、第六項規定的財產或者第五項規定的正在建造的船舶、航空器抵押的,抵押權自抵押合同生效時設立;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物權法司法解釋一》(法釋【2016】5號)第6條 轉讓人轉移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所有權,受讓人已經支付對價並取得佔有,雖未經登記,但轉讓人的債權人主張其為物權法第二十四條所稱的「善意第三人」的,不予支持,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可見,物權法》第24條確立了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登記對抗制度。物權法第188條,確立特殊動產抵押權的登記對抗制度。《物權法司法解釋(一)》第6條針對其中善意第三人問題作出專門規定。雖然比較籠統,但依然規定了大的原則。
根據上述法律規定結合本文案例,得出
1、機動車抵押權(已登記)具有對抗效力,具有優先性。
2、機動車抵押權(未登記),根據物權優先性原則,案外第三人(楊某的債權人)作為債權人,顯然機動車抵押權雖未登記,已具有優先性。
3、善意第三人之范圍
第三人范圍的大小,直接影響到抵押權人在抵押權未登記時能否實現其抵押權,對交易安全與交易秩序影響甚大。關於善意第三人之涵義,可抽象解釋為「在欠缺登記場合中,不知道且不應知道特定動產物權變動的事實,並對標的物享有正當物權利益的人」(辛正郁 民商辛說)。也有的解釋為「不知道也不應知道物
權發生變動的物權關系相對人」,(胡康生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釋義》,法律出版社2007年3月第一版,第69頁。)
據此,只要第三人的權利存在、行使會與動產抵押權人權利發生沖突的都屬於立法上的第三人,即這里的第三人是指其權利的行使與動產抵押權發生對抗關系的所有善意第三人。具體而言,第三人包括:
1. 動產抵押物的受讓人
當受讓人主觀為善意時不受物權法第一百九十一條的約束,這里又可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動產所有權未轉移佔有時,不得對抗的含義是抵押權人不得主張買賣合同有效,且不得限制抵押人轉讓抵押財產;二是當受讓者已經取得動產所有權時,不得對抗的含義應解釋為動產抵押權人不得行使動產抵押權追及效力,換言之,即使在抵押期間,抵押人未經抵押權人同意轉讓了抵押動產,動產抵押物的取得者也無需依物權法第一百九十一條的規定承擔代為清償的義務。 2. 後設立的動產抵押權人
這里又可區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後設立的動產抵押權已經完成登記。我國物權法第一百九十九條第二款規定「抵押權已經登記的優先於未登記的受償」,因此,對於已經完成登記的動產抵押權人而言,無論其主觀善意與否,其抵押權的效力均優先於未登記的動產抵押權。所以已經完成登記的動產抵押權人可以通過物權法第一百九十九條來使自己的權利得到優先受償,無需通過物權法第一百八十八條來保護自己的權利。二是後設立的動產抵押權也未登記。我國物權法第一百九十九條第三款規定「抵押權未登記的,按照債權比例清償」,因此,先設立的動產抵押權未登記時,無論後設立的動產抵押權人主觀為善意或惡意,先設立的動產抵押權均不得對抗後設立的動產抵押權。可見,根據我國物權法第一百九十九條的相關規定,無論後設立的動產抵押權主觀如何,其動產抵押權均可獲得對抗在先動產抵押權的效力,具體的對抗效力依後設立的動產抵押權是否辦理登記而有所不同。
3. 後設立的動產質權人
換言之,對於設立在後且已經完成轉移佔有的動產質權人而言,如果其主觀為善意則其質權享有優先於動產抵押權受償權利,如果其主觀為惡意則動產抵押權人可以對抗動產質權人而享有優先於動產質權人受償的權利。
4. 和抵押人發生交易關系的債權人
和抵押人發生交易關系的債權人又可分為以抵押動產為特定標的物的特定債權人和非以抵押動產為標的的普通債權人。對於非以抵押動產為標的和抵押人發生交易關系的普通債權人而言,其只是「潛在的第三人」,只有當善意的普通債權人申請強制執行時或在債權人破產情況下參與分配時,未登記動產抵押權不得主張優先受償的權利。而對於以抵押物作為標的的特定債權人,如抵押物的租借人,則動產抵押權人不得以對抗租借人,即動產抵押權的實現不得影響當事人之間的租賃關系。
出於保護交易安全需要。對於和抵押人發生交易關系的普通債權人而言,雖然其不以取得抵押動產所有權為目的,似乎和動產抵押權人之間不存在競爭關系。但是,首先,從一般擔保的角度考慮,該抵押物和債務人的其他財產均屬債權之擔保,這些財產的價值以及權屬狀況,是債權人判斷債務人清償能力進而做出意思表示的重要依據。如果抵押關系不予公示,則可能使債權人信賴該物之上沒有權利負擔的假象。所以,以未公示之抵押權對抗和抵押人有交易關系的普通債權人,實難謂之公平,同時也會使眾多的第三人畏懼交易,妨礙正常的交易秩序。其次,擔保物權的功能主要是,於債務未獲清償尤其是債務人破產時,保障擔保物權人能夠就擔保物的交換價值優先於其他債權人受償。如果對未公示的抵押權也賦予這樣的優先效力,使其能夠對抗其他債權人,則公示與否對於抵押權的功能都不會產生太大影響,這樣勢必催生出更多的無公示抵押權,從而削弱抵押公示制度的價值。最後,也是更為重要的是,如果承認無公示抵押權對普通債權的優先效力,還將刺激債務人利用法律的漏洞與他人串通,虛設抵押,以本不存在的抵押權對抗其他債權人,侵害他人的合法權益,為了防範此種道德風險的發生,法律也應將普通債權人列為未登記動產抵押權不得對抗的第三人。(相關善意第三人觀點來自 劉玉傑《動產抵押權糾紛中善意第三人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