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與法頻道感想
❶ 守護明天第五季優秀觀後感心得【七篇】
2021守護明天第五季優秀觀後感心得【七篇備芹】
守護明天觀後感範文該怎麼寫呢?未成年人,是國家和民族的明天。保護未成年人,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犯罪,是每一個人,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我在這給大家帶來2021守護明天第五季優秀觀後感心得【七篇】,歡迎大家借鑒參考!
守護明天第五季優秀觀後感心得【篇一】
今天晚上,我在中央電視台12頻道看到了《守護明天》節目,為我們這些未成年人專門設定的一個節目,讓我們知道的危害,讓我們珍愛生命,遠離。
節目中,有1位學生,因為從初二成績就開始下滑,最終沒考上高中,在一次與小學同學見面時,去參加了一個舞會,在舞會上有一個人說有煩心事,但是這位學生的小學同學正好給了大家一顆糖說是可以忘記煩惱,就這樣她走上了犯罪之路,其中還販賣。
在重點高中里,有一位學生要過18歲生日,參加生日聚會的同學們為了正明自己是成年人,要向一位學長要。在聚會上他們喝了,喝了一點,感覺不舒服,就剩下了,最後他們分了幾天將喝完。
第一位學生,她懺悔自己的過錯,在警方的幫助下回到學校,努力學習,將她那下滑的成績提高了上去。
後5位學生,其實是有6位,但是因為沒有涉嫌吸毒,而回到了學校,最終,考上了一個重點大學。
這次的節目,讓我知道了,我們應時刻注意,因為有一些新型出來了,像糖果,或奶茶,我們要時刻注意著,不能讓毀了我們的一生。
守護明天第五季優秀觀後感心得【篇二】
今天我們觀看了《守護明天》這部法律綜藝節目時,我很有感想。
這個節目講述了一個13歲的女生,她叫環環,目前是一個住校學生,在他的宿舍中的同學們人手一部手機,所以他也想要一部手機,但他的父母並不同意給他買手機,在環環難過的時候,他的室友小眉給他出了主意,介紹了一位老闆叫餘力,並且還說這位老闆出手大方,讓環環和餘力借錢,環環便抱著試探的心理和餘力逗薯聊天交談,誰都沒想到,這位老闆餘力居然豪爽的把錢借給了環環1700元(其中本金1400元,分三個月還清,加300元),環環拿到錢後便毫不猶豫的去買了一部手機。三個月後,環環並沒有能力把1700元在約定期限內還給餘力,果然環環中了餘力的圈套,餘力知道環環還不起錢,便讓環環去二樓拍了祼照,誰知道餘力也悄悄地跟著環環去了二樓,並且與環環發生了性關系,並且用裸照逼迫環環再把自己的好朋友介紹給餘力認識,並且帶到餘力的工廠發生關系,這是一個連環受害者事件,而其中主要原因只是想買一部手機,在這種情況下,環環的同學小眉就乘機推薦了餘力,大多數同學都會抱著成功的想法去試試,但這是錯誤的,這就是圈套的第一步,我們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更加提高自己的勇氣,不要輕易去相信別人,因為你要知道「天下不會掉餡餅」這句話要聽取法律專家的意見,心中要想「這個人是誰,我們為什麼要認識這個人」,現實中許多同學就是缺乏對自己身邊的警惕心,所以在生活中我們在面對朋友的時候都要有警惕心。
在生活中,我們學生可以去借貸,但同時也是有三個必須條件,一,必須讓父母知道借貸的詳細情況,二,貸款條件必須符合法律要求,三,貸款金額必須要在自己的償還能力范圍內。
我們都希望以後不會再有這樣的事情出現。
守護明天第五季優秀觀後感心得【篇三】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發展,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一個國家的法律體制完善與否也日益成為衡量這個國家現代化程度高低的標志。我國法律法規也日趨完善,只要留意不難發現我們身邊無處不存在法律的氣息。《未成年人保護法》、《教育法》、《教師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現代社會是一個法仿指畢制社會,作為一名中學生應該學法、懂法、守法。 然而,根據管家有關數據表明:我國青少年犯罪率呈大幅度增長趨勢,可見增強法律意識、提高法制觀念對我們來說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青少年違法犯罪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法律意識淡薄、受社會不良習氣的影響。比如在社會不講社會公德,惹事生非、打架斗毆、偷竊敲詐。在學校不遵守中學生守則、違反校紀校規。這些青少年學生雖然也知道自己所作所為是違法違紀的,但他們無法真心地體會到事態的嚴重性。因此校園中違紀的現象屢見不鮮。有的同學認為違紀與違法是兩碼事,違反校規校紀大不了被老師批評,沒什麼大不了的,殊不知習慣成自然,違紀就會逐步成違法,以後到社會就有可能作為法的事。
有的同學認為如今是追求個性化的社會,如果被學校這個規那個矩束縛,不利於自己發展,作了違紀的事才能體現自己的瀟灑,但是,設想一下,如果學校沒有了校規校紀,那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如何保障?一個從小沒有遵紀守法的意識與習慣的人,長大了很難說他能成為一個守法的公民。
遵紀守法是一種被人們公認的美德。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校有校紀,遵紀是守法的基礎,青少年時代是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黃金時代,我們青少年學生要認真學習《中學生守則》、遵守校紀校規,遵紀守法,嚴以律己,從小事做起,從自己做起,自強、自尊、自重、自愛,爭當一個文明的新時代青少年。
守護明天第五季優秀觀後感心得【篇四】
詐騙,犯罪,__,這些詞彷彿與我們中學生十分遙遠甚至認為根本不可能發生在我們的身上,我們的朋友也都是值得我們信任的好朋友,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初中生環環卻中了她好朋友的圈套,而事情的起因還是因為一部手機。13歲的環環剛步入初中一年級,在住校生活中人手一部手機,也自然的成了環環的煩惱,羨慕別的同學有手機。自己的父母卻不同意買手機,而同學小眉看出了環環的心思,並幫助他出了一個壞主意——找餘力借錢。
環環沒有想到,餘力竟然這么爽快的答應借給環環1400元給他買手機,但要求每月利息一百元,三個月之內還清,環環根本沒想到,1700元自己三個月還不清,而餘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過分到最後竟__了小眉、環環、李言三個未滿14周歲的女孩。
最終,李言的父親把餘力告上了法庭,交給了警方,雖然處置了餘力,但三個孩子內心深處的傷害是很難消除的,只要一聽到有關消息,就會變得沉默不語,甚至暴怒。
然而,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不僅是中國,國外很多國家更是對此案件採取了相應的措施,但就算對犯罪者再嚴厲懲罰,也無法徹底消除少女內心的障礙,我認為更應該加強學生的安全保護意識,以及與家長的溝通能力。讓家長給予孩子更多的關心,而不是連在孩子這般無助時都沒發現孩子的異常。
但最主要的更應該是讓學生自己,徹底的杜絕此類事情的發生,交友需謹慎,在一個陌生人刻意親近我們時,我們心裡應該加強防備,狼並不可怕,披著羊皮的狼才是最可怕的,不要輕易的相信我們看到的「羊皮」,對這些不明來歷的「朋友」,我們應該時刻提防避免上當受騙,盡量的不去和成年人社會青年打交道,即使是我們身邊的朋友帶我們去某處,我們也應該多加考慮這些地方適不適合我們去,去的話會不會有危險。
守護明天第五季優秀觀後感心得【篇五】
《守護明天》這個教育節目對青少年有著很大的益處,教我們學會了更多的法治與道理。在連續播出這幾天,我收看了這個節目,很多案件都發生在中學生身上,令我感觸很深,也多了許多思考。
其中一個案件是一個初中畢業的女生,畢業後沒有上高中,而是上了一所職業學校,也是曾經的好人家的孩子,在家庭疏於管理的情況下,走上了犯罪道路。有一次遇到以前同學,聊天期間疏於防範,在初中同學的引誘下,她第一次沾惹到了。後來為了能有錢買更多,甚至不惜讓其他同學也深陷其中。這些同學們都被美麗的外表迷惑了,沒有自製力,沒有分辨是非的能力,直到他們觸犯了法律,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有的人看了這些節目會有疑問,吃怎麼會上癮呢?是的,對人體有極大的危害,它能帶來暫時的麻痹,帶來短暫的刺激,但是過後它帶來的是消磨人的意志,直至把整個人吞噬,所以有些人鋌而走險。一觸不可收拾。
我們從小要遵紀守法,要有一定的自製力,做事也要經過大腦,認真謹慎的思考。另外一個故事告訴我們了交友的重要性,不能意氣用事,不能有幫派概念,幫助同學打架不是光榮的,也不是講義氣。謝老師也曾多次說過,交友要交有正氣的朋友。若交了一個一身正氣的朋友,他會影響你走向成功的道路,若交了一個品德差的朋友,他會帶給你許多壞毛病。後來在監獄里,這些中學生為自己當初做的事感到追悔莫及,心中慚愧不已。《守護明天》教給了我們課堂學不到的知識,讓我們認知了法律的底線不可觸碰,我會更加嚴格要求自己。
守護明天第五季優秀觀後感心得【篇六】
「《守護明天》錄的不是節目,而是法治情懷,討論的不是案件,而是檢察官的初心和使命。」上海政法學院刑事司法學院院長姚建龍說,「《守護明天》走過的這三年,也是未檢工作快速發展的三年。通過這樣一種特殊的平台和方式,培養和凝聚了一批有情懷敢擔當的未檢人,向老百姓傳遞著未成年人保護理念,推動司法進步。」
「錄制時,來得最早走得最晚是他,最受『折騰』的也是他。」張越說。作為《守護明天》的主創人員,最高檢第九檢察廳檢察官王海可謂是使出了「洪荒之力」。
「做續集挺難的,但我們做到了。」王海說,我們有責任有義務來思考這些案件帶來的問題,並向全社會弘揚未成年人保護的理念。希望節目播出後,我們每個人都能捫心自問,對孩子的保護是否到位。
「《守護明天》成為了我們共同的『孩子』。」總導演喻佳貼切地形容節目。
「未成年人事關國家的發展,也事關社會的進步。我們有信心有能力做得更好。」央視社會與法頻道綜合部副主任、《守護明天》總策劃權勇信心滿滿。
「要用精良的製作,體現總台水平。」《守護明天》總製片人蘇大為說,要把《守護明天》和未檢工作的愛傳播到每一個角落。
「我覺得身上的擔子更重了。」北京市第二中學老師李倩男告訴記者,老師的工作不僅僅只有傳道授業解惑,還要注重保護孩子的身體和心靈的健康。
守護明天第五季優秀觀後感心得【篇七】
為使法治巡講惠及更多的孩子和家庭,最高檢未成年人檢察工作辦公室和央視社會與法頻道聯合製作了《守護明天》這檔節目。《守護明天》是大型系列法治教育節目,學生及家長親身參與錄制節目,對於普及法律知識,提升學生們的法律意識,約束及改善行為方式有著很大的警示、規范性作用。
本次節目錄制一共分為上下兩場,由中央台著名節目主持人張越主持。第一場由來自上海的著名檢察官顧檢察官講述她辦案工作中的故事:有這樣一個未成年的孩子,他在網路編輯上有超人的天賦,為了展示他的才華,加入了一個成年人的網群,受到了他人影響,在網上利用安全漏洞洗錢,數額巨大。萬幸的是,這個孩子將所有錢歸還,悔罪態度良好,最終沒有對他的人生造成不可挽回的影響。
為什麼沒有人注意到孩子的天賦,及時教導他學會如何正確的利用天賦呢?在場專家給出了詳細的分析:孩子的父母整天忙於工作,無暇顧及孩子,與孩子之間缺少交流,根本就不了解孩子的想法,對孩子每天的活動知之甚少,結果導致孩子在無人監管的情況下走上了犯罪的道路。這樣的一個案例,給在場的學生及家長敲響了警鍾:未成年人應時刻警醒自己的網路行為,家長更應該盡到監督職責,時刻關注孩子的成長。
第二場由來自重慶的羅檢察官講解,一個孩子玩網路暴力游戲成癮,父親粗暴地關了他即將通關的游戲,這個孩子竟然將父親當成了刺殺對象,將父親刺傷。這個案例中的男孩混淆了現實世界與網路世界,出現了當時的過激行為,也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後果。之後是專家與同學現場互動環節,我校學生積極參與互動,在親身參與中更加明白了當一個人長時間沉浸在虛擬世界中時,會無法很好地分清現實與虛擬的差距和轉變,這也是孩子產生這種過激行為的深層原因。
這個案例中,同樣剖析了家長的問題:為何孩子如此沉溺於游戲世界當中?家長除了粗暴的制止,是否應該有更好的解決辦法?這時另一位檢察官給我們分享了他與父親的故事,他的父親在他染上網癮時信任他,及時幫助他,鼓勵他,這個兒子也最終戒掉了網癮。
當節目結束的一刻,同學們蜂擁而上,與主持人、專家、檢察官合影。在鏡頭前大家燦爛地笑著,陽光,充滿活力。這是一群象徵祖國未來的青年!是讓中國未來更加美好的希望!真正關心這些孩子,守護他們的健康成長,便是守護家庭的明天,守護中國的明天!
❷ 鏡子紀錄片觀後感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這次觀看讓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需要寫一篇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但是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我整理的鏡子紀錄片觀後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鏡子紀錄片觀後感1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
孩子更是家庭的鏡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然而,在中國,不如說父母是孩子的模板,他們制定出一套方式,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走向自己心目中的「成功」。
有些父母對子女的期望是失敗者對自我的救贖。家長忽視了對孩子正確價值觀的引導,一味地強調「分數」,使得孩子對人生原本的美好、積極的嚮往和期待被無情地抹殺。
我的家庭也存在這樣的情況。
我的父母對我要求十分嚴厲,我知道他們愛我,但卻時常遭受他們愛的「創傷」。在我成績不如意時,他們並不會選擇給我安慰與鼓勵。反之,斥責、臉色、冷戰,這讓我曾經許多次喪失了對未來的信心,但我明白我心中有夢,於是我堅持。我母親脾氣暴躁,所以我努力使自己盡量溫和。
像我這樣的孩子何其多,能夠自我調節的何其少!
或許成為家庭的鏡子,不一定要將好的與壞的盡皆呈現出來。也許你仍在努力之中,也許你有自己的思維與夢,也許你的父母不會改變,然而你卻決不能讓你的孩子也成為這樣的下一個……
這是中國首部情感教育紀錄片,由《天網》欄目經過十年醞釀、兩年拍攝和製作而成。《鏡子》講述了一個關於心靈回家的故事。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故事以情感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以情感教育缺失這一新視角,重新審視當今時代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系、親密關系等情感問題。
鏡子紀錄片觀後感2
在第七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召開之際,由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出品,盧釗凱、范永東執導的紀錄電影《鏡子》在提名的200多部紀錄片作品中脫穎而出,入圍終審環節,角逐紀錄單元最佳中國長片獎。此前,《鏡子》的主創團隊還參加了一系列進校園活動,家庭情感教育、孩子的自我成長等話題瞬間引發廣大師生和家長們的熱烈討論。
紀錄電影《鏡子》講述了3個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的故事——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有專家評價,「《鏡子》是一味中葯,給社會提供反思、給生命提供力量。這是紀錄片本身的責任」。
「《鏡子》雖然講述了關於家庭情感教育的話題,但在其背後,卻融入了我們創作者對於人性的理解、對於愛和慾望的思考。我們從哪裡來?我們今天在什麼地方?將來要去哪裡?這些問題的思考結果,全部貫穿於電影始終。」盧釗凱說,做紀錄片除了要會講故事,更要會「選擇」。《鏡子》選擇以代際情感問題為切入點,通過真實呈現3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重新審視了當今時代中國家庭所面臨的親子關系、親密關系等情感問題。
《鏡子》的另一位導演范永東表示:「我們想要呈現給觀眾的不僅僅是一個家長需要接受教育、社會需要給家長受教育的機會的問題,我們更想探討關乎人的精神構建的問題。我們似乎找到了一條可以解決中國人精神層面或者心靈層面問題的線索,隨著持續的深入探討,我希望這個線索將成為構建和諧社會、完善法制建設的一把鑰匙。」
鏡子紀錄片觀後感3
4月16日下午,由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出品的真實電影《鏡子》在國家圖書館舉行首映典禮暨交流會。在第七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召開之際,在200多部提名的紀錄片作品中,《鏡子》脫穎而出,入圍終審環節,角逐紀錄單元最佳中國長片獎。
影片講述了一個關於心靈回家的故事。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父母對孩子滿滿的愛有時卻造成了滿滿的傷害,這究竟是為什麼?「問題孩子」的背後往往有一個問題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作為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實電影,《鏡子》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讓人重新審視當今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系等情感問題,給觀眾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間。
此前,《鏡子》的主創團隊分別走進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首都師范大學和河北省石家莊二中的校園放映,引發了廣大師生和家長的熱烈討論。
北京國際電影節紀錄單元評委、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同道觀看完影片說,「《鏡子》是一味中葯,給社會提供了反思、給生命提供力量,讓社會更加和諧,這是紀錄片本身的責任。」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副院長林丹華說,「家庭影響孩子最深,孩子出現了問題父母一定要反思,只有和孩子共成長,才能讓孩子能夠有屬於他們的天地。」
鏡子紀錄片觀後感4
近期,央視12頻道播出了教育記錄片《鏡子》,有多處的中小學校對家長統一做出要求,讓孩子家長進行搜索觀看。影片通過一個個鮮活的真實實例告訴我們,每個極端孩子的背後都存在一個問題家庭。孩子出了問題,首先家長難辭其咎。
人們認為: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身心健康,學有所成。家長往往就簡單粗暴的用自己價值觀來教育,甚至是控制孩子,不自覺的就忽視了孩子的感受。可以說,沒有去關心孩子內心是否快樂,是不是真的在健康成長。沒有走進孩子內心的家長不是好家長,家長就要進《家長課堂》進行再學習、再提高。
家長認為:應該多照照鏡子,找找自身原因,提升家長的水平。要和孩子交朋友,將心比心,交流溝通,變命令為商量。要以自己為表率,尊老愛幼,尊師重教,誠實守信,培養孩子樂於助人、關心集體、團結協作的好品質,不讓孩子沾染不良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老師認為:家長和孩子不小心發生沖突時,要講究方式方法,爭取做到:態度不粗暴,語言不過激,從孩子角度來尋找對策,解決問題。如果孩子的學習成績與目標有差距時,家長首先要安慰並告訴孩子「比學不比強」,盡最大努力學習了就可以了,結果不如人意也算正常,逐步培養孩子正面應對挫折的勇氣。
輿論認為:教育無定法,永遠在路上。有老師的正確指導,有學校的科學管理,加上孩子家長謙虛謹慎的努力和配合,孩子們就一定會擁有快樂而又充實的學生生活,每個孩子的將來就能有一個光明的前程
鏡子紀錄片觀後感5
最近看了一部紀錄片《鏡子》,講述的是我是這個年齡段上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青春期的叛逆行為。
類似的片子有很多,只是這一部有所不同,更多的是將視線放在家長的身上。 影片中的孩子多數已經輟學在家還幾個月了,節目的開始,便是家長們那充滿焦慮無奈的眼神,在那氣氛的背後還充斥著希望。當一組又一組的問題家庭出現在節目中,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少年,一句又一句的傷人話語,一滴又一滴的淚水落滿家長的臉頰。問題少年無一例外的被送到心理教育學校(在我看來就是所謂糾偏所)。而家長們也被要求為期6天的教育課程。
教育過程中,家長們的問題暴露無遺,孩子不是機器人,家長們這一代人無情的將自己的思想強加到孩子的身上,不管是不適合他們的發展,而這些家長也大多是中上階層的商人亦或是領導,更多的時間是在工作而不是陪孩子。在他們的潛意識里,都存在了,「我的孩子,我的妻子,我的丈夫」彷彿人已經變成一件物品,這與一個瓶子無異。
他們教育方針中都出現了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理。這一據傳承了幾代人的理念,就是在給孩子們劃定一條線—你們只有一條路可以走。
我不禁大為感慨,作為同樣處在這一理念下成長的人,人生目標已經潛移默化的轉變為——讀書,學習,考大學。確實,一個沒有背景的人,想要成功,捷徑就是讀書,這無可厚非,不可置疑。類似的紀錄片竟引發了對於傳統教育的反思,質疑。在我看來,理念並沒有錯,幾代人對於教育的剖析已經極言深刻,這與社會的進步,人們物質追求的與日俱增相輔相成。只是在這樣一群少年的身上,這樣的問題被無限放大,厭煩讀書,想要自由,(博眾樂罷了)。我並沒有涉獵多少概念,只是有感而發,淺思簡言,難登大雅之堂。
鏡子紀錄片觀後感6
父母對孩子的愛有時卻會造成傷害,這究竟是為什麼?「問題孩子」的`背後是否有一個問題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北京國際電影節紀錄單元入圍影片《鏡子》昨天在國家圖書館舉行了首映典禮暨交流會。作為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紀錄片,該片由央視社會與法頻道出品,經過《天網》欄目十年醞釀與策劃、兩年拍攝與製作完成。
《鏡子》講述了三個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的故事。片中出現的幾個孩子有輟學的,有早戀的,有網癮的,所展現出的「問題」各有不同,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問題鏡子紀錄片觀後感400字網路
比如有的家長將自己的理想寄託在兒子身上,一切以學習為目標給孩子增加心理壓力和反抗隱患;有的家庭母親的忍讓妥協、父親的冷暴力,讓孩子產生了只有做出一些過格的事情才能得到關注的錯誤想法……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鏡子》總導演盧釗凱介紹,影片以代際情感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以情感教育缺失這一新視角,重新審視當今時代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系、親密關系等情感問題。
「每一個人都是孩子」。與盧釗凱一同合作執導該片的導演范永東說,這部片子的故事是講述關於家庭情感教育這個話題,但實際上在故事背後融入了創作者對於人性的理解、對於愛和慾望的思考。他和盧釗凱力圖通過影片找到一條線索,一個解決中國人精神層面或者心靈層面問題的線索。
鏡子紀錄片觀後感7
古人雲:「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生活,就像一面鏡子,你看到的周圍環境,正是你內心的倒影。鏡子是誠實的,它能清楚地映射出你的一切。
小時候,我們也像紀錄片中的孩子一樣,來到這個世界上,就被父母用雙手築好的防護牆安全地保護著。那個時候的我們,經不起挫折與失敗的考驗。後來,時間的刀筆無情地在父母的額頭上刻畫出幾絲皺紋,而我們仍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我們與父母的溝通少了,矛盾多了,見面的次數少了,距離遠了,心與心之間在無形中產生了一條鴻溝。我們開始覺得父母管得太多、太頻繁,我們開始覺得父母限制了我們的自由,我們開始覺得,自己已經可以照顧自己了。
是啊,我們長大了。
從踏進校園的那一刻,我們就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觀後感《紀錄片鏡子觀後感》。我們為了一個目標,為了一份責任去選擇拼搏,去選擇付出。我們必須要經受一些沉重的打擊,吞下一些苦澀的淚水,努力變成更好的自己,去告訴父母,我們長大了,去告訴父母,不用再為我們操心了。
可是,長大並不代表我們可以不與父母溝通;長大並不代表我們可以與父母吵架;長大並不代表我們可以不愛父母,不關心父母。也許,你有時會感到對不起父母,會感到內心深處的不安。但是,別忘了,至於未來會怎樣,我們只有努力走下去才會知道。唯有行動,才能變成更好的自己,才能解除你所有的不安。
在鏡子中看生活,在生活中看自己。
❸ 看了《平安365》後有什們感想
看了來《平安365》真的感想自很多,很多事故別後的故事都會觸動人心,其實這個欄目真的是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的,看完你會發現事故其實真的可以避免的,事故的發生往往就是那些你不注意的小細節。。
❹ 2020年度法治人物評選活動個人觀後感心得
2020年還是舉辦「年度法治人物」評選活動的20周年。從2001年起,每年的12月4日,「年度法治人物」總是如約而至,成為一年一度的法治盛事。那麼你們知道關於2020年度法治人物評選活動個人 觀後感 心得內容還有哪些呢?下面是我為大家准備2020年度法治人物評選活動個人觀後感心得五篇,歡迎參閱。
2020年度法治人物評選活動個人觀後感心得一
為進一步弘揚憲法精神,樹立法治意識,12月4日,縣公安局積極組織我局民警觀看了中央電視台播出的「憲法的精神法治力量——20__年度法治人物頒獎禮」專題節目。
20__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貫徹落實「七五」法治宣傳 教育 工作規劃的第四年。這些年來,法治中國的建設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20__年度法治人物評選活動共推出18位候選人,他們是法治中國的推動者、踐行者,是20__年度法治中國建設的「代言人」。他們的 事跡 ,代表著過去一年在立法、執法、司法、普法等各個領域中我國法治建設所取得的成績,從不同角度展現和詮釋出20__中國法治進程的腳步,聚焦平凡崗位上「接地氣、敢擔當、有作為」的基層法律工作者。
他們當中,有全民普法工作探路人孫彥芳;有築夢雪域、普法羌塘的網信辦幹部王魯鎮;有「公益訴訟活詞典」全國檢察機關優秀辦案能手姚紅;有足智多謀屢破大案的掃黑刑警楊宗麟;有捨命追擊歹徒的監獄警察劉彥;有立足三尺講壇、傳播憲法精神的憲法學者韓大元……
他們身上,有著對法治精神的信仰,對法治原則的堅守,對公平正義的執著追求。他們普通而不平凡,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以孜孜不倦的忠誠和奉獻為中國法治建設增添了神聖的光輝。
通過觀看本次專題節目,民警們表示,將以法治人物事跡為榜樣,學習他們崇高的品質,傳承他們的精神力量,成為憲法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
2020年度法治人物評選活動個人觀後感心得二
「12.4」熟悉的數字,今年的這一天卻帶給我們更多的感動,更多感受到中國幾十年來國家的進步和法治的力量。2020年度《中國年度法治人物頒獎盛典》十大法治人物頒獎晚會,觀看後我心潮起伏,那些法治人物成了中國光輝的旗幟,也成了我仰慕的英雄。
今年12月4日是第五個國家憲法日,看到推選出的10位年度法治人物,他們中間有公安民警、檢察官、法官、調解員, 也有人大代表、媒體人、律師、學者,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兢兢業業躬行實踐, 讓法治精神通過一點一滴的行動落地生花並結出累累碩果。
讓我們感動的不僅是那些與罪犯鬥智斗勇的警察,為冤者請命的檢察官,或者明察秋毫、避免了冤假錯案的法官,還有與我們一樣,身處平凡崗位的普通人。印象深刻的有業務精深的辦案專家華列兵,他是創新改革的踐行者,從警20餘年,他以公平正義為追求,堅定推進規范執法,實現執法質量新提升,為建設平安中國屢建新功! 還有一名「網紅」,他是唐帥,他是中國手語律師第一人。他是一名翻譯,也是一名律師,專注手語普法。出生在聾啞家庭的他,因為懂得他們的「苦」,自學手語和法律,為無聲人群做有聲辯護,成為聾啞人最信賴的律師。
正是他們,告訴我們,法律工作,不止是警察、檢察官或法官們的事情,也與我們每一個普通人息息相關。我們應該以他們為榜樣,深入學習憲法,增強憲法自覺,大力弘揚憲法精神,維護憲法法律權威,在各自平凡而偉大的崗位上,守護公平正義,傳播光明的火種,讓法治信仰真正植根於每個人的心中!
2020年度法治人物評選活動個人觀後感心得三
四川省樂山市金口河區司法局原局長、區脫貧辦「四好村」傳後箭鏃執行組長的莫鴿鴿入圍20__年度法治人物候選人。「精神扶貧」怎麼做?的莫鴿鴿在這件事情上想得比一般人更深。從區司法局原局長到區脫貧辦「四好村」創建組執行組長,她選擇了最朴實的 方法 ——宣講。她創辦「心連心?鴿鴿講堂」,用一張「巧嘴」為群眾送政策、講法律、鼓干勁,即使罹患肝癌,仍然樂觀面對,繼續躬耕在精神扶貧的道路上。
據了解,11月18日,20__年度法治人物候選人點贊通道全面開啟。經過本屆評選委員會公開審議、推選,在各方推薦的35位(組)候選法治人物中,一共有18位(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群體,成為20__年度法治人物候選人。
從即日起到12月3日,18位(組)「20__年度法治人物」候選人的事跡宣傳片,將會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社會與法頻道滾動播出;他們的個人事跡,也將陸續在各大網站和媒體平台推送發布。同時,也將同步進行候選人公示和點贊活動。
據悉,「憲法的精神 法治的力量——20__年度法治人物頒獎禮」將於12月4日晚間黃金時段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綜合頻道(CCTV-1)、社會與法頻道(CCTV-12)播出,屆時,頒獎禮現場將揭曉本屆年度法治人物的最終獲獎結果。
2020年度法治人物評選活動個人觀後感心得四
12月4日,在第七個國家憲法日來臨之際,憲法的精神 法治的力量——2020年度法治人物頒獎禮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舉行。
「時光輪轉,歲月變遷。但不變的是人民法官為人民的初心和使命。」在活動現場,郭興利這樣講述。
28年間,郭興利用背篼背著國徽和卷宗翻山越嶺、進村入戶巡迴辦案,足跡踏遍了15個鄉鎮169個行政村156平方公里的土地,被當地群眾親切地稱為「背篼法官」。
郭興利紮根基層、傾心為民,先後獲得「全國優秀法官」全國「最美基層法官」「全國模範法官」「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等五十多項榮譽。
「我在法庭工作了28年,現已退休,脫下了法袍……說真的,有很多眷戀和不舍。」對審判工作的深深眷戀,是退休後的郭興利最常提起的。
回首自己的工作,郭興利表示:「我終於可以問心無愧地說,我做到了。」
對於年輕法官,郭興利這樣寄語:「如今,我們那裡交通條件有了很大改善,法庭也配備了巡迴審判車,背篼已經很少背了。但是,我想對年輕的朋友們說,背篼可以丟,司法為民的初心和使命不能丟,公正司法的責任擔當不能丟,服務百姓的『背篼精神』更不能丟。」
2020年度法治人物評選活動個人觀後感心得五
由司法部、全國普法辦和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共同主辦,「憲法的精神、法治的力量——20__年度法治人物評選及頒獎禮」,目前已在京錄播,12月4日將播出。經過評委會專家推薦,全國共有18位(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群體脫穎而出,成為20__年度法治人物候選人。重慶市南川監獄勇斗歹徒、英勇犧牲的監獄人民警察劉彥便是其中之一。
據介紹,「憲法的精神、法治的力量——20__年度法治人物評選及頒獎禮」全面梳理20__年在立法、執法、司法、普法等各個領域的重大成果,對優秀法治人物進行表彰,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波瀾壯闊的法治進程進行特別回顧。
20__年11月22日12時20分,重慶市南川監獄民警劉彥在與歹徒英勇搏鬥中不幸受傷,11月23日16時00分,經搶救無效犧牲,年僅30歲。劉彥受傷時,南川區上千名素不相識的社會群眾自發到醫院獻血,全力挽救劉彥的生命。劉彥犧牲後,南川區數萬群眾沿街熱淚送行,自發前往靈堂悼念,南川區音樂協會為他譜曲傳唱,其英雄事跡感動了一座南川城。
同時,劉彥勇斗歹徒的事跡迅速傳遍全國、引發強烈反響。20__年12月18日,司法部決定追授劉彥同志全國司法行政系統一級英雄模範稱號;市委組織部、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團市委追授他「重慶青年五四獎章」。
2020年度法治人物評選活動個人觀後感心得相關 文章 :
★ 最新2020年度法治人物頒獎禮觀後感範文
★ 2020參加法治實踐活動個人心得感想5篇
★ 法治宣傳2020觀後感心得5篇
★ 2020 年度法治人物事跡學習心得觀後感5篇精選
★ 2020 年度法治人物頒獎禮觀後感5篇
★ 2020法治實踐活動觀後感心得5篇
★ 2020《憲法的精神 法治的力量——2020年度法治人物頒獎禮》觀看...
★ 觀看2020年度法治人物頒獎禮最新觀後感心得總結5篇
★ 2020參加法治實踐活動個人感想心得優秀範文
★ 2020《憲法的精神 法治的力量——2020年度法治人物頒獎禮》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