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頒布的社會保險三法
『壹』 誰建立了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軍國主義的產物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社會保障制度作為一種社會意識的產物,是伴隨著近代大工業的產生和發展而產生的。它大體可分為成形、發展、成熟和改革四個時期。
(一)成形時期。德國是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發源地,始於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時期。19世紀70年代,德國經濟不景氣,勞動人民生活每況愈下,工人勞動條件惡劣,為爭取改善這一狀況,工人運動愈演愈烈,嚴重威脅資產階級和地主階級的統治利益。俾斯麥政府被迫採用安撫政策,提倡通過國家立法興辦社會保障,以緩和階級矛盾。俾斯麥曾公開宣稱,社會保險是消除革命的投資,一個期待養老金的人是最守本分的人,也是最容易統治的人。在「社會改革」的旗號下,德國先後於1883年、1884年、1889年制定了三項法案,建立了社會保險制度,並很快被西方各資本主義國家仿效。俾斯麥的社會保障立法是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產生的標志。
(二)發展時期。20世紀30年代,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遭受到世界性經濟大危機的首次沖擊,失業、老年人的生活問題成為這次危機矛盾的焦點。為解決危機、刺激經濟復甦1935年3月14日,美國正式通過了《社會保障法》,使「社會保障」一詞正式在法案中出現,實現了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其後英國先後在1934年和1936年通過了《失業法》、《農業失業法》、《國民健康保險法》三部法律。在瑞典,也採用瑞典學派主張的通過國家調節經濟、消除失業的理論。而且,運用社會保障措施實行國民收入再分配,縮小收入差距,成為瑞典後來推行「福利國家」的理論基礎。
(三)成熟時期。二戰後,西方一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了維護資本主義統治,在庇古的福利經濟學和凱恩斯的國家干預經濟理論影響下,走上了所謂「福利國家」的道路。60年代美國已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英國首相艾德禮在1948年就公開宣稱,英國已進入了「從搖籃到墳墓」均有保障的福利國家行列。歐洲、北美洲、大洋洲、亞洲的一些其他發達國家,也相繼宣布實施「普遍福利政策」。這時期的社會保障,保障范圍擴大,管理也逐步科學化。
(四)改革時期。為了消除「普遍福利政策」帶來的弊端,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政策上出現了保守主義1979年,英國政府率先對時候保障制度實施改革和調整,現代社會保障制度進入改革時期。主要內容為:一是開源,開征社會保障稅,增加福利項目收費等;二是節流,主要是削減社會保障經費的支出,降低現行的社會保障待遇的標准等。
『貳』 為什麼德國最先設置三個保險
因為當時的工人的權益無法得到保障。
沒有社會保障制度的德意志帝國的勞動環境:勞動時間長達十二個小時,一周六天,776工作制,收入還非常低。這種情況下工人極其不滿。之後俾斯麥鎮壓了19世紀80年代的社會民主運動,並且通過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養老金、健康和醫療保險制度等社會保障制度,從而保障了工人們的權益。
社會保障制度是在政府的管理之下,以國家為主體,依據一定的法律和規定,通過國民收入的再分配,以社會保障基金為依託,對公民在暫時或者永久性失去勞動能力以及由於各種原因生活發生困難時給予物質幫助,用以保障居民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