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法與人類社會的關系

法與人類社會的關系

發布時間: 2025-08-09 21:55:39

Ⅰ 法與社會的關系是怎樣的

轉型時期法律與社會的關系是中西方學者共同關注的問題,然而對這一問題的解說卻是遠不夠深入的,其根本原因在於缺乏一套關於現代社會中法律與社會關系的一般理論。德國社會學家尼克拉斯.盧曼的社會系統理論為此提供了一種整體性的解釋,他把系統/環境的區分應用於法律與社會關系的分析,不僅明確了法律作為現代社會之獨立功能系統的位置,也闡發了法律與其他社會功能系統之間復雜的互動機制。這一洞見揭示了法律與社會之間共同演化的關系,對正處於轉型時期的當代中國社會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國家立法的原則是反映大多數群眾的思想和要求。所以,法律條文不是孤立的,應反映立法的原則,反映大多數群眾的思想和要求,法律不應與大多數群眾的思想和要求相對抗。 因此,需要正視法律條文的後面的良心,以及法律條文公平性、正義性和群眾性這個性質。法律應該是用來維護正義的,法律不能違背社會道德、社會正義。如果違背了群眾的利益,那麼,法律工作者就會站到群眾的對立面。許多法律工作者不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受到群眾的反對後,還不知道其中的原因是沒有社會正義性。
採納哦

Ⅱ 法律隨著人類發展將一直存在嗎

不會。

按照馬克思法學的觀點,法律是階級社會的產物,是伴隨著私有制、國家的產生而產生的,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人類最終步入無階級的社會大同社會,共產主義社會,法律會失卻存在的基礎,最終走向消亡。國內2000年以前的法理學、法哲學教科書多持這種觀點。

(2)法與人類社會的關系擴展閱讀:

西方法學將法律的概念界定為規則,尺度,規則和尺度不僅存在於人類社會,動物王國也有動物王國的規則,比如狼王統帥群狼。這個概念也存在問題,動物王國會存在法律嗎?從這個意義上說,法律不會滅亡,而是伴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法律逐漸完善。界定法律在未來會不會消亡,雲法律君認為取決於主流法學採用的法律的概念以及主流法學對法律這種社會現象的認識,不同的法學派別會形成不同的認識觀點。

Ⅲ 法律與社會的關系是什麼

關系是相互相成。

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認為,法律關系源於社會物質的生活關系,不能僅僅從法律關系本身來理解。馬克思指出:「社會不是以法律為基礎的,那是法學家的幻想。

相反,法律應該以社會為基礎。」法律是社會生活的產物,法治是在回應社會需要中不斷完善的。盡管法律並不必然與社會保持同步,但是,法律的變遷從來都沒有與社會發展相脫離。

法律是社會中的法律,社會變遷導致法律變遷,同時,法律又是推動社會變遷的重要工具,法治的實現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法律在社會中的實際運作狀況。

法治既是一種社會調控方式,也是一種社會生活方式;是一種社會實踐,同時也是一種社會理想。法治的目的和價值深藏於社會生活當中。

社會需求是法治發展的真實動力,大量社會問題通過司法途徑解決,大量社會矛盾通過法治軌道化解,從中凸顯出法治的力量。

社會的復雜性與法律的復雜性相伴而生,轉型時期社會對法治的需求是復雜而多元的,法治也要針對社會生活的復雜性,適時作出動態調整,既要及時解決社會沖突,又要努力實現公平正義,讓法治成為人民幸福和社會安寧的黏合劑,這也體現了法治建設與社會治理的統一性。推動國家與社會關系的良性互動,是法治對社會發展適應性的一個重要表現。

法治進步總是建立在經濟發展成果、社會治理經驗積累的基礎上,建設法治中國必須積極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和國家治理的新要求。法治對於社會關系的調整是動態的,法律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適應程度越高,法治的功能作用就能發揮得越充分。

法治的適應性和法治的安定性、保守性並不矛盾。法治從來都是在自由與秩序、能動與克制、形式法治與實質法治的矛盾互動中發展進步的。

(3)法與人類社會的關系擴展閱讀

中國的歷史和基本國情,深刻決定和影響著中國的法治道路。中國有著悠久的法治傳統和依法治理經驗,創造了輝煌的中華法治文明。中華法系是世界五大法系之一,在歷史上產生了廣泛的世界影響力。通過繼承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借鑒人類制度文明優秀成果的長期探索,中國在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進程中找到了一條適合基本國情、體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有效務實的法治實踐必須植根於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社會結構、民族精神和民間習俗之中。國情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既包括政治國情、經濟國情、自然國情,也包括社會國情、文化國情,只有重視研究和科學判斷基本國情,才能深刻把握中國道路的來龍去脈和發展大勢,深刻分析中國社會的重大矛盾、重大關系。

有學者指出:「國情是法治的客觀本土條件,是中國法治有別於理論形態的法治和西方意義上的法治的『變數』,我們應當結合國情的若干要素來描述法治的特點。這種決定中國法治特點的外部因素可被稱為中國轉型法治的『國情性因素』」。

國家治理現代化是建立在總結中國經驗、直面中國問題基礎上的,簡單套用西方法學理論和概念來應對中國現實,只能削足適履、東施效顰,不僅難以解決實際問題,而且也會失去與世界對話的能力。法治的漸進發展、內生性演進過程,也就是適應基本國情、紮根本國土壤、夯實法治文化根基的過程。

Ⅳ 法律是隨著什麼的出現而產生的

法律是隨著人類社會的出現而產生的。

在人類社會的早期,人們生活在相對較小的群體中,互相之間的關系也比較簡單。然而,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之間的關系變得越來越復雜,需要有一種規范來約束人們的行為,維護社會秩序。於是,法律應運而生。

3、引導作用:法律通過規定人們的行為標准,引導人們遵守法律、維護社會秩序。法律的教育作用旨在培養公民的法律意識,使他們了解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增強法治觀念。

4、評價作用:法律可以對人們的行為進行評價,判斷其是否合法。這種評價作用可以幫助人們了解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法律的要求,從而調整自己的行為。

5、強製作用:法律通過制裁違法犯罪行為,來維護社會秩序和保護公民的權益。法律的強製作用可以懲罰違法犯罪行為,從而維護社會的公正和公平。

Ⅳ 法律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作用

一、 法律具有明示作用.法律的明示作用主要是以法律條文的形式明確告知人們,什麼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哪些行為是合法的,哪些行為是非法的.違法者將要受到怎樣的制裁等.這一作用主要是通過立法和普法工作來實現的.法律所具有的明示作用是實現知法和守法的基本前提.
二、 法律具有預防作用.對於法律的預防作用主要是通過法律的明示作用和執法的效力以及對違法行為進行懲治力度的大小來實現的.法律的明示作用可以使人們知曉法律而明辨是非,即在人們的日常行為中,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絕對禁止的,觸犯了法律應受到的法律制裁是什麼,違法後能不能變通,變通的可能性有多少等等.這樣人們在日常的具體活動中,根據法律的規定來自覺地調解和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從而來達到有效避免違法和犯罪現象發生的目的.嚴格及時有效的執法也可以警示人們,未違法,違法必受罰,受罰不可變通也.這樣可以在每一個人的心底上建立起一道堅不可崔的思想行為防線.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收到欲方則方,欲圓則圓的良好的規范效果.
三、 法律的校正作用.也稱之為法律的規范作用.這一作用主要是通過法律的強制執行力來機械地校正社會行為中所出現的一些偏離了法律軌道的不法行為,使之回歸到正常的法律軌道.像法律所對的一些觸犯了法律的違法犯罪分子所進行的強制性的法律改造,使之違法行為得到了強制性的校正.
四、 法律具有扭轉社會風氣、凈化人們的心靈、凈化社會環境的社會性效益.理順、改善和穩定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提高整個社會運行的效率和文明程度.作為一個真正的法制社會則是一個高度秩序、高度穩定、高度效率、高度文明的社會.這也是法制的最終目的和最根本性的作用.

Ⅵ 法產生的社會根源

法產生的社會根源是多方面的,它涉及到人類社會的發展、經濟基礎、政治制度、文化傳統等多個方面。以下是對法產生的社會根源的詳細分析:

1、人類社會的發展:隨著人類社會從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的演進,人們對權利和義務的認識逐漸深化,法律作為調整社會關系的工具也隨之產生和發展。經濟基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2、不同的經濟形態下,人們的權利和義務關系、財產關系等都有所不同,這為法律的產生提供了需求。例如,在封建社會中,土地是主要的生產資料,因此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成為法律的重要內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法律的重要來源。

2、我們通過與他人交流和互動來建立和維護社會關系。這些關系可以是家庭、朋友、同事等。其次,社會是由群體組成的。群體是指由一群人組成的集體,他們共享某種共同的特徵或目標。例如,一個社區、一個學校、一個公司都可以被視為一個群體。

3、群體可以提供支持、資源和機會,同時也會對個體施加一定的壓力和限制。第三,社會是由機構組成的。機構是指為了實現特定目的而組織起來的組織或制度。例如,政府、教育系統、醫療機構等都是社會的機構。這些機構負責管理和維護社會秩序,提供公共服務。

Ⅶ 法是不是人類社會永恆的現象

不是的。

第一,法不是伴隨人類社會的開始就有的。

第二,法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第三,法會隨著人類社會發展到最高級階段的時候,消失。

第四,其實法沒有絕對消失,只是相對消失,因為法以另外的一種形式存在,

第五,有一種新的道德法出現,這種已經不是法了,沒有強制性,完全是自動行為的。

Ⅷ 法律與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系

1、法指導生活:法律是國家設立的人們生活的行為准則,指導人們如何處理生活中的法律關系.
2、法保護生活:法是最有權威的國家意志,調整社會、單位、家庭、個人等復雜關系.凡是按照法律去生活的人,會得到法律的保護。法是保護人們生活的最有威力的手段。凡是得到法律保護的人,也就是得到了國家的保護、政府的保護、替察的保護、軍隊的保護.這是一種國家強制保護,是最有效的保護。
3、法調整生活:依法生活,會獲得美滿的生活。法調整夫妻關系、父母子女關系、鄰里關系、繼承關系等社會關系。按照法律調整的社會關系,符合全體人民的願望,體現全體人民的意志,是一種協調、和睦、穩定,有利於國家、社會、家庭、個人的關系。
4、保護守法,制裁違法:違法要承擔責任,受到制裁;守法會受到保護.法是不許違背的。要依法生活,不違背法律,就要懂得法律。
法律構建的秩序是人類社會存續的必須品。自有人類社會以來,規則和秩序一直是必不可少的東西,無序和混亂只會讓我們感到恐慌和無措。沒有規則和秩序的生活無法給我們帶來安全感。如果一直生活在一個沒有安全感的社會或者環境中,人的心理最終會崩潰,整個人類社會將無法運轉,最終的結果可能是滅亡。假如沒有交通規則的存在,那麼我們每個人將而無法出行。因此規則和秩序是我們可以得以生存的前提。混亂最終只會導致滅亡。規律和秩序一直是世界的本質,科學的最終目的就是發現和解釋規律,從而運用規律。規律本質上也是一種邏輯固定關系表現出秩序性。規律的上位概念是真理。發現和認識真理目的是為了我們能夠更好的生活。
法律本身代表著積極向上和公正的價值觀,有利於每個人的發展。法律作為上層建築的一種對於經濟基礎具有良好的推動作用,好的法律能夠推動經濟發展和生產力的提升。我們常常會看到其他國家各種奇葩的法律規定。比如在荷蘭賣淫嫖娼合法化,在美國法院對於刑事案件的被告人往往會判決好幾百年的有期徒刑。這些規定背後具有深刻的歷史和文化原因。阿姆斯特丹被稱為「性都」這與荷蘭曾經是「海上馬車夫」的航海強國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阿姆斯特丹又是當時著名的港口,男人出海期間女人無法上船,這導致了荷蘭賣淫的普遍化,政府對於賣淫問題無法禁絕進而採用了合法化管理的方式。美國刑法對於犯罪人判處無法完成的刑期,代表著一種理念和意志,是對犯罪人的一種強烈譴責。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條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熱點內容
司法證c證好考嗎 發布:2025-10-20 08:48:42 瀏覽:91
2019考研法律碩士試卷 發布:2025-10-20 08:43:00 瀏覽:545
射洪縣律師 發布:2025-10-20 08:42:07 瀏覽:245
違章停車條例 發布:2025-10-20 08:36:30 瀏覽:254
路政拍照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10-20 08:28:22 瀏覽:118
新經濟法基礎大綱試題 發布:2025-10-20 08:28:13 瀏覽:258
福建省節能條例 發布:2025-10-20 08:26:12 瀏覽:361
不服從工作安排勞動法 發布:2025-10-20 08:25:42 瀏覽:712
法院會錄 發布:2025-10-20 08:16:54 瀏覽:243
我國核電站對建設質量保證依據法規 發布:2025-10-20 08:12:43 瀏覽: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