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合同法第53條的規定
『壹』 合同法52.53條內容
合同法第52條列出了合同無效的法定情形。第53條則規定了合同中免責條款的效力。合同被視為無效通常是因為其違反了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或損害了國家、社會公共利益。這類合同自訂立之時起就不具有法律約束力,也不會在日後變得有效。已履行的無效合同應通過返還財產、賠償損失等措施,使當事人的財產恢復至合同訂立前的狀態。
通常,如果當事人自由協商確定了免責條款,並且這些條款未違反社會公共利益,法律是承認其效力的。然而,嚴重違反誠實信用原則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免責條款是無效的。這不僅會濫用免責條款,還會嚴重損害一方當事人的利益,不利於保護正常的合同交易。以下兩種免責條款被規定為無效:
1. 免除造成對方人身傷害責任的條款。由於法律對人身權利給予特殊保護,允許通過合同免除人身傷害責任將縱容對他人生命的摧殘,這與保護公民人身權利的憲法原則相違背。
2. 免除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給對方造成財產損失的條款。這類條款違反了誠實信用原則,允許其存在可能導致一方當事人利用條款欺騙對方,損害其合同權益,與立法目的相違背。
需要注意的是,對於因一般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免責條款,可以認為是有效的。此外,只有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財產損失的免責條款才是無效的。也就是說,只有涉及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行為的財產損失免責條款才是無效的。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五十二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第五十三條 合同中的下列免責條款無效:
(一)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
(二)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
『貳』 合同無效的五種情形
我國《合同法》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因此,如果合同存在有合同法52條的情形之一的,則合同無效。另外,根據合同法第53條規定,如果合同中約定由免責條款,該免責條款存在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該免責條款無效。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二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叄』 根據《合同法》的規定,下列合同中的免責條款無效的有 ( )
B,D,E
答案解析:
《合同法》第53條規定:「合同中的下列免責條款無效:(1)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
(2)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
『肆』 合同法弟53條規定弟2個是否也可認定合同無效
第五十三條 合同中的下列免責條款無效:
(一)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
(二)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
【釋義】本條是對合同中免責條款效力的規定。
合同中的免責條款就是指合同中的雙方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的,為免除或者限制一方或者雙方當事人未來責任的條款。在現代合同發展中免責條款大量出現,免責條款一般有以下特徵:
1.免責條款具有約定性。免責條款是當事人雙方協商同意的合同的組成部分。這是與法律規定的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履行或者履行不完全時免除責任是不同的。當事人可以依據意思自治的原則在合同中約定免責的內容或者范圍,比如當事人可以約定「限制賠償數額」、「免除某種事故發生的責任」等。
2.免責條款的提出必須是以明示的方式作出,任何以默示的方式作出的免責都是無效的。
3.合同中的免責條款具有免責性。免責條款的目的,就是排除或者限制當事人未來的民事責任。當然這種兔責可以部分免責(限制),也可以是全部免責(排除)。
對於免責條款的效力,法律視不同情況採取了不同的態度。一般來說,當事人經過充分協商確定的免責條款,只要是完全建立在當事人自願的基礎上,免責條款又不違反社會公共利益,法律是承認免責條款的效力。但是對於嚴重違反誠實信用原則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免責條款,法律是禁止的,否則不但將造成免責條款的濫用,而且還會嚴重損害一方當事人的利益,也不利於保護正常的合同交易。本條規定了以下兩種免責條款無效:
1.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條款無效。對於人身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法律是給予特殊保護的,並且從整體社會利益的角度來考慮,如果允許免除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人身傷害的責任,那麼就無異於縱容當事人利用合同形式對另一方當事人的生命進行摧殘,這與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的憲法原則是相違背的。在實踐當中,這種免責條款一般都是與另一方當事人的真實意思相違背的。所以本條對於這類免責條款加以禁止。
2.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給對方造成財產損失的免責條款。我國合同法確立免除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合同一方當事人財產的條款無效,是因為這種條款嚴重違反了誠實信用原則,如果允許這類條款的存在,就意味著允許一方當事人可能利用這種條款欺騙對方當事人,損害對方當事人的合同權益,這是與合同法的立法目的完全相違背的。對於本項規定需要注意的有兩點:(1)對於免除一方當事人因一般過失而給對方當事人造成財產損失責任的條款,可以認定為有效。(2)必須是免除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給對方當事人造成財產損失的條款無效。也就是說,對於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行為必須限於財產損失,如果是免除人身傷害的條款不管是當事人是否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只要是免除對人身傷害責任的條款依據本條第一項的規定都應當使之無效。
『伍』 合同法第53條規定的無效情形
合同法第53條規定了五種無效情形,包括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重大誤解、被迫簽訂合同、惡意串通和違反公序良俗,這些情形下的合同都是無效的。
根據合同法第53條的規定,合同存在以下五種情形之一的,無效:一、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二、基於重大誤解而訂立;三、被迫簽訂合同;四、惡意串通;五、違反公序良俗。首先,如果合同違反了法律的強制性規定,無效性是顯然的。比如,合同違反《合同法》的規定,或者違反其他相關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其次,如果合同雙方基於重大誤解而達成協議,導致協議內容與當事人真實意願嚴重不符,也會導致合同無效。再次,如果合同一方在被迫的情況下簽訂合同,也就是「一方因極度困難所迫而訂立的合同」,合同同樣是無效的。此外,惡意串通也是合同無效的情形之一。如果合同雙方明顯存在惡意串通,達成的協議違背公正、公平原則,則合同是無效的。最後,如果合同內容違反公序良俗,比如合同內容不道德、違反社會公德等,也會導致合同無效。
如果合同雙方發現已經簽訂的合同存在無效情形,應該如何處理?如果發現已經簽訂的合同存在無效情形,當事人可以協商解決或者向人民法院請求撤銷。如果當事人協商解決,應當以書面形式確認協商結果。如果無法協商解決,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確認合同無效,並請求返還已經履行的義務。
根據合同法第53條規定,合同存在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重大誤解、被迫簽訂合同、惡意串通和違反公序良俗等五種情形之一的,都是無效的。在簽訂合同前,當事人應該了解相關法律法規規定,遵守合同法的規定,保障自身權益。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五十三條 合同中的下列免責條款無效:
(一)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
(二)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