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第一百六十七條怎樣解讀
❶ 合同法167條
這個沒有規定來,你自的理解有誤,法律規定的這叫重大違約解除權。因為按照合同法規定,合同的違約行為當事人並不能夠解除合同,只能要求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並同時要求繼續履行。但,合同法同時也規定,因合同義務人違約行為,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實現的,守約方可解除合同,這個在法律上叫做重大違約。可是,在司法實踐中,如何判定對方是一般違約或是重大違約就是案件審理的關鍵問題,通常這類都是當事人各自舉證,而後再由法官判斷。合同法167條規定的內容就是對於分期履行過程當中,對於違約事項達到這個條件的,那麼合同債權人也可以叫做守約方,依法享有的和同解除權及不安抗辯權。此為合同法採用了列舉式規定,賦予當事人的一次性合同解除權及要求履行全部剩餘義務的叫做不安抗辯權。如不符合這種情況,則當事人不想這兩項權利。所以我不知道你是不是學法律的,您的思維邏輯有偏差,因為這種情況在法律上實在太多太普遍了,建議您調整下思維角度和方式,避免走入誤區。
❷ 分期付款房產證在哪裡
分期付款的房產證是抵押在銀行的。
【法律依據】
《合同法》第一百六十七條規定分期付款的買受人未支付到期價款的金額達到全部價款的五分之一的,出賣人可以要求買受人支付全部價款或者解除合同。出賣人解除合同的,可以向買受人要求支付該標的物的使用費。
❸ 加速到期
加速到期制度
1、因抵押人的行為導致抵押物價值減少時,如抵押回人不恢復抵押物的價值,也不提供相應擔保的答,抵押權人有權要求抵押人提前清償到期債務。
2、《合同法》第一百六十七條分期付款的買受人未支付到期價款的金額達到全部價款的五分之一的,出賣人可以要求買受人支付全部價款或者解除合同(支付使用費)。
3、第六十九條當事人依照本法第六十八條的規定中止履行的,應當及時通知對方。對方提供適當擔保時,應當恢復履行。中止履行後,對方在合理期限內未恢復履行能力並且未提供適當擔保的,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
❹ 分期付款問題
《分期付款買賣的兩個問題》
分期付款買賣合同是指買受人將應給付標的物的價款,在一定期限內分次交給出賣人的合同。《合同法》第一次明確了分期付款買賣合同的法律地位,但規定得比較原則,一些具體問題尚未涉及。審判實踐中有兩個問題需要認真研究解決。
一、《合同法》第一百六十七條第一款關於期限利益喪失的規定是否為法律強制性規定
分期付款買賣中買受人未支付全部價金即取得買賣標的物,出賣人未得到全部價金即需移轉買賣標的物,因此出賣人需要承擔不能取得全部價金的風險。為規避這種風險,出賣人往往會在合同中提出期限利益喪失條款,即買受人不按期支付價金,出賣人有權請求買受人一並支付未到期的價金或解除合同。《合同法》第一百六十七條第一款規定:「分期付款的買受人未支付到期價款的金額達到全部價款的五分之一的,出賣人可以要求買受人支付全部價款或者解除合同。」那麼這一規定是否為強制性規定,當事人所訂合同中的期限利益喪失條款是否必須與此規定一致呢?
筆者認為,理解上述法律規定,必須正確把握其立法本意。從表面上看,該規定是賦予了出賣人在一定條件下收回全部價金甚至解除合同的權利。但實際上,這一規定是為保護買受人的利益而設立的。這是由於分期付款買賣中的期限利益是屬於買受人的,為防止因特別約定致使買受人一有遲延付款的行為即喪失期限利益的不公平現象,法律有必要對因買受人遲延付款而喪失期限利益的特別約定加以限制。買受人如不按期付款達到一定程度時,出賣人才能請求其加速支付未到期價金。因此,《合同法》第一百六十七條第一款的規定,就出賣人可以行使請求支付全部價款或解除合同的權利而言,其屬強制性規定,當事人在合同中不得限制、排除或者違反這一強制性規定,否則就是無效的。但由於該條款是為保護買受人利益設立的,所以如果當事人在合同中的約定更有利於買受人,則是有效的。舉例而言,當事人若在合同中約定買受人未支付到期價款的金額達到全部價款的六分之一,出賣人即可要求買受人支付全部價款,則該約定是無效的;如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買受人未支付價款的金額達到全部價款的四分之一,出賣人才可以要求買受人支付全部價款,則該約定是有效的。
二、出賣人如何行使所有權保留條款項下的權利
《合同法》允許當事人通過約定來明確標的物所有權轉移的時間。當事人可以約定在買受人未支付全部價款以前,出賣人仍然享有標的物的所有權。這樣的所有權保留條款在分期付款買賣合同中是比較常見的。但出賣人訂立合同的目的,是為了賣出標的物,獲取價款;其保留所有權的目的並非是再次佔有標的物,而是為督促買受人按期支付價款。在買受人未按時支付到期價款的情況下,出賣人如何行使所有權保留條款項下的權利,尚有值得斟酌之處。
當買受人未支付到期價款的金額達到或超過全部價款的五分之一時,根據期限利益喪失的法律規定,出賣人可主張買受人支付全部價款或解除合同。如出現買受人確實無力支付到期價款的情況,則出賣人的惟一選擇就是取回所有權屬於自己的標的物,同時在扣除一定的使用費用後退還買受人已支付的價款。一般情況下,買賣標的物會因使用而貶值,但亦不能排除升值的可能。如一宗房屋買賣合同,買受人需分五次支付房屋總價款10萬元,每次2萬元。在已支付8萬元後,買受人經濟狀況惡化,無力支付剩餘款項,但此時該房產已升值至20萬元,這種情況下,如允許出賣人取回已升值的房產,僅退還買受人已支付的價款,對買受人來講顯然是不公平的。
當買受人未支付到期價款的金額不足總價款的五分之一時,根據期限利益喪失的法律規定,出賣人雖仍享有標的物的所有權,但卻不能解除合同,取回標的物。如一宗汽車買賣合同,買受人已支付價款15萬元,僅剩最後到期的3萬元價款未付。這種情況下,如買受人故意拖延還款,出賣人卻無可奈何,不能取回所有權屬於自己的汽車,享有標的物的所有權對於只是急於回收尚欠3萬元價款的出賣人而言並無任何實質意義。這種局面,對出賣人來講,也是不公平的。
筆者認為,出賣人如何行使所有權保留條款項下的權利,才能平等地保護買賣雙方的合法權益,尚需法律進一步明確規定。前一種情況,雖屬買受人違約,但也應當考慮買賣標的物的升值因素,在出賣人取回標的物、退還買受人已支付價款(扣除一定使用費用)後,還應給予買受人一定的經濟補償。後一種情況,應允許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拖延支付最後剩餘價款達到一定期限,出賣人亦可以解除合同,取回標的物。如前例汽車買賣合同,除訂立未支付到期價款達到總價款五分之一、出賣人亦可解除合同的條款外,還可以訂立買受人拖延支付最後一期價款一定期限(比如3個月)以上,出賣人亦可解除合同的條款。這樣可防止一些買受人鑽法律漏洞,惡意拖延支付到期債務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