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中關於欺詐的認定
㈠ 民事欺詐的認定 民事欺詐怎麼判定
民事欺詐的認定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行為定義:
法律後果:
- 民事欺詐行為一旦成立,其導致的法律後果是民事行為無效,從行為開始就沒有法律約束力。
合同中的欺詐:
- 《合同法》規定,合同中存在欺詐等意思表示不真實的情況時,如果未侵害國家公共利益,該民事行為僅為可撤銷;若侵害了國家公共利益,則可能面臨更嚴重的法律後果。
消費者權益保護:
-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如果經營者在提供的商品或服務中有欺詐行為,消費者可以要求增加賠償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若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五百元,則直接賠償五百元。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綜上所述,民事欺詐的判定主要依據行為人的主觀故意、行為的客觀表現以及由此產生的法律後果。在涉及合同和消費者權益的情況下,還需考慮合同的有效性和消費者的賠償權益。
㈡ 關於合同欺詐的法律認定
法律分析:合同欺詐簡單的來說就是指的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在履行合同或者簽訂合同的過程中間,通過隱瞞真相、設定陷阱、虛構事實等手段騙取對方財產的行為。合同欺詐行為具有二重性:一方面行為人的行為表面上是合法的,行為人通過訂立、成立、履行合同行為使自己的行為合法化;另一方面行為人的行為本質是非法的,行為人的行為破壞了相對人的意思表示,使相對人作出錯誤的意思表示。合同欺詐行為的二重性使合同欺詐行為成就的合同在法律上是一個矛盾體,從而使其成為利用合同從事違法活動的一種典型的違法行為。合同欺詐是一個廣義的概念,根據其性質不同,合同欺詐包括兩種即民事欺詐和刑事意義上的欺詐。認識上,人們對合同欺詐行為易產生混淆,如合同欺詐與合同詐騙犯罪相等同。合同民事欺詐是指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或誤導對方基於此作出錯誤的意思表示,以簽訂合同達到欺詐的目的。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二十四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一)以虛構的單位或者冒用他人名義簽訂合同的;(二)以偽造、變造、作廢的票據或者其他虛假的產權證明作擔保的;(三)沒有實際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額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誘騙對方當事人繼續簽訂和履行合同的;(四)收受對方當事人給付的貨物、貨款、預付款或者擔保財產後逃匿的;(五)以其他方法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的。第二百二十四條之一組織、領導以推銷商品、提供服務等經營活動為名,要求參加者以繳納費用或者購買商品、服務等方式獲得加入資格,並按照一定順序組成層級,直接或者間接以發展人員的數量作為計酬或者返利依據,引誘、脅迫參加者繼續發展他人參加,騙取財物,擾亂經濟社會秩序的傳銷活動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