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濟法主體的豁免權
㈠ 國家豁免原則的發展
國家豁免原則是以國家主權原則為基礎派生出來的一個主要的國際法原則,由於國際形勢的不斷 發展 ,它也隨之呈現了一種從絕對豁免到限制豁免的趨勢。
國家豁免原則意味著不追究享有刑事豁免權的人的刑事責任;官方身份無關性原則表明,實施戰爭罪等國際犯罪的任何人,均不因其官方身份而不被追究刑事責任或者免除、減輕處罰。
解決這兩項原則的沖突,可以根據法院的性質而區別對待:國際刑庭無條件堅持官方身份無關性原則;國內法院,除了受害國法院,其他國家都應當尊重嫌疑人的刑事豁免權。據此,我國刑法第11條關於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人的刑事責任的規定,不利於保障我國及我國公民的權利,應當予以限制。
國家享有普遍的管轄豁免權,使得外國個人或法人在與國家進行交易中,處於不利地位。
這被認為有悖商事主體平等原則,影響國際商業活動的正常發展。因而,誕生於19世紀末的限制豁免主義理論逐漸得到發展。
該理論主張將國家行為分為商業行為(管理權行為、非主權行為)和非商業行為(統治權行為、主權行為),認為國家的商業行為不應享有豁免權。從而將傳統上對國家一切行為和財產的豁免原則或主張稱為絕對豁免主義。
目前,限制豁免的基本觀點已逐漸得到越來越多國家和學者的接受。實踐中,一些國家的國內立法及某些區域性的條約,也不同程度地採納了限制豁免的原則,但各國的觀點和做法並不完全一致。
聯合國國際法委員會於1991年通過了《國家及其財產管轄豁免條款草案》,並提交聯大審議。該草案也採取了限制豁免主義的立場。目前,其最後文本已在聯大通過。但最終成為生效的條約,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
㈡ 司考(卷一)國際經濟法的概念概述輔導教材(電子版)
司考(卷一)國際經濟法的概念概述輔導教材(電子版)
司法考試欄目為考生整理分享關於司考(卷一)國際經濟法輔導教材:國際經濟法的概念概述(電子版),歡迎考生前來參考閱讀,希望可以幫助到考生。
第一章導論
一、國際經濟法的概念和調整范圍
國際經濟法是調整國際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國際經濟關系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的國際經濟關系僅指國家、國際組織間的經濟關系,狹義國際經濟關系的主體一般限於國家和國際組織。廣義的國際經濟關系不僅包括狹義的國際經濟關系,還包括不同國家之間的個人、法人、國家、國際組織之間的經濟關系,也有人稱之為跨國經濟關系。國際經濟法所調整的是廣義的國際經濟關系。
國際經濟法調整的對象既包括國際法上的經濟關系,又包括國內法上的涉外經濟關系;既有縱向的關系,又有橫向的關系;既有公法的關系,又有私法的關系。國際經濟法是多門類、跨學科的綜合獨立法律學科。具體從法律關系的性質上考慮,其調整的范圍包括:
1.有關國際貨物貿易的法律規范與制度,包括與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國際貨物運輸與保險、國際支付與結算、進出口法律管制有關的法律規范與制度。
2.有關國際服務貿易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規范,包括商業性服務、通訊服務、建築服務、銷售服務、教育服務、環境服務、金融服務、健康與社會服務、文化及體育服務、交通運輸服務等有關的法律規范與制度。
3.有關國際投資的法律規范與制度,包括資本輸出、資本輸入、投資保護等有關的法律規范與制度。
4.有關國際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規范與制度,包括與工業產權的國際保護、著作權的國際保護、國際許可證貿易有關的法律規范與制度。
5.有關國際貨幣與金融的法律規范與制度,包括與國際貨幣、跨國銀行、國際貸款、國際證券、國際融資擔保、跨國銀行的管制有關的法律規范與制度。
6.有關國際稅收的法律規范與制度,包括與國際稅收管轄權、國際雙重征稅和國際重疊征稅、國際逃稅與避稅等有關的法律規范與制度。
7.有關國際經濟組織的各種法律規范與制度。
二、國際經濟法的主體
國際經濟法的主體是指在國際經濟關系中能行使權利和承擔義務的法律人格者。國際經濟法的主體包括自然人、法人、國家和國際組織。
1.自然人。國際條約及各國法律一般均規定,自然人作為國際經濟法的主體不僅應具有~般的民事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而且還應具有能從事國際經濟交往的權利能力或資格。有些國家法律對本國自然人從事某些國際經濟交往活動進行限制。
2.法人。法人作為國際經濟法的主體,應具有從事國際經濟活動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法人的行為能力指法人以自己的意思,通過自身的行為取得民事權利並承擔民事義務的能力。依《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第14條,法人及其分支機構的民事權利能力、民事行為能力、組織機構、股東權利義務等事項,適用登記地法律。第2款規定,法人的主營業地與登記地不一致的,可以適用主營業地法律。又依1988年《民通意見》第184條的規定:「……外國法人在我國領域內進行的民事活動,必須符合我國的法律規定。」除條約另有規定外,各國都有權規定外國法人在內國享有的權利和進行活動的范圍。法人在國際經濟關系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大部分的國際經濟交往活動都有法人的參與,特別是跨國公司在國際經濟交往中的地位和作用更為突出。
3.國家。國家是國際經濟法的主要制定者。在國際經濟法中,作為主權者的國傢具有獨立地參加國際關系的能力和直接承擔國際法權利和義務的能力。一方面,國家有權同其他國家或國際組織訂立國際經濟條約和協定,有權參加國際經濟組織的活動,有權對本國的自然資源和經濟活動行使永久主權等。另一方面,國家又可以在一定范圍內直接參加國際經濟貿易活動,可與另一國的法人或自然人訂立經濟合同。例如,國家可與外國私人投資者簽訂特許協議等。作為國際經濟法主體的國家在地位上具有特殊性,即國家及其財產享有豁免權。
4.國際經濟組織。國際經濟組織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量出現的國際經濟關系的新主體。國際經濟組織須具有一定的法律人格才能作為國際經濟法的主體行使權利和承擔義務,並在其職能范圍內進行活動。國際經濟組織的法律人格取決於各成員國建立該經濟組織的基本文件的規定。國際經濟組織享有一定的特權與豁免,此種特權與豁免來自於成員國的授權。
三、國際經濟法的淵源
1.國際經濟條約。國際經濟條約是國家及國際經濟組織為確定之間的權利義務所達成的書面協議。國際經濟條約是國際經濟法的重要淵源。條約分為雙邊條約和多邊條約。多邊國際經濟條約是國際經濟法最主要的淵源,其內容涉及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國際金融、知識產權的國際保護等各個領域。
2.國際商業慣例。國際商業慣例是在長期的國際經濟交往中經過反復使用而形成的不成文的規則。為了使不成文的國際商業慣例更便於掌握和查找,一些民間性的國際組織或協會對不成文的慣例進行了整理和編纂,如《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等。國際商業慣例屬於任意性的規范,只有在當事人明示選擇適用的情況下才對當事人有約束力。當事人也可以對其選擇的商業慣例進行補充和修改。
3.聯合國大會的規范性決議。依傳統國際法,國際組織並無立法權,國際組織通過的決議一般來說只具有建議的效力,並不對其成員國具有強制力。但是隨著國際實踐的發展,理論界已傾向於肯定大會決議的法律拘束力,特別是有些聯大決議是旨在宣告國際法原則和規范的,應具有法律效力,且有的決議在國際實踐中已逐漸被接受,成為各國在國際經濟交往中應遵守的准則。
4.國內立法。國內立法作為國際經濟法的淵源是指各國制定的關於調整涉外經濟關系的法律規範文件,如一國的對外貿易法、外匯管製法、合同法、海商法、票據法、海關法等。各國在調整涉外經濟關系的國內立法上主要採用統一制和分流制。前者指所制定的國內經濟立法既適用於國內經濟關系,又適用於涉外經濟關系。後者指分別制定不同的法律以調整國內及涉外經濟關系。
5.司法解釋。司法解釋指國家最高司法機關依法律的授權對司法實踐中具體應用法律的問題進行的解釋。此類解釋由於對其他法院的審判活動具有約束力,因此,在我國實際上已成為一種國際經濟法的淵源。例如,2005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信用證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即是我國法院在處理涉及信用證案件時的重要依據。
此外,國內判例在普通法國家是重要的國際經濟法的國內法淵源,但判例在我國不屬於法律的淵源。
四、國際經濟法的基本原則
國際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是指被國際社會公認的、對國際經濟法的各個領域都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原則。
1.國家經濟主權原則。國家經濟主權原則是國家主權原則在國際經濟法領域內的具體體現,它構成了新的國際經濟秩序的基礎。國家經濟主權表現在國家對其全部財富和資源的擁有權、使用權和處置權,以及對經濟活動的支配權等。在內容上,該原則包括國家對其境內一切自然資源享有永久主權,國家對外國投資者及其活動的管理和監督權,以及國家有權決定對境內的外國資產實施國有化或徵收的措施等。
2.平等互利原則。平等互利原則指所有國家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國家應以平等的資格參與經濟活動,並平等分享成果。平等互利是國際經濟交往中應遵守的基本原則。在國際經濟交往中,各國不論大小強弱,其在法律地位上一律平等。平等是實質上的平等,而不僅僅是形式上的平等。互利指不能只謀取本方的利益,而置其他各方的利益於不顧。平等互利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最惠國待遇是平等互利原則的一個典型範例。
3.國際合作與發展原則。國際合作與發展原則指發展中國家應通過國家經濟的發展逐步縮小並消除窮國與富國的差距,發達國家應與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社會、文化、科學和技術等領域進行合作,以促進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進步和社會發展。依《聯合國憲章》的規定,國際合作以謀求發展是所有國家的一致目標和共同義務。該原則首先強調的是承認和尊重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發達國家的繁榮與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是聯系在一起的。在此基礎上,為了實現共同發展,就應加強各國間在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的合作,當然包括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間的合作,也包括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合作。
㈢ 國際經濟法的淵源有哪些
【商務師考訊】
國際經濟法的淵源
(一)國際立法。政府間的國際組織和非政府間的國際組織制訂的國地公約,國際慣例、示範法際體現出來的立法。包括:
1、國際公約(只對締約國有拘束力)
2、普遍適用的國際慣例(國際商事合同中的基本規則)
3、示範法(國際組織制定的供各國立法機構採納的規則,各國在採納時可以做出修訂。《統一商法典》的優劣。最為成功的是聯合國貿易法委員會制定的《國際1958年商事仲裁示範法》,運輸方面:漢堡規則。示範法的目的在於動調和統一各國商事仲裁方面的法律。1996年《電子商務示範法》。還可包括一些重要組織的決議,如聯合國《各國經濟權利義務憲章》
(二)國內立法。
四、國際經濟法的主體
(一)自然人和法人。既取決於國籍所在地或住所地法是否允許,也取決於其經濟交往的國空的法律。取決於設立法人的國家的法律。
組成法人的自然人的國籍以公司主營業地管理中心所在地
(二)跨國公司。多個經濟主體的有機組合體。Subsidiary子公司,是根據東道國法律設立的,有自己的名稱、財產、組織機構,並以自己的名義參加訴訟。
有一個統一的全球戰略,充分利用全球各地的資源以追求最大利潤。母公司是否需要對子公司承擔責任?觀點一:獨立有限責任說
觀點二:鑒於中國公司實行統一戰略,對資源統一調配,母公司需要承擔作為整體的責任。
折衷說: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看母公司經營活動中所起的作用。
目前跨國公司的活動主要受各國國內法的制約。(三)國家
國家不僅僅是國際經濟活動的參加者。還有通過立法對國際商事交易活動進行管理的職能,可以對外鑒訂條約。國家享有國家財產豁免權
主權豁免:不經國家同意,一國法院不得將國家作為被告投訴。
訴訟程序:即使國家同意應訴,不經國家同意,一國法院不得強迫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參加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