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中國出台社會保障法

中國出台社會保障法

發布時間: 2021-01-12 18:01:49

『壹』 新中國成立後,制定的第一部重要的社會保障法規

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
1951年2月26日,國家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簡稱勞動保險條例,並於1953年、1956年兩次修訂,全面確立了適用於中國城鎮職工的勞動保險制度。

『貳』 如何完善社會保障法

(一)社會保障法制制度的構建應與基本國情相適應
目前我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不高,經濟實力不強,這就決定了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模式應結合我國國情,一方面,在社會保障立項上應分重點、多層次,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並制定相比的必要的法律,依法保障實施;另一方面,要將社會保障定位在保障人們的最低生產生活要求,重點加強就業促進的保障項目,充分調動人們的就業積極性,促進經濟發展,從而更好地為社會保障服務。

(二)由地方立法向中央立法發展,並確定中央立法和地方立法許可權
目前,中國社會保障立法大量表現為地方立法。當進入社會保障總體設計與整體推進階段,就必須高度重視並有計劃的頒布全國性的社會保障法律和法規,這是在全國范圍內使社會保障法制走向統一的基本保障。

(三)樹立正確的社會保障立法價值理念
有學者將20世紀初的歐洲社會保障制度原則概括為四個方面:強制性和自願性相結合原則;僱主責任原則;共同責任原則;權利與義務相結合。如德國社會保障的基本價值:公平與效率兼顧,自我負責和團結互助結合。因此,我國在完善社會保障法制時,要根據實際情況樹立正確的社會保障立法理念。

(四)選擇合適的立法模式
就國外社會保障立法模式看,主要有三種:一是美式立法,即制定一部綜合性的社會保障法作為調整社會保障關系的基本法。二是德式立法,即制定多部平行的社會保障法律共同構成社會保障法系統;三是混合立法,就是在頒布有關社會保障的專門法律的同時,將另一些社會保障法的規范納入其他法律部門,從而形成一種混合性的社會保障立法模式。王樅為認為,我國的社會保障立法應採取以社會保障基本法為龍頭,單行法律法規為主導,相關法律為補充的立法模式。首先應抓緊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障法》,這是因為這是整個社會保障法體系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也是目前最急需制定的一部法律。在此基礎上,由國務院分別制定《社會救助條例》、《社會福利條例》、《社會優撫條例》等單行條例,待條件成熟時將其上升為人大的立法,最後再編撰為綜合性的法典。

(五)完善社會保障法的監管機制
我們要明確劃分各執法部門的職責范圍,提高執法人員的素質,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和程序,從嚴執法,公正執法,建議充分調動廣大市民,實施信息公開化,加強監督和監管,從而達到完善社會保障法的監管機制。

『叄』 我國於哪一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

於2010年10月28日通過,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
參考政府網站內容:http://rsj.jc.gansu.gov.cn/art/2013/1/30/art_2591_69084.html,

《中華專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屬令第三十五號文件,《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於2010年10月28日通過,現予公布,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

『肆』 中國社會保險法

總則第一條

為了規范社會保險關系,維護公民參加社會保險和享受社會保險待遇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公民共享發展成果,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國家建立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及其他社會保險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傷的情況下,失業和生育依法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

堅持社會保險制度覆蓋面廣,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方式,社會保險水平與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應該是兼容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用人單位和個人依法繳納社會保險費的,有權查詢繳費記錄,記錄中的個人利益,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提供社會保險咨詢服務。

按照有關法律規定,有權監督其支付的保險費的單位,個人享受社會保險待遇。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社會保險事業納入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國家多渠道籌集社會保險資金。或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給予必要的資金支持社會保險事業。

國家通過稅收優惠政策支持社會保險事業。

條嚴格監督社會保險基金。

國務院和省,自治區,直轄市直屬中央政府建立健全社會保險基金監督和管理制度,保障社會保險基金的安全,有效的操作。

或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面參與社會保險基金的監督。

第七條國務院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全國的社會保險管理,國務院其他有關部門在其職責范圍內負責社會保險的社會保險。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社會保險管理,或與其他相關部門負責社會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在保險在其職責范圍內的工作。

第八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提供社會保險服務,負責社會保險登記記錄的個人利益,社會保險待遇支付工作。

9工會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有權參與社會保險的重要事項的研究,參加社會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以監察事項有關雇員「社會保險權益。
第二章基本養老保險

條職工應當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養老保險繳納的保險費由僱主和雇員。

員工的個體工商戶,僱主的員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和其他靈活就業人員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養老保險費應由個人支付。

公務員和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養老保險由國務院的工作人員。

第十一條基本養老保險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

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由僱主和個人的貢獻,以及政府補貼。

第十二條用人單位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扣除的,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的雇員的薪金總的比例。

工會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他們的工資的比例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記入個人帳戶。

員工,而不是僱主的個體工商戶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和其他靈活就業人員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員工,應繳納的基本養老保險,按照國家規定,表示在基本養老保險統籌和個人賬戶。

第十三條國有企業,事業單位工人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養老保險費的,應支付年內視同繳費由政府承擔。

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支付的政府補貼。

14個個人賬戶可能不收回他們的計費率不低於銀行存款利率,免徵利息稅。個人死亡的,個人賬戶余額可以繼承。

15個基本養老金由統籌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

基本養老金根據個人累計繳費年限,支付工資,本地員工的平均工資,個人賬戶金額,城鎮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的因素。

第十六條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法定退休年齡達到累計支付滿15年,每月基本養老金。

個人參加基本養老保險,法定退休年齡,繳費不足十五年的,可以繳費至至少15年,每月的基本養老金;也可能被轉移到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或者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按照國務院的規定享受退休福利。

第十七條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因疾病或者非因工死亡家屬可領取喪葬補助和退休金;未達到法定退休年齡因病或非工緻殘完全喪失勞動能力接收病殘津貼。所需資金從基本養老保險基金。

第十八條國家建立基本養老金調整機制。根據平均工資增長,物價上漲,適時提高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水平。

第十九條跨統籌地區就業的,其基本養老保險關系,我轉移繳費年限累計計算。個人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基本養老金計項統一發放。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第二十條國家建立和完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個人繳費,集體補助和政府補貼相結合。

第二十一條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待遇由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

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農村居民,符合國家規定的條件,接受每月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待遇。

第二十二條國家建立和完善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省,自治區,直轄市直屬中央政府的實際情況,按照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合並實施。
基本醫療保險

第23條員工應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基本醫療保險支付的保險費由僱主和雇員按照國家規定的第三章。

員工的個體工商戶,不能參與僱主從業人員基本醫療保險和其他靈活就業人員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由個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在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

第二十四條國家建立和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管理辦法,由國務院。

第二十五條國家建立和完善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

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個人繳費和政府補貼相結合。

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有能力的人,殘疾人,低收入家庭60歲以上和未成年人的個人捐款的一部分,由政府給予補貼的損失。

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新型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待遇標准按照國家規定的第26條。

第二十七條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個人,達??到法定退休年齡達到國家規定的累計年的,不再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退休後支付,應享有基本醫療保險待遇的;期未達到國家規定的,可以繳費至國家規定的長度。

第28條規定的基本醫療保險葯品目錄,醫療咨詢,標准,以及緊急醫療服務,搶救的醫療費用,按照國家規定從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支付。

第29條被保險人的醫療費用,應支付的部分由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由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與醫療機構,葯品經營單位直接向資產負債表。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和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建立遠程醫療,醫療費用結算制度,方便參保人員享受基本醫療保險待遇。

第30條以下的醫療費用不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

(一)從工傷保險基金支付;

(二)應當由第三人承擔;

(三)應當由公共衛生負擔;

(d)在國外就醫。

應當由第三人負擔的醫療費用,第三人不支付或者無法確定的第一個實例,由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支付的第三方。基本醫療保險基金先行支付的,應當向第三人有權收回相同的。

31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根據管理服務的需要,與醫療機構,葯品經營單位簽訂服務協議,規范醫療服務行為。

醫療機構應當提供被保險人的合理且必要的醫療服務。

第三十二,個人跨統籌地區就業的,基本醫療保險關系我轉移繳費年限累計計算。

章工傷保險

第33名員工參加與工作有關的工傷保險,工傷保險費由用人單位支付,工人不繳納工傷保險費。

第34條的基礎上,不同部門的風險程度的傷害,以確定行業的差別費率,使用工傷保險基金,工傷發生率在各行業確定保險費率。差別費率和保險費率按行業國務院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制定,報國務院批准和頒布。社會保險經辦機構

工傷保險基金根據損傷的發病率和工業的的僱主保險費率的,確定用人單位繳費率。

第35條用人單位應當按照本單位工資總額繳納工傷保險費的,由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確定的利率。

第36條在事故中受傷的工人由於工作原因或者患職業病和工傷鑒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識別能力,工作無行為能力的,享受傷殘待遇。

有關的傷害,和工作能力的評估應該是簡單和方便。

第37條因下列情形之一的工人我的工作造成人員傷亡的,不認定為工傷:

(一)故意犯罪的;
醉酒或吸毒
(B);

(三)自傷或自殺;

(四)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八條因工傷發生的下列費用,按照國家規定從工傷保險基金中支付:
(一)醫療費用和康復費用的處理與工作有關的傷害;

(二)住院伙食補助費;

(三)統籌外醫療交通住宿費用;
>
(d)安裝成本配置殘疾輔助器具;

(五)生活不能自理,護理,生活工作能力鑒定委員會確認;
>
(六)一次性傷殘補助金,一至四個工傷職工按月領取的傷殘津貼;

(七)終止或解除勞動合同,應當享受的一次性醫療器械補助金;
<BR /(八)死亡的葬禮,他的家屬接受補助金,供養親屬撫恤金和因工死亡補助;

(九)工作能力鑒定費。

第三十九條因工傷發生以下費用由用人單位按照國家規定支付:

(一)治療工傷期間的工資和福利;

(二)五,六個殘疾工人按月領取的傷殘津貼;

(c)終止或者解除勞動合同的,應享有一時間傷殘就業補助金。

第40條受傷的工人的基本養老金條件,暫停發放傷殘津貼,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基本養老保險待遇低於傷殘津貼從工傷保險基金補足差額。

第41條規定的僱主是不合法的工傷保險,工傷,由用人單位支付工傷保險待遇的工人。僱主不支付的,從工傷保險基金支付的第一個實例。

工傷保險待遇,由工傷保險基金先行支付的,應當由用人單位償還。用人單位不償還的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可以按照本法第63條的規定中恢復過來。

第四十二條造成工傷由於第三人,第三人不支付工傷醫療費用或無法確定第三人的,由工傷保險基金先行支付的。工傷保險基金先行支付的,應當向第三人有權收回相同的。

第43條工傷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享受工傷保險待遇:

(一)喪失享受待遇條件的;
>
(b)拒絕接受鑒定的工作能力;

(三)拒絕治療。

『伍』 《社會保障法》在我國是不是沒有相關具體法條的頒布

我只找到這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勞動與社會保障法
勞動內法是調容整勞動關系以及與勞動關系密切聯系的其他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社會保障法是指調整有關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優撫和社會福利方面的法律。《勞動合同法》、《工會法》以及《失業保險條例》和《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以及《婦女權益保障法》、《殘疾人權益保障法》等。

『陸』 新的社會保險法是什麼時候頒布的

1995年6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頒布,同年10月1日起正式實施,這是新中國成立以內來第一部保險基本法。
2002年容10月,針對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承諾對保險業的要求,全國人大常委會對《保險法》進行了修正。這是《保險法》的第一次修改。
2004年10月,中國保監會會同有關部門正式啟動《保險法》第二次修改的准備工作,2005年底形成了《保險法(修訂草案建議。稿)》並上報國務院法制辦。此後,國務院法制辦組織聽取各方意見,修改形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修訂草案)》。
2008年8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修訂草案)》經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
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第三次審議通過,並於2009年10月1日起實施。
此條答案由有錢花提供,希望對您有幫助。有錢花作為度小滿金融(原網路金融)旗下的信貸品牌,為用戶帶來方便、快捷、安心的互聯網信貸服務,最高可借額度20萬。

『柒』 美國1935年頒布的《社會保障法》特點是什麼

社會保障的概念
[編輯本段]
社會保障(social security),是指國家和社會在通過立法對國民收入進行分配和再分配,對社會成員特別是生活有特殊困難的人們的基本生活權利給予保障的社會安全制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
一般來說,社會保障由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優撫安置等組成。其中,社會保險是社會保障的核心內容。全球的社會保障模式,大致可分為福利國家、國家保險、社會共濟和積累儲蓄四種,分別以英國、前蘇聯、德國、新加坡為代表。目前我國在建的社會保障制度,屬於社會共濟模式,即由國家、單位(企業)、個人三方共同為社會保障計劃融資,而且這是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的改革趨勢。個人責任的強化已經成為全球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共識。
社會保障的歷史變遷
[編輯本段]
早在古代社會,就已出現各種形式的社會救濟、救助活動。如一些宗教組織以慈善名義展開各種救助活動。
15、16世紀之交,英國由於圈地運動的原因,大量農民被逐出土地,喪失生計,流入城市,危及城市正常生活和社會穩定。1601年,英國政府頒布《伊麗莎白濟貧法》,以緩解貧困者的生存危機。
19世紀末,隨著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失業人數增加,貧富差距擴大,各種社會矛盾激化。出現了許多與社會福利相關的社會服務運動。為使每個社會成員能夠依法得到基本的生活資料,歐洲首先誕生社會保障制度。德國首相俾斯麥與1883-1889年間先後制定並頒布《疾病保險法》等保險立法。這些保險法標志著現代社保制度的誕生。
1935年,美國羅斯福政府頒布《社會保障法》,實行老年保險和失業保險。政府加強了對社保制度的干預,社會保障逐漸走向法制化和社會化的發展途徑,大批從事社保工作的社會工作者應運而生。
1945年,在二戰後英國首次大選中獲勝的工黨全面實施《貝弗里奇報告》中提出的建設福利國家的主張,全面實行社會保障。1948年,英國宣布建成「福利國家」。歐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也相繼仿行。
社會保障的具體內容
[編輯本段]
(一)社會保險
社會保險,是指國家通過立法,多渠道籌集資金,在勞動者暫時或者永久喪失勞動能力以及其他原因中斷工作,沒有經濟收入或者勞動收入減少時,給予經濟補助,使他們能夠享有基本生活條件的一項社會保障制度。從社會保險的項目內容看,它是以經濟保障為前提的。一切國家的社會保險制度,不論其是否完善,都具有強制性、社會性和福利性這三個特點。按照我國勞動法的規定,社會保險項目分為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
(二)社會救濟
社會救濟,是指國家和社會對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低收入者或者遭受災害的生活困難者提供無償物質幫助的一種社會保障制度。從歷史發展看,社會救濟先於社會保險。早在1536年,法國就通過立法要求在教區進行貧民登記,以維持貧民的基本生活需求。1601年,英國制定了濟貧法,規定對貧民進行救濟。中國古代的「義倉」也是一種救濟制度。這些都是初級形式的社會救濟制度。維持最低水平的基本生活是社會救濟制度的基本特徵。社會救濟經費的主要來源是政府財政支出和社會捐贈。
(三)社會福利
廣義的社會福利,是指國家為改善和提高全體社會成員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所提供的福利津貼、福利設施和社會服務的總稱。狹義的社會福利,是指國家向老人、兒童、殘疾人等社會中需要給予特殊關心的人群提供的必要的生活保障。
(四)優撫安置
優撫安置,是指國家對從事特殊工作者及其家屬,如軍人及其親屬予以優待、撫恤、安置的一項社會保障制度。在我國,優撫安置的對象主要是烈軍屬、復員退伍軍人、殘疾軍人及其家屬;優撫安置的內容主要包括提供撫恤金、優待金、補助金,舉辦軍人療養院、光榮院,安置復員退伍軍人等。
社會保障在我國
[編輯本段]
社會保障制度是現代國家的一項基本制度,社會保障制度是否完善已經成為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之一。在我國,社會保障工作直接關繫到堅持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關繫到維護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關繫到保證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穩定發展的大局。社會保障體系是否健全,這方面的法制是否完備,對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會產生直接的影響。社會保障制度的作用主要表現在: (一)建立健全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內容 (二)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是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 (三)社會保障制度是社會公平的平衡器
現行社會保障制度還不能完全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社會保障覆蓋面還不夠寬;(二)社會保障基金籌措困難;(三)多頭管理、體制分散 ;(四)失業保險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五)人口老齡化對整個社會保障體系都產生影響 ; (六)社會保障法制性不強,急待出台社會保障法。
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目標和任務:
(一)堅持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完善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
(二)進一步推進醫療保險制度改革
(三)繼續做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落實工作,全面實施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四)完善社會救助制度
(五)加快建立農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六)進一步增強社會保險費征繳力度
社會保障包括了以下幾個必備要素:
第一,依法建立。即現代社會保障制度遵循的是立法先行的原則,是通過社會保障立法來確立社會保障制度,法制規范是社會保障制度賴以建立的客觀基礎與依據。
第二,突出以人為本。它以保障和改善國民生活、增進國民福利為宗旨,包括經濟保障與服務保障。
第三,具有經濟福利性。即從直接的經濟利益關系來看,因有政府、僱主與社會各界的參與和分擔責任,受益者的所得要大於所費。
第四,屬於社會化行為。即由官方機構或社會團體來承擔社會保障的實施人物,而非供給者與受益方的直接對應行為。
從層次上劃分,社會保障可以分為如下三個層次:
經濟保障。即從經濟上保障國民的生活,它通過現金給付或援助的方式來實現,解決的是國民遭遇生活困難時的經濟來源問題。
服務保障。即適應家庭結構變遷與自我保障功能弱化的變化,通過提供服務的方式來滿足國民對個人生活照料服務的需求。如安老服務、康復服務、兒童服務等。
精神保障。除了經濟保障與服務保障需求外,人們在現實生活中還離不開相應的情感保障,即精神慰藉也是人的正常、健康生活的必要組成部分。
因此,現代社會保障還日益承擔著慰需要者提供精神保障的責任。當然,精神保障屬於文化、倫理、心理慰藉方面的保障,它突出地體現了社會保障制度的人性化要求,從而屬於更高層次的保障。盡管在實踐中,難以將精神保障作為特定的制度安排來加以建設,但發達國家或地區的社會保障制度實踐表明,制度化安排中確實需要尊重並滿足有需要者的精神保障需求。
管理體制
[編輯本段]
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是中央政府和各級地方政府共同負責的計劃。中央政府的職責是,制訂全國統一的法規、政策和標准,對困難地區提供資金幫助;地方政府的職責是,根據中央的統一政策制定本地法規、政策和標准,籌集社會保障基金,支付社會保障待遇。
中央政府管理社會保障事務的主要機構是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民政部、衛生部和財政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負責管理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等項目;民政部負責管理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優撫安置等項目;衛生部負責管理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財政部負責制定社會保障的財政政策和財務、會計制度,實施對社會保障資金收支的財政監督,為社會保障計劃提供補助資金等。各省、市、縣政府設有同樣的行政管理機構,承擔相應的社會保障職能。
中央、省、市、縣分別設立隸屬於政府勞動保障行政管理部門的、非營利的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現有工作人員10萬人。主要職責是,辦理參保登記,收繳社會保險費,記錄繳費,管理個人賬戶,確認並支付待遇,管理社會保險資金,提供查詢等。中國與其他國家簽訂的社會保險協定,由中央級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負責執行。

『捌』 社會保險法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四次審議通過從哪一年實行

於2010年10月28日通過,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

根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三十五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於2010年10月28日通過,現予公布,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

社會保險法草案從2007年底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進行初次審議,歷時三年,期間共經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四次。

社會保險法是一部事關億萬勞動者切身利益和調節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極為重要的法律。專家指出,在此之前,盡管各種社會保險制度已在中國實施多年,卻沒有一部專門的綜合性法律加以規范。綜合性社會保險基本法的缺失,令中國目前的社會保險制度缺乏明確的價值取向。

社會保險法的出台,對於健全和完善中國社會領域的立法具有重要意義。

(8)中國出台社會保障法擴展閱讀:

中國城鎮社會保險制度的沿革

1951年2月,政務院公布了《勞動保護條例》,標志著新中國的社會保險體系的建立,其保障對象是企業職工,保險項目包括疾病、負傷、生育、醫療、退休、死亡和待業等。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退休辦法遵循的是1952年12月公布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退休處理暫行辦法》。

從20世紀50年代初到1966年期間,社會保障制度有基金、有管理、有監督,基金的收集、管理和監督是分立的,在人口老齡結構輕且經濟發展較快的情況下,這一制度運行良好。

1966年後,社會保險制度轉變成企業保險制度。

1984年,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進入到改革階段。中國社會保險制度改革首先是從項目開始的,當以企業為單位的公費醫療制度日益成為企業的負擔時,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了對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的嘗試。

經過20年的努力,中國建立起了以城鎮職工為保障對象的社會保險制度體系。主要項目有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制度相結合的養老社會保險(以下簡稱統賬制度)、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制度相結合的醫療社會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

『玖』 中國第一部社會保險法是什麼時候出台的,裡面有什麼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總則
第二章基專本養老保險
第三章屬基本醫療保險
第四章工傷保險
第五章失業保險
第六章生育保險
第七章社會保險費征繳
第八章社會保險基金
第九章社會保險經辦
第十章社會保險監督
第十一章法律責任

『拾』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是什麼時間頒布,什麼時間實施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是2010年10月28日頒布的,當日開始實施。

2010年10月28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通過,根據2018年12月29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的決定》修正。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起支架作用的重要法律,是一部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律。

它的頒布實施,是中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法制建設中的又一個里程碑,對於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更好地維護公民參加社會保險和享受社會保險待遇的合法權益,使公民共享發展成果,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0)中國出台社會保障法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部分條例:

第三條社會保險制度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方針,社會保險水平應當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

第四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用人單位和個人依法繳納社會保險費,有權查詢繳費記錄、個人權益記錄,要求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提供社會保險咨詢等相關服務。

個人依法享受社會保險待遇,有權監督本單位為其繳費情況。

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將社會保險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國家多渠道籌集社會保險資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社會保險事業給予必要的經費支持。

國家通過稅收優惠政策支持社會保險事業。

第六條國家對社會保險基金實行嚴格監管。

國務院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建立健全社會保險基金監督管理制度,保障社會保險基金安全、有效運行。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採取措施,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面參與社會保險基金的監督。

第七條國務院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負責全國的社會保險管理工作,國務院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有關的社會保險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的社會保險管理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有關的社會保險工作。

第八條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提供社會保險服務,負責社會保險登記、個人權益記錄、社會保險待遇支付等工作。

第九條工會依法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有權參與社會保險重大事項的研究,參加社會保險監督委員會,對與職工社會保險權益有關的事項進行監督。

熱點內容
浙江師范大學法律碩士 發布:2025-08-15 09:25:22 瀏覽:937
紹興法律咨詢電話 發布:2025-08-15 09:25:12 瀏覽:304
2015注冊會計師經濟法答案 發布:2025-08-15 09:25:12 瀏覽:98
一帶一路法治地圖 發布:2025-08-15 09:22:18 瀏覽:719
校園法治漫畫 發布:2025-08-15 09:19:55 瀏覽:478
李佳行政法課 發布:2025-08-15 09:08:27 瀏覽:324
用行政法分析案例做ppt 發布:2025-08-15 09:06:36 瀏覽:861
河北省司法廳冀東分局 發布:2025-08-15 08:44:03 瀏覽:35
體現民事訴訟法的案例 發布:2025-08-15 08:43:11 瀏覽:341
在職法律碩士騙子 發布:2025-08-15 08:41:46 瀏覽: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