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合同法解釋與物權法

合同法解釋與物權法

發布時間: 2025-09-11 06:34:27

『壹』 適用哪個法律合同法的效力是否大於最高院的司法解釋

司法解釋的效力等同於抄其所解釋的法律。比如合同法,合同法的司法解釋和合同法本身的條文效力是一樣的。很少會出現司法解釋的意思和其解釋的法律相互矛盾的情形。
但是,可能出現司法解釋和其他法律矛盾的情形。這種情況下就需要用其所解釋的法律的效力等級來對比。比如物權法的司法解釋和擔保法出現矛盾的,就應當用物權法和擔保法進行法律效力對比。由於物權法是新法,效力高於擔保法,因而物權法司法解釋的效力也是高於擔保法的。

『貳』 合同法四個司法解釋是哪四個呀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解釋一、二;第三是關於買賣合同的司法解釋;第四是關於融資租賃合同的司法解釋

『叄』 《合同法》好學還是《物權法》好學呢

現對來講,《合同法》還學一點,主要是《合同法》的內容相對來講比較直觀。而《物權法》有些概念比較抽象。但只要認真兩個都能學好。祝你好運!

『肆』 如何理解合同法第51條與物權法第106條之間的適用關系

閣下所提的問題說得細致了,完全可以做一篇很有水平的論文。
合同法第51條和物權法第106條在法律適用層面的關系,二者的關聯在於無權處分,合同法第51條規定的是無權處分場合合同效力問題,而物權法第106條規定的是無權處分場合物權變動的問題。盡管如此,二者也不是沒有關聯,其間的關聯發生在善意取得場合是否要求合同有效。對此學學者之間存在較大爭議。
王利明教授為代表的學者堅持認為善意取得場合應當具備合同有效這一要件,當時物權法草案(三審稿)第111條也曾經規定要求轉讓合同有效這一要件。
比如,物權法(草案)三審稿
第一百一十一條 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但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即時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
(一)在受讓時不知道或者不應當知道轉讓人無處分權;
(二)以合理的價格有償轉讓;
(三)轉讓的財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
(四)轉讓合同有效。
受讓人依照前款規定取得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賠償損失。
當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權的,參照前兩款規定。
後來將這一要件刪去了,其中的一個理由即是,這一規定和合同法第51條相矛盾,將會製造碰撞式法律漏洞。
所以從維護合同法第51條的出發點來看,刪去這一要件是正確的。但是從法律優劣、比較法視野來看,這一立法並非無可挑剔。而問題的根源均源自合同法第51條。
韓世遠教授、王軼為代表的學者即倡導,可以採取物權法第15條的做法,區分合同效力和物權變動,合同效力本身不受無權處分的影響,除非存在法定無效、可撤銷的情形。但是這樣的做法勢必造成合同法第51條成為具文。
綜上所述,在不修改合同法第51條的背景下並且不修改對合同法第51條的解釋(合同效力待定而非物權合同效力待定)的情況下,將轉讓合同有效剔除出第106條是符合法學方法論的。也就是說不要求轉讓合同有效,物權法第106條的善意是指「對出讓人沒有處分權不知情」,對於是否需要區分不動產和動產採納不同的善意標准(吸收德國法的做法,對動產還需附加無重大過失的主觀要件),學者之間存在爭議,從物權法第106條文義來看,確實很難得出這樣的結論,所以崔建遠教授認為,對於動產、不動產適用統一的善意標準是指「不知情且無重大過失」。但是程嘯、朱廣新等認為應當區分動產不動產分別採取善意取得和公信力制度。
代表性著述可參考崔建遠著:物權法(第二版);王利明、尹飛、程嘯著:中國物權法教程;王洪亮:登記公信力的相對化(載華東政法大學學報);程嘯:動產善意取得和不動產公信力制度。

熱點內容
新婚姻法二十四條的解釋 發布:2025-09-11 09:25:23 瀏覽:961
分析經濟法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11 09:14:55 瀏覽:996
婚姻法18條第三 發布:2025-09-11 09:06:39 瀏覽:559
羅文明律師 發布:2025-09-11 08:54:13 瀏覽:254
勞動法的責任包括 發布:2025-09-11 08:43:34 瀏覽:978
中國五大刑法 發布:2025-09-11 08:35:50 瀏覽:586
法庭狂對法官 發布:2025-09-11 08:35:41 瀏覽:343
法律顧問借鑒 發布:2025-09-11 08:35:34 瀏覽:386
2016司法所工作總結 發布:2025-09-11 08:21:31 瀏覽:580
建築類法律法規 發布:2025-09-11 08:19:57 瀏覽: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