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五大刑法
『壹』 為什麼古代刑法都是五刑 數字五的含義是什麼呀
中國古代的常用刑或正刑,在其成熟時期都是五種,通稱為「五刑」,其歷史發展分為奴隸制五刑與封建制五刑兩大階段。
五刑是五種刑罰的統稱,總的來說是舊五刑,新五刑。可分為奴隸制五刑和封建制五刑還有現在五刑。
奴隸制五刑是指墨、劓(音易)、刖(音月)、宮、大辟。封建制五刑指笞、杖、徒、流、死。奴隸制五刑在漢文帝之前通行,封建制五刑在隋唐之後通行。兩種五刑制只是對古代刑罰的一種概括,不能完全包括古代的刑罰制度。
以隋唐為代表的封建制五刑
(1)笞刑。以十為一等,分五等,即從十到五十下。
(2)杖刑。以十為一等,分五等,即從六十到一百下。
(3)徒刑。刑期分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五等。
(4)流刑。里程分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三等。
(5)死刑。分絞和斬二等。 現在五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
『貳』 中國十大酷刑都是什麼
中國十大酷刑是凌遲抄,梳洗,車裂,剝皮,烹殺,具五刑,刖刑,宮刑,腰斬,縊首。
1、剝皮:
腰斬之刑是中國古代很早時期就有的一種刑罰,興起於周朝,秦漢時期的時候,這個刑罰流行的十分的廣泛。
腰斬這種刑罰可以說是貫徹了,中國所有的封建王朝,直到清朝的時候,雍正當皇帝時期,他才把這種殘忍的刑罰給廢除。至此之後,腰斬之刑,就退出了歷史的舞台。
『叄』 中國八大罪刑哪幾種
法律分析:中國刑法八大重罪具體是指:1、故意殺人罪 2、故意傷害罪(必須達到重傷或者死亡) 3、強奸罪 4、搶劫罪 5、放火罪 6、販賣毒品罪 7、投放危險物質罪 8、爆炸罪。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
第十七條 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第二十條 對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的八大重罪是指: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必須達到重傷或者死亡)、強奸罪、搶劫罪、放火罪、販賣毒品罪、投放危險物質罪和爆炸罪。
『肆』 中國古代十大刑法
1、剝 皮
剝皮刑是將犯人的背部皮膚從脊椎處切開,然後慢慢將皮膚與肌肉分離,像蝴蝶展翅一樣展開。對於胖子來說,由於皮膚和脂肪之間有油份,分離更為困難。另外一種剝皮方法是將人埋入土中,只露出頭顱,用刀在頭頂割個十字,然後向裡面注入水銀。由於水銀密度大,會將肌肉和皮膚拉扯開。受刑者在土中痛苦掙扎,無法自拔,最終身體會從開口處滑出,只留下皮肉在土中。剝皮後的皮膚常被製成兩面鼓,掛在衙門口以警示後人。起初剝皮刑是在犯人死後執行,後來逐漸演變為活剝。
2、腰 斬
腰斬是將犯人從腰部切開,由於主要器官都在上半身,犯人不會立即死亡,而是會在一段時間後才斷氣。明成祖朱棣曾用此刑處決方孝孺,據說方孝孺在腰斬後還能用肘部支撐身體,用手蘸血連書「篡」字,共寫了十二個半才斷氣。
3、車 裂
車裂,又稱五馬分屍,是將犯人的頭和四肢套上繩索,由五匹快馬拉向五個方向,將犯人撕成六塊。商鞅就是受此刑而死的。車裂刑痛苦無比,受刑人在被撕開前可能已經失去知覺。
4、凌 遲
凌遲刑最早是將犯人殺死後再剁成肉醬,稱為「醢」,受過此刑的有子路和周文王的長子伯邑考。後來,凌遲刑發展成一種精細的刑罰,目的是讓犯人承受最大痛苦,因此要求犯人在被割下一千刀後才准斷氣。大太監劉瑾和明末抗清名將袁崇煥都曾受此刑。
5、縊 首
絞刑在中國稱為縊首,通常用弓弦縊殺。受刑人的脖子上套上弓弦,行刑人旋轉弓弦,使其越來越緊,直到受刑人斷氣。岳飛父子就是在風波亭被縊殺的。
6、烹 煮
烹煮刑即「請君入瓮」,是唐朝時期武則天當皇帝時的一種酷刑。將犯人放入大瓮中,然後在瓮下點燃柴火加熱。溫度逐漸升高,受刑人無法承受痛苦,最後被燒死在瓮中。武則天聽說了這個方法後,將發明者來俊臣處死。
7、宮 刑
宮刑是閹割刑罰,受刑人的生殖器被完全割除。受刑人通常會被捆綁,使血液不流通,生殖器自然壞死後被割除。之後,受刑人需要插入香灰止血,再插入鵝毛尿道中。如果鵝毛能取出,閹割就算成功。否則,受刑人可能會死於尿毒症。宮刑常被貴族用來替代死刑。
8、刖 刑
刖刑是類似截肢的酷刑,關於具體做法說法不一,有人認為是將膝蓋以下部位砍掉,有人認為是將膝蓋骨削掉。戰國時期孫臏受師兄陷害,受的就是刖刑。
9、活 埋
活埋是一種常見的戰爭手段,戰俘常被要求自己挖坑。有時會先殺死戰俘再將其推入坑中,但有時為了節省時間和子彈,直接將戰俘推入坑中活埋。活埋在古代中國也是一種酷刑,但未聽說有名人受過此刑。
10、梳 洗
梳洗刑是一種殘酷的刑罰,受刑人被脫光衣服,放在鐵床上,用滾燙的水澆在身上,然後用鐵刷子刷去皮膚。直到肉盡骨露,受刑人才會斷氣。梳洗刑的發明者是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