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勞動合同法收入認定

勞動合同法收入認定

發布時間: 2021-01-12 22:32:24

Ⅰ 勞動合同的勞動報酬項

在我國,勞動者是為用人單位提供勞動力的自然人。常常也被稱為職工、工人和雇員。勞動法律關系所涉及的勞動者,是指依據勞動法律和勞動合同規定,在用人單位從事體力或腦力勞動,並獲取勞動報酬的自然人。勞動報酬:用人單位應向勞動者支付勞動報酬,這是用人單位的主要義務;與之相對應的,獲得勞動報酬是勞動者的權利:勞動報酬,專指勞動法中所調整的勞動者基於勞動關系而取得的各種勞動收入,其主要支付的形式是工資.此外還有津貼、獎金等。在勞動合同中應明確工資的數額,支付方法,獎金、津貼的數額及獲得的條件等。若法律已有明文規定的,應遵從規定;若無規定的,用人單位及當事人可協商確定。

我國《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規定,勞動者享有以下下主要權利:(1)勞動報酬權;(2)勞動保護權;(3)休息權;(4)職業培訓權;(5)社會保險權和社會福利權;(6)勞動者參加和組織工會的權利;(7)法律規定的其他權利。

《勞動合同法》第82條規定: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1個月不滿1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每月支付2倍的工資。同時,《勞動合同法》還對用人單位在用工的同時沒有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勞動者的勞動報酬的支付標准約定不明確的情況作出了規定,即該法第11條規定:用人單位來在用工的同時訂立書面勞動合同,與勞動者約定的勞動報酬不明確的,新招用的勞動者的勞動報酬按照集體合同規定的標准執行;沒有集體合同或者集體合同未規定的,實行同工同酬。此外,作為一般訂立勞動合同應該採用書面形式的例外,《勞動合同法》對於非全日制用工,採取的是可以訂立口頭形式的勞動合同,其第69條規定:非全日制用工雙方當事人可以訂立口頭協議。這證明了書面形式的證據效力性質。沒有採用書面形式訂立勞動合同的,勞動合同成立並生效。

依照《勞動合同法》第38條的規定:用人單位有以下情形的,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①未按照勞動合同約定提供勞動保護或者勞動條件的:這主要是指勞動環境差、沒有必要的勞動保護措施,甚至有危及職工生命、健康等因素的存在等。②未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的:主要指用人單位不按勞動合同約定支付勞動報酬.包括延期支付、少付、不付勞動報酬等。③未依法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的。④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損害勞動者權益的。⑤因本法第26條第1款規定的情形導致勞動合同無效的。《勞動合同法》第26條第1款規定的情形有:A.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或者變更勞動合同的;B.用人單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責任、排除勞動者權利的;c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用人單位因存在上述情形導致勞動合同無效的,勞動者有權解除勞動合同。⑥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的其他情形。⑦用人單位以暴力、威脅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勞動者勞動的,或者用人單位違章指揮、強令冒險作業危及勞動者人身安全的,勞動者可以立即解除勞動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單位。以上七種情形,勞動者無需履行提前30日的告知義務即可解除勞動合同。

支付勞動報酬:《勞動合同法》第28條規定:勞動合同被確認無效t勞動者已付出勞動的,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勞動報酬。勞動報酬的數額,參照本單位相同或者相近崗位勞動者的勞動報酬確定。根據2001年4月16日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4條第1款規定.勞動合同被確認為無效後,用人單位對勞動者付出的勞動,一般可參照本單位同期、同工種、同崗位的工資標准支付勞動報酬。

勞動合同中的勞動報酬由哪些部分組成?

勞動部《關於(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53條規定:《勞動法》中的工資是指用人單位依據國家有關規定或勞動合同的約定,以貨幣形式直接支付給本單位勞動者的勞動報酬,一般包括計時工資、計件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延長工作時間的工資報酬以及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工資等。工資是勞動者勞動收入的主要組成部分。合同中的勞動報酬填寫數字是所有工資的總額不是某一項工資的數字。

勞動者的以下勞動收人不屬於勞動報酬范圍:

(1)保險福利費用:指各單位在工資總額以外實際支付給本單位全部職工個人的勞動保險和福利費用。包括:喪葬撫恤救濟費、生活困難補助費,各種非工資性補貼(如上下班交通費補貼、洗理衛生費、托兒補助費、計劃生育補貼、冬季取暖補貼、防暑降溫費等)以及實行公費醫療制度改革的單位直接支付給職工個人的醫葯費等:

(2)勞動保護方面的費用:指職工從單位得到的由勞動保護費開支的保健食品待遇、解毒劑、清涼飲料以及夏季冷飲費等;

(3)按規定未列入工資總額的各種勞動報酬:包括:創造發明獎、國家星火獎、自然科學獎、科學技術進步獎、合理化建議和技術改進獎,支付給運動員的名次獎、運動水平獎、破記錄獎和教練員的培訓成績獎,稿費、翻譯費、講課費、課題費,第二職業收入、兼職收入,以及各單位利用業余時間組織職工進行生產、咨詢服務、科研、設計和其他活動,從得到的收入中支付給職T的現金和實物,單位之間業務往來收取的回扣、好處費、手續費收人中給職工個人的提成等;

(4)實物折款:指職工個人從單位內外得到的,按規定未列人工資總額和保險福利費用的各種實物折款;勞動合同法簡明實用問答312問

(5)財產性收人:包括職工個人從銀行和企業獲得的存款利息、債券利息、股息和股金分紅等;

(6)轉移性收入:包括職工從職工以外其他階層人員巾得到的贈送收人、親友搭夥費、遺產收入以及從各種意外事故中得到的補償和由於各種災害從非營利機構得到的捐贈收人等;

(7)其他:指在上述各項以外職工得到的其他現金收入,包括實行租賃經營單位承租人的風險性補償收入,職工的誤餐補貼、出國置裝費以及職工從出差補助和調動工作的旅費和安家費中凈結余的現金等。

Ⅱ 勞務合同法規定繳稅的比例是多少 看清楚是勞務合同法 不是勞動合同法!

1、勞務報酬所得,適用比例稅率,稅率為百分之二十。對勞務報酬所得一次收入畸高的,可以實行加成徵收,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2、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財產租賃所得,每次收入不超過四千元的,減除費用八百元;四千元以上的,減除百分之二十的費用,其餘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勞務報酬稅率表 勞務報酬所得,適用比例稅率,稅率為20%。但對勞務報酬所得一次畸高的,實行加成徵收的辦法,勞務報酬所得實際上適用20%、30%、40%的三級超額累進稅率。

以上是勞務費稅率的問題,我想說的是,員工進入公司一般情況下不能建立勞務關系,除非是真正的勞務關系。真正的勞務關系只是以完成一定工作為前提,用人單位不得用公司的規章制度來約束員工,即沒有遲到、曠工、請假之說,干多少活拿多少錢。
很多單位為了規避社會保險公積金、經濟補償之類的東西(勞務關系不存在社保、公積金以及離職經濟補償),和員工建立了勞務關系,其實還是按照勞動關系在管理員工,這屬於變相的勞動關系,如果員工提出異議並拿出存在勞動關系的證據,國家會認定為勞動關系的。

勞動關系的建立不應該以學歷為前提,除非國家對該崗位有學歷要求。用人單位用的是人的能力,而不是學歷。沒有上過大學的人,只要是勞動關系,就該簽訂勞動合同,按照勞動關系處理雙方的關系。

所以,這樣的公司可以選擇不去。因為他一開始就這樣做,以後還能規范嗎?

Ⅲ 勞動合同法中經濟補償金低收入者平均工資為什麼會有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情

勞動合同法中經濟補償金低於收入平均的工資,這還要進行行補償

Ⅳ 勞動合同法中關於個人工資收入的計算方法

月實際工資=月工資÷21.75×實際出勤天數,工作日加班費的計算方式:
月工資÷21.75÷8×加班小時數×1.5倍;
雙休日加班費的計算方式:月工資÷21.75÷8×加班小時數×2倍;
法定節假日加班費的計算方式:月工資÷21.75÷8×加班小時數×3倍。
一、《勞動法》第四十四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應當按照下列標准支付高於勞動者正常工作時間工資的工資報酬:
(一)安排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的,支付不低於工資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資報酬;
(二)休息日安排勞動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補休的,支付不低於工資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資報酬
(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勞動者工作的,支付不低於工資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資報酬。
《關於職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時間和工資折算問題的通知》

二、日工資、小時工資的折算
按照《勞動法》第五十一條的規定,法定節假日用人單位應當依法支付工資,即折算日工資、小時工資時不剔除國家規定的11天法定節假日。據此,日工資、小時工資的折算為:
日 工 資:月工資收入÷月計薪天數
小時工資:月工資收入÷(月計薪天數×8小時)。
月計薪天數=(365天-104天)÷12月=21.75天

Ⅳ 按照勞動法,一個月的工資是怎麼算出來的

工資總額由下列六個部分組成:

(一)計時工資;

(二)計件工資;

(三)獎金;

(四)津貼和補貼;

(五)加班加點工資;

(六)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工資。

下列各項不列入工資總額的范圍:

(一)根據國務院發布的有關規定頒發的發明創造獎、自然科學獎、科學技術進步獎和支付的合理化建議和技術改進獎以及支付給運動員、教練員的獎金;

(二)有關勞動保險和職工福利方面的各項費用;

(三)有關離休、退休、退職人員待遇的各項支出;

(四)勞動保護的各項支出;

(五)稿費、講課費及其他專門工作報酬;

(六)出差伙食補助費、誤餐補助、調動工作的旅費和安家費;

(七)對自帶工具、牲畜來企業工作職工所支付的工具、牲畜等的補償費用;

(八)實行租賃經營單位的承租人的風險性補償收入;

(九)對購買本企業股票和債券的職工所支付的股息(包括股金分紅)和利息;

(十)勞動合同制職工解除勞動合同時由企業支付的醫療補助費、生活補助費等;

(十一)因錄用臨時工而在工資以外向提供勞動力單位支付的手續費或管理費;

(十二)支付給家庭工人的加工費和按加工訂貨辦法支付給承包單位的發包費用;

(十三)支付給參加企業勞動的在校學生的補貼;

(十四)計劃生育獨生子女補貼。

(5)勞動合同法收入認定擴展閱讀:

月計薪天數、日工資、小時工資的折算方法

按照《勞動法》第五十一條的規定,法定節假日用人單位應當依法支付工資,即折算日工資、小時工資時不剔除國家規定的11天法定節假日。據此,日工資、小時工資的折算為:

日工資:月工資收入÷月計薪天數

小時工資:月工資收入÷(月計薪天數×8小時)。

月計薪天數=(365天-104天)÷12月=21.75天

Ⅵ 勞動法里提到的 扣罰員工額度不得超過月薪的20%,月薪指什麼

1.月薪包含崗位工資、績效工資、職能工資以及獎金提成。

根據《對<工資支付暫行規定>》有關問題的補充規定》文件第3條規定,《工資支付暫行規定》 第15條中所稱「剋扣」系指用人單位無正當理由扣減勞動者應得工資(即在勞動者已提供正常勞動前提下用人單位按勞動合同規定的標准應當支付給勞動者的全部勞動報酬。

2.企業規章制度應遵循以下民主程序,進行公示。實務中,用人單位會採用告知確認書、規章制度培訓、員工手冊簽收、公告欄張貼等方式履行告知義務。

  •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4條規定,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應經民主程序制定並向勞動者公示。企業規章制度應遵循以下民主程序: (一)召開職工大會或者職工代表大會討論;(二)提出方案與意見,與工會或職工代表平等協商;(三)公示。公示程序是指用人單位需履行告知義務,保障員工對與其密切相關的規章制度的知情權。

  •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9條規定,用人單位根據《勞動法》第4條規定,通過民主程序制定的規章制度,不違反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及政策規定,並已向勞動者公示的,可以作為人民法院審理勞動爭議案件的依據。

(6)勞動合同法收入認定擴展閱讀:

《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第16條規定: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經濟損失的賠償,可從勞動者本人的工資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工資的20%。若扣除後的剩餘工資部分低於當地月最低工資標准,則按最低工資標准支付。

公司能扣款的前提是公司能夠舉證員工的行為造成了公司損失,且能夠提供損失計算的依據及經濟損失的數額。如果無法舉證,就算是客觀上存在損失也不能直接從員工工資中扣款,不然存在一定的風險。

參考資料:

汝州市人民政府-對《工資支付暫行規定》有關問題的補充規定

中國人社-勞動合同法

黑龍江龍江縣法院網-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解釋

中國人社-勞動法

杭州人社-工資支付暫行規定

Ⅶ 勞動合同關於工資填寫一欄中,把具體金額改成了不低於當地最低收入,這樣的改動,合同有效嗎

約定不抄明確,有效無效請找仲裁委
《勞動合同法》
第二十六條下列勞動合同無效或者部分無效:
(一)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或者變更勞動合同的;
(二)用人單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責任、排除勞動者權利的;
(三)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
對勞動合同的無效或者部分無效有爭議的,由勞動爭議仲裁機構或者人民法院確認。
----
無效的賠償是由你的證據確定的,你能證明你工資多少?
僅供參考請找當地律師

Ⅷ 公司不得收入任何求職者費用是勞動法第幾條

不是勞動法,而是《勞動合同法》第九條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不得扣押勞動者的居民身份證和其他證件,不得要求勞動者提供擔保或者以其他名義向勞動者收取財物。

Ⅸ 勞動合同法規定經濟補償金是怎麼算的!那裡邊說的工資是指!基本工資還是所有的貨幣收入!

按照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准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
而關於這個工資補償的標准,按照實施細則第二十七條規定: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的經濟補償的月工資按照勞動者應得工資計算,包括計時工資或者計件工資以及獎金、津貼和補貼等貨幣性收入。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12個月的平均工資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按照當地最低工資標准計算。勞動者工作不滿12個月的,按照實際工作的月數計算平均工資。
然而,因為這里的平均工資牽扯到一個問題:這十二個月到底怎麼計算?
舉個例子:例如某員工5月份入職,次年1月份離職,供職9個月,而另一個人同時入職,3月離職,做了11個月,但公司2月份發放年終獎1萬元,兩個職工月收入都是3000元,那麼,在計算補償時,如果按照實際月份計算,第一個1月份離職的應該是3000X9/9=3000,而第二個呢?如果按照全部收入計算,則是(3000X9+10000)/9超過4000元,這顯然對兩個員工並不公平,對用人單位也不公平。
因此,一般在具體實施的時候,勞動部門一般認定這個工資應當是有書面依據的穩定收入,包括:基本工資,基本獎金,津貼,補貼等寫入合同內的固定收入,而一般不計算特殊獎金(如工程提成等),年終獎等特殊性收入

熱點內容
依法治國政治論文 發布:2025-08-15 11:14:50 瀏覽:755
公司並購中涉及的法律問題 發布:2025-08-15 11:13:01 瀏覽:222
民法有哪些原則 發布:2025-08-15 11:07:47 瀏覽:748
殺豬擾民法律 發布:2025-08-15 10:52:08 瀏覽:894
華夏道儒法學 發布:2025-08-15 10:42:07 瀏覽:861
勞動法員工賠償 發布:2025-08-15 10:38:35 瀏覽:592
道德的缺點 發布:2025-08-15 10:29:59 瀏覽:425
伊春法院網 發布:2025-08-15 10:22:08 瀏覽:852
下列對勞動法上勞動就業的理解正確的是 發布:2025-08-15 10:20:51 瀏覽:131
交通法規2019交通事故 發布:2025-08-15 10:12:08 瀏覽: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