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法的兩種基本社會智能

法的兩種基本社會智能

發布時間: 2025-09-20 07:18:08

❶ 法律有那兩種基本社會職能

規范職能和調整職能。規范職能,規定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可為,哪些勿內為,法律是最低標準的道德規容範。調整職能,法律調整人們的行為,是對社會物質的分配,對社會權利的分配,對一定的行為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可以通過法律進行約束。比如說歷史上的納妾,按照現在的法律進行調整,一夫一妻,重婚違法,就是一種調整行為,還有計劃生育也是一種調整的職能。

❷ 簡述法的本質及其社會作用

法的本質包括:
1、法是上升為國家意志的統治階級共同意志的表現。
2、法所專反映的統治階級屬意志的內容最終是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
3、經濟以外的因素對法也有一定的影響。如政治,文化,宗教,道德,哲學,藝術等。

法的社會作用是指法律作為社會關系調整器對社會所產生的影響,是經過法的規范作用而產生的。法的社會作用圍繞兩種基本職能和三個領域展開,即階級統治的職能和社會公共職能,經濟、政治、思想文化三大領域。
(P.S.:注意區分法律的社會作用和規范作用。法的規范作用為指引、預測、評價、強制、教育五大作用。)

❸ 根據法的主體調整對象和淵源所作的分類是

國際法和國內法。

法律最初指國內法,只在一國主權范圍內適用。隨著國家間交流的頻繁,國際法也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重視。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下,國際法和國內法常常發生沖突,也隨著沖突逐漸彼此協調。

雖然所有的法律體系處理的議題通常都是很類似甚至是一樣的,不同的國家對於各種法律的分類和命名上通常都會不同。最一般的區分為與國家密切相關的「公法」(包括憲法、行政法刑法)和規范私人間權利義務關系的「私法」(包括合同、侵權行為和物權法)。

在大陸法系中,合同法和侵權行為法屬於債法的一部分,信託法則在法令制度或國際公約下運作的。國際法、憲法、行政法、刑法、合同法、侵權行為法、物權法與信託法被視為「傳統核心課題」,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可能更為重要的課題。



(3)法的兩種基本社會智能擴展閱讀

從總體上看,法的作用就是建立、維護和發展對統治階級有利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具體來說,法的作用體現在其政治職能和社會職能上。

法的政治職能為統治階級運用法開展階級斗爭,維護其政治、經濟統治的職能。主要表現在:體現國家政權的性質,確認統治階級的統治地位;鎮壓被統治階級的反抗,確保自己的統治地位;調整統治階級內部關系以及統治階級與其同盟者的關系,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維護自己的經濟基礎,維護自己階級統治的物質條件。

法的社會職能為統治階級從自己的根本利益出發而維護全體社會居民公共利益的職能。主要表現在:維護人類社會的基本生活條件;發展社會生產力;發展社會文化;規范某些技術指標。

法的政治職能為法的作用的核心,法的社會職能又是法的政治職能的基礎。因此法的兩種職能是統一的。

❹ 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義

法律是維護國家穩定、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的最強有力的武器,也是捍衛人民群眾權利和利益的工具,也是統治者統治被統治者的手段。法律是一系列的規則,通常需要經由一套制度來落實。

但在不同的地方,法律體系會以不同的方式來闡述人們的法律權利與義務。其中一種區分的方式便是分為歐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兩種。有些國家則會以他們的宗教法條為其法律的基礎。

拓展資料

司法法治社會處於核心地位的糾紛解決機制。從社會秩序維護的意義上說,司法的最基本功能是對社會糾紛進行裁決。但並不僅限於此。

司法在推動社會公平正義理念的確立,實現法律價值等方面的功能也不能忽視。換言之,增強司法的社會公信力,司法在發揮化解社會矛盾、解決糾紛作用的過程中,還要確立司法的社會價值引領功能。

因為隨著民眾法治意識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司法判決受到關注,法院的判決,不僅僅是對糾紛的解決與矛盾的化解有著約束力,而且也會在社會大眾對法律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對法律價值理念的認識上產生重要影響,並將其作為自己的行為指南。

新華網 司法的價值引領功能

❺ 法的職能

法律分析:法的最基本的兩種職能是階級統治職能和社會職能。

法是統治階級用以調整社會關系,確立和維護有利於統治階級利益的社會秩序的工具。法律的社會職能是引導各類社會活動有序進行、從而保障公民權利、政治權利和經濟文化權利。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一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破壞社會主義制度。

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

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

第三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機構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

國家行政機關、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

中央和地方的國家機構職權的劃分,遵循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地方的主動性、積極性的原則。

第十九條國家發展社會主義的教育事業,提高全國人民的科學文化水平。

國家舉辦各種學校,普及初等義務教育,發展中等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並且發展學前教育。

國家發展各種教育設施,掃除文盲,對工人、農民、國家工作人員和其他勞動者進行政治、文化、科學、技術、業務的教育,鼓勵自學成才。

國家鼓勵集體經濟組織、國家企業事業組織和其他社會力量依照法律規定舉辦各種教育事業。

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

第二十條國家發展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事業,普及科學和技術知識,獎勵科學研究成果和技術發明創造。

第二十一條國家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現代醫葯和我國傳統醫葯,鼓勵和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國家企業事業組織和街道組織舉辦各種醫療衛生設施,開展群眾性的衛生活動,保護人民健康。

國家發展體育事業,開展群眾性的體育活動,增強人民體質。

第二十二條國家發展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文學藝術事業、新聞廣播電視事業、出版發行事業、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和其他文化事業,開展群眾性的文化活動。

國家保護名勝古跡、珍貴文物和其他重要歷史文化遺產。

第二十三條國家培養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各種專業人才,擴大知識分子的隊伍,創造條件,充分發揮他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

第二十四條國家通過普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紀律和法制教育,通過在城鄉不同范圍的群眾中制定和執行各種守則、公約,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

國家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倡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公德,在人民中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國際主義、共產主義的教育,進行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教育,反對資本主義的、封建主義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

❻ 法律具有哪兩大作用從而體現了現代法治社會中一個什麼道理

可以分為規范作用與社會作用.這是根據法在社會生活中發揮作用的形式和內容,對法的作用的分類.從法是一種社會規范看,具有規范作用,規范作用是法作用於社會的特殊形式;從本質和目的看,法又具有社會作用,社會作用是法規制和調整社會關系的目的.這種對法的作用的劃分使法與其他社會現象相區別,突出了法律調整的特點;同時,又明確了各個時期法律目的的差異. 法的規范作用可以分為指引、評價、教育、預測和強制五種.法的這五種規范作用是法律必備的,任何社會的法律都具有.但是,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在不同的法律制度中,由於法律的性質和價值的不同,法的規范作用的實現程度是會有所不同的. 指引作用是指法對本人的行為具有引導作用.在這里,行為的主體是每個人自己.對人的行為的指引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個別性指引,即通過一個具體的指示形成對具體的人的具體情況的指引;一種是規范性指引,是通過一般的規則對同類的人或行為的指引.個別指引盡管是非常重要的,但就建立和維護穩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而言,規范性指引具有更大的意義.從立法技術上看,法律對人的行為的指引通常採用兩種方式:一種是確定的指引,即通過設置法律義務,要求人們作出或抑制一定行為,使社會成員明確自己必須從事或不得從事的行為界限.一種是不確定的指引,又稱選擇的指引,是指通過宣告法律權利,給人們一定的選擇范圍. 評價作用是指,法律作為一種行為標准,具有判斷、衡量他人行為合法與否的評判作用.這里,行為的對象是他人.在現代社會,法律已經成為評價人的行為的基本標准. 教育作用是指通過法的實施使法律對一般人的行為產生影響.這種作用又具體表現為示警作用和示範作用.法的教育作為對於提高公民法律意識,促使公民自覺遵守法律具有重要作用. 預測作用是指憑借法律的存在,可以預先估計到人們相互之間會如何行為.法的預測作用的對象是人們相互之間的行為,包括公民之間、社會組織之間、國家、企事業單位之間以及它們相互之間的行為的預測.社會是由人們的交往行為構成的,社會規范的存在就意味著行為預期的存在.而行為的預期是社會秩序的基礎,也是社會能夠存在下去的主要原因. 強製作用是指法可以通過制裁違法犯罪行為來強制人們遵守法律.這里,強製作用的對象是違反者的行為.制定法律的目的是讓人們遵守,是希望法律的規定能夠轉化為社會現實.在此,法律必須具有一定的權威性.離開了強制性,法律就失去了權威;而加強法律的強制性,則有助於提高法律的權威. 社會作用是從法的本質和目的這一角度出發確定法的作用,如果說法的規范作用取決於法的特徵,那麼,法的社會作用就是由法的內容、目的決定的.法的社會作用主要涉及了三個領域和兩個方向.三個領域即社會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思想文化生活領域;兩個方面即政治職能(通常說的階級統治的職能)和社會職能(執行社會公共事務的職能). 當然,盡管法在社會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法律不是萬能的,原因在於:(1)法律是以社會為基礎的,因此,法律不可能超出社會發展需要「創造」或改變社會;(2)法律是社會規范之一,必然受到其他社會規范以及社會條件和環境的制約;(3)法律規制和調整社會關系的范圍和深度是有限的,有些社會關系(如人們的情感關系,友誼關系)不適宜由法律來調整,法律就不應涉足其間;(4)法律自身條件的制約,如語言表達力的局限.在實踐活動中,法律必須結合自身特點發揮作用.

❼ 法的概念和特徵是什麼

1.法的概念:

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以權利義務為主要內容,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社會行為規范及其相應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法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規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

2.法的特徵:

法是調整人的行為的社會規范。

法是由國家制定、認可並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范。

法是規定權利和義務的社會規范。

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社會規范。

(7)法的兩種基本社會智能擴展閱讀:

法的作用:

從總體上看,法的作用就是建立、維護和發展對統治階級有利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具體來說,法的作用體現在其政治職能和社會職能上。

法的政治職能是指統治階級運用法開展階級斗爭,維護其政治、經濟統治的職能。主要表現在:①體現國家政權的性質,確認統治階級的統治地位;②鎮壓被統治階級的反抗,確保自己的統治地位;③調整統治階級內部關系以及統治階級與其同盟者的關系,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④維護自己的經濟基礎,維護自己階級統治的物質條件。

法的社會職能是指統治階級從自己的根本利益出發而維護全體社會居民公共利益的職能。主要表現在:①維護人類社會的基本生活條件;②發展社會生產力;③發展社會文化;④規范某些技術指標。

法的政治職能是法的作用的核心,法的社會職能又是法的政治職能的基礎。因此法的兩種職能是統一的。

資料來源:https://ke..com/item/%

❽ 法的規范作用與社會作用分析

法的規范作用與社會作用分析

法的作用泛指法對社會產生的影響,可劃分為法的規范作用和法的社會作用。下面是我為您搜集整理的法的規范作用與社會作用分析論文,歡迎閱讀借鑒。

摘要:

法的作用是法理學中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問題,為了加深對其理解,筆者在體系和框架上仍然繼續沿用了國內法理學教科書通用理論範式,把法的作用劃分為法的規范作用和法的社會作用。本文中,筆者採用比較的和枚舉的方法對法的作用的分類作了一番細致而艱辛的研究,以獨特的視角論證理論界的以下通說:法的規范作用包括指引、評價、教育、預測和強制五個方面的內容,法的社會作用則涉及社會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思想文化生活、思想文化生活這三個領域,以及政治職能(通常說的階級統治的職能)和社會職能(執行社會公共事務的職能)這兩個方向。

關鍵字:

法的規范作用;法的社會作用

法的作用泛指法對社會產生的影響。法的作用可劃分為法的規范作用和法的社會作用。這是根據法在社會生活中發揮作用的形式和內容對法的作用的分類。從法是一種社會規范看,法具有規范作用,規范作用是法作用於社會的特殊形式;從法的本質和目的看,法又具有社會作用,社會作用是法規制和調整社會關系的目的。這種對法的作用的劃分使法與其他社會現象相區別,突出了法律調整的特點;同時,又明確了各個時期法律目的的差異。

法的規范作用可以分為指引、評價、教育、預測和強制五種。法的這五種規范作用是法律必備的,任何社會的法律都具有。但是,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在不同的法律制度中,由於法律的性質和價值的不同,法的規范作用的實現程度是會有所不同的。

法的指引作用又稱為法的引導功能,是指法對本人的行為具有引導作用。在這里,行為的主體是每個人自己。例如:某林區村民於小林為蓋房欲去山上伐幾棵國有林木。父親對他說:未經許可去伐國有林木屬濫砍濫伐,是違反《森林法》的。於小林依從了父親的指引,在這里,於小林聽從父親勸導,知道自己即將從事的行為違法,而未去實施,說明法有指引作用。

對人的行為的指引有兩種形式:

一種是個別性指引,即通過一個具體的指示形成對具體的人的具體情況的指引。如人們根據交通地圖找路、引小孩過馬路;又如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行政命令;

另一種是規范性指引,是通過一般的規則對同類的人或行為的指引。如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法律調整。個別指引盡管是非常重要的,但就建立和維護穩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而言,規范性指引具有更大的意義。

根據相關法律規范的確定性程度(有的學者認為是從立法技術上分的),法的規范性指引作用還可以區分為確定的指引和不確定的指引。確定的指引,即通過設置法律義務,要求人們作出或抑制一定行為,使社會成員明確自己必須從事或不得從事的行為界限。不確定的指引,又稱選擇的指引,是指通過宣告法律權利,給人們一定的選擇范圍。所以,該規定為行為人提供了不確定的指引。

確定的指引與義務性規范(也稱義務性規則)相對應。例如《憲法》規定,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又如,小麗根據我國《刑法》第257條第1款的規定,對養父陳某以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的行為提起自訴;該刑法條款對小麗的起訴行為起到了一種確定性的指引作用(見《刑法》第257條第1款:「以暴力干涉他人婚姻自由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再如物權法》第一百一十六條規定:「天然孳息,由所有權人取得;既有所有權人又有用益物權人的,由用益物權人取得。當事人另有約定的,按照約定。法定孳息,當事人有約定的,按照約定取得;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按照交易習慣取得。」該規定對於具有物權孳息關系的當事人可以起到很明確的指引作用。

不確定的指引又稱選擇的指引,它與授權性規范(也稱權利性規則)相對應。為了加深大家對不確定的指引的理解,筆者在此處舉了7個實例:

(1)《繼承法》第16條2款規定:「公民可以立遺囑將個人財產指定由法定繼承人的一人或者數人繼承。」(即是說公民既可立遺囑,也可不立遺囑,可立遺囑指定法定繼承人一人,也可指定數人繼承個人財產,因此屬規范性指引中的有選擇的指引);

(2)合同法規定,當事人協商一致,可以變更合同(即是說:是否變更由當事人自行決定);

(3)刑法規定,故意殺人的,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此條文既是確定的指引[因為故意殺人行為設定了必然的法律制裁以禁止犯罪],又是不確定的指引[因其屬裁判規則,賦予法院一定的自由裁量權]);

(4)民法通則規定,公民對自己的發明或者其他科技成果,有權申請榮譽證書、獎金或者其他獎勵;

(5)憲法和選舉法規定,年滿18周歲的公民有選舉權(即是鼓勵年滿18周歲的公民積極參加選舉);

(6)《民法通則》第145條規定,「涉外合同的當事人可以選擇合同爭議所適用的法律,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涉外合同的當事人沒有選擇的,適用與合同有最密切聯系的國家的法律。」(即允許涉外合同的當事人,除法律另有規定的外,有權選擇處理合同爭議所適用的法律。)

(7)《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五條規定:「發生勞動爭議,當事人不願協商、協商不成或者達成和解協議後不履行的,可以向調解組織申請調解;不願調解、調解不成或者達成調解協議後不履行的,可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對仲裁裁決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規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從法的作用角度看,該規定為行為人提供了不確定的指引。

法的評價作用(裁判作用是其中一種)是指,法律作為一種行為標准,具有判斷、衡量他人行為合法與否的評判作用。這里,行為的對象是他人。在現代社會,法律已經成為評價人的行為的基本標准。為了加深大家對評價作用的理解,筆者在此處舉了4個實例:

1、20世紀90年代,傳銷活動在中國大陸流行時,法律法規對此沒有任何具體規定。當時,執法機關和司法機關對這類案件的處理往往依據《民法通則》第7條。該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破壞國民經濟計劃、擾亂社會經濟秩序。」(在這里,執法機關和司法機關依據民法通則所確定的這條法律原則的內容來處理有關傳銷的案件,正是一種用法律條文中有關法律原則來判斷傳銷活動的合法與否,是法律原則評價作用的體現。

裁判作用是指法可以作為判斷行為合法與否的裁判標准,實際上是法的評價作用的一種。執法機關和司法機關依據以上法律原則處理案件,正是根據該法律原則來裁判傳銷的合法性,體現了法律原則有裁判作用。)

2、某林區村民於小林為蓋房欲去山上伐幾棵國有林木。父親對他說:未經許可去伐國有林木屬濫砍濫伐,是違反《森林法》的。於小林依從了父親的指引,在這里,於小林的父親根據法的指引,對於小林的行為加以評價,認為兒子不經許可去國有林區伐木,會違反《森林法》而加以勸阻,小林聽從法的指引沒有實施法所不允許的濫砍濫伐行為,說明法有評價作用。

3、人們的很多行為並不由法律調整而由黨章或道德規范來調整。

4、對離婚案件,從法律上一般僅能判斷是否應准予離婚,但對離婚原因可能需要根據道德規范來加以評價。

法的教育作用是指通過法的實施使法律對一般人的行為產生影響。這種作用又具體表現為示警作用(反面教育)和示範作用(正面教育)。中國歷史上的法家商鞅是很會發揮法的這兩種教育作用的。他以三丈之木置於國都南門,募民有能徙木於北門者賞十金,但無人響應。他又將賞金增至五十金,有一人應募,即獲得五十金,以此來取信於民。這實際上就是一個很好的示範作用的實例。秦國太子犯法,商鞅刑其師傅公子虔、公孫賈。這也是示警作用的典型寫照。法的教育作用對於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促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具有重要意義。

法的預測作用是指憑借法律的存在,可以預先估計到人們相互之間會如何行為。法的預測作用的對象是人們相互之間的行為,包括公民之間、社會組織之間、國家、企事業單位之間以及它們相互之間的行為的預測。社會是由人們的交往行為構成的,社會規范的存在就意味著行為預期的存在。而行為的預期是社會秩序的基礎,也是社會能夠存在下去的主要原因。為了加深大家對預測作用的理解,筆者在此處舉了14個實例:

1、20世紀90年代,傳銷活動在中國大陸流行時,法律法規對此沒有任何具體規定。當時,執法機關和司法機關對這類案件的處理往往依據《民法通則》第7條。該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破壞國民經濟計劃、擾亂社會經濟秩序。」(根據這個法律原則,人們可以認識到傳銷作為一個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在傳銷過程中,不能作出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破壞國民經濟計劃、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的行為,否則就會觸犯法律,體現了法律原則的預測作用。)

2、一般的人都會認為,雖然道路上車輛很多,但自己在道路上行走時,只要遵守交通法規,還是相當安全。(即人們相信,在通常情況下,駕駛車輛的人會遵守交通法規,他們不會危害自己的安全;如果他們違反交通法規,交警將對他們採取相應措施)。

3、合同法使訂立合同的雙方當事人在各自履行合同義務的同時,可以合理地指望,也即預測到,在一般情況下,對方將履行合同規定的義務,合同管理機關和人民法院將保證合同具有約束力。(通過合同法和所訂立的合同,雙方就可以相互預測對方的行為以及有關機關對這種行為的反應,這是法律的預測作用在經濟領域中的體現。)

4、一個打算從事工商業經營的人,根據法律考慮主管部門是否能對自己的申請核准登記並發給營業執照。

5、一個訴訟當事人,根據法律考慮其他訴訟當事人、正人會有什麼行為,也根據法律考慮法院對自己的案件會作出什麼判決。

6、由於《合同法》的存在,經濟活動的主體可以預見到什麼樣的合同是有效或無效,違反合同將會遇到什麼樣的法律後果。

❾ 法的社會作用的內容

維護階級統治(整體長遠利益):
1.用法律確認和維護經濟基礎;維護政治統治;維護有內利於統治階級的思容想道德、意識形態。
2.保留緩解階級矛盾的對被統治階級的有利條款。
執行社會公共事務:維護熱淚社會的基本生活條件;
維護生產和交換條件
兩種作用存在明顯的區別。執行社會公共事務的法主要體現法的社會性,但在本質上與法在維護階級統治方面的作用並不矛盾。恩格斯:「政治到處都是以執行某種社會職能為基礎,而且政治統治只有在他執行了他的這種社會職能時才能持續下去

熱點內容
社會與法2018年1月6 發布:2025-09-20 10:42:54 瀏覽:520
林州市司法局 發布:2025-09-20 10:38:17 瀏覽:907
交通運輸局道德講堂 發布:2025-09-20 09:58:52 瀏覽:238
海南法律顧問招投標2020 發布:2025-09-20 09:29:34 瀏覽:442
北景法院 發布:2025-09-20 09:29:34 瀏覽:709
有合同沒發票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9-20 09:03:54 瀏覽:414
醫生收取回扣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20 08:41:44 瀏覽:624
2018勞動法女性退休年齡 發布:2025-09-20 08:41:05 瀏覽:96
日本勞動法關於工資 發布:2025-09-20 08:38:21 瀏覽:273
新聞道德與法規教學大綱 發布:2025-09-20 08:37:46 瀏覽: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