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濟法何時興起
❶ 簡述國際經濟法的產生和發展的歷史背景和現實動因
從宏觀上分抄析,迄今為止國際經濟襲法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萌芽、發展、轉折更新三大階段。
歷史背景:際經濟秩序建立和變遷,取決於國際各類成員間的經濟、政治和軍事力量的實力對比。各國統治階級為了自身的利益,建立於有利於自己的秩序,使這種秩序成為具有約束力、強制力的法律規范。秩序是內容,法律是形式;秩序是目的,法律是手段。
現實動因:國家,法人,個人相互間在長期的國際經濟交往與合作中,經過反復的斗爭和妥協,逐漸形成了各個歷史時期的國際經濟秩序。與此同時,各國統治階級在相互妥協,斗爭與合作的基礎上也逐步形成維護這種秩序的,具有一定約束力和強制力的國際經濟行為規范,即國際經濟法。
❷ 國際經濟法概述
一、概述
(一)國際經濟法的含義、范圍及淵源
國際經濟法包括同際貨物買賣法、國際技術轉讓法、國際服務貿易法、國際直接投資法、國際金融法和圍際稅法。
從目前的國際實踐來看,調整國際經濟關系的法律制度則可表現為(或產自)國際條約、國際慣例和國內立法等。
(二)國際經濟法律關系主體
(1)自然人。
(2)法人。
(3)國家。
(4)國際經濟組織。
(三)國際經濟法律行為
1.國際經濟法律行為的特徵
第一,國際經濟法律行為是國際經濟法主體的行為。
第二,國際經濟法律行為是國際經濟法所調整的行為。
第三,國際經濟法律行為是可以產生國際經濟法律後果的行為。
2.國際經濟法律行為的分類
(1)合法行為與非法行為。
(2)單方行為和雙方(多方)行為。
(3)積極行為與消極行為。
二、《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
(一)《公約》的適用范圍
1.《公約》適用的當事人的范圍
本公約適用於營業地在不同國家的當事人訂立的貨物銷售合同:①如果這些國家是締約國;或②如果國際私法規則導致適用某一締約國的法律。
2.《公約》適用的交易范圍
公約只適用於國際貨物銷售合同。但並非所有的國際貨物銷售合同都適用公約。下列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則不適用公約:①購買供私人、家人或家庭使用的貨物銷售;②以拍賣的方式進行的銷售;③依法律執行令狀或其他令狀的銷售;④公債、股票、投資證券、流通票據或貨幣的銷售;⑤船舶、船隻、氣墊船或飛機的銷售;⑥電力的銷售。
3.《公約》適用的權利義務范圍
公約只適用於銷售合同的訂立以及賣方與買方因此種合同而產生的權利和義務。
4.《公約》適用的任意性
(1)當事人可以通過選擇其他法律而排除公約的適用。
(2)當事人可以在買賣合同中約定部分地適用公約或對公約的內容進行改變。
5.我國對《公約》做出的保留
(1)關於書面形式的保留。我國在核准公約時對此進行了保留,即認為國際貨物買賣合同應採用書面的形式,公約有關口頭或書面以外的合同也有效的規定對中國不適用。
(2)擴大適用范圍的保留。中國主張,只有在合同當事人營業地所在國為不同國家,且這些國家均為公約締約國時,當事人之間訂立的國際貨物銷售合同才適用該公約。
(二)《公約》的解釋
在解釋公約時,應考慮到公約的國際性質和促進其適用的統一以及在國際貿易上遵守誠信的需要。凡公約未明確解決的屬於公約范圍的問題,應按照公約所依據的一般原則來解決,在沒有一般原則的情況下,則應按照國際私法規定適用的法律來解決。
(三)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的訂立
國際貨物買賣合同是通過一方提出要約,另一方對要約表示承諾後成立的。
1.要約
要約是一方當事人以訂立合同為目的向對方所作的意思表示。
要約的撤回,是指要約人在發出要約之後,在其尚未到達受要約人之前,即在要約尚未生效之前,取消該項要約,使其失去作用。
要約的撤銷,是指要約人在要約送達受要約人後取消要約的行為。
受要約人對要約的內容進行實質性的改變.即構成反要約,也稱為還盤。
2.承諾
承諾有效的條件:
第一,承諾須由受要約人做出。
第二,承諾需向要約人做出。
第三,承諾須在要約規定的有效期間做出。
第四,承諾須與要約的內容一致。
承諾可以撤回,只要撤回的'通知在承諾生效之前或與其同時送達要約人。
(四)賣方和買方的義務
1.賣方的義務
(1)交付貨物義務;交付貨物既是賣方的主要義務,也是其收取貨款權利的前提條件。
(2)質量擔保義務;質量擔保義務是指賣方必須保證其交付的貨物與合同的規定相符。
(3)權利擔保義務
2.買方的義務
(1)支付貨款。
(2)接收貨物。
(五)違約救濟方法
1.賣方違約的救濟方法
(1)要求實際履行。
(2)交付替代物。
(3)修理。
(4)減價。
(5)宣告合同無效。
2.買方違約的救濟方法
(1)賣方要求買方履行義務。
(2)宣告合同無效。
(3)賣方自己訂明貨物的規格。
3.適用於買賣雙方的一般規定
(1)中止履行義務。
(2)損害賠償。
(3)支付利息。
(4)免責。
(5)宣告合同無效的效果。
(6)保全貨物。
(六)風險轉移
1.風險轉移的時間
如果買賣合同涉及貨物的運輸,自賣方將貨物交付給第一承運人時起,或自賣方在合同約定的特定地點將貨物交付給承運人時起,風險就轉移到買方承擔。如果賣方有義務在某一特定地點把貨物交付給承運人,在貨物於該地點交付給承運人以前,風險不移轉到買方承擔。賣方有權保留控制貨物處置權的單據,並不影響風險的轉移。
對於在運輸途中銷售的貨物。從訂立合同時起,風險就移轉到買方承擔。但是,如果情況表明有此需要,從貨物交付給簽發載有運輸合同單據的承運人時起,風險就由買方承擔。
在其他情況下,從買方在交貨時間內接收貨物時起,或從買方未接收貨物而交貨時間屆滿時起,風險就轉移到買方承擔。
2.風險轉移的法律後果
貨物在風險移轉到買方承擔後遺失或損壞,買方支付價款的義務並不因此解除,除非這種遺失或損壞是由於賣方的作為或不作為所造成。
如果賣方違約構成根本違反合同,不影響貨物風險按公約的規定轉移給買方,也不損害買方對賣方根本違反合同而可以採取的各種救濟方法。
❸ 國際經濟法名詞解釋
國際經濟法是指調整國家之間;國際組織之間;國家與國際組織之間;國家與他國私人之間;國際組織與私人之間以及不同國籍私人之間,相互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國際經濟法:
它是隨著各國之間貿易和經濟往來日益增長以及國家對貿易和經濟活動的干預日益加強而形成和發展的。早在中世紀末期,歐洲主要商業城市就有一些關於國際商業交易的規則。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有關國際經濟關系的法律規則和制度大量出現,並具有了國家之間條約的形式。作為一門學科,國際經濟法學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逐漸發展起來。《國際經濟法》系統深入地闡述了國際經濟法的核心問題。
❹ 國際經濟法的淵源
關於國際經濟法的淵源介紹如下:
1、國際法方面的淵源
①國際經濟條約。國際經濟條約是國家、國際組織間所締結的確定其相互經濟關系中權利和義務的國際書面協議,對締約國有拘束力,因而是國際經濟法的重要淵源。除國際多邊經濟條約外,還有大量的雙邊國際經濟條約,如自由貿易協定、相互保護與促進投資協定、避免雙重征稅和防止偷漏稅協定等。
③聯大規范性決議。按照《聯合國憲章》的規定,聯大的職權是討論和建議,因此聯大決議一般屬於建議性質,不具有法律拘束力。但是,隨則旁著國際實踐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學者傾向於肯定某些聯大決議的法律意義。
2、國內法方面的淵源
國家為調整涉外經濟關系而制定的國內立法,是國際經信盯拿濟法的國內法淵源,這些國內立法包括涉外經濟法以及與調整涉外經濟有關的民商法規范等。
❺ 國際經濟法產生和發展
國際經濟法,作為調整國際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其產生和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從最初的國際經濟關系萌芽,到後來的逐步發展,直至進入轉折更新階段,國際經濟法的內容與形式不斷演變,適應著全球化的經濟需求。
萌芽階段的國際經濟法,起源於公元前數世紀到公元16世紀。這一時期,地中海沿岸的國際商務活動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習慣和制度,為後來的國際經濟法奠定了基礎。其中,「羅得法」作為古代地中海沿岸國際貿易中心的商務習慣的匯輯,對後世影響深遠。羅馬法中的「萬民法」調整了羅馬公民與非羅馬公民之間的貿易關系,其規定影響廣泛,對西歐大陸乃至世界許多地區產生了深遠影響。中世紀的國際性商事法典,如《康索拉多生活費商法典》,則進一步細化了商業規則,成為處理同類案件的依據。而「漢薩聯盟式」的商務規約,旨在保護貿易利益和共同對抗外部威脅,對後世國際商務規則產生了重要影響。
發展階段的國際經濟法,伴隨著17世紀以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各種國際條約、國際習慣和國內立法應運而生,內容日益完備。雙邊國際商務條約和近現代國際習慣是這一階段的代表,體現了國際關系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多邊國際商務專題公約和多邊國際專項商品協定的出現,標志著國際經濟法向更系統、更專業的方向發展,旨在解決特定領域的經濟問題。近現代國際商務慣例的編纂和更新,以及各國商事立法的逐步完備,更是推動了國際經濟法的現代化。
轉折更新階段的國際經濟法,自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國際社會面臨重大變化,第三世界國家在國際政治和經濟舞台上嶄露頭角。這一階段,布雷頓森林體制和關貿總協定發揮了重要作用,標志著國際經濟關系進入了一個以多邊國際商務條約調整重大問題的新階段。然而,盡管這一時期國際經濟法取得了一些成就,它本質上仍延續著舊時代國際經濟秩序,需要進一步的變革。
在這一過程中,國際社會為改造國際經濟舊秩序和建立新秩序而展開了一系列斗爭,如萬隆會議、《關於自然資源永久主權的宣言》、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宣言》等,為國際經濟法的革新提供了理論和實踐的基礎。區域性或專業性國際經濟公約的出現,以及國際商務慣例的不斷發展,為解決國際經濟問題提供了新的途徑和解決方案。
綜上所述,國際經濟法的產生和發展,不僅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國際經濟關系的復雜性,也展示了法律在促進國際經濟合作、維護國際經濟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國際經濟法將面臨更多挑戰,需要不斷適應和創新,以促進全球公平、可持續的經濟發展。
(5)國際經濟法何時興起擴展閱讀
國際經濟法是指調整國家之間;國際組織之間;國家與國際組織之間;國家與他國私人之間;國際組織與私人之間以及不同國籍私人之間,相互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是隨著各國之間貿易和經濟往來日益增長以及國家對貿易和經濟活動的干預日益加強而形成和發展的。早在中世紀末期,歐洲主要商業城市就有一些關於國際商業交易的規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有關國際經濟關系的法律規則和制度大量出現 ,並具有了國家之間條約的形式。作為一門學科,國際經濟法學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逐漸發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