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經濟法反壟斷案件

經濟法反壟斷案件

發布時間: 2025-09-26 05:31:57

A. 用政治經濟學原理分析可口可樂收購匯源案

首先,可口可樂收購匯源本身是一種經營者集中行為。所謂經營者集中是指經營者之間通過合同、買賣股權或資產等方式,增強市場競爭力的活動。我國《反壟斷法》規定的經營者集中形式有三種:(1)經營者合並;(2)經營者通過取得股權或資產的方式取得對其他經營者的控制權;(3)經營者通過合同等方式取得對其他經營者的控制權或者能夠對其他經營者施加決定性影響。在可口可樂收購匯源案中,可口可樂公司就是通過購買匯源100%的股份並購匯源,並購就是典型的經營者集中。

其次,可口可樂並購匯源是否會限制甚至排除競爭構成壟斷。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營者集中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經濟現象和提高市場競爭能力的重要方法,因而,經營者集中並不是當然限制和排除競爭的;只有對競爭可能產生損害的經營者集中才會受到《反壟斷法》的規范。如何確定「對競爭可能產生損害」的標准,有效規制企業合並,各國的普遍做法是在立法上設立嚴格的審查制度,建立企業合並申報制度部與核准制度,即達到一定規模的企業合並須有特定義務人向反壟斷執法機關提出申請,只有許可的合並才被批准。我國《反壟斷法》第21條規定:「經營者集中達到國務院規定的申報標準的,經營者應當事先向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申報,未申報的不得實施集中。」審查經營者集中,應當考慮以下因素:(1)參與經營的集中者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及其對市場的控制力;(2)相關市場的集中度;(3)經營集中對市場進入、技術進步地影響;(4)經營集中對消費者和其他有關經營者的影響;(5)經營集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影響;(6)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認為應當考慮的影響市場競爭的其他因素。

在本案中,有關數據顯示,2007匯源的市場份額是16.27%,可口可樂果汁市場份額有9.8%。以此數據計算,可口可樂並購匯源後,其果汁市場份額應該是26.07%,不到整個市場份額的三成。但就像不能因為份額高就斷定構成壟斷,市場份額低也不能必然否定涉嫌壟斷。市場份額只是一個量的標准,是否會限制或者排除市場競爭才是質的標准。反壟斷法第3條明確規定:「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經營者集中」也構成壟斷行為。因此,就算可口可樂收購匯源後市場份額只有26.07%,但是如果收購後的實際效果會限制甚至排除競爭,這也構成壟斷。我認為,可口可樂並購匯源足以產生限制和消除競爭的效果。如果收購成功,可口可樂公司可能利用其在碳酸軟飲料市場的支配地位,集中限制果汁飲料市場競爭,導致消費者被迫接受更高價格、更少種類的產品;將會擠壓國內中小型果汁企業生存空間,抑制國內企業在市場參與競爭和自主創新的能力,給中國果汁飲料市場競爭格局造成不良影響。

最後,商務部依法作出禁止可口可樂收購會匯源的決定體現了我國經濟法所追求的價值目標、符合我國《反壟斷法》的立法精神和理念。經濟法從保護社會整體經濟利益出發來實現社會經濟協調發展。反壟斷法不具體保護哪一個人的利益,既不保護可口可樂的利益,也不保護匯源的利益,它保護消費者的利益、其他經營者的利益,保護整個民族產業的利益,從而達到保護社會整體經濟利益的要求。反壟斷法屬於經濟法范疇,經濟法的立法原則是維護國家和公共利益,雖然之前可口可樂和匯源已達成收購協議,但國家出於公共利益的考慮,作出禁止的決定符合立法精神。可口可樂收購匯源不符合中國的公共利益。品牌是國家經濟非常重要的象徵,任何發達國家必須有一個成熟的品牌,中國的牌子一成長起來就被收購,收購後被淡化甚至被踢出市場,比如活力28、小護士,這是外國大公司打壓中國產業非常重要的手段。如此,中國將永遠沒有名牌,就不能真正進入經濟強國。我國《反壟斷法》的立法宗旨是預防和制止壟斷行為,保護市場公平競爭,提高經濟運行效率,保護消費者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禁止可口可樂收購會匯源對於匯源的一些競爭對手、一些中小企業來說可能還能夠得到一個生存發展的機會,當然反壟斷法它不是專門保護那些中小企業,但是反壟斷法保護的是市場競爭。所以這個決定是有利於維護市場競爭的一個格局。相關企業會更加關注他們產品的質量價格,進而能夠進一步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商務部對可口可樂並購匯源的審查裁決借鑒了美國新產業政策理論,即反壟斷審查時,不僅僅看重市場的份額,還應當看是否會提高其他企業准入的門檻,影響良性競爭,這是對反壟斷法理論全面和科學的解釋,也豐富了反壟斷法理論。此次裁決將大幅提升公眾對我國反壟斷法執行的信心和認識,也將有利於推動各部門出台反壟斷法的規章和指南,有利於我國反壟斷法體系的進一步完善

B. 經濟法案例分析 強生上海,強生中國的行為是否構成轉售價格維持,為什麼

今天上午9時30分,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第12法庭內正在進行北京銳邦涌和科貿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銳邦公司)與強生(上海)醫療器材有限公司、強生(中國)醫療器材有限公司(兩家公司以下簡稱為強生公司)縱向壟斷協議糾紛案的終審宣判。上海高院撤銷了原審判決,二審判決被上訴人強生公司應在判決生效之日起10日內賠償上訴人銳邦公司經濟損失人民幣53萬元,駁回銳邦公司的其餘訴訟請求。
宣判結束後,銳邦公司委託代理人當即表示「這個終審判決體現了司法解釋里的合理分析原則,法院很專業」。宣判結束後,10時15分,上海高院舉行媒體見面會,向數十家媒體介紹了該案的基本情況並回答了有關媒體的提問。
至此,這起受到國內外學界、業界高度關注的壟斷案在歷經兩級法院長達3年時間的審理之後,終於塵埃落定。在反壟斷法實施5周年之際,此案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起原告勝訴的生效判決,這也預示著今後壟斷糾紛中處於相對弱勢的原告方,只要舉證充分,就能依法受到法律的保護。
銳邦公司與強生公司的這場壟斷訴訟起源於2008年的一次強生醫用縫線銷售招投標。銳邦公司是強生公司醫用縫線、吻合器等醫療器械產品的經銷商,雙方有著長達15年的經銷合作關系,經銷合同每年一簽。2008年1月,強生公司與銳邦公司簽訂《2008年經銷合同》(以下簡稱經銷合同)及附件,約定銳邦公司在強生公司指定的相關區域銷售愛惜康縫線部門的產品,在此期間,銳邦公司不得以低於強生公司規定的價格銷售產品。
當年3月,銳邦公司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舉行的強生醫用縫線銷售招標中以最低報價中標。4月,強生公司人員對銳邦公司的低價競標行為提出警告。
7月,強生公司以銳邦公司私自降價為由取消其在阜外醫院、整形醫院的經銷權。8月15日起,強生公司不再接受銳邦公司醫用縫線產品訂單。9月,強生公司完全停止了縫線產品、吻合器產品的供貨。2009年,強生公司不再與銳邦公司續簽經銷合同。2009年以後強生公司修改經銷協議,放棄了一直以來的最低轉售價格限制。在銳邦公司與強生公司合作的15年間,涉案的醫用縫線產品價格基本不變。
2010年8月11日,銳邦公司訴至法院,要求強生公司賠償因執行該壟斷協議對銳邦公司低價競標行為進行處罰而給其造成的經濟損失1400餘萬元。2012年5月18日,一審法院作出判決,認為銳邦公司舉證不足,不能證明此案所涉限制最低轉售價格協議造成了排除、限制市場競爭的危害,不能認定其構成反壟斷法所規定的壟斷協議,故判決駁回其訴請。
銳邦公司不服,提起上訴,上海高院先後三次開庭審理,銳邦公司和強生公司在法庭上展開了新一輪的唇槍舌劍,並分別委託了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龔炯、上海財經大學教授譚國富兩位國內知名經濟學家向法庭提供專家意見。這場訴訟受到國內外業內人士的高度關注,被稱作「中國首例縱向壟斷案」。
今天宣判後,正在參加「第二屆中國競爭政策論壇」的國內知名反壟斷法專家、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專家咨詢組副組長、對外經貿大學競爭法中心主任黃勇教授在獲悉此案判決內容後表示:「這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判決,44000餘字的判決書,過半篇幅的精闢說理論證,表明了繼美國、歐盟之後,中國法院在審理反壟斷法案件方面不僅具備了足夠的專業能力,而且已經發展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審判理念。

C. 法治課|京東訴天貓索賠10億,「二選一」之爭將走向何方

「雙11」臨近,電商平台「二選一」之爭又起。

京東起訴天貓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案中的管轄權異議問題近日有了結果,最高法二審駁回了天貓「案件應由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審理」的主張,認定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對此案有管轄權。

據這份10月9日在中國裁判文書網公布的裁定書,京東起訴認為天貓通過簽訂「獨家合作」等方式,要求在天貓開設店鋪的眾多品牌只能在天貓開店,而不得在京東參加促銷活動和開店,這種「二選一」行為,侵犯了京東的合法權益,請求法院判賠京東10億元。

管轄權裁定一出,意味著「東貓案」或將進入實體審判。

近年來電商平台的崛起與衰落此起彼伏,時常將矛頭指向電商巨頭阿里的「二選一」之爭,隨著新晉電商平台迅速崛起,而愈發激烈。

近日,阿里、京東、拼多多三方高層先後為「二選一」發聲,阿里方面認為,這是正常合法的市場競爭行為;拼多多認為,這是不對等的商業契約;京東認為,這是被法律明確禁止的違法行為。

多名權威專家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東貓案」必須審視三個最為關鍵問題:電商平台的相關市場如何確定;天貓是否具有市場支配地位;「二選一」是否構成對市場支配地位的濫用。

2014年的「3Q大戰」案,是另一起標志性的互聯網壟斷糾紛案,最高法歸納該案作為指導案例的首個裁判要旨。該案中,在「市場支配地位」的認定上,司法裁判在某種程度上曾顛覆過人們的日常認知——判決認定QQ在即時通信軟體領域並不具市場壟斷地位。

「3Q大戰」案的判例對於「東貓案」有何借鑒意義?應如何理解《反壟斷法》中的「市場支配地位」?

訴爭焦點:天貓是否具有壟斷地位

最高法裁定書顯示,原告為北京京東世紀貿易有限公司和北京京東叄佰陸拾度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被告為浙江天貓網路有限公司、浙江天貓技術有限公司、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有限公司。

京東訴稱,2013年以來,三被告不斷以「簽訂獨家協議」「獨家合作」等方式,要求在天貓商城開設店鋪的服飾、家居等眾多品牌商家不得在兩原告運營的京東商城參加618、雙11等促銷活動、不得在京東商城開設店鋪進行經營,甚至只能在天貓商城一個平台開設店鋪進行經營,京東將其概括為「二選一」。

為此,京東請求法院的判令:1、確認三被告在本案所確定的相關市場具有市場支配地位;2.判令三被告停止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包括停止限定商家只能與被告進行交易、停止限定商家不得與兩原告進行交易等行為;3.判令三被告向兩原告連帶賠償因其實施的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給兩原告造成的經濟損失人民幣10億元,以及賠禮道歉及支付維權開支。

北京中聞律師事務所合夥人、互聯網法律業務部主任李亞介紹,「二選一」現象在電商圈早已不是個例,但是真正到最高法院審理的,這是電商圈第一例,早在2014年,最高法就曾實體審判過另一起互聯網壟斷糾紛案。中國法院網發文評論該案為「真正懂得互聯網的判決」,「中國最高審判機關在判決中闡述的法律適用標准為世界范圍內的互聯網反壟斷的裁判樹立了一個標桿,將在國際上產生重要影響」。

澎湃新聞梳理3Q案的判決書發現,此次「東貓案」中京東的訴請與當年3Q案中奇虎的訴請大體一致,細微的差別是,當年奇虎直接訴請判令騰訊「停止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而此次京東的首要訴請,則是先訴請「確認天貓在本案所確定的相關市場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然後才是「停止濫用市場支配地位」。

據媒體報道,奇虎當年起訴稱騰訊公司和騰訊計算機公司的市場份額達76.2%,QQ軟體的滲透率高達97%,由此推定騰訊具有市場支配地位。同時,騰訊實施「禁止其用戶使用360軟體,否則停止QQ軟體服務360軟體」的「二選一」行為,因其明知自身的市場支配力很強,其相信絕大多數用戶會選擇騰訊QQ而放棄奇虎公司的軟體,騰訊顯然構成濫用市場支配地位。

然而,廣東高院一審以騰訊在相關市場不具有壟斷地位為由,駁回奇虎的全部訴請。最高法在二審判決中,利用經濟分析方法重新界定了該案的相關市場范圍,同樣認為騰訊不是壟斷者,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回到「二選一」案,天貓是否被認定為具有壟斷地位,成為了案件關鍵。

中央 財經 大學教授、創新產業競爭政策與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吳韜介紹,「指導性案例是解釋法律的一種特定形式;根據最高法院的相關規定,法院在審理類似案件時應當參照。從這個意義上講,最高法院關於3Q案中明確的互聯網領域反壟斷法律適用的多個重要裁判標准,比如相關市場界定、支配地位的認定、濫用行為的構成、行為效果的分析等,將會對包括『東貓案』在內的壟斷糾紛案審理產生影響。」

焦點:相關市場如何劃定

在《比較》雜志研究部主管陳永偉看來,3Q案與「東貓案」有一定區別,如前者是兩個業務不同企業之間的競爭,而後者雙方是同業競爭,3Q案的「二選一」是直接針對消費者的,而「東貓案」的「二選一」則是針對商戶的,但這並不影響前者對後者裁判認定的影響。

澎湃新聞梳理發現,3Q案全文7.4萬字的二審判決書中,超過一半的篇幅是論述「相關市場」。其中引述《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關於相關市場界定的指南》指出,相關市場是指經營者在一定時期內就特定商品或服務進行競爭的商品范圍和地域范圍。在反壟斷執法實踐中,通常需要界定相關商品市場和相關地域市場。

3Q案中,兩級法院均認為奇虎界定的相關市場過窄,並指出,互聯網環境下的競爭存在高度動態的特徵,相關市場的邊界遠不如傳統領域那樣清晰。兩級法院認定,奇虎公司關於綜合性即時通信產品及服務構成一個獨立的相關商品市場的主張不能成立。最高法認為,本案相關市場應界定為中國大陸地區即時通信服務市場,既包括個人電腦端即時通信服務,又包括移動端即時通信服務;既包括綜合性即時通信服務,又包括文字、音頻以及視頻等非綜合性即時通信服務。

澎湃新聞注意到,奇虎公司舉證2008年騰訊QQ活躍帳戶數達到3.41億,2011年使用過騰訊QQ移動即時通信的中國大陸地區用戶的比率為91.9%;且QQ的高滲透率、「客戶粘性」和網路效應等,證明騰訊在其界定的相關市場具有壟斷地位。但法院在界定相關市場時,相比奇虎原來的界定邊界,進行了「擴張」。

最高法歸納該案作為指導案例的首個裁判要旨,是:在反壟斷案件的審理中,界定相關市場通常是重要的分析步驟,但並非一定要清晰而明確。

李亞介紹,在「東貓案」中,原告方京東對於其提出的「相關市場」負有全部的舉證責任,從訴訟程序看,「不界定一個大致的相關市場,就無從判斷行為人是否具有市場支配地位。因此,界定相關市場不僅是該案的必備因素,而且是第一步。」

前述裁定書顯示,京東訴稱的天貓的相關市場為,「中國大陸B2C網上零售平台市場」。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中國網路零售市場數據監測報告》,2017年及2018年上半年,天貓的市場份額均超過52%。

但在陳永偉看來,「B2C市場作為該案的相關市場並沒有業界共識,這一點在訴訟當中肯定會有很大的爭議。反壟斷中的相關市場和通常認識的市場往往是不同的。」

吳韜也認為,「目前,互聯網業態豐富,線上線下交互,相關市場界定較為復雜。這需要認真地做需求替代甚至供給替代分析,做好市場調查。必要時可能還需要經濟學家介入,做專業的假定壟斷者測試。」

而最高法在公布3Q案作為指導案例時也指出,「假定壟斷者測試(HMT)是普遍適用的界定相關市場的分析思路。在實際運用時,假定壟斷者測試可以通過價格上漲(SSNIP)或質量下降(SSNDQ)等方法進行。互聯網即時通信服務的免費特徵使用戶具有較高的價格敏感度,採用價格上漲的測試方法將導致相關市場界定過寬,應當採用質量下降的假定壟斷者測試進行定性分析。」

此外,「基於互聯網即時通信服務低成本、高覆蓋的特點,在界定其相關地域市場時,應當根據多數需求者選擇商品的實際區域、法律法規的規定、境外競爭者的現狀及進入相關地域市場的及時性等因素,進行綜合評估。」

最高法判例:市場份額高≠市場支配地位

與相關市場界定密切相關,且更為重要的問題是,「市場支配地位」。

在我國《反壟斷法》的界定中,「市場支配地位,是指經營者在相關市場內具有能夠控制商品價格、數量或者其他交易條件,或者能夠阻礙、影響其他經營者進入相關市場能力的市場地位。」

《反壟斷法》第十八條指出:認定經營者具有市場支配地位,應當依據下列因素:該經營者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以及相關市場的競爭狀況;該經營者控制銷售市場或原材料采購市場的能力;該經營者的財力和技術條件;其它經營者對該經營者在交易上的依賴程度;其他經營者進入相關市場的難易程度等。

《反壟斷法》第十九條還規定了市場支配地位的推定規則,即經營者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達到二分之一的,可以推定其具有市場支配地位。但是,這一規定可以被其他證據推翻。

在3Q案中論證騰訊不具有壟斷地位時,法院圍繞《反壟斷法》第十八條的規定進行了分析,並指出,在市場進入比較容易,或者高市場份額源於經營者更高的市場效率或者提供了更優異的產品,或者市場外產品對經營者形成較強的競爭約束等情況下,高的市場份額並不能直接推斷出市場支配地位的存在。

此外,「即時通信領域的競爭具有高度創新、動態競爭的顯著特徵且用戶對於服務質量、用戶體驗等極為敏感,因此,如果騰訊降低服務質量,則會有大量用戶轉而使用其他即時通信服務。」

「騰訊也不具有控制商品數量以及其他交易條件的能力。互聯網即時通信軟體有數十種之多,均可免費便捷獲得且佔用空間較小,獲取和轉換即時通信服務不存在顯著的經濟和技術障礙,用戶擁有較大的選擇餘地。」

所以,最高法在認定騰訊不具有市場支配地位後,還得出另一裁判觀點:在互聯網領域中,市場份額只是判斷市場支配地位的一項比較粗糙且可能具有誤導性的指標,其在認定市場支配力方面的地位和作用必須根據案件具體情況確定。

重心:市場競爭機制是否被扭曲破壞

盡管在多名專家看來,離開市場支配地位來談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是沒有意義的,但在3Q案中,最高法仍對「二選一」行為進行了評判。

最高法認為,「在相關市場邊界較為模糊、被訴經營者是否具有市場支配地位不甚明確時,可以進一步分析被訴壟斷行為對競爭的影響效果,以檢驗關於其是否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結論正確與否」。

澎湃新聞注意到,3Q案中的「二選一」,被法院定性為「產品不兼容」的「限制交易」行為。根據《反壟斷法》第十七條的規定,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沒有正當理由,限定交易相對人只能與其進行交易或者只能與其指定的經營者進行交易的,構成濫用市場支配地位。

但是這種「二選一」是否違法?最高法院從該行為對消費者利益的影響、騰訊實施該行為的動機及該行為對競爭的影響三方面進行論述,並得出結論:雖然騰訊實施的「產品不兼容」行為對用戶造成了不便,但是並未導致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的明顯效果。這一方面說明騰訊實施的「產品不兼容」行為不構成反壟斷法所禁止的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也從另一方面佐證了騰訊不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結論。

李亞介紹,在「東貓案」中,據京東起訴狀,「二選一」條款從表面上看符合我國《反壟斷法》中「限定交易」的規定,「但是,要適用這一法律的前提是,限定『二選一』的經營者具有市場支配地位,且此行為確實擾亂了市場競爭。因為從《合同法》的角度來看,合同的達成是平等、自願的基礎上完成的,如果平台不存在強迫交易等行為,『二選一』就應屬於正常的市場競爭行為。」

山東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曲創認為,「二選一」是商業競爭、尤其是互聯網時代平台競爭中的常見用戶策略,在傳統行業也普遍存在。至於這種行為是否違反反壟斷法,「得看是否對市場競爭機制和消費者造成實質性損害。」

曲創還認為,此次向天貓提起訴訟的並非簽訂獨家合作協議的商家,而是作為平台競爭對手的京東,這說明「二選一是平台與平台之間對商家用戶的競爭方式,從中感到威脅、受到損失的是平台的競爭對手,而不是作為爭奪對象的商家,至於對普通消費者的影響,則更遠更不確定了。」

全國人大法工委經濟法室副主任王翔也發表觀點稱,互聯網行業的競爭和傳統行業的競爭不一樣,數據才是競爭的核心資源,「二選一」等行為實質上也是為了爭奪數據。

對於當下熱議的電商平台「二選一」之爭,多名專家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表示,各平台關於「二選一」的論戰,目前仍停留在「口水戰」的層次,已進入訴訟程序的「東貓戰」則向司法者提出挑戰,即法律如何界定互聯網電商平台之間的競爭行為——「電商圈反壟斷訴訟第一案」的最終審判結論對電商行業的持續良性競爭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

D. 2019法考每日一練【經濟法】-多項選擇題【7.13】

一、多項選擇題

1.某省L市旅遊協會為防止零團費等惡性競爭,召集當地旅行社商定對遊客統一報價,並根據各旅行社所佔市場份額,統一分配景點返佣、古城維護費返佣等收入。此計劃實施前,甲旅行社主動向反壟斷執法機構報告了這一情況並提供了相關證據。關於本案,下列哪些判斷是錯誤的?(2014/一/64)

A.旅遊協會的行為屬於正當的行業自律行為

B.由於尚未實施,旅遊協會的行為不構成壟斷行為

C.如構成壟斷行為,L市發改委可對其處以50萬元以下的罰款

D.如構成壟斷行為,對甲旅行社可酌情減輕或免除處罰

參考答案

1.【考點】壟斷行為(壟斷協議);違反反壟斷法的法律責任

【答案】ABC。解析:《反壟斷法》第十三條規定,“禁止具有競爭關系的經營者達成下列壟斷協議:(一)固定或者變更商品價格……本法所稱壟斷協議,是指排除、限制競爭的協議、決定或者其他協同行為”。《反壟斷法》第十六條規定,“行業協會不得組織本行業的經營者從事本章禁止的壟斷行為”。本題中L市旅遊協會已經構成組織本行業經營者實施壟斷協議行為。A、B兩項錯誤,當選。

《反壟斷法》第十條規定,“國務院規定的承擔反壟斷執法職責的機構(以下統稱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依照本法規定,負責反壟斷執法工作。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根據工作需要,可以授權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相應的機構,依照本法規定負責有關反壟斷執法工作”。可知L市發改委沒有反壟斷執法權。C項錯誤,當選。

《反壟斷法》第四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經營者主動向反壟斷執法機構報告達成壟斷協議的有關情況並提供重要證據的,反壟斷執法機構可以酌情減輕或免除對該經營者的處罰”。D項正確,不當選。

故本題選ABC。

E. 急!經濟法案例分析作業!!!謝謝!

一,原法代
法律在德國,德國作為一個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在19世紀70年代出現了快速集中,生產和資本的1873年經濟危機之後卡特爾粗放式發展,一些經濟領域由一個或控制兩個壟斷,比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的鋼鐵產業卡特爾聯盟壟斷了98%的全國鋼鐵產量。更重要的是,政府在社會和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聲明卡特爾法的支持已經成為了德國法的標志之一。 1910推出了采礦法,支持卡特爾的鉀,鉀礦企業進入抑制被認為是限制手段,是原來的法律,法律對自由的在不經意間破壞了資本主義的秩序,這是經濟規律的產生的壟斷。
原因圍繞經濟和社會思想的壟斷日新月異的變化,德國民族主義的霸權也不是沒有重視維護市場機制的作用。它於1896年在世界上第一個「反不正當競爭法」中,除了時間框架和一些民法和知識產權法,通過對商業行為的競爭,具體的立法方式的發展違背了誠實信用的原則,是指採取民事,行政和刑事調整。
隨後對生產同類商品或緊扣生產的全面實施之合資企業從生產到銷售出現壟斷托斯拉形式,託管企業托思香格里拉管理參與合並的其他企業,形成壟斷。非陀撕拉會員企業在市場上的價格無法與他們競爭,中小企業紛紛倒閉。只有托思拉美國鋼鐵公司,這被吞並和統治企業有700多家,這導致了嚴重的社會矛盾,使學者和政界人士認為,作為美國建國的私人自由企業的理念受到了威脅,自由市場體系處於危險之中,必須盡快改變這種局面。
鑒於此,聯邦制定了「州際商務法」於1887年,並於1890年順利通過了參議員約翰?謝爾曼的「保護不受非法限制與壟斷反對該法案的貿易和商業。」 ,簡稱「謝爾曼法」。後者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被認為是現代反壟斷法的母親,這表明美國政府願意採取行政干預,以糾正自由放任的缺點。該法認為,任何行為合同托斯拉或其他形式的聯合壟斷和限制貿易是違法犯罪行為的,應當給予行政處罰或刑事制裁。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
發展造成了社會生活的一場深刻變革,義無反顧地私有制,因為有回報的,當然這是經濟規律的根本原因的社會性質後,人類社會達到巔峰,不幸的是,伴隨著從調整進行了極端的措施所帶來的利益,卻成了法直接通過移動一個產生。

F. 請舉出——【反壟斷法】實施以來的主要實例、案例。附上簡介/分析/出處為盼。謝謝!

在美國,反壟斷法被稱為「自由企業的大憲章」、在德國被稱為「經濟憲法」、在日本被認為是「經濟法的核心」,其地位凌駕於其他所有經濟法規之上。但即便在已經實施反壟斷法的全球100個國家和地區之間,它也是不同觀念的爭論焦點,已有的各國法律規則和實踐相差之大,遠超過其他法律部門。從一百年前誕生至今,反壟斷法的精神、實質也發生了很大改變,研究發達國家的反壟斷歷程對我們了解中國《反壟斷法》顯然將會有所裨益。

一般認為,美國1890年頒布的《抵制非法限制與壟斷保護貿易及商業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反壟斷立法。因最初是由參議院議員約翰·謝爾曼提出的議案,故稱《謝爾曼法》,由於當時企業兼並多是通過「托拉斯」的形式進行,所以這部法律也叫《反托拉斯法》。

利用《謝爾曼法》,美國政府曾成功地肢解了標准石油公司、美國煙草公司和AT&T(美國電報電話公司)這三個最有名的托拉斯。

在歐盟成立後,競爭法也成為其體系中重要的法律。主要包括建立歐共體、歐洲煤鋼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等三個基礎條約及相關文件,其法律效力凌駕於成員國的競爭法之上,後者不得與歐盟競爭法相抵觸。

在亞洲,日本政府為了趕超英美德等發達國家,集中財產參與國際競爭,先是鼓勵和保護壟斷。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憑借美國政府的干預,日本依照美國的反托拉斯法於1947年4月頒布了嚴厲的反壟斷法《禁止私人壟斷及確保公正交易法》,成功地肢解了三井、三菱、住友和安田4大財閥,並在以後多次對該法律進行了修改。除此以外,日本政府還為該法律的執行特別設立了公正交易委員會。

從第一步真正意義上的《反壟斷法》出台到現在已經有超過一百年的歷史。盡管因國情不同,各國的反壟斷立法以及司法實踐存在著差異,但因為反壟斷法基於的經濟學原理相同,因此近年在內容上體現出很大的趨同性。

而各國反壟斷法一個根本的原則就是:反對經濟活動中的壟斷行為,而不是反對企業的壟斷地位。■

國際反壟斷成效之一:資源重組

波音

在1996年宣布收購麥道後,波音公司就遭到了歐盟方面的巨大壓力,但此案在波音作出巨大讓步後最終得到了通過,其博弈過程顯示了反壟斷案件的復雜性

1996年12月15日,世界航空製造業第一巨頭美國波音公司宣布收購世界航空製造業排行第三的美國麥道公司,在全球飛機製造業引起了軒然大波。按照1996年12月13日的收盤價,波音公司完成這項收購共需出資133億美元。在波音公司和麥道公司合並之後,新波音公司的資產總額達500億美元,凈負債為10億美元,員工總數20萬人。1997年,新波音公司的總收入達到480億美元,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民用和軍用飛機製造企業。

在二戰之後,波音公司以原有的B-52型轟炸機的生產設備和廠房為基礎大量生產波音707大型民用客機,奠定了其在世界大型民用客機生產領域的壟斷地位。1996年,該公司贏得了346架訂貨,是6年內訂貨最多的一年。

而波音公司和空中客車公司的競爭對手麥道公司的競爭實力則正在不斷下降,其佔世界民用客機市場的份額已從原有的22%下降到兼並前的不足10%。從軍工產品來看,盡管麥道公司曾經是世界最大的軍用飛機製造商,生產了著名的F-15、FA—18等戰斗機,但在1994年,美國的洛克希德與馬丁·瑪瑞塔合並,組成了洛克希德·馬丁與麥道公司展開了激烈的競爭。1996年,洛克希德·馬丁又斥資91億美元,兼並了另一家軍工大企業——勞若。三家公司聯合之後的年銷售額達到300億美元,是麥道公司年銷售額的兩倍,極大地削弱了麥道公司的競爭實力。現實表明,波音公司通過兼並麥道需要擴大生產能力,增加生產技術人員,而陷入困境的麥道也需要通過被兼並來尋找生機。

此案爭議的焦點在於,根據美國的有關法律,如此大規模的合並必須經過美國反壟斷當局的批准。關於兼並的允許范圍,法律中明確規定,如果兩家公司合並以後市場份額的平方和大於1800,公平交易部的反壟斷處或聯邦貿易委員會就有權立案調查。照此規定計算,波音所佔的市場份額為60%,僅其一家的平方就是法律條文規定的兩倍,麥道所佔的市場份額為15%,兩家市場份額平方和為3825,是立案調查標準的兩倍多,但最終還是獲得了美國政府的放行。

由於這起合並事件使世界航空製造業由原來波音、麥道和空中客車三家共同壟斷的局面變為波音和空中客車兩家之間進行超級競爭,因此波音公司兼並麥道公司事件對歐洲飛機製造業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在政府和企業各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1997年1月,歐洲委員會開始對波音兼並麥道案進行調查;5月,歐洲委員會正式發表不同意這起兼並的照會;7月16日,來自歐盟15個國家的專家強烈要求歐洲委員會對這項兼並予以否決。美國和歐洲各主要國家的政府首腦紛紛捲入這場兼並和反兼並的沖突之中。

一時間,美國與歐洲出口企業之間醞釀著引發貿易大戰的危機。最後,為了完成兼並,波音公司在1997年7月22日不得不對歐盟做出讓步,其代價是:1.波音公司同意放棄三家美國航空公司今後20年內只購買波音飛機的合同;2.接受麥道軍用項目開發出的技術許可證和專利可以出售給競爭者(空中客車)的原則;3.同意麥道公司的民用部分成為波音公司的一個獨立核算單位,分別公布財務報表。

經15個歐盟國家外長磋商之後,7月24日,歐洲正式同意波音兼並麥道;7月25日,代表麥道75.8%的股份,持有2.1億股的股東投票通過麥道公司被波音公司兼並。1997年8月4日,新的波音公司開始正式運行。至此,世界航空製造業三足鼎立的局面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兩霸相爭的新格局。

國際反壟斷成效之二:終遭肢解

標准石油

作為美國歷史上最為強大的托拉斯,標准石油受到了美國政府長達20多年的起訴和打擊,並最終遭到分拆,這一案例為美國乃至全球的反壟斷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作為全球第一家托拉斯(以高度聯合形式組成的綜合性企業集團),標准石油的解散無疑是全球反壟斷史的一個標志性事件,其所造成的影響在一個世紀後的今天依然意義非常。

1870年1 月10日,洛克菲勒在俄亥俄州創建了標准石油這家有史以來最為強大的壟斷企業,其定名是為了標榜該公司出產的石油是顧客可以信賴的「符合標準的產品」。到1879年底,標准公司作為一個合法實體成立剛滿9年時,就已控制了全美90%的煉油業。自美國有史以來,還從來沒有一個企業能如此完全地獨霸過市場。

1882年,洛克菲勒在他的律師多德首度提出的「托拉斯」這個壟斷組織的概念指導下合並了40多家廠商,壟斷了全國80%的煉油工業和90%的油管生意。 1886年,標准石油公司又創建了天然氣托拉斯,並最後定名為美孚石油公司。1888年,公司開始進入上游生產,收購油田。1890年,標准石油公司成為美國最大的原油生產商,壟斷了美國95%的煉油能力、90%的輸油能力、25%的原油產量。標准石油公司對美國石油工業的壟斷一直持續到1911年。

以標准石油為首,美國歷史上一個獨特的時代——壟斷時代就此到來。托拉斯迅速在全美各地、各行業蔓延開來,在很短的時間內,這種壟斷組織形式就佔了美國經濟的90%。

在國際市場上,標准石油也迅速取得了支配性的地位。19世紀80年代,由於美國的工藝已使標准公司的產品優於歐洲人的產品,因而標准公司贏得了歐洲大部分地區的煤油市場。在19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煤油出口佔到全部美國石油產量的一半以上。從價值上說煤油佔美國出口貨的第四位;在工業製品中占第一位。歐洲則是它的最大市場,而其中至少有90%的出口煤油是經過標准石油公司之手出去的。

隨著標准石油的不斷膨脹,它也成為了美國政府反托拉斯的頭號打擊對象,被作為「進行欺詐、高壓、行使特權」的代表,首當其沖受到批判。1890年,美國政府頒布《謝爾曼法》,美孚石油托拉斯不得不解散。但事實上,洛克菲勒的石油帝國仍然存在,各分公司仍然步調一致,協同作業;各公司的收入還是由以洛克菲勒為中心的委託人來管理。1899年6月,洛克菲勒改組美孚石油公司,以新澤西州的美孚公司重新登記,美孚石油公司的石油霸主地位再次得以確立。但在1908年,西奧多·羅斯福出任美國總統,開始了托拉斯與反托拉斯之間最為激烈的對抗。羅斯福提出要將壟斷市場、勾結鐵路的美孚石油公司徹底鏟除。1911年5月,美國最高法院宣判美孚石油公司解散,洛克菲勒為之辛苦經營40年、耗盡畢生精力的石油王國轟然倒塌。美孚石油公司被分成38個獨立的企業,各自成立董事會。

盡管被分拆已近一個世紀,但今天人們依然能看出當年這個石油帝國的龐大。如今全球排名前兩位的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和德士古-雪佛龍均來自於當年的標准石油,其中的埃克森-美孚更為《財富》雜志2006年度財富500強的首位。

國際反壟斷成效之三:霸權受限

微軟

在全球PC機操作系統等軟體市場佔有巨大的市場份額的微軟在2000年險遭美國政府分拆。盡管最終幸運地逃過了一劫,但微軟在世界各地都長期陷入了反壟斷訴訟的漩渦,微軟的案例在經濟學界也引起了巨大的爭議

身為全球最大的軟體商,1975年成立的微軟公司在全球PC機操作系統等軟體市場佔有巨大的市場份額,經常被推上反壟斷法庭。但其中最為危險的,莫過於1998年5月18日美國司法部向微軟發起的反壟斷訴訟。

在裁決書中,聯邦法官托馬斯·傑克遜在宣布微軟是壟斷機構。在其調查報告中稱:微軟在Intel個人電腦操作系統市場中,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利。

此後形勢立刻向不利於微軟的方向發展。1999年12月8日,美國19州和司法部再一次起訴微軟公司違背反壟斷法《謝爾曼法》。隨後INTEL宣布解除其與微軟多年的同盟關系。主審法官傑克遜出具了《微軟壟斷明證》,進一步證實微軟壟斷是事實。媒體和政府不斷提出拆分微軟公司的可能性。

在2000年4月4日,法庭宣判微軟違反了美國反壟斷法《謝爾曼法》,使用阻礙競爭的手段維持微軟的壟斷地位,傑克遜稱微軟違反了謝爾曼反壟斷法的核心部分。微軟的三項罪名是:通過反競爭行為維持壟斷;企圖壟斷瀏覽器市場和將其瀏覽器與操作系統捆綁。

2000年6月,傑克遜法官作出將微軟一分為二的判決,一個專營電腦操作系統,另一個則經營除去操作系統外微軟目前所經營的其他內容,包括Office系列應用軟體、IE瀏覽器等,微軟隨後以法官傑克遜的司法公正性有問題提出上訴。2001年6月,美國哥倫比亞特區聯邦上訴法院作出裁決,駁回地方法院法官傑克遜作出的將微軟一分為二的判決,但維持有關微軟從事了違反反壟斷法的反競爭商業行為的判決,判決微軟利用在操作系統市場上的壟斷力量打擊競爭對手,與電腦製造商和軟體開發商簽訂一些排他性合同違法,微軟最終艱難度過風波。■

國外反壟斷大事年表

1624年 英國頒布《壟斷法》,它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部具有現代意義的專利法。

1890年 美國國會通過《謝爾曼法》,全稱《抵制非法限制與壟斷保護貿易及商業法》。1890年7月20日,該法在國會通過,成為世界上最早的反壟斷法,也就被稱為全球反壟斷法之母。

1911年5月15日 美國最高法院終審裁定美孚石油公司(即前標准石油公司)壟斷貿易成立。勒令美孚必須在從1911年6月1日開始的6個月內把該壟斷企業分成34家公司。

1911年 美國反托拉斯局起訴美國煙草公司,利用掠奪性定價等方式壟斷煙草業,控制95%的美國香煙市場。該公司被裁定有罪,勒令拆分為16家公司,現在仍在運作的包括雷諾士及英美煙草。

1911年 美國司法部起訴美國鋼鐵公司,指其長期控制市場的50%,但最高法院於1920年宣布其無罪。

1914年 美國《克萊頓反托拉斯法》與《聯邦貿易委員會法》頒布。

1947年 日本頒布《禁止私人壟斷及確保公正交易法》(一般簡稱為《壟斷禁止法》)。

1949年 美國司法部對美國電報電話公司(AT&T)提起了反壟斷指控,要求AT&T公司與韋斯特公司相分離。但該案在1956年不了了之,其壟斷地位並未受到損害。

1957年 德國通過首部反壟斷法即《反對限制競爭法》,維護德國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

1962年 歐盟理事會通過了第17號條例,該條約規定了適用於限制競爭性做法和濫用支配地位的一般規則,確立了歐盟的反托拉斯法制度。

1969年 反托拉斯局起訴IBM長期壟斷計算機市場,將電腦硬體和軟體捆綁銷售。這宗訴訟是美國政府首次挑戰電腦行業,拖延了13年之久,司法部在1982年將案件撤銷。

1974年 美國司法部再次向AT&T提起反壟斷指控。AT&T公司於1984年一分為八,保留原公司名稱的AT&T只能經營長話業務,被肢解的七個小貝爾如西南貝爾、太平洋貝爾、大西洋貝爾等只能經營市話業務,並受政府的監督和管制。

1976年 美國實行《反托拉斯改進法》,企業並購必須經聯邦貿易委員會或聯邦司法部的審批。

1992年 美國司法部和聯邦貿易委員會聯合頒布了《1992年橫向合並准則》,重點規范企業間的橫向合並,如果影響市場結構,就可予以起訴。

1998年5月 美國聯邦政府和19個州及哥倫比亞特區政府指控微軟公司壟斷。指控微軟的罪狀主要包括,將「探索者」網路瀏覽器與視窗98操作系統捆綁銷售,以終止視窗操作系統的使用許可證為威脅,以捆綁銷售的方式強迫IBM、康拜等個人計算機製造商安裝「探索者」瀏覽器,脅迫網路服務商放棄使用導航者而改用「探索者」。所有這些罪狀都涉及到微軟公司的不公平商業競爭行為。

1999年 美國首例維生素市場的反壟斷訴訟,持續時間長達5年。最終,被告瑞士羅氏公司被處以4.62億歐元的罰款,元氣大傷後於2002年退出了維生素業務。

2000年6月7日 美國最高法院推翻了哥倫比亞特區聯邦地方法院法官托馬斯·傑克遜將微軟公司一分為二的拆分判決。

2004年5月1日 隨著反托拉斯法的執法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歐盟進行了反托拉斯制度的根本改革,正式實施新的反托拉斯執法制度。

G. 簡述反壟斷法的法律特徵

反壟斷法作為一種典型的經濟法,當然會具有經濟法的基本特徵,如經濟性、政策性、社會整體性、行政主導性和綜合性等,但反壟斷法在體現經濟法基本特徵的具體形式等方面呈現出自己的特色,使其與經濟法的其他部分判然有別。具體而言,反壟斷法主要有以下特徵:

(一)最典型地體現了國家N-經濟的干預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階段以後,市場上的激烈競爭最終導致生產與資本的進一步集中,最後形成了壟斷。

壟斷組織濫用壟斷力進行排除、限制競爭的非法活動,並大肆吞並和盤剝中小企業和廣大民眾,引發了深刻的階級或階層矛盾,並造成市場秩序的混亂。

(二)以捍衛整體利益為本位。

法的各個部門在處理社會整體與個體的關系方向,有不同的主旨和調整方式,對國家和非公共組織、個人的保護和制約也各有側重,從而呈現出不同的法律調整模式。

(三)具有明顯的經濟政策性。

反壟斷法的經濟政策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反壟斷法的制定和修改要充分體現國家的經濟政策,尤其是競爭政策和產業政策。其次,反壟斷的執法和司法活動通常也要反映一個國家在特定時期的經濟政策,從而具有較大的靈活性,以致於同樣的法條在不同的國家以及不同國家的不同時期的執行情況可能有很大的差異。

(四)是以綜合性的調整方法來調整競爭關系的競爭政策法。

經濟法作為國家干預經濟的重要法律部門,它主要由企業組織管理法、宏觀經濟調控法、市場管理法(即市場運行調控法)和社會經濟保障法所組成。

(五)是實體法與程序法的統一體。

反壟斷法是由反壟斷實體法和反壟斷程序法兩部分組成。其中,反壟斷實體法為反壟斷法的主體內容,它是對排除或限制競爭的狀態和行為的規制。

主要包括禁止嚴重限制競爭的壟斷協議即橫向和縱向壟斷協議、禁止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企業即經營者濫用壟斷力、對大企業合並的監控以及反壟斷法適用除外的領域等幾部分。

(7)經濟法反壟斷案件擴展閱讀:

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出台了《關於相關市場界定的指南》並完成關於禁止濫用知識產權排除限制競爭指南、汽車業反壟斷指南、寬大制度指南、經營者承諾指南、違法所得和罰款計算指南、壟斷協議豁免程序指南等六部指南的研究起草工作。

這些指南體現我國執法機構的執法思路和原則,分享執法經驗,給予經營者更清晰的指引。可以說,《反壟斷法》頒布實施10年,是我國反壟斷法治化水平不斷提高的10年。

未來,我國反壟斷法律規則體系仍需不斷完善。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競爭法中心主任黃勇認為,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反壟斷法實施也應進一步優化:

一方面,應在總結過去10年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反壟斷法制度體系,釐清概念、明確適用原則,為反壟斷執法、司法和守法提供更具可操作性的規范依據;

另一方面,應盡快推進處於基礎性地位的競爭政策法制化,尤其是公平競爭審查制度法制化,與反壟斷法律制度有效銜接,以明確政府與市場間的關系,保障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地位,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以競爭法治更好、更快地促進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

8月1日,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專家咨詢組主辦、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競爭法中心承辦的第七屆中國競爭政策論壇發布了反壟斷十大案例,具有如下特點:

敢於向大公司動刀。翻看反壟斷典型案例,可以看到有不少知名大公司牽涉其中。比如利樂公司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案,歷經4年零10個月的調查,行政處罰決定書長達47頁,最終確定利樂集團6家企業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成立,監管部門對其開出高達6.7億元人民幣的罰單。

敢於動部門的乳酪。如果政府部門在提供公共服務的過程中濫用行政權力,違反《反壟斷法》同樣會受到懲處。2016年發現的「十二個省份相關政府部門在『新居配』建設中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案」就是典型。

維護消費者權益。觸動行業巨擘、政府部門的壟斷利益,都是為了維護好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我國圍繞企業和消費者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

嚴厲查處燃氣、供電、供水、電信、黃金飾品、乳粉等民生領域價格壟斷行為,深入開展公用事業限制競爭和壟斷行為專項整治,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

此前我國反壟斷執法部門分散在商務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原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今年,國務院機構改革後,保留國

務院反壟斷委員會,並由新成立的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承擔反壟斷統一執法。

熱點內容
2019年婚姻法夫妻多久不見算離婚 發布:2025-09-26 09:40:59 瀏覽:163
電大合同法選擇題復習 發布:2025-09-26 09:36:01 瀏覽:121
司法肩標 發布:2025-09-26 09:28:16 瀏覽:238
遵守職業道德需要處理好關系 發布:2025-09-26 09:21:15 瀏覽:410
學校衛生法律法規 發布:2025-09-26 09:10:58 瀏覽:931
法院執法現狀 發布:2025-09-26 08:45:48 瀏覽:725
新民事訴訟法第124條解讀 發布:2025-09-26 08:14:31 瀏覽:298
如何回復法院 發布:2025-09-26 08:14:23 瀏覽:569
空拍法規 發布:2025-09-26 08:12:55 瀏覽:456
勞動合同法與勞動法的異同 發布:2025-09-26 08:12:39 瀏覽: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