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
㈠ 從法的本質上看,法最終決定於( )
從法的本質上看,法最終決定於(社會物質生活條件)。
法的本質是指法的根本性質,是法內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和規律性的綜合。可以把法的本質分為三個層次:
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指與人類生存相關的地理環境、人口和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其中,物質生活條件的生產方式是決定性的內容。生產方式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對立統一,生產力代表人與自然界的關系,生產關系代表生產過程中的所發生的人與人的關系。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偉大功績之一,就是發現了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中生產方式因素的決定意義。
生產方式之所以是根本因素,在於它一方面通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使自然界的一部分轉化為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使生物的人上升為社會成員,創造了社會;另一方面,生產過程發生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根本的社會關系,其他一切關系包括法律關系在內都是從這里派生出來的。
地形、氣候、土壤、山林、水系、礦藏、動植物分布等地理環境因素和人口因素一般說來只有通過生產關系才能作用於法。除了物質生活條件以外,政治、思想、道德、文化、歷史傳統、民族、科技等因素也對統治階級的意志和法律制度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㈡ 法律是由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正確嗎
法律是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
之所以說法律是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是因為法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產生於特定物質生活條件基礎之上。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是指與人類生存相關的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地理環境和人口等。其中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決定社會性質、社會面貌,也決定法律的本質、內容和發展方向。
㈢ 為什麼法律是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
法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屬於社會上層建築,物質生活決定上層建築.第一,法的內版容不可能超出社會物質生權活.第二法的內容要不斷更新補充適應社會物質生活.第三,法始終滯後於物質生活.所以,物質生活條件決定法的內容.
㈣ 法律是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行為規定對嗎
對的,法律由一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
法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屬於社會上層建築,物質生活決定上層建築。
第一,法的內容不可能超出社會物質生活。
第二,法的內容要不斷更新補充適應社會物質生活。
第三,法始終滯後於物質生活。
所以,物質生活條件決定法的內容。
(4)法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擴展閱讀
法的特徵
1、法是調整人的行為的社會規范。
法律是一種以公共權利為後盾的、具有特殊強制性的社會規范。習慣、道德等社會規范則建立在人們的信仰或確信的基礎上,大體通過社會輿論、傳統的力量、社團內部的組織力量或人們的內心發生作用。
2、法是由公共權力機構制定或認可的具有特定形式的社會規范。
通過制定方式形成的法律就是成文法或制定法。通過國家認可的方式形成法律,是對社會中已有的社會規范(如習慣、道德、政策等) 賦予法的效力。
3、法是具有普遍性的社會規范。
法的普遍性具有三層涵義:普遍有效性,即在國家權力所及的范圍內,法具有普遍效力或約束力;普遍平等對待性,即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普遍一致性,即法律的內容始終具有與人類的普遍要求相一致的趨向。
4、法是可訴的規范體系,具有可訴性。
法的可訴性是指法律具有被任何人 (包括公民和法人)在法律規定的機構(尤其是法院和仲裁機構)中通過爭議解決程序(特別是訴訟程序)加以運用以維護自身權利的可能性。
㈤ 法的本質是
法律分析:法的本質是由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表現為法的正式性(官方性、國家性),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正式的官方確定的行為規范。反映為法的階級性。只能反映統治階級的整體意志,不反映被統治階級的意志,但是會反映被統治階級的某些要求或願望。最終體現為法的物質制約性。法所體現的統治階級意志的內容是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法是社會的一部分,社會決定法,法既不能創造社會,也不能改變社會,法只能反映社會,法反映社會關系,尤其是經濟社會。法對社會有積極的反作用,當法所反映的社會與社會現實相一致,法促進社會的發展;不一致,則阻礙社會的發展。立法者制定法律時受到社會物質生活的制約,只能表述法律,不能創製法律。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五條 立法應當體現人民的意志,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堅持立法公開,保障人民通過多種途徑參與立法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