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合同法對用工的12條
《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十二條規定,公益性崗位給予崗位補貼和社會保險補貼的公益性崗位,其勞動合同不適用勞動合同法有關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規定以及支付經濟補償的規定。
(1)勞動合同法對用工的12條擴展閱讀
公益性崗位是指城市公共管理和涉及居民利益的非營利性的服務崗位,包括各級政府投資開發的城市公共管理中的公共設施維護、社區保安、保潔、保綠、停車看管等。各級機關事業單位的後勤服務崗位,以及適宜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的其他公益性崗位。
公益性崗位就業人員可獲得勞動保障部門按月提供的崗位補貼,額度為最低工資標準的70%。另外,政府開發的公益性崗位不但給予崗位工資補貼,而且還給予社會保險補貼.
根據公益性崗位安置就業的特殊性,《條例》最終確定這部分勞動者應納入勞動合同法調整范圍,但不適用勞動合同法有關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規定以及支付經濟補償的規定,體現了其勞動關系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問題的解決實際上解決一個基本的生活保障。雖然收入不高,但是會嚴格執行當地的最低工資標准。通過公益性崗位安置就業是政府對就業困難人員實行的階段性的就業援助,在公益性崗位工作期間,公共就業服務機構還將通過提供就業咨詢、就業指導、職業介紹等就業服務,使其盡可能的走向市場就業。
他們實際上還有一種待遇,即國家會為他們繳納社會保險給予補貼,這筆本該個人出的那部分錢,給予不超過應繳額度2/3的補貼。另外,這樣規定,既有利於維護在公益性崗位上工作的勞動者的基本勞動權益,防止用人單位濫用公益性崗位規避勞動合同法,又有利於調動用人單位吸納就業困難人員的積極性,還有利於就業困難人員通過接受再就業培訓等,積極提高自身技能,盡可能的走向市場就業,維護和諧的社會就業氛圍。
B.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十二條的規定,勞動合同類型有哪些
勞動合同分為如下三種:
1、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是指用人單位與勞動專者約定合同終止時間的勞屬動合同。
2、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是指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無確定終止時間的勞動合同。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可以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3、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的勞動合同,是指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以某項工作的完成為合同期限的勞動合同。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可以訂立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的勞動合同。
根據我國《勞動合同法》第十二條勞動合同分為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的勞動合同。
C. 勞動合同法關於全日制用工的規定
1. 全日制用工的定義:根據《勞動合同法》,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時計酬為主,勞動者在同一用人單位通常平均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八小時,每周工作時間累計不超過四十四小時的用工形式。
2. 勞動合同的訂立:全日制用工的勞動者通常只能與一個用人單位訂立勞動合同。非全日制用工的勞動者可以與一個或多個用人單位訂立勞動合同,但後訂立的合同不得影響先訂立合同的履行。
3. 勞動合同的形式:全日制用工必須簽訂書面勞動合同。非全日制用工雙方可以簽訂口頭協議。
4. 試用期的規定:全日制用工的勞動合同可以依法約定試用期,除非是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的合同或三個月以下的固定期限合同。非全日制用工的勞動合同不得約定試用期。
5. 勞動合同的終止:全日制用工的勞動合同終止或解除時,用人單位需依法支付經濟補償。非全日制用工的勞動合同任何一方可以隨時終止用工,且無需支付經濟補償。
6. 工資標准:非全日制用工的工資不得低於當地政府規定的最低小時工資標准。全日制用工的勞動者則按照月最低工資標准領取工資。
7. 工資支付周期:全日制用工的工資至少每月支付一次。非全日制用工的勞動報酬結算周期最長不得超過十五日。
8. 工時制度:根據《勞動法》的規定,國家實行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8小時、平均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44小時的工時制度。用人單位應保證勞動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同時,用人單位不得違反法律規定延長勞動者的工作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