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無效民事行為經濟法

無效民事行為經濟法

發布時間: 2025-10-06 05:40:45

❶ 經濟法規定限制行為能力人的最低年齡是多少8周歲以上還是10周歲以上

我國的經濟法並沒有規定行為能力人的規定,行為能力人的相關規定是在民法總則里有明確的規定,8歲以上為限制行為能力人,8歲以下為無行為能力人。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十九條:

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二十條:

不滿八周歲的未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二十一條:

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適用前款規定。

(1)無效民事行為經濟法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二十二條:

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二十三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晌蘆人是其法定代理人。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二十四條:

不能辨認或者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其利害關系人或者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認定該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被人民法院認定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經本人、利害關系人或者有關組織申請。

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其智力、精神健康恢復的狀況,認定該成年人恢復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本條規定的有關組織包括: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學校、醫療機構、婦女聯合會、殘疾人聯合會、依法設立的老年人組織、民政部門等。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二十五條:

自然人以戶籍登記或者其他有效身份登記記載的居所為住所;經常居所與住所不一致的,經常居所視為住所。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是否屬於一心智健全,有兩種判斷標准:

1、依據自然人的意思能力(認知能力)來判斷。

這一標准主要是針對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而設定的。意思能力是指對自己的行為進行理解並能預見其後果的精神能力,意思能力是確認和劃分民事行為能力的基礎。

自然人的行為能力取決於其意思能力的狀況。自然人能否合理地理解自己行為的性質和後果,是判斷其是否心智健康的關鍵。如果他在行為的那一刻不能理解自己行為的法律後果。

即使其行為是適當並公平的,而且即使棗旁對方也沒有理由認為他精神上有什麼障礙,那麼他的行為也是依法可以撤銷的。

自然人意思能力的有無、高低,主要受自然人的生理條件的影響。如年齡、智力發育程度和精神狀態這些先天或應然的生理條件,對自然人的意思能力的水平產生直接影響。

2、依據自然人的意志能力來判斷。

這一標准主要是針對成年而設立的。盡管成年的自然人對自己行為的性質和後果有所了解,也要看他是否能合理地、理智地控制自己的行為。

如果一個成年人因精神或心理上的疾病而難以自製,那麼,他所為的某些自損其利、顯失公平的民事行為是可以被宣告無效的。

如,一個吸毒的成年人,當他毒宴岩帶癮發作時,自行做主把他的房屋以相當低廉的價格出賣了,這一民事行為應允許被撤銷,使其行為歸屬無效。

當然,只有當對方了解他的這一境況,而又故意與他為這種買賣行為時,該買賣行為才是可以撤銷的。

自然人意志能力的有無、高低,除了受自然人生理條件的影響之外,還受諸多社會性因素影響,包括自然人的財力狀況、品德修養、生活自製能力等後天或實然因素。

❷ <初級經濟法基礎>-民事行為能力辨析(一)

民事行為能力主要分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和無民事行為能力三類。以下是關於這三類民事行為能力的詳細辨析:

1. 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定義:指自然人具有通過自己的行為取得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 條件:對於成年人而言,通常指年滿十八周歲且精神狀況正常的自然人;對於未成年人,若年滿十六周歲且主要生活來源來自自己的勞動收入,也視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2.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 定義:指自然人在某些情況下具有民事行為能力,但在其他情況下則受到限制。 條件:主要包括兩類人,一是不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二是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 注意:「以上」和「以下」在數學含義上的區別,如「不滿十八周歲」不包括十八歲本身,而「十八周歲以上」則包括十八歲。

3. 無民事行為能力 定義:指自然人完全不具有通過自己的行為取得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 條件:主要適用於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如患有嚴重精神障礙的人。

總結:民事行為能力的認定主要由年齡和精神狀況決定。了解這些分類和條件,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經濟法中關於民事行為能力的相關規定。

❸ 求助,經濟法民事法律關系行為案例分析

第一章:

1、甲、乙誰應對此次事故負責?為什麽?
撞人的是乙,應由乙對丙負責,甲不施救法律約束不了的,最多就道德上譴責一下。說得直接一點,丙是被撞的,他當然應當去找撞他的人負責了,雖然甲與乙認識,但甲完全可以說「撞你的人不是我,憑什麼要我負責」
2、誰是此次事故的當事人?
乙把丙撞了,事故當事人只是乙和丙,甲只是目擊者
說明:別把這個想得這么復雜,民事法律制度里很多條文並不與正常認知沖突,很多東西按常識判斷即可
第二章:
1)丁某先後與李某、王某訂立的兩份售房合同效力如何?
合同有效。無效的民事法律行為情形共5種,1、損害社會公共利益;2、違反強制性法律規范中的效力性規范;3、惡意串通損害第三方利益;4、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從事的民事法律行為;5 、雙方虛假意思表示。這5條不違背就不屬於無效民事法律行為。
2)本案中丁的行為如何定性?法院會如何判決?
根據物權法律制度,不動產轉讓以「登記」為物權生效條件,該案例中雖然李某先簽合同,但是取得物權的是王某。涉及到的幾種情況都和你說一下,首先如果李某向法院主張不動產應歸其所有,法院不予以支持;丁某構成的是欺詐;李某可以要求丁某解除合同並賠償損失,同時還可以要求丁某承擔李某已支付房款金額的一倍賠償金。
具體條文:商品房買賣合同訂立後,出賣人又將該房屋出賣給第三人的,出賣人的行為構成了欺詐,因此買受人可以在解除合同並賠償損失的前提下,還可以要求出賣人承擔不超過已付房款一倍的懲罰性賠償金。
3、甲、乙為鄰居,甲家樓房外牆皮瓷磚脫落將正在此地路過乙砸傷,共花去醫葯費1000元,甲向乙要求賠償?

屬於民事法律行為,就賠償事項來說,甲做出意思表示了

熱點內容
規章制度的執行監督 發布:2025-10-06 08:56:21 瀏覽:231
芬蘭法治 發布:2025-10-06 08:32:57 瀏覽:561
杭州蕭山人民法院官網 發布:2025-10-06 08:31:24 瀏覽:253
山莊的規章制度 發布:2025-10-06 08:01:32 瀏覽:592
基層行政單位如何更好應對行政訴訟法的修改 發布:2025-10-06 07:40:15 瀏覽:809
法治是優化營商環境的保障 發布:2025-10-06 07:07:52 瀏覽:277
奉新縣司法局 發布:2025-10-06 07:00:07 瀏覽:452
如何貫徹宣傳企業的規章制度 發布:2025-10-06 06:55:14 瀏覽:966
吉林省地方鐵路條例 發布:2025-10-06 06:54:24 瀏覽:736
銀川市法律援助熱線 發布:2025-10-06 06:38:19 瀏覽: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