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訴訟制度與經濟法
1. 經濟法上的公益訴訟問題的經典案例有哪些
經濟公益訴訟的含義:
指被訴行為侵害了或危及到社會性的經濟公益,一般並不直接損害原告私人的利益。在單純私人利益直接受損害的情形下,只需訴諸傳統的訴訟手段即可處理,個人作為自身利益的最大維護者,理應且非常自覺地向法院提起訴訟以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經典案例:
1.2001年7月,因為在購買的電話號碼簿上查不到有關電話,丘建東狀告電話號簿公司,結果被法院駁回上訴。2004丘建東狀告廈門航空公司,要求返還機場建設費五十元,撤銷機場建設費,後來基於同樣的理由被判敗訴。
對於上述結果,絕不能過分苛責法院。因為公益訴訟通常會涉及到某些政府部門濫用權力侵犯公眾利益,或者壟斷企業將不公平的條款強加於消費者。受理、審判和裁決這樣的案件不僅需要勇氣,還要通過司法活動進行法律創新,對重大的制度性安排作出判斷,所以,除了法官個人的勇氣外,還需要高超的能力和嫻熟的司法技術,以及制度和環境的支持。
其次,原告勝訴成果不能有效轉化,公益訴訟的判決效果不彰。在當代中國的公益訴訟案件中,人們不難看到這樣的現象:雖然第一位提起公益訴訟的原告勝訴了,但當其他有著同樣遭遇的人們繼起捍衛個人權益時,卻不得不從頭開始提起訴訟,以個人之力去對抗強勢部門所製造的社會不公。
造成公益訴訟處於困境的現實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原因是中國公益訴訟缺乏明確的法律依據。中國《民事訴訟法》第108條規定,起訴者必須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行政訴訟法》第41條規定,提起訴訟的原告須是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合法權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於這些條款的通常理解是,只有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因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或者與他人發生權益爭議,才能以原告資格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人民法院行使司法審判權保護其合法權益,而與案件沒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無權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在司法實踐中,也是按照上述理解開展審判活動的。
2. 民事公益訴訟區別於普通民事訴訟的特點是什麼
一、訴訟目的不完全相同。
民事公益訴訟的目的是維護社會公共利益,不同於普通民事訴訟僅牽涉私人民事紛爭,公益訴訟具有重大的社會價值。
二、保護利益的特點不同。
三、對訴訟當事人的要求不同。
四、公益訴訟糾紛所涉及的損害往往具有廣泛性、嚴重性和長期性。而普通民事糾紛主要涉及普通個全之間的權益損害,損害的范圍一般較易界定。
(2)公益訴訟制度與經濟法擴展閱讀
在20世紀90年代,中國理論界首先出現的是經濟公益訴訟概念,論者認為經濟公益訴訟就是指特定的國家機關和相關的組織和個人,根據法律的授權,對違反經濟法律、法規侵犯國家利益、社會利益或不特定的他人利益的行為,向法院起訴,由法院依法追究相對人法律責任的活動。
將經濟公益訴訟看作經濟法領域維護國家經濟利益的工具,為此主張建立專門的經濟訴訟程序以有利於經濟公益訴訟的進行。也有論者認為,公益訴訟實際上是行政訴訟的一種。
公益訴訟的提法是中國行政法學者的獨有見解,域外均未見有闡釋者。公益訴訟是中國學者在談論行政公訴時製造的「概念」。英國講越權之訴,美國講司法審查的范圍,大陸法系一般按照法院的管轄權進行分類,諸國均未發現以訴訟標行為基準命名的公益訴訟。
3. 法綜包括哪些科目
法綜的考察內容包括: 法理、法律史、憲法、刑法、民法、訴訟法、經濟法。(3)公益訴訟制度與經濟法擴展閱讀
(1)法理:法治理論和實踐、法律作用和價值、法律和其他各種社會現象之間的關系、法律的實施、法律文化和法治理念。
(2)法律史:中國法制史部分包括西周法律制度(立法概況、禮與刑及其適用、民事法律)、隋唐法律制度(唐初法制指導思想、唐朝立法概況、唐朝刑事法律)、晚清法律制度的變革(制憲活動、修律活動、司法制度的變革);外國法制史部分包括羅馬法、英國法。
(3)憲法:憲法權利與義務、國家機構。
(4)刑法:刑法概述,犯罪論基礎及重要原理,刑罰論基礎及重要原理。刑法分則中基礎理論,重要罪名的規定及適用。
(5)民法:法律關系與權利體系、權利主體、法律行為(含意思表示、法律行為效力、代理等)、權利的行使、訴訟時效。
(6)訴訟法:刑事訴訟法部分包括刑事訴訟證據、強制措施、二審程序;民事訴訟法部分包括中國民事訴訟的訴、主管和管轄、當事人、證據和證明的.制度及理論。
(7)經濟法:經濟法制定和實施的原則、經濟法責任、經濟公益訴訟、中央銀行法、政策性銀行法、反壟斷法的宗旨和地位、反壟斷法的適用范圍、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法律規制、壟斷協議的法律規制、經營者集中的法律規制、行政壟斷的法律規制、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含義和特徵、混淆行為的法律規制、虛假宣傳行為的法律規制、侵犯商業秘密行為的法律規制、商業賄賂行為的法律規制、互聯網不正當競爭的法律規制、證券監管的基本原則、證券上市監管法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