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世界上最早的合同法

世界上最早的合同法

發布時間: 2025-10-11 07:54:33

A. 勞動合同法最早是那一年頒布的

法律分析:頒布的相關法律最早是在1954年,但真正很好的生效時間是在1979年。在1986年 7月12日進行過修改,發布了《國營企業實行勞動合同制暫行規定》,目前使用的的勞動合同法都是在此基礎上進行的補充和完善。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一條 為了完善勞動合同制度,明確勞動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構建和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制定本法。

B. 勞動合同法的實施的最早年代

18世紀末~19世紀初,隨著西方各國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逐步興起,工人階級強烈要求廢除原有的「工人法規」,頒布縮短工作日的法律;要求增加工資、禁止使用童工、對女工及未成年工給予特殊保護以及實現社會保險等。資產階級政府迫於上述情況,制定了限制工作時間的法規,從而促使了勞動法的產生。英國在1802年通過《學徒健康和道德法》,這就是現代勞動立法的開端。到1864年,英國頒布了適用於一切大工業的工廠法。1901年英國制定的《工廠和作坊法》,對勞動時間、工資給付日期、地點以及建立以生產額多少為比例的工資制等,都做了詳細規定。德國於1839年頒布了《普魯士工廠礦山條例》。法國於1806年制定了工廠法,1841年頒布了《童工、未成年工保護法》,1912年制定了《勞工法》。進入20世紀以後,西方主要的國家大都相繼頒布了勞動法規。從1802年以後的百餘年間,西方國家的勞動立法從民法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法律部門。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勞動立法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於國際無產階級斗爭的高漲,西方國家陸續制定了不少勞動法。德國1918年頒布《工作時間法》,明確規定對產業工人實行8小時工作制,還頒布了《失業救濟法》、《工人保護法》、《集體合同法》,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勞動者的利益,對資本家的權益作了適當的限制。

到20世紀30年代,西方國家勞動立法出現了兩種不同傾向:一種是以德、意、日為代表的法西斯國家,不僅把已經頒布實施的改善勞動條件的法令一一廢除,而且把勞動立法作為實現法西斯專政、進一步控制工人的工具。另一種是以英、美為代表的一些國家,它們為了擺脫經濟危機,對工人採取了一定的讓步政策。英國於1932~1938年間,先後頒布了縮短女工和青工勞動時間,實行保留工資年休假以及改善安全衛生條件的幾項法律。美國在1935年頒布的《國家勞工關系法》(《華格納法》),規定工人有組織工會和工會有代表工人同僱主訂立集體合同的權利。1938年又頒布了《公平勞動標准法》,規定工人最低工資標准和最高工作時間限額,以及超過時間限額的工資支付辦法。

俄國十月革命後,在1918年頒布了第一部《勞動法典》,1922年又重新頒布了更完備的《俄羅斯聯邦勞動法典》,體現了工人階級地位的轉變和國家對勞動和勞動者的態度。它以法典的形式使勞動法徹底脫離了民法的范疇。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勞動立法 戰後,資本主義總危機進一步加深,資本主義國家產生了一批現代的反工人立法。如1947年美國國會通過的《塔夫脫-哈特萊法》,把工會變成一種受政府和法院監督的機構,禁止工會以工會基金用於政治活動;規定要求廢除或改變集體合同,必須在60天前通知對方,在此期間,禁止罷工或關廠,而由聯邦仲裁與調解局進行調解;規定政府有權命令大罷工延期80天舉行,禁止共產黨人擔任工會的職務等。又如1947年法國國民議會通過的《保衛共和國勞動自由法》,同樣是鎮壓工人運動的法律。到20世紀60年代,西方國家的勞動立法出現了新的趨勢。在工人運動的壓力下,各主要國家相繼頒布了一些改善勞動條件和勞動待遇的法律,如法國頒布了關於改善勞動條件、男女同工同酬、限制在勞動方面種族歧視的法律,日本於1976年重新修訂了《勞動標准法》,還制定了關於最低工資、勞動安全與衛生、職業訓練、女工福利等方面的法律。

70年代以後,蘇聯的勞動立法也有了很大的變化。1970年頒布了《蘇聯和各加盟共和國勞動立法綱要》,其後,各加盟共和國又根據這一立法綱要頒布了自己的勞動法典。東歐國家在50年代先後頒布了勞動法典,到60~80年代,除有的國家如保加利亞,對他們的勞動法典進行了修訂和補充外,大部分國家如羅馬尼亞、匈牙利、民主德國、捷克斯洛伐克、阿爾巴尼亞、波蘭、南斯拉夫等,都曾再次頒布了勞動法典。經過近2個世紀的歷程,勞動法越來越受到重視,在世界各國的法律體系中已經佔有了重要的地位。

中國的勞動立法 中國的勞動立法,出現於20世紀初期。中華民國時期 ,北洋政府農商部於1923年3 月29日公布了《暫行工廠規則》,內容包括最低的受雇年齡、工作時間與休息時間、對童工和女工工作的限制,以及工資福利、補習教育等規定。國民黨政府則沿襲清末《民法草案》的做法,把勞動關系作為僱傭關系載入1929~1931年的民法中;1929年10月頒布的《工會法》,實際上是限制與剝奪工人民主自由的法律。

為了維護工人利益,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在1922年發動了大規模的勞動立法運動,並提出《勞動法大綱》19條等等。這一代表工人利益的《勞動法大綱》並未得到當時政府的確認。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根據地,才產生了真正代表職工利益的勞動立法。1931年11月7日,中華工農兵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勞動法》。抗日戰爭時期,各邊區政府也曾公布過許多勞動法令,如晉冀魯豫邊區1941年11月1日就曾公布過《晉冀魯豫邊區勞工保護暫行條例》。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1948年8月第六次全國勞動大會,通過了《關於中國職工運動當前任務的決議》,對解放區的勞動問題提出了全面的、相當詳盡的建議,對調整勞動關系提出了基本原則。各個解放區的人民政府,也曾先後頒布過不少勞動法規。這一切,都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勞動立法提供了豐富的經驗。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同年,勞動部公布《關於勞動爭議解決程序的規定》,1951年2月,政務院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1953年1月經修正後重新公布),1952年8月,政務院發布《關於勞動就業問題的決定》。1954年7月,政務院公布《國營企業內部勞動規則綱要》,1956年6月,國務院公布《關於工資改革的決定》,1956年國務院公布《工廠安全衛生規程》、《建築安裝工程安全技術規程》和《工人職員傷亡事故報告規程》。

在全面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階段,中國的勞動立法有了進展。1958年,國務院公布了《關於工人、職員退休處理的暫行規定》等4項重要規定。1966~1976年,勞動立法基本上處於停滯狀態。1978年5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原則上批准了國務院《關於安置老弱病殘幹部的暫行辦法》和《關於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同年5月,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實行獎勵和計件工資制度的通知》。1982年2月,國務院發布了《礦山安全條例》、《礦山安全監察條例》、《鍋爐壓力容器安全監察暫行條例》等3項法律文件。1982年4月,國務院發布了《企業職工獎懲條例》。1986年7月,國務院發布了《國營企業實行勞動合同制暫行規定》、《國營企業招用工人暫行規定》、《國營企業辭退違紀職工暫行規定》和《國營企業職工待業保險暫行規定》。1986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發布了《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職工代表大會條例》。1987年7月,國務院發布了《國營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暫行規定》,同年勞動部發出了《關於禁止招用童工的通知》。1988年7月,國務院頒布了《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1992年4月,七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了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1992年11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礦山安全法》。1993年7月,國務院頒布了《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1994年2月,國務院發布了《關於職工工作時間的規定》。這些勞動法規在調整勞動關系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1956年,中國曾起草《勞動法》,由於歷史原因,中途夭折。1979年第二次起草《勞動法》,1983年7月曾由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草案》,但因很多問題難以妥善解決,未提交全國人大審議。90年代初期第三次起草《勞動法》,1994年7月5日經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的頒布標志中國勞動法制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勞動法》共13章107條,包括總則;就業促進;勞動合同和集體合同;工作時間和休息時間;工資;勞動安全衛生;女職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護;職業培訓;社會保險和福利;勞動爭議;監督檢查;法律責任;附則。《勞動法》是中國的基本法,為勞動法制建設奠定了基礎。《勞動法》的立法指導思想是:①充分體現憲法原則,突出對勞動者權益的保護。②有利於促進生產力的發展。③規定統一的基本標准和規范。④堅持從我國國情出發,盡量與國際慣例接軌。這一指導思想保證了《勞動法》的制定工作具有中國社會主義特色。

C. 最早的勞動法產生於哪個國家

1. 比利時是世界上最早制定《勞動合同法》的國家。
2. 該法律的制定源於20世紀初,當時國家出於干預勞動合同和協調勞動關系的需求,將勞動合同從民法范疇轉移到勞動法范疇。
3. 1900年3月,比利時頒布了世界上首部《勞動合同法》,這標志著從勞動法角度對勞動合同進行立法的先例。
4. 從哲學角度來看,勞動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石,它不僅是人類運動的過程,也是維持自我生存和發展的唯一手段。勞動涵蓋了主體、客體和意義的內在集成。
5. 勞動通常指的是能夠產生物質資料的人類活動,它能夠輸出勞動量或勞動價值。

D. 中國合同法的發展歷史

合同也稱為契約,是一種合意或者協議,我國《民法通則》給出了合同的定義,即合同是當事人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協議。合同通常包括民法上的合同、行政法上的合同、勞動法上的合同。在合同主體之間的關系方面,民法上的合同主體是平等的,而行政法和勞動法上的主體則是不平等的。按照《合同法》的規定,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不適用《合同法》,而適用其他相關法律的規定。
合同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交易(即合同)關系的法律規范。

作為法律規范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在英美法系、還是在大陸法系,或者是在我國,合同法與其他法規范一樣,在不同歷史階段和條件下經歷了產生、發展和不斷完善的發展歷程。
從世界法制發展史上看,合同法在不同歷史時期具有不同的特點,根據合同法的特點、作用及其在法制體系中的地位,我們可以將合同法的發展劃分為古代合同法、近代合同法和現代合同法。
在這里,古代合同法主要是指奴隸制和封建制合同法。
合同作為財產流轉的法律形式,其產生必須基於財產流轉的事實,沒有財產流轉就沒有合同及其立法。人類社會最早的合同法是由習慣發展而來的,稱為習慣法。它與氏族習慣中的規則的根本區別,首先在於訴權的發生。一方當事人違反合同時,對方當事人便獲得訴權。《漢漠拉比法典》直接規定合同或與買賣有關的規范有 120 余條。其特點是:第一,奉行嚴格的形式主義;第二,合同種類較多,適用范圍較廣;第三,對違約行為進行嚴格的懲罰。古羅馬的《十二銅表法》中關於合同的規定比《漢漠拉比法典》還有進步:第一,其合同規范更接近於近代大陸法系在理性主義支配下的概念化立法方法,用抽象的、具有一般特徵的概念表述合同,從而使合同上升為民事法律行為,具有了明文規定的法律效力。第二,將合同視為當事人之間的法律,用合同作為確定當事人相互間的債權債務關系的「法鎖」,以保證交易的安全與穩定。第三,規定了物的所有權轉移的條件,從而使合同可能脫離物的實際交付而單獨存在,這意味著諾成合同開始同實踐合同相分離,成為一種新的合同形式。
公元五世紀,隨著日耳曼各部族聯盟大舉入侵羅馬帝國,產生了各王國根據本部族的習慣編纂而成的法典。這時,合同擔保制度很發達。日耳曼法雖然晚於羅馬法,其中合同規范也遠不及羅馬法那樣巧妙精深,邏輯嚴密。但因它發達於前資本主義社會,表現了由日耳曼人生活習慣所決定的立法上的實用主義的態度。因而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羅馬時代概念立法技術的同時,卻從實踐的角度對合同法作出了貢獻。第一,它在立法指導思想上注重強調個人權利對公共利益的服從,這就在限制當事人合意的同時,發展了訂立合同以維護社會公益為宗旨的思想。第二,它在立法技術上注重採用業已存在的日耳曼人的習慣,盡量使法律條文通俗實用,避免用概念替代習慣作法,這可以說是經驗主義的立法方法佔據主導地位,它對近代英美法系立法體系的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第三,它在制度上有創新,保證、違約金制度即為例證。
在英美法系,合同法產生的較晚。大約自十三世紀開始,英國普通法通過債務和合同兩種訴訟形式解決合同問題。但這些合同不適用非要式合同。在十五世紀,普通法法院開始推行一種使非要式合同得以執行的訴訟形式。在十六世紀,確立了相互允諾原則。這些為合同法的繼續發展和最終形成奠定了基礎。
總的說來,古代合同法是簡陋的,欠缺許多具體且重要的制度,合同主體僅限於少數人,不要說奴隸不得訂立合同,妻子兒女在羅馬法上也無人格,重形式而輕內容,只要形式上符合法律要求,即使內容違反道德,合同是在欺詐或脅迫的情況下簽訂的,也仍然有效。所有這些均不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終將被近代或現代合同法所取代。
近代合同法,是指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期的合同法,以 1804 年的法國民法典中的合同制度為典型代表,以合同自由原則為明顯標志。但近代法時期卻是從十五、十六世紀開始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結束的相對較長的歷史階段。
近代合同法在合同主體方面,認為人人有不可剝奪的合同法律人格,唯一有所限制的是人自身的行為能力。在合同的內容方面,認為合同是當事人之間自由意思的選擇或真實意思的表現。在合同形式方面,主張當事人自由選擇合同的形式,嚴格的形式主義被拋棄。在合同的適用范圍上非常廣泛,連夫妻財產制、收養關系都進入了合同領域。
現代合同法是指資本主義壟斷階段的合同法。在基本原則等許多方面,較近代合同法有所變化。第一,定式合同普遍化;第二,「強制締約」在公用事業中普遍存在;第三,「團體協約」應運而生;第四,表示主義取代意思主義;第五,合同解釋原則發生了重大變化,對當事人意志的探尋逐漸為維護社會公正的需要所代替。當代合同法具有統一化的趨勢。國際貿易在當代越來越發達,各種合同不限於只在一個國家內部適用。誠實信用原則一直是合同法的重要原則,在現代合同法上的地位更高,發揮的作用更大。
與歷史上西方國家合同立法的發展相比,古代東方國家的立法就暗淡了許多。
在我國,因為長期處於封建社會,在法制上具有「重刑輕民」特點,雖然在西周時期已經出現了「質劑」、「傅別」等契約制度,但與商品經濟低水平發展的社會狀況相適應,合同法在我國的發展處於比較緩慢的狀態。
新中國成立以來,合同法的發展雖然經歷了一些曲折的過程,但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實行,為合同法的健康發展創造了重要條件,合同法迎來了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
從 1950至1956 年,在這個歷史階段中黨的方針政策是發展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方針。 1950年9月,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頒布了我國第一個合同規章 ---- 《機關、國營企業、合作社簽訂合同契約暫行辦法》,對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從 1957至1966 年,我國合同法經歷了曲折的發展過程。1958至1960 年,取消了合同制度, 1961 年黨的八屆九中全會正式批准八字方針以後開始,加強了對合同的行政管理。從 1966 年 5 月至1976 年 10 月,合同法再次被廢棄了。1976 年粉碎 「四人幫」以後,我國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1981 年 12 月由五屆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合同法》是我國合同法的重大成果,標志著我國合同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1985 年 3 月,六屆人大十次常委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經濟合同法》, 1987 年 6 月六屆人大二十一次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技術合同法》,至此我國合同法體系呈現出以民法通則為基本法,經濟合同法,涉外經濟合同法,技術合同法三足鼎立的局面。
1999年3月九屆人大二次會議通過並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廢除了「三法」鼎立的局面。合同法統一的原因: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開放的不斷擴大和現代經建設的不斷發展,這三部有關合同的法律在實施中暴露出一些問題:第一,國內經濟合同,涉外經濟合同,技術合同分別適用不同的合同法律,有些共性問題不統一,某些規定較為原則,有的規定不盡一致,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際發展的要求,有必要制定一部統一的合同法。第二,近年來,在市場交易中利用合同形式搞欺詐,損害國家,社會和他人利益的情況較為突出。在防範合同欺詐,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方面,需作出補充的規定。第三,調整的范圍已不能完全適應,同時近年來,也出現了融資租賃等新的合同種類,委託、行紀合同也日益增多,客觀也需要作也相應規定。
縱觀新中國合同法的歷史發展,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凡是在我國承認並發展商品經濟的時期,合同立法就發達,反之,合同立法就停滯,甚至被取消。
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迎來了合同法的春天,與此同時,合同法為市場經濟和微觀管理提供了基本遵循,必將更加有力地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熱點內容
網路購物法律法規 發布:2025-10-11 11:51:52 瀏覽:979
勞動法中的三大義務 發布:2025-10-11 11:45:20 瀏覽:297
醫療法律法規條例 發布:2025-10-11 11:42:21 瀏覽:395
傅明華律師 發布:2025-10-11 11:28:52 瀏覽:627
中級法院是省級嗎 發布:2025-10-11 11:28:49 瀏覽:887
江蘇愛國衛生條例時間 發布:2025-10-11 11:18:47 瀏覽:953
新婚姻法離婚需要提供哪些資料 發布:2025-10-11 11:09:25 瀏覽:507
資深房產繼承律師 發布:2025-10-11 11:09:17 瀏覽:791
校園的民法典知識 發布:2025-10-11 10:51:58 瀏覽:321
廣義勞動法包括哪些 發布:2025-10-11 10:22:23 瀏覽: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