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第53條釋義
① 在施工合同中「一切安全事故由乙方承擔」合理嗎,有沒有是甲方的責任引起的,因為這句話而推卸責任呢
這樣的條款是沒有法律效力的,甲方如果以此條款主張安全事故責任應該全部由乙方承擔,乙方可以提出因為屬於明顯顯失公平,請求認定該條款無效,按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而非合同上的「雙方約定」來判斷責任歸屬。
法律分析
從民事合同的理論出發,兩個平等主體之間的法律行為之所以生效,受到法律保護,是基於雙方對自己的利益皆有處分的自由,但如果合同條款「顯失公平」的,因為法律推定民事主體是理性的,因而強制地使這些條款無效——如果雙方自覺遵守的,自然不予干涉,但如果產生爭議的則強制性地推定該條款「不能體現其中一方的真實意志」因而使其失效。我國民法典目前規定了兩種免責條款無效的情形,題中的「安全事故責任」就包含在內。
那麼,如果不能適用合同中的責任歸屬,就應該按侵權法的規則加以處理,根據侵權編的規定,依據安全事故的不同,有不同的處理規則,一般情況下都適用「過錯推定原則」,如果建設單位與施工單位、實際操作者不能提出證據證明的,一般都應該承擔連帶責任,因此,以合同條款試圖排除自己責任的做法是不合理的,也不會得到法院的支持。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五百零六條 合同中的下列免責條款無效:(一)造成對方人身損害的;(二)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二百五十二條 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倒塌、塌陷造成他人損害的,由建設單位與施工單位承擔連帶責任,但是建設單位與施工單位能夠證明不存在質量缺陷的除外。建設單位、施工單位賠償後,有其他責任人的,有權向其他責任人追償。因所有人、管理人、使用人或者第三人的原因,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倒塌、塌陷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所有人、管理人、使用人或者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二百五十三條 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及其擱置物、懸掛物發生脫落、墜落造成他人損害,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賠償後,有其他責任人的,有權向其他責任人追償。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築法》 第七十一條 建築施工企業違反本法規定,對建築安全事故隱患不採取措施予以消除的,責令改正,可以處以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業整頓,降低資質等級或者吊銷資質證書;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建築施工企業的管理人員違章指揮、強令職工冒險作業,因而發生重大傷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後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② 對賭協議的法律效力是什麼
以目標公司為主體的回購和補償條款無效,股東與投資方簽訂的補償承諾,不違反法律法規的禁止性規定,是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應屬有效。對賭協議,又稱估值調整協議,是私募股權投資中常用的一種價值調整機制與合同安排。
【法律依據】
《合同法》第52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合同法》第53條,合同中的下列免責條款無效:
(一)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
(二)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
③ 合同法52.53條內容
第五十二條 合同無效的法定情形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第五十三條 合同免責條款的無效
合同中的下列免責條款無效: (一)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 (二)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
④ 合同法第53條規定的無效情形
合同法第53條規定了五種無效情形,包括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重大誤解、被迫簽訂合同、惡意串通和違反公序良俗,這些情形下的合同都是無效的。
根據合同法第53條的規定,合同存在以下五種情形之一的,無效:一、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二、基於重大誤解而訂立;三、被迫簽訂合同;四、惡意串通;五、違反公序良俗。首先,如果合同違反了法律的強制性規定,無效性是顯然的。比如,合同違反《合同法》的規定,或者違反其他相關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其次,如果合同雙方基於重大誤解而達成協議,導致協議內容與當事人真實意願嚴重不符,也會導致合同無效。再次,如果合同一方在被迫的情況下簽訂合同,也就是「一方因極度困難所迫而訂立的合同」,合同同樣是無效的。此外,惡意串通也是合同無效的情形之一。如果合同雙方明顯存在惡意串通,達成的協議違背公正、公平原則,則合同是無效的。最後,如果合同內容違反公序良俗,比如合同內容不道德、違反社會公德等,也會導致合同無效。
如果合同雙方發現已經簽訂的合同存在無效情形,應該如何處理?如果發現已經簽訂的合同存在無效情形,當事人可以協商解決或者向人民法院請求撤銷。如果當事人協商解決,應當以書面形式確認協商結果。如果無法協商解決,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確認合同無效,並請求返還已經履行的義務。
根據合同法第53條規定,合同存在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重大誤解、被迫簽訂合同、惡意串通和違反公序良俗等五種情形之一的,都是無效的。在簽訂合同前,當事人應該了解相關法律法規規定,遵守合同法的規定,保障自身權益。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五十三條 合同中的下列免責條款無效:
(一)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
(二)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
⑤ 合同法52.53條內容
合同法第52條列出了合同無效的法定情形。第53條則規定了合同中免責條款的效力。合同被視為無效通常是因為其違反了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或損害了國家、社會公共利益。這類合同自訂立之時起就不具有法律約束力,也不會在日後變得有效。已履行的無效合同應通過返還財產、賠償損失等措施,使當事人的財產恢復至合同訂立前的狀態。
通常,如果當事人自由協商確定了免責條款,並且這些條款未違反社會公共利益,法律是承認其效力的。然而,嚴重違反誠實信用原則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免責條款是無效的。這不僅會濫用免責條款,還會嚴重損害一方當事人的利益,不利於保護正常的合同交易。以下兩種免責條款被規定為無效:
1. 免除造成對方人身傷害責任的條款。由於法律對人身權利給予特殊保護,允許通過合同免除人身傷害責任將縱容對他人生命的摧殘,這與保護公民人身權利的憲法原則相違背。
2. 免除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給對方造成財產損失的條款。這類條款違反了誠實信用原則,允許其存在可能導致一方當事人利用條款欺騙對方,損害其合同權益,與立法目的相違背。
需要注意的是,對於因一般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免責條款,可以認為是有效的。此外,只有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財產損失的免責條款才是無效的。也就是說,只有涉及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行為的財產損失免責條款才是無效的。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五十二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第五十三條 合同中的下列免責條款無效:
(一)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
(二)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