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第三方代為履行
1. 如何寫委託書,我要委託其他公司代我司收取貨款
國《合同法》第六十五條和第八十四條確立了第三人代為履行制度與債務轉移制度,司法實踐中對如何適用這兩條規定在理解上存在著不同的意見。為正確適用該相關規定,筆者擬對這些問題進行簡要淺顯的探討。
一、第三人代為履行及債務轉移的性質、特徵
《合同法》第六十五條規定:「當事人約定由第三人向債權人履行債務的,第三人不履行債務或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債務人應當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該條規定的第三人代為履行制度,具有如下法律特徵:(1)第三人可以代替債務人履行債務。(2)第三人代替債務人履行債務應當有約定,約定的形式為《合同法》第十條規定的書面、口頭和其他形式。(3)第三人只是合同的履行主體,而不是合同的當事人。(4)第三人不承擔合同的繼續履行責任和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5)債務人不能以第三人履行產生效力對抗債權人,即免除債務人自己的合同主體地位。(6)債權人不能直接要求第三人承擔合同責任,即把第三人作為原合同主體。
《合同法》第八十四條規定「債務人將合同的義務全部或者部分轉移給第三人的,應當經債權人同意。」所謂合同義務的轉移,指基於當事人協議或法律規定,債務人移轉債務給第三人,由第三人取代債務人地位成為新債務人而向債權人履行債務的現象。該條規定的合同義務轉移制度為當事人約定債務轉移制度,具有如下法律特徵:(1)債務是可轉移的,必須由當事人親自履行的債務不能轉移。(2)。約定債務轉移的以債權人同意為必要條件。(3)產生了新的合同關系,轉移前之合同關系消滅,轉移後的合同關系產生。(4)合同主體已經變更,第三人成為合同當事人。
二、第三人代為履行與債務轉移的形式。
關於第六十四條所稱的「當事人」,一種意見認為該當事人不應包括第三人,即自己不應約定由自己履行。如果是自己約定由自己履行,就是自己同意履行。因此該當事人即僅指第三人以外的人即合同的當事人,一般為債權人和債務人。這是一種狹義的理解。另一種意見認為該當事人應廣義的理解,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債權人與債務人約定由第三人履行,並告知第三人;(2)債務人與第三人之間的約定由第三人履行;(3)債權人與第三人之間約定由第三人履行;(4)第三人單方表示履行。從社會經濟交往中第三人代為履行實踐及其法律特徵理論分析,對於第六十四條中「當事人」應從廣義理解。
關於第八十四條規定債務轉移形式,意見比較統一,一般意見認為存在以下兩種情況:(1)債務人與第三人之間達成轉讓協議並經債權人同意;(2)債權人、債務人與第三人三方達成協議。
三、第三人代為履行與債務轉移區別及聯系
從債務轉移的合同與第三人履行的合同的法律特徵分析,二者有明顯的區別。
第一、生效條件不同。債務轉移時,債務人和債權人應與第三人達成轉讓債務的協議。且無論是債權人還是債務人與第三人達成轉移的協議都要取得對方的同意,否則,債務轉移不生效。而在第三人代替履行的情況下,第三人單方表示代替債務人清償債務或者與債權人或債務人達成代替清償債務的協議,但並沒有轉讓債務。即使在第三人與債務人之間產生效力但不能對抗債權人,債權人也不得直接向第三人請求履行債務。
第二,債務人與第三人在新合同中的法律地位不同。在債務轉移的情況下,債務人已經成為合同的當事人,如果是債務的全部轉讓則第三人將完全代替債務人的地位,債務人將退出該合同關系,原合同關系將消滅。若使部分轉讓,第三人也將加入合同關系成為債務人。但是在第三人代替債務人履行的情況下,第三人只是履行主體而不是合同的債務人。對於債權人只能將第三人作為債務履行的輔助人而不能將其作為合同當事人。
第三,債務人與第三人承擔的責任不同。在債務轉移的情況下,第三人已經成為合同關系當事人,如果其未能依照合同約定履行債務,債務人可直接請求第三人履行義務和承擔違約責任。如果第三人已完全代替債務人,那麼債權人便不能要求債務人履行債務或承擔責任。而在第三人代替履行時,當第三人不履行或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時,對第三人的履行不適當的行為,仍由債務人承擔債不履行的民事責任。對於債權人來說,不能直接向第三人請求履行債務,只能要求債務人承擔第三人不履行的違約責任。
從二者以上法律特徵看債務的代為履行與債務轉移的區別是明顯的,但二者之間也存在一定的聯系,一是在對這兩條規定中「約定」與「同意」的理解上。當第六十五條中的當事人理解為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的「約定」時,與第八十四條的債權人同意不易區分。既然已經形成約定則債權人必定同意,即約定中也包括著債權人同意的意思。二是第八十四條規定的 「債務人將合同的義務全部或者部分轉移給第三人的」,在未經債權人同意的情況下將可能形成代為履行的情形。三是司法實踐中對是債務的代為履行還是債務轉移比較難以把握,尤其在當事人的約定中不使用「代為履行」、「債務轉移」的字眼,而約定為由某某承擔、負擔、償還、付款、給付等等時,就更難以把握。
四、對當事人幾種約定情形的分析與認定
1、從當事人之間的約定是否明確具體分析。如果當事人之間的約定是明確的「代為履行」或「債務轉移」就應嚴格按照第六十五條和第八十四條的規定進行認定,不應在對當事人的意思進行解釋理解。
2、從第三人是否成為合同的當事人分析。如果債權人與債務人達成協議,由債權人持債務人向第三人出具的收據或委託書向第三人要款,第三人也同意支付。這種情況債權人雖與第三人建立了關系,但是債權人未以自己的名義向第三人主張權利,而是以債務人的名義向第三人主張權利,債務人的委託書或收款收據證明其仍是合同當事人;第三人的給付責任雖向債權人直接履行,也同意向債權人履行,但給付的依據仍是債務人的收據或委託書,證明債務人仍是第三人履行合同的當事人,第三人並未把債權人作為自己履行合同的當事人。債權人持有債務人的收據或委託書證明自己不是合同的當事人,只是與債務人之間的委託關系,並未與第三人之間形成新的債權債務之合同關系。若債務轉移,則債權人應以自己的名義直接向第三人主張權利,勿須以債務人的名義向第三人主張權利。這種給付方式的變化,並未體現當事人之間轉移債務的意思,只是履行給付方式的改變,原有合同關系仍然存在,各當事人之間仍應按原合同關系享有權利承擔義務。因此,這種持有債務人的收款收據或委託書向第三人主張權利的行為應當認定為債務的代為履行,適用《合同法》第六十五條的規定。還有一種意見認為這種情況應當適用《合同法》第八十條的規定,即「債權人轉讓權利的,應當通知債務人。未經通知,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 .」債務人出具的收款收據或委託書為債權轉讓的憑證,實為債務人同意轉讓債務的憑證;債權人向第三人主張權利出具要款憑證即是一種通知形式,也表明債權人同意債務轉移給第三人;第三人的同意給付即為承擔債務,債務人已不應在承擔該債務。筆者認為,這種觀點一是忽略了當事人的意思表示,債權人持有債務人的手續向第三人主張權利並沒有體現出同意債務轉移的意思;二是未從合同的義務轉移與代為履行的法律特徵即是否形成新的債權債務合同關系來分析,這種意見顯然是不當的。
3、當事人約定不明時,應從第三人與債權人、債務人之間債務關系的關聯度分析。在現實經濟交往中,當事人之間常常約定為由第三人給付、償付、付給、付款、償還、還款、承擔、支付、負擔等等。這種約定從當事人的自身看是已經約定明了,由於債務轉移與第三人履行的法律後果不同,這類糾紛訴訟中三方當事人常常選擇有利於自己的訴訟主張,或主張債務轉移,或主張是代為履行。如何認定這類糾紛的性質,審判實踐中也有不同的意見,筆者認為應從債務的形成過程和債權人的意思表示分析。從債務的形成過程分析,如果債務人和債權人之間的約定與第三人之間無利害關系,僅僅是協助履行,不能無故免除債務人的合同責任而加重第三人的責任。假如為三角債務關系,如連環購銷合同中甲賣給乙貨物,乙又賣給丙,形成的債務主要是由於丙不付款造成的;另如建築工程合同糾紛中建築公司欠的原材料款主要是由於建設方不付工程款造成的;在這些由於第三人的不履行而導致形成債務的,當約定不明時,應認定第三人成為與債務人並存的合同當事人,第三人應與債務人共同承擔連帶責任。這樣可以減少債務人與第三人之間的糾紛訴累。從債權人的意思表示方面分析。由於債務的轉移必須經債權人的同意,所以當債權人與債務人的約定由第三人償還等不明時,如債權人與第三人均表示同意,則應認定為債務的轉移;如果債權人不同意債務的轉移則不應僅憑對字面含義的不同理解而作出不同的認定,應根據債權人未作出同意債務轉移的意思表示來分析認定。
2. 第三人代為履行與債務承擔
「第三人代為履行」:債務並未轉移,第三人耍賴時,債權人仍不得請求該第三人償付內,而應當找原債務容人算賬。
「債務承擔」:第三人主動與債權人達成清償他人債務的約定後,成立新合約,第三人不得耍賴,如果耍賴,債權人可起訴請求其償債。
3. 合同法,第三人代為履行,是在第三人和債務人之間作出協議,還是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
第三人代為履行合同,由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做出協議,但該協議對第三人不具有約束力。
一、第三人代為履行的概念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65條規定:當事人約定由第三人向債權人履行債務,第三人不履行債務或者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債務人應當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
由該具體法條可以看出,所謂第三人代為履行,是指第三人依照合同當事人約定由其向債權人履行債務。第三人不履行債務或者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的,債務人應當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合同當事人就此所訂合同,通常稱為第三位代為履行合同,即合同當事人約定由第三人代替債務人履行合同的部分義務或全部義務的合同。
二、第三人代為履行合同的特徵
1、第三人非當事人
第三人即非締約當事人,無需在該合同上簽字或蓋章,只須第三人表示其願意代替債務人清償債務。
2、對第三人無約束力
合同當事人的約定對第三人不具有約束力,第三人可以履行,也可以拒絕履行。故在此意義上講,第三人僅為履行主體而非義務主體,對於合同的債權人而言,他只能將第三人作為債務人履行的輔助人而不能作為合同的當事人對待,當第三人拒絕履行時,由合同債務人負責履行。
3、對締約方有約束力
合同中第三人代為履行條款對債權人具有約束力,即第三人一旦同意履行,視為債務人的履行,債權人不得拒絕。
如果第三人不履行,債務人在履行期限內沒有履行,或者第三人的履行不符合合同約定,債務人未在履行期限內予以補正的,債務人應當承擔違約責任。
四、特別提示
第三人代為履行合同,由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做出協議,但該協議對第三人不具有約束力。如果債權人目的是保證債權得到清償,則應採取三方簽訂其他形式的合同。
4. 代為履行合同義務,什麼是合同繼續履行,不完全
您好,一、什麼是合同繼續履行
根據《合同法》第107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合同繼續履行是指當事人一方不履行非金錢債務或者履行非金錢債務不符合約定的,除法律上或者事實上不能履行、債務的標的不適於強制履行或者履行費用過高或債權人在合理期限內未要求履行的以外,對方要求履行的,應當按照合同約定繼續履行合同義務。
二、適用合同繼續履行的條件
依據合同法規定,繼續履行的適用除有違約行為外,還應具備以下條件:
1、繼續履行必須可能。繼續 履行是按合同約定的標的履行,只有在合同有繼續履行的可能時,違約方才能承擔繼續履行的責任。在某些情況下,法律並不要求違約方負繼續履行責任,而只要求違約方承擔違約金和損害賠償責任,在這種情況下,只能按法律規定確定責任而不適用繼續履行。實際履行與特別法相沖突時,也不適用繼續履行。對於自然債務在當事人違約後發生合同履行不能時,因違約方已經沒有履行合同的能力,也不能讓違約方承擔繼續履行的責任,只能採取其他補救措施。
2、繼續履行存在必要。由於繼續履行只是違約的一種補救措施,而不是懲罰性措施,債權人是否要求違約方繼續履行以及違約方應否繼續履行都應考慮其經濟合理性。依據合同法規定,繼續履行是否必要是以履行費用為標准來判斷的,繼續履行費用過高,勢必破壞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平衡,就不能適用繼續履行的責任形式。
3、債務標的適於強制履行。只有在合同約定的標的適於強制履行時,才宜於追究違約方繼續履行的責任。如果當事人約定的合同標的不適於強制履行的,如委託合同等因相信對方的特殊技能、業務水平、道德品格而訂立的合同,因其嚴格的人身性質,實際履行有悖於合同的性質,因而不得適用繼續履行。對於提供勞務的合同,也不得以履行合同債務為由強令債務人提供勞務。
4、債權人在合理期限內請求繼續履行。是否要求債務人承擔繼續履行責任是債權人的一項權利,他人不能強迫。但債權人要求違約方繼續履行應當在合理的期限內提出,否則,債權人即喪失請求違約方繼續履行合同的權利。合同法將債權人在合理期限內未要求履行,作為繼續履行的除外條件加以規定,主要是為了促使債權人及時行使繼續履行的權利,以穩定當事人之間的關系,保護違約方的利益。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5. 在合同法中,第三人代為履行,第三人的定義如何定義呢
合同的履行由訂立合同的雙方當事人以外的其他人履行的,稱第三人代為履專行,該其他人就是屬你說的,第三人代為履行中的第三人。合同之債是特定當事人間的一種民事法律關系,因為通常情況下,債應由債務人履行,債權人也只能向債務人請求履行。但是,在一般情況下,債務由誰來履行對於債務人並不重要,債也可以有第三人代為履行。舉個簡單的例子。甲欠乙500元,到期未還,甲向乙索要,乙說沒錢,甲原本只能向乙要錢,這時,乙的好友丙十分慷慨地說,不要找乙要錢了,我現在就替乙還500元。丙當場掏出500給甲。該案例中,甲乙是借款合同的當事人,丙就是第三人代為履行中的第三人。
以上主要內容我自己編的,部分參考資料:李開國、張玉敏:《中國民法學》,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505~506頁。
6. 怎樣理解由第三人代為履行的合同
一、「第三人代為履行」系根據《合同法》第65條的規定而產生,重點是:第三人不回履行債務答或者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時,債務人應當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即:債務並未轉移,第三人耍賴時,債權人仍不得請求該第三人償付,而應當找原債務人算賬。
二、「債務承擔」目前偶國法律無明文規定,但較為一致的學理解釋和法院多個判例均認為:第三人主動與債權人達成清償他人債務的約定後,成立新合約,第三人不得耍賴,如果耍賴,債權人可起訴請求其償債。但此時,第三人與原債務人均未脫離原債務關系,債權人也可請求原債務人償債。事實上,這種情況下,第三人和原債務人之間到底是各負其責還是連帶(共同)清償債權人,仍有爭議,俺個人認為:應當是共同清償責任。(限於時間有限,打字麻煩,就不詳述了哈)
三、至於樓上解釋的「債務轉移」,那又是另一回事了。這個《合同法》的規定較完備,可以自行參閱。
7. 委託付款協議是第三人代為履行還是債務轉移
原則上是第三人代為履行,而不是債務轉移。
1、《合同法》第六十五條規內定:當事人約定由第三容人向債權人履行債務的,第三人不履行債務或者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債務人應當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
2、《合同法》第八十四條規定:債務人將合同的義務全部或者部分轉移給第三人的,應當經債權人同意。
根據《合同法》以上規定,可以看出債務轉移與第三人代為履行有如下主要區別:
第一,債務轉移是債權人、債務人與第三人之間達成的協議將債務轉移給第三人承擔,該第三人取代債務人的地位成為合同當事人,原債務人退出債權債務關系;而在代為履行中,第三人僅是依照合同當事人約定由其向債權人履行債務,第三人只是債務履行主休而非債務合同當事人,因此原債務人仍是債務人。
第二,債務轉移需債權人同意才能達成;而代為履行是債權人與債務人的約定,其對債權人具有約束力而對第三人不具有約力。
第三,債務轉移中,第三人承擔該債務的履行及相應的違約責任;代為履行中,第三人並不對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該責任由債務人承擔。
8. 第三人代為清償後是否可以向債務人追償
可以向債務人追償,不行可以起訴。
《合同法》第64條規定:「當事人約定由債務人向第三人履行債務的,債務人未向第三人履行債務或者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應當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
向第三人履行債務,即債務人本應向債權人履行債務,而由於債權人與債務人通過約定由債務人向第三人履行債務,但原債權人的地位不變。向第三人履行債務的合同也被稱作為第三人利益訂立的合同。
依據法律規定,債務人未向第三人履行債務或者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應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
《合同法》第65條規定:「當事人約定由第三人向債權人履行債務的,第三人不履行債務或者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債務人應當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第三人代為履行債務,是指經當事人雙方約定由第三人代替債務人履行債務的,第三人並不因履行債務而成為合同的當事人。
第三人替代債務人履行債務,只要不違反法律規定和合同約定,且未給債權人造成損失或增加費用,此種履行在法律上是有效的。
依據法律規定,第三人不履行債務或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債務人應當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
依據我國法律的規定,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如果有保證人的,保證人負有承擔債務人責任。債權人可以起訴保證人要求其償還債務。保證人代債務人履行債務後可以向債務人追償,那麼第三人代為履行後可以行使追償權。
(8)合同法第三方代為履行擴展閱讀:
合同第三人履行的相關法條
1、由債務人向第三人履行債務
《合同法》第64條規定:「當事人約定由債務人向第三人履行債務的,債務人未向第三人履行債務或者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應當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
向第三人履行債務,即債務人本應向債權人履行債務,而由於債權人與債務人通過約定由債務人向第三人履行債務,但原債權人的地位不變。向第三人履行債務的合同也被稱作為第三人利益訂立的合同。
依據法律規定,債務人未向第三人履行債務或者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應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
2、由第三人向債權人履行債務
3、第三人替代債務人履行債務,只要不違反法律規定和合同約定,且未給債權人造成損失或增加費用,此種履行在法律上是有效的。
4、第三人代為履行債務必須符合一定條件:
與向第三人履行的情況相同,在第三人代為履行債務時,該第三人並沒有成為合同的當事人,僅是債務履行的輔助人;
當事人約定由第三人向債權人履行債務時,必須經當事人協商一致,特別是徵得債權人的同意;
第三人代為履行債務時,對債權人不得造成消極影響,即第三人代為履行不能損害債權人的權益。
5、依據法律規定,第三人不履行債務或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債務人應當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
9. 網上買保險到底可靠不可靠
其實網上買保險並不可怕,性質都是一樣的,只是渠道方式不一樣罷了,先聽奶爸解釋一下吧:回答網上投保靠譜嗎?答案在這里大多數保險公司都有自己的網銷自營平台,或通過PC官網、微信公眾號或手機APP的形式進行自家產品的網路銷售。只要登陸的不是虛假的偽造官網,我們便可以放心的購買和投保。
銷售保險產品的網銷第三方平台,主要有兩類:專業中介平台和綜合銷售平台。前者僅有保險產品在售,而後者往往還有包含保險在內的基金、貸款等多項電商業務,比如某些支付工具、OTA平台、銀行軟體和理財app。
鑒別專業中介平台非常容易,我們可以在其網站/App內找到此平台的保險經營業務許可證,並在保監會官網的入口,復制查詢即可。如有保險中介信息記錄在案,說明是合法合規、具備銷售資質的,若是沒有信息顯示,則說明未經監管批准,不具資質。
消費者要想選擇最合適的保險可以找奶爸保,奶爸保緊跟時代潮流,抓住發展大趨勢,在清楚保險需求剛性、分散、多元的基礎上,摒棄「銷售找客戶」的傳統保險銷售模式,致力於將互聯網模式和保險商業模式有機結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