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婚姻法的概念幾特徵

婚姻法的概念幾特徵

發布時間: 2025-10-19 07:15:38

A. 婚姻法的概念及特徵

婚姻法的概念和特徵

婚姻法是調整一定社會的婚姻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是一定社會的婚姻制度在法律上的集中表現。婚姻法的特徵: (1)普遍性。婚姻家庭法的適用范圍特別廣,是適用於一切公民的普通法,而不是只適用部分人的特別法。(2)倫理性。婚姻家庭法是道德化的法律或法律化的道德。(3)強制性。婚姻家庭法的規定大部分是強制性規范。

B. 婚姻法和婚姻家庭法的區別

區別一、兩者的概念不相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條文,包括總則、結婚、家庭關系、離婚、救助措施與法律責任、附則。而婚姻家庭法是一個法律概念,主要是調整婚姻家庭法關系的法律,此類法律有不同的名稱,其涵義也不盡相同。

區別二、兩者從立法技術等形式不相同。

家庭婚姻法主要使每個法律規范、法律條文都是具體、完整的,使每一個環節、方面都沒有漏洞,另一方面又保持對某種社會行為、社會關系的抽象和概括,使法律規范具有事前調整和事後調整的一般化效能,實現法律的價值互補和功能契合。

而婚姻法主要以概括性、原則性強為一大優勢和特點。但是整部「法典」和各項條款從形式到內容提綱挈領,抽象、籠統、粗疏、模糊,亦成為其嚴重弊端。

區別三、兩者的價值定位不相同。

婚姻家庭法的價值定位在功能指向上,力求「公法」功能與「私法」屬性兼顧,保障功能與權利本位並存。而婚姻法主要是價值在於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家庭成員間應當敬老愛幼,互相幫助,維護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關系。

區別四、導向定位不相同。

婚姻家庭立法尊重中國當前實際,但絕不是機械、消極地迎合現實,而應該用辯證的觀點來對待實際情況,既尊重當前的客觀實際,也考慮過去和未來的客觀實際,把客觀實際看成是運動發展的,尤其要預測和把握客觀實際的發展趨勢敏歲。

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五十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結合當地民族婚姻家庭的具體情況,制定變通規定。也就是說,尤其是自治地方的,都是由人民代表大會結合民族婚姻的情況決定,所以說沒有一個完整的法律法規

區別五、兩者的特點不相同。

婚姻家庭法是身份法,是具有特定親屬身份的人轎絕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夫妻、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特別的人倫關系不是出於功利的目的而創設和存在的,而由親屬身份所派生的財產關系也不體現直接的經濟目的,帶有某種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的色彩。

而婚姻法是全國人民代表大閉拿姿會常務委員會發布的,具有一定的法律法規特色。尤其是子女應當尊重父母的婚姻權利,不得干涉父母再婚以及婚後的生活。子女對父母的贍養義務,不因父母的婚姻關系變化而終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婚姻家庭法

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C. 婚姻法及其調整對象有哪些

婚姻家庭法簡單說是指調整有關婚姻家庭關系的法律,具體講婚姻家庭法是指規定婚姻家庭關系的發生和終止,以及由此產生的一定范圍親屬間權利義務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婚姻法的概念是對婚姻法內容的高度概括,概念和內容是—致的。一般來說,一個法的名稱和它的調整對象也應該是一致的。按婚姻法名稱表面理解,好像只是調整婚姻義系的法。其實,從婚姻法規定的內容看,可將婚姻法分為狹義的婚姻法和廣義的婚姻法。

狹義的婚姻法以婚姻關系作為調整對象,其內容包括婚姻成立的條件和程序,婚姻解除的原則和法律後果,夫妻間的權利和義務。如《美國統一結婚離婚法》。廣義的婚姻法除了狹義婚姻法所規定的內容外,還包括家庭關系的內容。如規定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權利和義務,祖父母與孫子女、外祖父母與外孫子女、兄弟姐妹等家庭成員之間的權利義務,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從編制方法上看,可將婚姻法分為形式意義上的婚姻法和實質意義上的婚姻法。形式意義上的婚姻法僅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以及民法典中有關婚姻的部分;實質意義上的婚姻法,不僅包括形式意義上的婚姻法,而且還包括法律、法規以及司法解釋中有關婚姻家庭的規定。

婚姻法是規定婚姻和家庭關系中權利和義務的法,這是各種類型的婚姻法的共性;但不同社會制度下的婚姻法所規定的權利和義務的內容和性質是不同的,這是由婚姻法的階級本質決定的。

統治階級為了維護其經濟利益,利用國家機器將社會秩序穩定在一定的范圍內,其中包括婚姻和家庭關系的秩序。如果男女之間的結合形式可能帶來婚姻秩序的紊亂,就會被列在取締之列。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秩序的需要,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就把有利於統治階級需要的婚姻家庭秩序化為法定的權利和義務。

我國婚姻法是我國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在婚姻家庭方面意志和要求的集中表現,是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它充分顯示出社會主義婚姻家庭制度的優越性。

婚姻法具有我國法的一般特徵,如都是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都是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意志的反映,都具合法的強制性等等。但由於婚姻家庭關系的特殊性,使它具有不同於其他法律的以下特點。

首先,婚姻法的適用范圍具有廣泛性。婚姻法是適用於一切公民的普遍法,而不是只適用於部分公民的特別法,幾乎人人都要結婚,每一個公民都生活在家庭之中,因此而形成的婚姻和家庭關系都要適用婚姻法。因此說婚姻法是有關一切男女老幼的切身利益、適用范圍極為廣泛的法律。

其次,婚姻法具有強烈的倫理性。婚姻家庭是一個重要的倫理實體。與財產法不同,屬於身份法范疇的婚姻法具有強烈的倫理性。反映我國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意志的法律,都是和社會主義道德相一致的,而這一點在婚姻家庭問題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婚姻法中所規定的各種權利利義務,都是社會主義道德所要求的。如父母對子女有撫養教育的義務,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義務,夫妻有互相扶養的義務,濫用權利和不履行義務,既是違背社會主義道德,也是婚姻法所禁止的。

再次,婚姻法的大部分規范是強制性規范。強制性是—切法律部門的共同特點,在婚姻家庭法上表現尤為明顯。為了保護公民在婚姻家庭方面的合法權益和維護社會利益,婚姻家庭法中的規定大多是強制性規定,如關於結婚、離婚內容的規定。當然,婚姻家庭法中也有一部分任意性規定,如關於夫妻財產問題的約定。

婚姻家庭法雖屬於民法范疇,但與其他民法規范比較又具有相對獨立的性質,其獨立性特點主要是出它的特定調整對象決定的,對此應從兩個方面加以理解。

從調整對象的范圍來看,婚姻家庭法既調整婚姻關系,又調整家庭關系。婚姻關系是指夫妻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家庭關系是指家庭成員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即父母子女關系、兄弟姐妹關系和祖孫關系。

從調整對象的性質來看,既有婚姻家庭方面的人身關系,又有因人身關系,而引起的財產關系。

婚姻法調整的對象主要是人身關系,同時也調整財產關系,但這種財產關系是依附於人身關系而存在的。人身關系是指存在於具有特定身份的主體之間,其本身不直接體現經濟內容的關系。婚姻關系只能存在於具有合法的夫妻身份的男女雙方之間。家庭關系只能存在於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和其他家庭成員之間,這些關系並不是為了經濟上的目的而存在的。

婚姻家庭法中的財產關系是以人身關系為前提,隨人身關系的產生而產生,隨人身關系的消滅而消滅,如親屬間的扶養、繼承義系等,因此它是一種附屬於人身關系的財產關系。婚姻家庭法中的財產關系具有如下特點:

1.婚姻家庭法中的財產關系不具有等價、有償的性質。

2.婚姻家庭法中的財產關系的主體都是具有特定身份的親屬。

3.婚姻家庭法中的財產關系基於結婚、收養等特定法律事實而發生。

D. 婚姻的法律定義

問題一:法律婚姻的定義是什麼? 正是對婚姻概念的種種闡釋,包括古代宗法的世俗婚姻觀和教會法中的神學婚姻觀,以及近代以來的「契約說」、「倫理共同體說」、「制度說」等等,都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反應了不同時期人們對婚姻關系的不同認識;它的變化折射了人類社會制度的激烈變革。 由於婚姻的形態、內容隨著人類社會的演進而不斷變化,以及出於不同的文化背景,同一時代的不同人群對婚姻的解釋存在著明顯差異,所以,企圖給婚姻下一個公認的通用定義幾乎是不可能的。 目前我國的通說認為,婚姻是:由一男一女組成的配偶關系。 婚姻法也未對此作出明確定義。 參考《婚姻家庭法》教材,陶毅主編,第4~5頁,有改動。 xiaonei/wed77

問題二:婚姻的法律定義定義?? 婚姻是指男女雙方以永久共同生活為目的,以夫妻雙方的權利義務為內容的合法結合。

問題三:配偶在法律上的定義是什麼? 配偶權的概念,乃是由英美法系國家率先提出並使其日臻完善的。在英美法國家看來,配偶權是指配偶之間要求對方陪伴、鍾愛和幫助的權利。 就目前國內法學家爭議見解分呈的情況,法學界對配偶權下的定義也有所不同,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觀點:
一是身份說,「配偶權是夫對妻及妻對夫的身份權」;
二是陪伴說,「配偶權是指配偶之間要求對方陪伴、鍾愛和幫助的權利;
三是利益說,「配偶權是指夫妻之間互為配偶的基本身份權,表明夫妻之間互為配偶的身份利益,由權利人專屬支配,其他任何人均負有不得侵犯的義務」;
四是法定說,「配偶權是法律賦予的合法婚姻關系中的夫妻享有的配偶身份權利,其他人負有不得侵犯的義務」;
五是性權利說,「配偶權是項民事權利,夫妻互為配偶,就有配偶權,配偶權的核心特色是性權利」。配偶權具有以下特徵:
(1)主體的對偶性。夫妻互為配偶,共同享有配偶權,雙方既是權利主體,又是義務主體,這是婚姻關系的自然屬性所決定的。
(2)客體的利益性。配偶權的客體是夫妻互為配偶的身份利益,不包括財產利益,且這種利益具有獨占性,其他任何人都不得共享,這是我國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所決定的。
(3)內容的雙重性,即權利義務的不可分割性。配偶權的核心是性權利。一是這種權利義務的實現需要雙方同時履行和協調配合;二是配偶雙方既是權利主體,又是義務主體,缺一不可。
(4)權利的排他性,權利的獨占性必須就具有排他性,從某種意義上說配偶權也是對世權,即夫妻以外的人都是義務主體,都具有不作為的義務,不得實施干擾、妨害、侵犯配偶權的行為。配偶權是基本身份權,是基於法律規定的夫妻身份地位而產生的,但配偶權作為基本身份權還包括諸多派生的身份權。究竟配偶權包括哪些派生的身份權利,學者們的主張頗不相同配偶權「不獨為權利人之利益,同時為受其行使之相對人之利益而存在。」 這決定了配偶權從本質上講是權利,但卻以義務為中心, 權利人在道德和倫理觀的驅使下自願或非自願地受制於相對人的利益,因而權利之中包含義務。基於此,有的學者稱配偶權為「合權利義務為一體的新型權利」。配偶權作為一項基本身份權,應當派生出下列權利和義務:
(一)夫妻姓名權
夫妻姓名權是指夫妻締結婚姻關系後,妻子是否有獨立姓氏的權利,配偶各自有無獨立的姓名權是配偶有無獨立人格的標志。各國關於夫妻姓名權的立法,有5種基本類型:(1)堅持妻從夫姓原則。如《瑞士民法典》第161條就作此規定。(2)實行從一約定,無約定時從夫姓的原則。如《德國民法典》第1355條第2款就作此規定。(3)允許雙方當事人任意約定原則。如原《蘇俄婚姻和家庭法典》第18條就作此規定。(4)妻子在姓名前冠以夫姓原則。 如我國 *** 統治時期的中華民國民法第1000條就作此規定。(5)保持各自姓氏原則。 如我國婚姻法第10條規定:「夫妻雙方都有各用自己姓名的權利。」我國法律的規定,完全貫徹了男女平等的原則。當然,法律作出這一規定,並不排除配偶之間可以就夫妻姓氏進行約定。
(二)住所決定權
住所決定權是指夫妻選定婚後共同生活住所的權利。現代各國關於住所決定權的立法,主要有4種:(1)丈夫權利主義。這種立法仍然規定住所決定權由丈夫單方行使,只不過行使權利的專制性質有所改變。例如《瑞士民法典》第160條第2款就作了如此規定。(2 )丈夫義務主義。這種立法規定丈夫有義務為妻子提供住所,而妻子則享有在該住所居住的權利。如英國法律便作此規定。(3)協商一致主義。 這種立法規定婚姻住所由配偶雙方協商一致確定。如前羅馬尼亞、法國即作此規定。(4)自......>>

問題四:婚姻家庭的一般概念和法律概念 婚姻家庭的一般概念:婚姻是為當時的社會制度所確診的男女兩性互為配偶的結合,家庭是以婚姻血緣和共同經濟為紐帶組成的親屬團體生活單位。
婚姻家庭的法律概念:是男女雙方以永久共同生活為目的,以夫妻權利的義務為內容的合法結合。家庭是共同生活的、其成員間互享法定權利,互定法定義務的親屬團體。

問題五:法律上的婚姻是怎麼定義的? 問題1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五條未按婚姻法第八條規定辦理結婚登記而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的男女,起訴到人民法院要求離婚的,應當區別對待:
(一)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記管理條例》公布實施以前,男女雙方已經符合結婚實質要件的,按事實婚姻處理。
(二)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記管理條例》公布實施以後,男女雙方符合結婚實質要件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其在案件受理前補辦結婚登記;未補辦結婚登記的,按解除同居關系處理。
也就是說現在法律上面已經沒有事實婚姻這個詞語,所以不屬於事實婚姻
問題2:雖然不屬於民法中的事實婚姻但是在刑法中b仍然構成重婚罪。
問題3:a當然有權利要求b給付撫養費
問題4:由b給付
5:如果不是以暴力進行干涉那麼就沒有刑事責任。
6:首先返還c彩禮雙方家庭協調

問題六:如何從法律意義上界定婚姻 家庭 以婚姻登記機關結婚登記為分界

問題七:法律上怎樣界定同居? 關於非法同居, 有2種說法:
1. 已婚但與他人同居.
2. 未婚與他人同居.
婚姻法中, 第三條、第三十二條、第四十六條中,有關於同居的陳述.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第三條 禁止包辦、買賣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為。禁止借婚姻索取財物。
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員間的虐待和遺棄。
在2001年12月24日通過的《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中,有如此適用解釋:
第二條 婚姻法第三條、第三十二條、第四十六條規定的「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情形,是指有配偶者與婚外異性,不以夫妻名義,持續、穩定地共同居住。
從法律的精神上看,非法應當是指有法律明文禁止的行為. 對於法律明文禁止的同居行為,是指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 而不是僅僅指代與他人同居, 在婚姻法中有明確界定, 且在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中也有相關陳述.
所以, 關於非法同居, 應當是婚姻法中出現的「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而不是未婚與他人同居. 未婚與他人同居應當成為未婚同居.
關於未婚與他人同居,在婚姻法中是不受法律保護,但也不被法律禁止. 法律上沒有禁止的權利,並且是人與生俱來的權利,應當有個人保留. 所以不屬於非法同居.

問題八:法律是怎樣定義什麼是合法有效的婚姻? 婚姻――男女雙方以永久共同生活為目的,以夫妻雙方的權利義務為內容的合法結合。登記結婚後婚姻關系受到法律保護。

問題九:請論述你對婚姻和戀愛法律的相關理解 對婚姻和戀愛法律的相關理解
事業的成功,往往與美滿的婚姻家庭密切相連.從戀愛到締結婚姻、建立家庭,是人生的必經階段.大學階段,妙齡韶華,樹立正確的戀愛婚姻家庭觀,處理好復雜的感情和人際關系,有利於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順利成才.
一、愛情與人生
愛情是一個古老而常新的人生話題.許多人不惜用最美麗的語言來描繪愛情的永恆和不朽,認為愛情能給人帶來精神上的激勵、情緒上的歡愉、生活上的充實,沒有愛情的人生是蒼白的、消沉的甚至是沒有意義的.也有人由於看到他人的不幸或自己經歷過不幸,對愛情持悲觀的態度,認為美好的愛情只是戲劇中的演繹,而生活中的愛情帶給人的更多的是痛苦,而不是歡愉.
在現實生活中,正確地認識愛情的本質,處理好戀愛關系,愛情就會給人生帶來幸福,不然的話,就可能成為人生不幸的誘因.
(一) 愛情的本質
所謂愛情,是指男女之間基於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內心形成的相互傾慕,並渴望對方成為自己終身伴侶的一種強烈、純真、專一的感情. *** 、理想和責任是構成真正愛情的三個基本要素.
*** 把愛情與人世間的其他情感,如親人之愛、朋友之情或同志之誼明顯的區別開來,使愛情成為特殊的「情愛」.
理想賦予愛情更深刻的社會內涵,是愛情生長的內在依據.愛情是兩個人感情的交融,是愛她(他)和自愛的統一.對方的人品就是我對人品的追求,對方的行為就是我認同的行為標準的體現;對方的言談就是我心聲的表露.這種人格上的相互映襯,志趣上的相互認同,就形成了雙方對生活的共同理想.從而使真正的愛情具有巨大的鼓舞力量,能夠振奮人的精神,激發人的智慧,升華人的品德.
責任是對 *** 和理想的升華,責任也因此成為愛情得以長久的重要保障,是堅貞愛情的「試金石」.古今中外,人們所贊美的愛情無不體現著戀人間為對方「忘我」的付出.這種自願擔當的責任,豐富了愛情的內涵,提升了愛情的境界.
上述三個基本要素構成了愛情有機的統一整體,它們的完美結合也就成就了人世間美好的愛情. *** 的吸引,使得愛情打上了情愛的烙印,並把異性間的愛情與異性間的友誼根本區別開來.理想的契合,使得愛情表現著戀人們對生活的希望和對未來的憧憬,使熱戀中的人們煥發出極大的熱情來克服生活中的消極和頹廢.責任的擔當,則使得愛情不是自私得佔有對方的感情,而是自覺自願地為所摯愛的人付出感情.
真正的愛情是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它體現著人的自然的和社會的雙重需要,並通過生活而獲得充實的意義.
愛情是人生一道亮麗風景.人生在具體的社會和文化環境中展開,理解和把握愛情真諦或本質,要考慮到具體的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考慮到一定的文化傳統、社會心態和風俗習慣的影響.
(二)戀愛中的道德
男女雙方培養愛情的過程或在愛情基礎上進行的相互交往活動,就是人們日常所說的戀愛.戀愛不是「亂愛」,戀愛必然會受到道德的激勵或約束.戀愛是一種特殊的人際交往,因而戀愛中的道德又不同於一般的人際交往的道德.一般的人際交往著重於利益關系的調整,而戀人之間關系的協調更著重於人格的尊重和情感上的協調.戀愛中的道德要求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尊重平等人格.戀人間彼此尊重人格的表現,主要是尊重對方的獨立性和重視雙方的平等.戀愛的雙方在人格上都是獨立的,如果把對方當作自己的附庸,或依附對方而失去「自我」,都是對愛情實質的曲解.戀愛的雙方在相互關繫上是平等的,都有給予愛、接受愛和拒絕愛的自由,放縱自己的情感或者對對方予以約束和強迫,都不符合戀愛的道德要求.
自覺承擔責任.自願地為對方承擔責任,是愛情本質的體現.無論對方處於順境還是逆境,是富裕還是貧窮,是健康還是傷病,愛一個人或接受一個人的愛,就意味著始......>>

問題十:婚姻的定義是什麼? 我 國1980年《婚姻法》、1994年《婚姻登記管理條例》以及其他涉及婚姻家庭的法律法規,均無明確的規定。目前通行的幾種教材給婚姻下的定義不盡相同,但有一點卻為各家所採納,即都認為:婚姻是男女兩性的合法結合,強調婚姻須合法,換言之,即只有合法才能成其為婚姻。比如: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婚姻法學教程》認為:「婚姻,是人與人之間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是以感情為基礎的兩性關系,婚姻是男女兩性在愛情基礎上合法的自然結合。」[1]這一概念強調婚姻是「合法」的結合。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婚姻家庭法教程》給婚姻下的定義是:「婚姻是男女雙方以永久共同生活為目的,依法自願締結的具有權利義務內容的兩性結合。」[2]這一定義也強調婚姻是「依法締結」的。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婚姻法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婚姻法學》、人民法院出版社1992年版《中國婚姻法》在給婚姻下定義時均認為婚姻是為「當時的社會制度所確認的」[3]男女兩性的結合,在定義中沒有直接限定「合法」為其內涵,但是,在下文中解釋「當時的社會制度」時,都認為:當時的社會制度,「在原始社會」為「當時的習慣」,「階級社會產生後」則為「當時社會的法律制度」。[4]經這樣一解釋,事實上「婚姻」也必須是「合法」結合

E. 婚姻法的實質和基礎 有誰知道是什麼

婚姻法是調整一定社會的婚姻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是一定社會的婚姻制度版在法律上的權集中表現。其內容主要包括關於婚姻的成立和解除,婚姻的效力,特別是夫妻間的權利和義務等。從調整對象的性質看,婚姻法既包括因婚姻而引起的人身關系,又包括由此而產生的夫妻財產關系。2011年8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關於《婚姻法》的最新司法解釋,引起廣泛關注。

婚姻法的內容多數為強行性規范,概念上有廣義和狹義的區別,廣義的婚姻法的調整對象除婚姻外,還包括家庭關系,其名稱是在擴大意義上使用的,如1950年和1980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中既有結婚、夫妻關系和離婚的規定,又有關於父母子女和其他家族成員間權利義務的規定。其內容較親屬法窄,但較狹義的婚姻法寬,實際上是婚姻家庭法。狹義的婚姻法的調整對象僅限於婚姻關系,其名稱也是在嚴格意義上使用的,如《南斯拉夫塞爾維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婚姻法》規定:「婚姻和婚姻中的法律關系由本法規定」,不涉及其他事項。

F. 婚姻的法學名詞

作為婚姻法調整對象、婚姻法學研究對象的「婚姻」,必須有一個明確的法學概念。婚姻的法學概念應當與民法學中的民事行為概念相對應,並能在婚姻法學體系中始終如一。它應涵蓋以下三層含義:以男女兩性結合為基礎;以共同生活為目的;具有夫妻身份的公示性。它應包括各種合法婚姻和違法婚姻,能將其與婚前性行為、納妾、姘居、非婚同居等現象區分開來,而應避免和結婚、婚姻關系等法學念混為一談。
以男女兩性結合為基礎
這是婚姻的自然層次上的含義。男女兩性的生理差別、人類固有的性本能,是婚姻賴以形成的自然因素,也是婚姻固有的自然屬性,這種自然屬性是婚姻關系區別於其他社會關系的重要特徵,如果沒有上述種種自然因素,人類社會根本就不可能出現婚姻。
縱觀整個婚姻發展史,婚姻都是以男女兩性的結合為內涵。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文中,不僅研究了婚姻的起源和發展,而且對未來社會的婚姻進行了推想。蒙昧時代、野蠻時代的群婚制、對偶婚制下的婚姻是異性之間的結合,與文明時代相適應的以通姦和賣淫為補充的一夫一妻制,從名稱本身就說明了它是男女兩性之間的結合。從恩格斯對一夫一妻制起源的分析,更可以看出它必然要求異性結為婚姻。「一夫一妻制不以自然條件為基礎,而以經濟條件。
以共同生活為目的
婚姻的目的是什麼?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表述。我國古代一直以「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後世」為婚姻的目的;基督教婚姻,結婚的目的在於子女的生養教育以及夫妻間的互相扶養和性要求的慰藉;近現代各國的法律也對婚姻的目的做了種種規定。這些「目的」雖然紛繁復雜,但透過這些表面的目的,我們可以發現它們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它們都強調結為婚姻的男女雙方必須「共同生活」。這既是婚姻對當事人主觀心理狀態的要求,也是一直為人們所追求的婚姻在理想層次的含義。
所謂「共同生活」,是指居住在一起,成為同一個家庭的成員,處在同一個生活消費共同體中。一般情況下,還包括夫妻之間的性生活和夫妻間的互敬互愛。史尚寬先生認為,「共同生活」一般為「精神的生活共同(互相親愛、精神的結合)、性的生活共同(肉的結合)及經濟的生活共同(家計共有),」這是對「共同生活」全部內容的概括。
具有夫妻身份的公示性
夫妻身份的公示性,是婚姻的現象層次上的含義。它要求婚姻雙方當事人應具有公開的夫妻身份。婚姻概念的這一層含義,包含兩方面的內容。
第一,男女雙方必須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周圍群眾也認為他們是夫妻。
也就是說,男女雙方既要具有夫妻生活的內在內容,在外部形式上還應有公眾所承認的夫妻身份。婚前性行為、納妾、姘居、非婚同居等現象的存在,要求婚姻法學建立相應的法學名詞。而要把這些法學名詞和婚姻的概念區分開來,就必然要求婚姻的概念以「夫妻身份的公示性」為內涵。
第二,夫妻身份只要為公眾認可,不需要具有合法性。
婚姻法學界普遍認為,「合法」是婚姻概念的必要內涵。這與婚姻法學中有關婚姻種類的理論相矛盾,與我國法律法規的內容也不吻合;既不利於從整個歷史發展過程來研究婚姻制度,也不利於從世界范圍來研究婚姻制度;而且與我國的婚姻狀況也不相稱。在法律法規和婚姻法學典籍中,涉及各種婚姻:包辦婚姻,是指第三者(包括父母)違反婚姻自主的原則,包辦強迫他人婚姻的行為;買賣婚姻,是指第三者(包括父母)以索取大量財物為目的,包辦強迫他人婚姻的行為(參見1992年2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事政策法律的意見》);事實婚姻「是指男女雙方未經結婚登記即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而群眾也認為是夫妻關系的結合」;無效婚姻,「是指違反婚姻成立要件的違法婚姻」。上述種種婚姻,都不合法,但在我們的立法、法律解釋和法學研究中,都視它們為婚姻。因此,我們在界定婚姻概念時只應確定具有夫妻身份的公示性,而不需要具有合法性。
涉外婚姻
涉外婚姻是指一國公民同外國人(包括無國籍人)的婚姻,包括涉外結婚和涉外離婚。在我國,「涉外婚姻」也指中國公民同外國人、內地居民同香港居民、澳門居民、台灣居民、華僑之間的婚姻。根據我國法律,我國公民和外國人結婚適用婚姻締結地法律,離婚適用受理案件的法院所在地的法律。凡涉外婚姻當事人在我國境內結婚或離婚的,都必須按照我國法律的規定辦理。 1.婚姻生活滿足個人需求
個人需求是人們行為的基礎與推動力,這些需求必須獲得滿足,下列的需求在婚姻家庭生活中尤其重要:
⑴愛——在婚姻中最重要,最先滿足的應是愛情的渴求,婚姻中的愛也應包含著誠實、責任心和給予的態度,及柔和的適應能力。
⑵安全感——女人比男人更需要,換句話說,她更依賴男人,道德操守與經濟能力也是安全感的一部分。
⑶自信——每個人都需要別人的認可,贊美或平等待遇,夫妻間更有此需要。婚姻生活中彼此鼓勵,增加對方自信,才是正路。
⑷生育——正常的婚姻也滿足彼此性慾的需求,生兒育女更是自然的發展,完全拒絕生育定會導致婚姻生活的裂痕。
⑸家庭權威——家庭中權威職責分明。兒童在家庭中學會接受權威,才能長大後在社會上尊重法律及權威。
2.細心灌溉婚姻的花圃
⑴對於破壞夫妻關系的事,應保持警覺,避免刺傷的誤言或無謂的爭吵。
⑵平時多結交對家庭生活有幫助的朋友,多交換對家庭生活的各種意見。
⑶夫妻兩人也需不時的檢討婚姻生活,尋求改善。
⑷沖突、吵架、冷戰是無法避免的,因為每個人都有感情沖動,要緊的是把每次沖突化為成長經驗,學著開放個人的心胸,面對現實。惟有愛和為對方著想,才能化解一切。
婚姻家庭就是愛情的花圃,花圃要有足夠的空間來成長,有計劃的栽種,有時要翻土,有時要施肥,有時要移植,有時要鏟除。種花要看季節,季節不同,開的花也不同,婚姻生活也有四季的變化,每個季節有不同的困難與危險,而危險的意思,不正說明「危機中的危機」嗎?所以對愛情小花要細心灌溉,如果讓它同野草一起長,必會被搗亂死,任它受風吹日曬,不會長好,惟有努力的灌溉,充分的准備,耐心的等待,早晚勞苦才會有成果。
3.四個婚姻危險期
第一個危險期:
孩子出生時夫妻兩人的壓力驟然加大,原來的嬉戲和娛樂大大減少,性生活質量下降。孩子到來所產生的「三角」關系,改變了原來的「兩人世界」,夫妻對婚姻同時感到緊張、困惑、茫然。
第二個危險期:
婚後四至五年這時期夫妻容易覺得生活平淡乏味。丈夫工作了多年,卻見不到什麼光明前途,更加懶於做家務;妻子既要工作又要照顧孩子,忙得不可開交,夫妻都沒有閑情卿卿我我,這時候他們有可能另覓知音。有位社會學家調查了七十位與有婦之夫有染的女性,發現這些婚外情多半始於單純的友誼。當丈夫或妻子把本應說給對方聽的知心話向別人傾訴時,夫妻雙方都難辭其咎。
第三個危險期:
婚後七年左右社會學家的調查發現,夫妻在婚後第六至十年之間,對婚姻的滿足程度降至最低點。而實際上,離婚發生率也在婚後第七至十年形成高峰。這時候,夫妻雙方應以最大的忍耐,最多的關懷來幫助對方,以保證婚姻的質量。
第四個危險期:
婚後二十年左右這時候,男女雙方身體狀況逐漸發生變化。妻子進入更年期往往煩躁不安,擔心自己魅力全失,丈夫則為日漸衰老而憂心忡忡———精力不再充沛,才思不再敏捷,打籃球打不過兒子,提升全然無望。此時他正需要理解和安慰,而妻子也恰恰有同樣要求。如果夫妻不能彼此給予,那他(她)就可能到其他異性那裡去尋覓。

熱點內容
工作期間因重型肝炎住院法律責任 發布:2025-10-19 10:58:39 瀏覽:791
義務的法律援助 發布:2025-10-19 10:56:49 瀏覽:812
水法和防洪法法律效力 發布:2025-10-19 10:50:18 瀏覽:868
經濟法主體表述中正確的是 發布:2025-10-19 10:36:07 瀏覽:289
音調標法規則 發布:2025-10-19 10:35:00 瀏覽:541
私自修改刑法 發布:2025-10-19 10:34:47 瀏覽:380
道德經朗誦mp3 發布:2025-10-19 10:34:44 瀏覽:240
全球化與國際經濟法 發布:2025-10-19 10:34:43 瀏覽:47
法治考核登記表內容 發布:2025-10-19 10:33:52 瀏覽:981
江平民商法學獎學金 發布:2025-10-19 10:33:05 瀏覽: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