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根本違約多少條
A. 一般違約與根本違約的區別
根本違約和一般違約的區別如下:
1、根本違約,是指合同一方當事人違反合同,致使該合同的目的不能實現的行為;
2、一般違約僅指合同一方當事人違反合同,但並不導致該合同目的不能實現的行為。
3、、違約發生是否導致合同無法進行,對於一般違約,守約方沒有單方面解除合同的權利,否則,守約方就造成了根本違約。
4、當事人一方出現根本違約時,合同相對方獲得合同解除權,而當一方僅僅出現一般違約時,合同相對方並不獲得合同解除權只可以要求違約方承擔一般違約的違約責任。
5、根本違約的構成要件是一般違約的構成要件,加上因違約行為導致的合同目的不能實現,其法律效果是當一方根本違約時,另一方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並要求對方承擔違約責任。
(1)合同法根本違約多少條擴展閱讀
1、根本違約
根本違約,是指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債務或者其他違約行為將導致合同相對方合同目的落空的違約方的嚴重違約行為。根據《合同法》第94條之規定可以看出,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其主要債務,還不能稱之為根本違約,只有當其遲延履行行為致使相對方合同目的不能實現時,才可將之稱為根本違約。
2、一般違約
一般違約是指債務人無正當理由,在合同規定的履行期屆滿時,仍未履行合同債務。合同中未約定履行期限的,在債權人提出履行催告後仍未履行債務,就是遲延履行。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政府法制信息網—《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網路—根本違約、網路—違約
B. 合同違約行為有哪些,如何認定合同根本違約
您好,違約行為,是指合同當事人違反合同義務的行為。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回合同義務或答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即構成違約行為。
依據我國《合同法》的規定,對違約行為可以作出如下的分類:
一是,單方違約和雙方違約。這是根據違約行為的主體進行的分類。所謂單方違約,是指違約是由一方當事人的行為造成的。在單方違約的情況下,應由一方承擔違約責任。所謂雙方違約,是指雙方當事人的行為都構成違約。
二是,根本違約和非根本違約。這是根據違約行為所致後果的嚴重程度進行的分類,這種分類標准突出了違約行為與合同目的間的相互關系。
三是,預期違約和實際違約。這是根據違約行為發生的時間進行的分類。所謂預期違約是指在履行期到來之前的違約,包括明示預期違約和默示預期違約。所謂實際違約,是指在履行期到來以後因為一方不履行或不適當履行合同義務而構成違約。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C. 中華人民共合同合同法有根本違約的條款嗎
我國《合同法》第94條第4項規定:「當事人一方有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完全實現合同目的」,此時合同相對人可行使法定解除權解除合同。
學理界對於此項規定有不同看法:有一種觀點認為,它是我國《合同法》對不完全履行以及因債務人的過錯造成合同不能履行作為解除條件的承認;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它實際上是對根本違約的明確規定,這一項規定實際上賦予了非違約方在對方的違約行為已構成根本違約的情況下享有解除合同的權利。筆者認為,這項規定賦予了債權人在債務人不完全履行以及因債務人的過錯造成合同不能履行並導致根本違約的條件下,行使合同解除權解除合同的權利。其中的原因,將於下文做出分析。
有學者認為,由於根本違約是從違約及其後果的嚴重程度方面對違約所作的分類,那麼它是可以與其他標准對違約行為所作的描述和分類並存的,比如根本違約可能與遲延履行、不履行並存以及不完全履行並存。但筆者認為此處學者所言「並存」的概念似乎並不明確,因為「根本違約」是根據違約結果嚴重程度對違約行為所做出的分類之一,其相對概念應該是一般違約或者普通違約。而遲延履行、不履行、不完全履行以及履行不能等概念均是違約行為的某種具體方式,它們之間的區分標準是違約的方式不同。故而根本違約與遲延履行、不履行、不完全履行以及履行不能是不同意義上的概念,它們之間的關系與其說是「並存」,莫如說是當合同當事人遲延履行、不履行、不完全履行以及履行不能之結果達到一定嚴重程度時(如使合同相對人合同目的落空時),則其行為可被視為根本違約。
故而,有學者將根本違約分為四類,即「遲延履行場合的根本違約」、「不履行場合的根本違約」、「不完全履行場合的根本違約」、「履行不能的根本違約」。這樣的分類方式很好地詮釋了根本違約與遲延履行、不履行、不完全履行以及履行不能之間的關系。
一、遲延履行場合的根本違約
在本文第二章第四節中,筆者曾對遲延履行做出過分析,認為遲延履行並不必然產生根本違約,如果債務人的遲延履行使債權人的合同目的落空,則債務人的行為可被視為根本違約,債權人可因此行使法定解除權解除合同。這種情況應由我國《合同法》第94條第3項、第4項的規定進行規制。
二、履行不能場合的根本違約
當事人履行不能使整個合同目的落空時,也可能陷於根本違約。
在不可歸責於當事人的履行不能場合,比如當事人不能履行若是因為不可抗力所致,則當事人可以行使法定解除權解除合同,這種情況應屬我國《合同法》第94條第1項規制。
在當事人的履行不能是由於可歸責於當事人的場合,法律應將其履行不能視為「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的事由,屬《合同法》第94條第4項後段的規定。合同相對人可以行使合同解除權。
三、不完全履行場合的根本違約
不完全履行並不必然構成根本違約,但是如果一方當事人不履行合同的主要債務(通常是給付義務)造成合同目的的落空,或當事人不履行附隨義務危及了作為合同關系基礎的信賴關系時,筆者認為該當事人的行為就應該被視為根本違約,屬於因「其他違約行為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由《合同法》第94條第4項後段的規定來規制。合同相對人可以解除合同。
四、預期違約場合的根本違約
預期違約的問題於本文第二章第三節已作專門討論。無論是一方當事人拒絕履行抑或是預期履行不能,如果嚴重地侵害了合同相對人的債權期待,可被視為 「根本違約」,合同相對人可以行使解除權解除合同。在我國適用《合同法》第94條第2項的規定。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合同法》第94條第4項規定的後半段雖然規制了根本違約的情形,但其並沒有規制全部的根本違約的類型,因為如遲延履行、先期違約及不可歸責於當事人的履行不能所造成的根本違約已由94條其他規定規制。就此看來,《合同法》第94條第4項後半段的規定所針對的具體情況是:可以歸責於當事人的履行不能及不完全履行所造成的根本違約。
D. 什麼是合同根本違約
合同根本違約是指合同一方當事人的違約行為導致合同目的不能實現時,另一方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的制度。設立根本違約制度的目的在於鼓勵交易,最大限度地實現合同的社會價值。否則,如果放任當事人在另一方違約時不顧違約是否造成嚴重後果而隨意解除合同,則不符合鼓勵交易原則,也不利於穩定經濟關系。 我國合同法在規定根本違約的時候,確立了判定是否根本違約的標準是「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究竟什麼是「不能實現合同目的」,則屬於立法留給法官自由裁量的范圍。但司法中的自由裁量並不是任由法官憑借自己的思維作出裁斷,而是應當遵循一定的法律方法,憑借一定的法律思維路徑,直追立法的本意。因此,法官在判定是否構成根本違約時,應當從根本違約制度的立法價值著手,對當事人的行為進行合理的分析。從立法的目的來看,判定是否根本違約應當把握以下兩點: 其一,合同的不當履行部分包含了實現合同利益的關鍵因素。對於一個合同來說,其履行中包含的因素包括時間(期限)、地點、標的物情況、特定的身份要求等。對於不同的合同,這些因素發揮的作用並不相同,如果特定因素對權利人而言是其實現合同利益的關鍵,並且是不能替換的,那麼,就可以認定其為合同的關鍵因素。違約行為只有包含了實現合同的關鍵因素,方能認定構成根本違約。 其二,在無法判定是否違反合同關鍵因素的情況下,如果繼續履行所造成的社會財富損失小於因解除合同所造成的社會財富損失,則不宜認定為根本違約。合同從當事人角度講,是為了實現其特定經濟目的,從社會角度講,則是為了優化社會資源的配置。所以,對特定合同的違約是否採用根本違約這種嚴厲的制裁方式,主要應看實現合同利益的關鍵因素是否被違反。在無法判斷時,則應當從是否有利於實現社會利益最大化來判斷是否根本違約。如果合同因違約被解除給違約方造成的損失遠大於非違約方因解除所可以獲取的利益時,就不應認定合同構成根本違約,而應繼續履行,同時由違約方對非違約方予以賠償,以平衡雙方利益,實現合同的最大效益。當然,這樣的處理方法只有在無法認定合同的關鍵因素是否被違反的情況下才能適用。
E. 根本違約是什麼意思需要支付多少違約金
根本違約,是指合同一方當事人違反合同的行為,致使該合同的目的不能實現;根本違約的構成要件是一般違約的構成要件,加上因違約行為導致的合同目的不能實現,其法律效果是當一方根本違約時,另一方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並要求對方承擔違約責任。根本違約是從英國普通法上發展出來的一種制度,其影響力之大在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國際商事合同通則、歐洲合同法原則中均有體現。其構成要件總體上存有條款主義與結果主義,我國立法上應採取結果主義的判斷標准,同時在具體的判斷上可參照所違反義務的類型標准。在遲延履行、履行不能、不完全履行、先期違約類型場合,根本違約都有特定構成標准。根本違約一旦構成,產生的法律效果有二:一是債權人可以解除債權;二是對合同解除權的限制。我國新頒布的合同法採納了根本違約制度,一方面作為一種法定解除權發生的事由,另一方面實際上又對解除權的行使予以必要的限制。 簡單的說 就是違反了合同義務導致合同目的不能實現。這種義務一般都是主要合同義務,比如買賣合同的付款義務 或者交付標的並轉移所有權的義務。沒有履行這種義務就是根本違約。質量瑕疵是否構成根本違約 要視具體情況而定。數量一般不會構成根本違約。交付時間 地點等情況也不是根本違約。根本違約的顯著特徵就是可以根據相關規定解除合同。違約金按照合同約定執行。但是不能違法。
F. 根本違約怎麼認定,需要考慮哪些
您好,
一、 根本違約和一般違約的界定問題
我國理論界並沒有對根本違約做出明確的定義,在各國的立法上也有著不同的表述。在英國普通法上,合同條款分為違反條件和違反擔保,違反擔保是指一方當事人違反合同次要條款或則從屬性條款,但最終並不影響合同成立的目標。違反條件是指一方當事人違反條款中根本、重要的條款,影響合同成立的目的。在美國判例立法中,規定了重大違約和輕微違約制度。前者指一方違約,使另一方沒有從合同中取得重大利益。《公約》的第25條也規定:「如果一方當事人違反合同的結果,使另一方當事人蒙受損害,以致於實際上剝奪了他根據合同規定有權期待得到的東西,印為根本違反合同,除非違反合同的一方不預知而且同樣一個通惰達理的人處於相同情況中也沒有理由預知會發生這種結果」。英國普通法中的違反條件和美國判例法中的重大違約及《公約》第25條規定,都是各國及相關條約對根本違約制度的規定。根據我國《合同法》第94條第4項規定:「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債務或者有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可以解除合同。從該條款上看出這是我國立法對根本違約的法律定義,也是法定解除權行使的兜底條款。從這些條款中可以看出其對根本違約的核心的觀點表述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客觀主義,即違約行為使合同目的不能實現,就構成根本違約,例如英國普通法、美國判例法中及我國《合同法》對此的規定,還有一種是主客觀相一致,例如《合約》中表述為影響了當事人有權期待的東西並且合同的一方不預知而且同樣一個通惰達理的人處於相同情況中也沒有理由預知會發生這種結果。這種表達式就是體現了主客觀相一致的原則,有權期待的東西是客觀的表述,是當事人通過合同可以認定的客觀標准,而一方不預知而且同樣一個通惰達理的人處於相同情況中也沒有理由預知,這顯然是一種主觀的認定,因為這需要通過人們心裡探析才能得出結論,基於每一個人的認知、預知標准都是不一樣的,所以這種預知具有不確定性。這種標准也體現了《公約》強調的過錯責任原則。基於我國《合同法》對違約行為造成合同不能全部履行,歸責原則是是無過錯原則,並且利用主觀標准認定重大違約會帶來認定的不確定,所以在我國對重大違約行為認定中應以無過錯為原則,強調客觀的標准。這種客觀的標准也是區分根本違約和一般違約的關鍵,即違約行為是否影響合同的目的的實現。
二、如何准確認定合同目的
確定合同的主要類別是確定合同目的一種重要方法。合同類別不同,合同追求的目的也是不同的。我國《合同法》理論界對合同類別分類有許多種,例如:1、以雙方是否互負給付義務,劃分雙務合同與單務合同。2、以一方當事人從合同中取得利益是否需要向對方支付相應的對價為標准,劃分為有償合同與無償合同3、以對該合同是否在法律上確定了一定的名稱及規則為標准,劃分為有名合同及無名合同,在我國的《合同法》上規定了15種有名合同。4、以合同雙方的給付是否在合同成立時同時完成,劃分為清結合同與非清結合同。如果在雙務合同中,負有給付義務的當事人沒有及時有效的給付,那麼他的行為就影響合同目的實現,可能構成根本的違約。在有償合同中,如果一方當事人沒有及時給付合同約定的利益就可能構成根本違約。如果在有名合同中,一方沒有按照法律規定的規則履行合同,就可能構成違約。對於無名合同,判定合同目的主要依據雙方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的內容並分析雙方的權利義務。
G. 中華人民共合同合同法有根本違約的條款嗎
您好,我國《合同法》第94條第4項規定:「當事人一方有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完全實現合同回目的」,此時合答同相對人可行使法定解除權解除合同。合同法》第94條第4項規定的後半段雖然規制了根本違約的情形,但其並沒有規制全部的根本違約的類型,因為如遲延履行、先期違約及不可歸責於當事人的履行不能所造成的根本違約已由94條其他規定規制。就此看來,《合同法》第94條第4項後半段的規定所針對的具體情況是:可以歸責於當事人的履行不能及不完全履行所造成的根本違約。
H. 什麼是根本違約根本違約有什麼法律後果
按你的表述,致使不能夠達成合同目的行為的視為根本違約,其他違反合同約定的情況視為一般違約。
I. 違背合同法第167條是不是根本性違約
不屬於,因為你們雙方都履行了合同的主要義務,即交付完成。
合同要求你內交付資產的函不是容主要義務只是根據合同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應當履行的後合同義務。
你發出解除合同的函件沒有解除合同效力,因為合同已基本履行。所有不構成根本違約,但是對方有權要求你履行後合同義務(通知,協助,保密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