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述勞動合同法單保護
Ⅰ 勞動合同法到底保護不保護勞動者
勞動合同是市場經濟體制下用人單位與勞動者進行雙向選擇,確定勞動關系,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的協議,是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基本依據。
勞動合同法的立法宗旨是為了完善勞動合同制度,明確勞動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構建和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
勞動合同法是實現勞動力資源的市場配置,促進勞動關系和諧穩定的重要法律制度。構建和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是勞動合同法的最終價值目標。
在勞動關系中,應當承認勞動者一方是弱勢,但是,如果立法過分擴大勞動者的權益,加大企業責任,就會使企業用人自主權受到束縛,難以實行優勝劣汰的靈活管理,影響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最終影響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如果勞動者權益保護不到位,對企業責任要求過少,就會影響勞動力供給,不利於高素質的健康的職工隊伍的形成,最終企業利益也會受到損害。勞動合同立法要在公民的勞動權和用人單位的企業責任之間找到適當的平衡點,以確保勞動關系和諧。
不可否認,任何一部法律的制定都有一定的滯後性,就勞動合同法來說,其制定的時候對仲裁期限、勞動者權益維護等方面時限較長,而且象你說的在一個單位工作了30多年,勞動合同法相關規定也對這種情況做了一些規定。按照新法不溯及以往的原則,有些方面肯定只能從2008年1月1日以後算起,但勞動合同法極大部分規定基本都是偏向有利於勞動者的。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謝謝!
Ⅱ 勞動合同法能否真正保護勞動者
什麼法都不是絕對的
勞動合同法也不是單方面的只維護勞動者的利益
這是雙方面的,即維護勞動者的利益也維護用人單位的利益
並且這個也是不是絕對,沒有哪部法律能絕對的保護公民權益
Ⅲ 你認為勞動合同法應該實行單保護還是雙保護 為什麼 寫出觀點拜託各位大神
不管是勞動者還是用人單位 利益都要兼顧 單保護是不可能出現在我國法律里的
Ⅳ 如何用勞動合同法保護用人單位利益
我想主要有二個方面
一、用人單位從勞動合同簽訂及勞動合同履行中應嚴版格按勞動合同法辦事,權不要由於違反勞動合同法,而使公司的經濟利益和形象受損。
要制定完善的企為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經職代會通過後,人手發放一冊,並嚴格執行。
二、勞動者有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九條,按照三十九條解除勞動合同。
Ⅳ 論述勞動合同法關於法律責任的規定
第四章 勞動合同的解除和終止
第三十六條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第三十七條勞動者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勞動者在試用期內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第三十八條用人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一)未按照勞動合同約定提供勞動保護或者勞動條件的;
(二)未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的;
(三)未依法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的;
(四)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損害勞動者權益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情形致使勞動合同無效的;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的其他情形。
用人單位以暴力、威脅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勞動者勞動的,或者用人單位違章指揮、強令冒險作業危及勞動者人身安全的,勞動者可以立即解除勞動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單位。
第三十九條勞動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一)在試用期間被證明不符合錄用條件的;
(二)嚴重違反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的;
(三)嚴重失職,營私舞弊,給用人單位造成重大損害的;
(四)勞動者同時與其他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對完成本單位的工作任務造成嚴重影響,或者經用人單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的情形致使勞動合同無效的;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
第四十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勞動者本人或者額外支付勞動者一個月工資後,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一)勞動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負傷,在規定的醫療期滿後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由用人單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經過培訓或者調整工作崗位,仍不能勝任工作的;
(三)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經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未能就變更勞動合同內容達成協議的。
第四十一條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裁減人員二十人以上或者裁減不足二十人但占企業職工總數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單位提前三十日向工會或者全體職工說明情況,聽取工會或者職工的意見後,裁減人員方案經向勞動行政部門報告,可以裁減人員:
(一)依照企業破產法規定進行重整的;
(二)生產經營發生嚴重困難的;
(三)企業轉產、重大技術革新或者經營方式調整,經變更勞動合同後,仍需裁減人員的;
(四)其他因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經濟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的。
裁減人員時,應當優先留用下列人員:
(一)與本單位訂立較長期限的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
(二)與本單位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
(三)家庭無其他就業人員,有需要扶養的老人或者未成年人的。
用人單位依照本條第一款規定裁減人員,在六個月內重新招用人員的,應當通知被裁減的人員,並在同等條件下優先招用被裁減的人員。
第四十二條勞動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不得依照本法第四十條、第四十一條的規定解除勞動合同:
(一)從事接觸職業病危害作業的勞動者未進行離崗前職業健康檢查,或者疑似職業病病人在診斷或者醫學觀察期間的;
(二)在本單位患職業病或者因工負傷並被確認喪失或者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
(三)患病或者非因工負傷,在規定的醫療期內的;
(四)女職工在孕期、產期、哺乳期的;
(五)在本單位連續工作滿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五年的;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三條用人單位單方解除勞動合同,應當事先將理由通知工會。用人單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或者勞動合同約定的,工會有權要求用人單位糾正。用人單位應當研究工會的意見,並將處理結果書面通知工會。
第四十四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勞動合同終止:
(一)勞動合同期滿的;
(二)勞動者開始依法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
(三)勞動者死亡,或者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或者宣告失蹤的;
(四)用人單位被依法宣告破產的;
(五)用人單位被吊銷營業執照、責令關閉、撤銷或者用人單位決定提前解散的;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五條勞動合同期滿,有本法第四十二條規定情形之一的,勞動合同應當續延至相應的情形消失時終止。但是,本法第四十二條第二項規定喪失或者部分喪失勞動能力勞動者的勞動合同的終止,按照國家有關工傷保險的規定執行。
第四十六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
(一)勞動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條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
(二)用人單位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條規定向勞動者提出解除勞動合同並與勞動者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的;
(三)用人單位依照本法第四十條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
(四)用人單位依照本法第四十一條第一款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
(五)除用人單位維持或者提高勞動合同約定條件續訂勞動合同,勞動者不同意續訂的情形外,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條第一項規定終止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
(六)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條第四項、第五項規定終止勞動合同的;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七條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准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
勞動者月工資高於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標准按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數額支付,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最高不超過十二年。
本條所稱月工資是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
第四十八條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勞動者要求繼續履行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當繼續履行;勞動者不要求繼續履行勞動合同或者勞動合同已經不能繼續履行的,用人單位應當依照本法第八十七條規定支付賠償金。
第四十九條國家採取措施,建立健全勞動者社會保險關系跨地區轉移接續制度。
第五十條用人單位應當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時出具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證明,並在十五日內為勞動者辦理檔案和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手續。
勞動者應當按照雙方約定,辦理工作交接。用人單位依照本法有關規定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的,在辦結工作交接時支付。用人單位對已經解除或者終止的勞動合同的文本,至少保存二年備查。
Ⅵ 勞動合同法是如何側重保護勞動者權利的
1、擴大勞動合同法適用范圍
2、用人單位要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勞動合同法規定了用人單位在裁減人員中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勞動合同法與勞動法相比,補充規定裁減人員時,應當優先留用下列人員:(1)與本單位訂立較長期限的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2)與本單位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3)家庭無其他就業人員,有需要扶養的老人或者未成年人的。
3、加大對試用期內勞動者利益的保護
4、用工不簽合同要付雙倍工資
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
5、鼓勵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可以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有下列情形之一,勞動者提出或者同意續訂、訂立勞動合同的,除勞動者提出訂立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外,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一)勞動者在該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十年的;(二)用人單位初次實行勞動合同制度或者國有企業改制重新訂立勞動合同時,勞動者在該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十年的;(三)連續訂立二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且勞動者沒有本法第三十九條和第四十條第一項、第二項規定的情形,續訂勞動合同的。
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滿一年不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視為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已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6、新增休息休假等必備條款
增加工作地點條款,這是因為實踐中勞動者的工作地點可能與用人單位住所地不一致,有必要在訂立勞動合同時予以明確。
增加了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條款,在法定標准基礎上,進一步明確該勞動者具體的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安排。
勞動合同必備條款增加了社會保險條款,以強化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的社會保險權利義務意識。
增加了職業危害防護條款,將工作過程中可能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及其後果、職業病防護措施和待遇等如實告知勞動者,並在勞動合同中寫明,不得隱瞞或欺騙。
7、除特殊情況之外不需支付違約金
除兩種特殊情形外,用人單位不得與勞動者約定由勞動者承擔違約金。兩種特殊情況:
(1)用人單位為勞動者提供專項培訓費用,對其進行專業技術培訓的,可以與該勞動者訂立協議,約定服務期。勞動者違反服務期約定的,應當按照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違約金的數額不得超過用人單位提供的培訓費用。用人單位要求勞動者支付的違約金不得超過服務期尚未履行部分所應分攤的培訓費用。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服務期的,不影響按照正常的工資調整機制提高勞動者在服務期期間的勞動報酬。
(2)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可以在勞動合同中約定保守用人單位的商業秘密和與知識產權相關的保密事項。對負有保密義務的勞動者,用人單位可以在勞動合同或者保密協議中與勞動者約定競業限制條款,並約定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後,在競業限制期限內按月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勞動者違反競業限制約定的,應當按照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
首先,用人單位和勞動者承擔責任的條件不同,即適用經濟補償金、違約金和賠償金的條件不同。用人單位依照法律規定的條件和程序解除勞動合同,即使為合法行為而無須承擔違約責任,仍需向勞動者支付一定數額的經濟補償金。對於勞動者,只有在其違法或者違約解除勞動合同造成用人單位損失的時候,才需要承擔賠償責任,即採用的是「過錯原則」,且勞動者只須承擔與造成的損失相當的補償性賠償金,而用人單位違法或者違約解除勞動合同時常常還需要支付一定的額外金額,即帶有懲罰性的賠償金。在勞動合同解除中是傾斜保護勞動者的。
其次,禁止或限制違約金條款的適用。國外大多對勞動合同違約金條款立法明令禁止。我國勞動法中未規定違約金問題,實踐中違約金條款泛濫,但是一些地方法規也開始對違約金條款進行限制。
第三,對勞動者承擔責任的數額進行限制。勞動者的工資收入是勞動者維持自己與家庭成員生活的基本保障,在解除勞動合同後要求勞動者支付高昂的違約金或者賠償金是極為不公平的。因此,各國對勞動者承擔的經濟性責任的數額進行限制。
Ⅶ 試論述勞動合同法和就業促進法的實施對勞動者有什麼影響
新《勞動合同法》及《就業促進法》對勞動者的保護
保護來自於法律所賦予的權利以及國家強制力的保障,新《勞動合同法》及《就業促進法》的頒布無疑為勞動者的社會保險提供了一個更為全面有效保障,有關勞動者的社會保險立法也更為全面。新《勞動合同法》及《就業促進法》對於勞動者的保護主要體現在以下八個方面:
第一、法律保護的進一步明確。新《勞動合同法》的八條規定: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時,應當如實告知勞動者工作內容、工作條件、工作地點、職業危害、安全生產狀況、勞動報酬,以及勞動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況。法律對於用人單位的義務以及勞動者知情權都做了詳細的規定,勞動者有關社會保險的法律保護更為明確。
第二、勞動合同的強制性保護。新《勞動合同法》規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勞動合同;同時新《勞動合同法》第十七條第七款規定,勞動合同條款應當具備社會保險這一條款。所以勞動者在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時有權要求訂立合同並要求用人單位為其辦理社會保險,勞動者的社會保險有了強制性的保護。
第三、對用人單位的規范性加強。對用人單位的規范主要表現在用人單位訂立勞動合同以及制定和修改直接涉及勞動者社會保險利益的規章時必須與勞動者或者工會協商。新《勞動合同法》規定用人單位在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時必須訂立勞動合同,必須在勞動合同中具備有關勞動者社會保險的條款。同時,根據新《勞動合同法》第四條規定,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建立和完善勞動規章制度,保障勞動者享有勞動權利、履行勞動義務;用人單位在制定、修改或者決定有關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項時,應當經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職工討論,提出方案和意見,與工會或者職工代表平等協商確定。
第四、引入三方機制,勞動者保護更為有效。新《勞動合同法》第五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勞動行政部門會同工會和企業方面代表,建立健全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機制,共同研究解決有關勞動關系的重大問題。三方機制的引入,一方面加強了對企業的限制和監督,另一方面加強了勞動者的權利,改變了其弱勢地位,同時,政府的的介入也為勞動者社會保險得到保障提供了國家支持,對勞動者的保護因此也更為有效。
第五、勞動者的權利和地位提升,勞動者及其組織被賦予了一定程度的決定權。新《勞動合同法》第四條規定:用人單位在制定、修改或者決定有關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職工培訓、勞動紀律以及勞動定額管理等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項時,應當經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職工討論,提出方案和意見,與工會或者職工代表平等協商確定;在規章制度和重大事項決定實施過程中,工會或者職工認為不適當的,有權向用人單位提出,通過協商予以修改完善。用人單位與職工和工會的地位開始實現平等,職工和工會也被賦予了一定程度的協商。同時,新《勞動合同法》第三十八條規定,用人單位未依法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的,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勞動者擁有了一定程度的決定權。
第六、專項基金引入,社會保險的力度加強。《就業促進法》第十五條規定,國家實行有利於促進就業的財政政策,加大資金投入,改善就業環境,擴大就業;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就業狀況和就業工作目標,在財政預算中安排就業專項資金用於促進就業工作;就業專項資金用於職業介紹、職業培訓、公益性崗位、職業技能鑒定、特定就業政策和社會保險等的補貼。專項基金的建立加大了對社會保險的資金投入,社會保險的力度得到加強。
第七、公共服務體系建立,社會保險的服務不斷強化。《就業促進法》第三十五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健全公共就業服務體系,設立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為勞動者免費提供就業政策法規咨詢,就業保險的相關服務;第五十二條規定,各級人民政府建立健全就業援助制度,採取稅費減免、貸款貼息、社會保險補貼、崗位補貼等辦法,通過公益性崗位安置等途徑,對就業困難人員實行優先扶持和重點幫助。新法規更強調公共服務,公共保險的服務不斷強化。
第八、監督體系建立,保護體系更趨完善。新《勞動合同法》第七十三條規定國務院勞動行政部門負責全國勞動合同制度實施的監督管理;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勞動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勞動合同制度實施的監督管理;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勞動行政部門在勞動合同制度實施的監督管理工作中,應當聽取工會、企業方面代表以及有關行業主管部門的意見。第七十九條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對違反本法的行為都有權舉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勞動行政部門應當及時核實、處理,並對舉報有功人員給予獎勵。可以看出,新法從政府監督、輿論監督和群眾監督等多個方面建立了監督體系,對於勞動者的社會保險保護更趨完善。
Ⅷ 為什麼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都實行單邊保護
強資本、弱勞來工是勞動力市場的基自本格局,我國目前經濟增長非常迅速,但是勞動者工資收入增長緩慢、勞動關系不穩定,這些成了阻礙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障礙。另外,我國經濟正陷入內需不足—依賴出口—低價競銷—利潤低下—勞動收入增長緩慢—內需不足的惡性循環。打破這一惡性循環的關節點,在於加大勞動法保護勞動者的力度,提高勞動者收入。只有保護了勞動者的利益,才能增加社會目標與經濟目標之間的相融度。故此才會在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中都實行單邊保護,這也是社會發展及法律本身使命所必須具備的。
Ⅸ 我想問怎麼通過勞動合同法保護自己!!!
根據原勞動部1995年《關於貫徹執行〈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在校生利用業余時間勤工助學,不視為就業,未建立勞動關系,可以不簽訂勞動合同。因此,學生不受勞動法調整和保護;其身份是學生,不是勞動法上的勞動者,其勤工助學行為不適用勞動法。
因此,單位的做法沒有違法,如果他現在與你簽訂勞動合同,那才是違法的。
實習也是學習的一種形式,如果你現在和單位有糾紛,只能按照民法和合同法來處理,不會受理你的勞動仲裁。
一般情況下,實習生可以要求與實習單位簽訂實習合同(民事關系),但現狀是就業那麼難,能找到實習單位就不錯了,誰還提那麼多條件。而你7月份就畢業了,現在簽也沒多大意義。
試用期和實習期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試用期是簽署勞動合同,確定勞動關系了才有試用期。很多學生都不了解這一點。有些單位也以試用期為由不簽勞動合同,是完全錯誤的。
其實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不適用於大學生,不能說侵害了學生權利,反而可能是保護。因為從整個國家、整個社會而言,勞動者是在為這個社會創造財富的,而大學生並沒有這樣的一個責任,他們現在的責任是學習知識,為日後成為高素質的勞動者而做好准備。如果讓尚處於學習階段的大學生負擔起額外的創造社會財富的責任,顯然是不利於大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最終影響的是整個國家未來的勞動力素質。因此,將大學生與勞動者區分開來,目的是為了保護大學生,也是為了整個社會的公共利益和長遠利益。
從現實的角度來看,如果將大學生也納入勞動者,那麼對現在本來就滑坡的大學教育更是雪上加霜,有幾個人還會安心讀書,都去打工了。
Ⅹ 簡述勞動合同法對勞動者利益的保護
勞動合同法明確用人單位用工之日必須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通過書面勞動合同的形式保障勞動者的基本權利。單位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未與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的,勞動者工作一個月可以要求兩個月的工資。這樣,一方面以書面形式固定了勞資雙方的勞動關系,在勞動合同中明確約定崗位、工資、社會保險、加班費支付等內容,避免用人單位以沒有勞動合同只有事實勞動關系為由剝奪勞動者權益,致使勞動者有苦難言,缺乏有力維權證據的被動局面 用人單位在招用勞動者時,如實告知勞動者工作內容、工作條件、工作地點、職業危害、安全生產狀況、勞動報酬等情況,有利於勞動者對企業、對崗位了解和對自己未來的期望和籌劃。對於工資報酬約定不明確的,實行同工同酬,這主要針對新聘用的人員,他們的工資往往低於同崗位的其他人員的待遇,干一樣的活,掙不一樣多的錢。此條規定旨在杜絕這一現象。現實生活中,存在大量不規范企業違法用工,延長試用期期限、利用試用期隨意辭退員工、在試用期內少發工資,嚴重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的現象。規定為試用期內員工的工資待遇設定了底線:可以有效地預防單位利用試用期做文章,損害職工的權益,杜絕個別企業永遠僱用試用期內的勞動者的惡劣用工現象。許多勞動者尤其是外地農民工不願與單位簽訂勞動合同,他們的主要顧慮就是怕將來自己離開企業不容易、怕承擔違約金。其實勞動者的擔心是多餘的,勞動者離開企業很容易、很簡單,有三個途徑:一是按照勞動合同法36條的規定,雙方協商解除勞動合同,好聚好散,不傷和氣;二是按照勞動合同法37條的規定,勞動者只需提前30天以書面形式通知單位,30日後,即可與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當然,需要辦理解除勞動合同的相關交接手續);三是只要單位存在勞動合同法38條規定的拖欠工資、保險、未提供相應勞動條件、規章制度違法、非法強迫勞動等情形的,勞動者隨時可以告訴單位,就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企業經營發生困難,如果不允許企業卸下冗員過剩的包袱,企業經營會雪上加霜,反而會更大程度上損害全體職工的利益,在這種情況下允許企業經濟性裁員,輕裝上陣,渡過危機,有利於企業的發展,有利於大多數職工的利益。但如果不嚴格控制經濟性裁員的條件和適用范圍,有些企業就會鑽空子,利用其隨意解聘員工,不利於社會和諧。勞動合同法41條明確經濟性裁員的各種條件,對於嚴格控制經濟性裁員的適用,保護勞動者權益有重要作用。實踐中固然存在一些企業為了減少人工成本,不給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的現象,但同樣大量存在外地農民工本身不願繳納社會保險的現象,就其原因,在於我們的社會保險制度不完善,社會保險統籌部分不能跨省轉移,勞動者跨省就業時,即使繳納了社會保險,退休時無法享受相應養老待遇,勞動者沒有積極性。勞動合同法本條倡導性的規定指明了方向,但具體內容還需要社會保險法出台相應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