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建設合同法
Ⅰ 有關合同法的概述的作文2000
關於法制的文章900
法律制度是法律條文的制定、執行和遵守的全過程.法制是一個國家文明的體現.
「一民之軌莫如法.」《韓非子·有度》如是說.常言道:「不以規矩,不成方圓.」法律,就是約定公民行為准則、營造和諧氛圍的「規矩」,也是國家機器的「潤滑劑」.試想一下:一個城市,如果沒有法規,將會怎樣?一定社會混亂!交通癱瘓!事故頻發!必將回歸原始,喪失理性!由此可見,「網路皆準於法」.
明朝萬曆年間內閣首輔、大改革家張居正曾說「天下之事,不難與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不難於聽言,而難於言之必效.」此言極是.法令行則國治.現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法律的作用愈來愈重要,與人們生產生活的關系愈來愈密切.作為共和國的公民,每個人都應遵守法律,從而在正常的社會軌道中運行,營造一個和諧有序、安定祥和的生活環境,不去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並用法律的武器最大限度維護自己的利益.這是社會安定的基礎、社會發展的保障,也是我們創造美好生活的必須條件.
我曾看到過這樣的故事:某大學生買的兩條狼狗丟失後,懷疑是鄰家小孩所為,便強行將其綁回家中,逼其說出狗的下落.三天後鄰家小孩伺機逃脫並報警.司法機關以非法拘禁罪將他緝捕歸案.在監獄的高牆里,那位大學生說自己只想找回丟失的狗,不曾想犯罪了.我不禁唏噓:一個大學生竟連法律常識都不懂,何等可悲!等待他的將是鐵窗生涯和未卜的前程.
所以,樹立公民法律意識,開展法律知識宣傳,是十分必要且必須的.作為新世紀的接班人,我們更應知法懂法,學法用法.唯有如此,才能學會明辨善惡、識別是非,不誤入左道旁門,不在人生的道路上背道而馳、越走越遠;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增強法制意識,學以致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這不僅是為國家建設法治社會貢獻力量,也能使我們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法律,是我們人身、財產安全的護身符,是國家發展道路的路基,是揚善懲惡、維護正義的利劍,是衡量群眾利益的天平.
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而法律是國家文明的體現.我們只有知法守法、學法用法,才能協力構建和諧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共產主義新社會,才能保障我國這條東方巨龍的騰飛.
Ⅱ 怎麼簽修路合同
修路合同書 甲方: 乙方: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和《建築工程質量管理條例》及其它有關公路建設的規定,為明確雙方在施工過程中的權利義務和責任,經雙方協商同意,簽訂本合同。 一、工程名稱: 二、承包內容及方式:澆砼路面混凝土 公里;包工包料。 三、工程總價款:水泥路面按交通部門實際驗收里程結算,每公里25萬元。 四、工程工期:2012年8月6日—2012年12月30日。 五、質量標准:本項目采山嶺重丘四級公路技術標准,路面3.5米寬。實際路面確實不夠的按實際路面鋪設。路面結構類型:水泥砼路面,厚度18cm,質量要求以《公路工程施工技術規范》為標准,強度達C25。 六、甲乙雙方責任和義務: 1、為使工程順利完工,甲方協助乙方做好施工過程中的協調工作,對工程施工全過程監督。 2、施工用電、用水和場地由甲方提供,不得收費。 3、甲方造成的原因不能施工工期順延。 4、公路建設資金除國家計劃補助外,缺口資金全部由甲方負責爭取落實。 5、乙方在施工過程中,要注意文明施工,方法得當,嚴格管理遵守《建築工程安全操作規程》,因工程發生事故造成的一切損失均由乙方負責。 6、道路的保養由乙方負責。 7、國家村級公路建設補助資金計劃指標由乙方負責爭取落實。 七、付款方式 1、工程項目由縣交通部門驗收合格後,國家村級公路補助資金由村委會出具收據由乙方到交通部門領取; 2、缺口資金部分在工程動工時由甲方預付給乙方伍萬元,動工後完成兩公里再支付壹拾萬元,工程完工付清;如缺口資金難全部付清,2012年年底前必須補足貳拾萬元;所欠部分必須在2013年年底前付清;如還難以付清,以後年度按月利率1.5‰計息。 八、違約責任:如甲、乙雙方未履行合同規定,造成損失由違約方負責。 九、本合同未盡事宜,雙方協商解決。 十、本合同一式兩份,甲、乙雙方各執壹份,自簽字之日起生效。 甲方簽字(蓋章): 乙方簽字: 年 月 曰
Ⅲ 合同法重要例
點評
本案主要的法律問題如下:
(1)陳某與朱的家人之間的運輸合同是否成立?
首先,計程車打著空車燈的狀態是要約還是要約邀請。要約是希望和他人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合同法》第14條把要約的構成要件歸為兩項:一是內容具體確定;二是表明經受要約人承諾,要約人即受該意思表示約束。從這兩個要件來看,要達到要約「內容具體確定」,必須是其一經承諾即成立合同的程度。因此,要約的內容至少應包括合同成立的必要條款,如標的。要約邀請是希望他人向自己發出要約的意思表示。對於打著空車燈的計程車來說,由於計程車是有一個明確的價目表的,車費的計算是按照始發地點到目的地之間的距離及其他因素來計算的,而不是通過乘客和司機之間的協商來定價的。(特指上海等地)但是,對於合同的標的,即需將乘客從始發地送到目的地的服務,則並不確定,而是由乘客來提出的;而且,即使在乘客確認地點以後,由於司機和乘客都不認路等等非意志因素的影響,也會導致運輸合同不能成立。對於開著空車燈的司機來說,最終需要履行的合同的標的是由乘客來確定的。因此,計程車打著空車燈的狀態是要約邀請。
其次,乘客攔車並確定目的地的行為,是否構成要約。如前所述,乘客在攔車後並提出目的地的行為,即已經確定了合同的具體標的,一方面,乘客明確了目的地(本案中的醫院),另一方面,合同金額也在乘客確定目的地之後被確認,即按表計價(並不是在乘客確認目的地時合同金額的具體數額被確定,但該數額按照計價表的計價,是確定的)。雙方(乘客和司機)就這筆尚未有數額的款項的最終數額,是達成意思表示一致的。因此,乘客在攔車並確定目的地的行為,構成要約。
再次,司機有沒有作出承諾行為。合同成立,以作出承諾為要件。本案的關鍵,就在於確定該運輸合同是否成立,如果成立,則司機承擔違約損害賠償責任,如果不成立,則不能以合同違約為由使得司機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而合同是否成立的關鍵,在於確認司機是否作出承諾。承諾必須是在承諾人獲知要約內容以後作出的,因此,必須是司機在獲知目的地之後作出的。司機針對目的地的熟悉情況會出現兩種可能,一是知道路線,此時合同的履行就完全不存在障礙,司機可以作出承諾;二是不知道路線,則被要約人由於不能履行合同標的而不能進行承諾,合同不能成立。在此種情形之下,乘客可以再次發出要約,表明自己知道路線或者可以通過別的方式獲知到達目的地的路線,計價方式依然是按照計價表的方式計算。此時,司機也接受了該要約,可以就此作出承諾。那麼,司機到底有沒有作出承諾?這里,我們還需要分析計程車運輸合同的性質。《合同法》第289條規定:「從事公共運輸的承運人不得拒絕旅客、托運人通常、合理的運輸要求」,也就是說,承運人(司機)具有強制締約義務,即對於旅客通常、合理的要約,承運人不得拒絕承諾。計程車是否屬於公共運輸?《關於加強城市公共交通工作的若干規定》中規定,城市公共交通企業包括公共汽車、電車、出租汽車、城市輪渡和地鐵;《城市建設檔案歸屬與流向暫行辦法》第5條也規定,公共交通:汽車、電車、出租汽車場站;《關於出租汽車管理體制和職責問題的復函》中規定,從根本上說,出租汽車是公路運輸方式的一部分,最終實現行業歸口管理是改革的必然趨勢。從以上規定來看,盡管計程車運輸是由企業來經營的,但依然把它作為公共運輸的一部分。另外,從計程車運輸的行業規范來看,《出租汽車客運服務規范(試行)》規定,「計程車駕駛員在受理乘客租車業務時要做到招手即停、有客即載」,即不得拒載,這也從另一方面對承運人的強制締約義務作出解釋。因此,在本案中的司機,已經對乘客作出承諾。《合同法》對旅客運輸合同的成立時間也作出規定,認為其是諾成合同。因此,承諾一旦作出,合同即告成立。
(2)陳某與朱的家人之間的運輸合同是否可撤銷?
《合同法》第54條規定合同可撤銷或者變更的條件:一是因重大誤解訂立的;二是訂立合同時顯示公正。在本案中,司機拒載的理由是會弄臟車輛,即履行合同可能會對自己的財產造成損害,在被攔車告知目的地時,司機並不知道朱某的情況,因此就存在司機作出承諾時存在誤解的情況。這一理由是否能夠構成重大誤解呢?計程車是為城市提構運輸服務的,應該為公眾提供運輸服務,對於公眾通常、合理的運輸請求,應該給予承諾,特別是在救死扶傷的情況下,更應該主動提供服務,這也是計程車行業的一個基本的職業道德問題。在維持社會成員之間的相互救助、弘揚人道主義精神的公序良俗基本原則之下,以造成財產損害可能性為由來抗辯損害生命權的可能性,是違反民法基本精神的,這種抗辯理由是不合理的。因此,該運輸合同在此種情況下不可撤銷。
(3)陳某的違約責任該如何確定?
違約責任有三種基本形式,即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賠償損失。本案中由於朱某已經死亡,前兩種違約責任已經不可能承擔,因此朱某隻承擔賠償損失的責任。這里存在確定賠償金額的問題,其基本原則是賠償實際損失,是一種恢復性的賠償,而不是懲罰性的賠償。《合同法》規定了三種確定方式,一是依照法律規定確定賠償額;二是約定違約金;三是約定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根據本案的情況,適用第一種方式。其具體的確定標准,應該本著「違約損害賠償的目的是在金錢能夠補償的限度內,使受害人置於合同正常履行所能達到的同樣狀態」。基於對朱某病危狀態的考察,以及計程車司機未拒載而正常履行合同情況下朱某一家可能的支出,再加上對司機過錯的認定,一審法院最後將賠償額定為2萬。(原告提出醫療費、死亡賠償金、喪葬費和精神撫慰金共計人民幣18萬余元的賠償額)
一個建議:
救助病殘是每個社會公眾的一個基本的社會公德的問題,並且在某些特殊的行業,需要在法律上作出強行性的規定。對於計程車行業,也應該具有救助病殘的基本職業道德。從上述案件可以得出一個很簡單的結論:當計程車司機遇到救助病危乘客的時候,不能拒載(除非由其他不可抗力的情況下),否則將為此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
Ⅳ 建設施工合同包括的必備條款有哪些
建設工程施工合同,又稱建築安裝合同,主回要條款有: (1)建設工程施工工程的名答稱和地點; (2)建設工程施工工程的范圍和內容; (3)建設工程施工開工、竣工日期及中間交工工程開工、竣工日期; (4)建設工程施工工程的質量保修期及保修條件; (5)建設工程施工工程的造價; (6)建設工程施工工程價款的支付、結算及交工驗收辦法; (7)建設工程施工設計文件及概、預算和技術資料提供日期; (8)建設工程施工材料和設備的供應和進場期限; (9)雙方相互協作事項; (10)建設工程施工違約責任。
Ⅳ 跪求對《合同法解釋(一)》第十條的理解
你好。關於國家限制經營」所涉的項目,請見《國務院關於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回定》國發答[2004]第20號的附件《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該目錄所列的項目包括農林,水利,能源,交通運輸,電信、郵政等信息產業,鋼鐵、有色金屬等原材料,汽車、城市軌道交通等機械製造,輕工煙草,城建,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等等,不難看出,皆為與自然資源利用、開發,國計民生,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息息相關的項目,這些項目,是國家限制經營的,必須通過嚴格、特定的審批程序方可經營。如果企業沒有獲得批准即經營,其因此所簽訂的合同應為無效。
國家特許經營,是指有一些項目單靠政府投資、經營和管理這類基礎設施項目或開發利用國有資源,資金往往不足,經營管理也可能缺乏效力。因此產生了國家特許經營(政府特許經營)這種經營方式,主要是指用特許權的方法開發國家所有的資源或建設政府監管的公共基礎設施項目,即政府通過頒發授權書的形式許可經營者從事社會公共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比如煙草專賣就屬於國家限制經營、特許經營這一類。至於軍火、毒品等就屬於國家禁止經營的了。
Ⅵ 結合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對道路通行條件進行論述
《道路交通安全法》已於2004年5月1日實施,它是我國第一部全面調整道路交通安全關系的新法律,它的實施對交通行業有重要影響。本報特邀北京交通管理幹部學院政法系主任張柱庭撰寫了本文。文章從七個方面分析了該法對交通行業的影響,分五期刊登,請讀者留意。
《道路交通安全法》已於2003年10月28日通過,共124條,於2004年5月1日實施。它是我國第一部全面調整道路交通安全關系的新法律,它的實施對交通行業有重要影響。
一、交通管理部門、公安部門的分工與關系
關於交通管理部門與公安部門的分工與關系,《道路交通安全法》總則第5條第1款規定「 國務院公安部門負責全國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第2款規定「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交通、建設管理部門依據各自職責,負責有關的道路交通工作。」
1、 明確了交通管理部門與公安部門的分工。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負責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交通管理部門負責有關的道路交通工作,即除《道路交通安全法》規定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負責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之外,其餘的道路交通工作由交通管理部門依法負責。雖然可能在理論上會有「道路交通工作」的含義包括「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爭議,但畢竟有了一個初步的、法定的分工。因此關於公安和交通的管理體制爭議應當暫時擱置,因為再改涉及到《道路交通安全法》的修改。
2、明確了交通管理部門與公安部門的關系。《道路交通安全法》寫「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負責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同時,寫交通和建設管理部門「依據各自職責負責有關的道路交通工作」。表明三方在各自負責范圍的管理地位是「平行」或「並行」關系。「平行」或「並行」關系對促進兩部門的合理分工與合作,減少矛盾,有重要的意義。
3、明確了政府管理部門是「負責」,不是「主管」。這一變化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表明是「負的責任」,標志著從「管理政府」走向「責任政府」;二是表明部門之間不再是「主管」和「相對人」,這是社會進步的又一佐證。
二、車輛管理制度對交通的影響
關於車輛的管理,《道路交通安全法》規定了登記、檢驗、強制報廢等制度,對交通行業有促進,但也有要求。
1、對及時、足額徵收車購稅提供了法律的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法》第9條規定了機動車登記的條件,申請人應當提交以下證明、憑證:機動車所有人的身份證明;機動車來歷證明;機動車整車出廠合格證明或者進口機動車進口憑證;車輛購置稅的完稅證明或者免稅憑證;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在機動車登記時提交的其他證明、憑證。
憑車輛購置稅完稅或者免稅憑證證明申請登記,把車輛購置稅的徵收納入車輛登記的法律程序之中,審查完稅情況是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的法定義務。這對及時、足額徵收車購稅不僅是程序上的保障,而是法律的保障,有利於公路建設資金的籌集。
2、對公路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道路交通安全法》第9條對機動車登記條件進行了限制,登記的條件中彈性條款限定為「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根據這一規定,目前地方法規、地方規章、政府規范性文件均不能再設定登記條件,這對保障公民使用機動車作為代步工具的權利是有利的。因此收取車位證明、城市增容費等限制機動車增長的各種方法都將受到制約。不是條件,收費無論如何也不能使城市「增容」。機動車增長造成交通擁堵的原因,從根本上說是需求和供給的矛盾,不能限制需求就只能加快公路建設來滿足供給。
3、對車輛懸掛其他號牌的限制。《道路交通安全法》第9條還規定了「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以外的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發放機動車號牌或者要求機動車懸掛其他號牌,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按此要求,有些地方交通部門對營運車(包括計程車)發放號牌是違法的,有些地方交通對交繳養路費的車發放號牌是違法的,應予改正。
號牌是上路許可證即行駛證的外在標志,應當具有惟一性。因此交通對營運車(包括計程車)發放號牌、對交繳養路費的車發放號牌是不合理的,交通部門應當正確認識或提高認識,尋找其他方法實現管理。
4、新車免檢將大大減少檢測站收入。《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0條規定:「准予登記的機動車應當符合機動車國家安全技術標准。申請機動車登記時,應當接受對該機動車的安全技術檢驗。但是,經國家機動車產品主管部門依據機動車國家安全技術標准認定的企業生產的機動車型,該車型的新車在出廠時經檢驗符合機動車國家安全技術標准,獲得檢驗合格證的,免予安全技術檢驗。」這一規定標志著新車免檢制度的法律化,新車免檢的實施將大大減少檢測站收入。新車免檢是符合國際通行的車輛檢測制度的,過去對新車檢測是不合理的,掙這部分錢是不道德的,減少收入應當正確對待。
5、交通部門不能再收繳、扣留機動車號牌。《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1條第3款規定:「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收繳、扣留機動車號牌。」現行的交通行業的地方法規、地方規章中征費、路政、運政都有收繳、扣留機動車號牌的規定。根據「下位法服從上位法」的要求,應當修改,以維護法的權威性。至於征費、路政、運政執法的手段,應當研究其他方法,例如可考慮扣車,而不是收繳、扣留機動車號牌。
但需要我們特別研究的是養路費徵收中的報停製度,即繳回機動車號牌可以不交養路費,該「繳」不是強制措施,是駕駛員或所有權人主動「繳」,不是強制措施,因此可以繼續執行,不違反該規定。
6、機動車強制報廢制度對征費、運管的影響。《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2條第(四)項規定,機動車報廢的應當辦理相應的登記;第14條規定「 國家實行機動車強制報廢制度,根據機動車的安全技術狀況和不同用途,規定不同的報廢標准。應當報廢的機動車必須及時辦理注銷登記。達到報廢標準的機動車不得上道路行駛。報廢的大型客、貨車及其他營運車輛應當在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的監督下解體。」 機動車強制報廢制度對促進汽車製造業、維修業的健康發展,對保障交通安全都是有重要意義的。交通運管部門不能再給報廢車頒發單車營運證;征費部門不能再徵收交通規費,發現後要報告公安交通管理部門解體。因為頒發、征費行為都是違法的。
7、安全檢測條件對交通的影響。《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3條規定「 對登記後上道路行駛的機動車,應當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根據車輛用途、載客載貨數量、使用年限等不同情況,定期進行安全技術檢驗。對提供機動車行駛證和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單的,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機構應當予以檢驗,任何單位不得附加其他條件。對符合機動車國家安全技術標準的,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發給檢驗合格標志。對機動車的安全技術檢驗實行社會化。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實行社會化的地方,任何單位不得要求機動車到指定的場所進行檢驗。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機構不得要求機動車到指定的場所進行維修、保養。」
根據這一要求,交通行業在安全技術檢測時不能附加其他條件,例如不能以不交通行費(年票費)就不給檢測。
根據這一要求,安全技術檢測實行社會化,其性質是中介機構。任何單位不得要求機動車到指定的場所進行檢驗是適用於交通管理機構的,應當貫徹執行。
8、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特種車輛管理中與交通的矛盾已經解決。《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5條規定「 警車、消防車、救護車、工程救險車應當按照規定噴塗標志圖案,安裝警報器、標志燈具。其他機動車不得噴塗、安裝、使用上述車輛專用的或者與其相類似的標志圖案、警報器或者標志燈具。警車、消防車、救護車、工程救險車應當嚴格按照規定的用途和條件使用。公路監督檢查的專用車輛,應當依照公路法的規定,設置統一的標志和示警燈。」 因此公路管理機構有工程救險車可以按照規定噴塗標志圖案,安裝警報器、標志燈具。公路監督檢查車可以依照公路法的規定,設置統一的標志和示警燈。根據交通部的部令,征費、路政的監督檢查車可以設置統一的標志和示警燈,但運政的問題沒有解決。建議:運管部門以拖拉機、摩托車養路費徵收的名義設置,或者與征費、路政實行綜合執法。
三、機動車駕駛人管理制度對交通的影響
關於機動車駕駛人的管理,《道路交通安全法》規定了考試、考核、駕駛培訓學校、駕駛培訓班資格管理等制度,對交通行業有促進,但也有要求。
1、交通部門不能再收繳、扣留機動車駕駛證。《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9條第5款規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以外的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收繳、扣留機動車駕駛證。」 交通行業的地方法規、地方規章中征費、路政、運政都有收繳、扣留機動車駕駛證的規定。根據「下位法服從上位法」的要求,應當修改,以維護法的權威性。
2、交通主管部門對駕駛培訓學校、駕駛培訓班實行資格管理。《道路交通安全法》第20條規定「機動車的駕駛培訓實行社會化,由交通主管部門對駕駛培訓學校、駕駛培訓班實行資格管理,其中專門的拖拉機駕駛培訓學校、駕駛培訓班由農業(農業機械)主管部門實行資格管理。駕駛培訓學校、駕駛培訓班應當嚴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對學員進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駕駛技能的培訓,確保培訓質量。任何國家機關以及駕駛培訓和考試主管部門不得舉辦或者參與舉辦駕駛培訓學校、駕駛培訓班。」 這一規定十分明確的把駕駛培訓學校、駕駛培訓班的資格管理授權給交通主管部門。根據《行政許可法》許可設定必須有法律、行政法規依據,這一規定表明對駕駛培訓學校、駕駛培訓班的許可有了法律依據。機動車的駕駛培訓實行社會化,因此駕駛培訓學校、駕駛培訓班是企業,培訓行為是企業行為。交通主管部門、運管部門應當與之脫鉤。
四、道路通行條件對交通的影響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三章 的標題是「道路通行條件」,與原《道路交通管理條例》相比,取消原「道路」一章,把道路僅僅是作為「通行條件」,表明公安對道路不是直接管理,而只是把「道路」當「通行條件」,這在職能劃分上更科學。
1、減少了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的行政審批。該部分取消了原《道路交通管理條例》中第八章第66條、第67條、第68條、第69條、第72條規定的行政審批,包括:佔用道路從事非交通活動、養護施工、交通執法人員上路執法、運輸線路、停車場(庫)施工等審批權,這對減輕企業負擔,減少辦事程序,都是有意義的。
2、增加了一些新的法定義務。根據權利與義務一致的原則和「責任政府」的要求,《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三章給交通部門增加了一些新的法定義務,主要有:
――標志、標線要保持清晰、醒目、准確、完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25條第3款規定:「交通信號燈、交通標志、交通標線的設置應當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暢通的要求和國家標准,並保持清晰、醒目、准確、完好。」
――道路及設施瑕疵應當設置警示標志並及時修復。《道路交通安全法》第30條規定:「道路出現坍塌、坑漕、水毀、隆起等損毀或者交通信號燈、交通標志、交通標線等交通設施損毀、滅失的,道路、交通設施的養護部門或者管理部門應當設置警示標志並及時修復。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發現前款情形,危及交通安全,尚未設置警示標志的,應當及時採取安全措施,疏導交通,並通知道路、交通設施的養護部門或者管理部門。」如果未盡該義務,根據《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05條規定:「道路施工作業或者道路出現損毀,未及時設置警示標志、未採取防護措施,或者應當設置交通信號燈、交通標志、交通標線而沒有設置或者應當及時變更交通信號燈、交通標志、交通標線而沒有及時變更,致使通行的人員、車輛及其他財產遭受損失的,負有相關職責的單位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特殊路段施劃人行橫道線,設置提示標志的義務。《道路交通安全法》第34條規定:「 學校、幼兒園、醫院、養老院門前的道路沒有行人過街設施的,應當施劃人行橫道線,設置提示標志。」
上述新義務應當認真並嚴格履行。
3、增加了公路部門的行政許可和強制措施,強化了公路管理。――《道路交通安全法》第32條規定:「 因工程建設需要佔用、挖掘道路,或者跨越、穿越道路架設、增設管線設施,應當事先徵得道路主管部門的同意;影響交通安全的,還應當徵得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的同意。施工作業單位應當在經批準的路段和時間內施工作業,並在距離施工作業地點來車方向安全距離處設置明顯的安全警示標志,採取防護措施;施工作業完畢,應當迅速清除道路上的障礙物,消除安全隱患,經道路主管部門和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驗收合格,符合通行要求後,方可恢復通行。」這里的「驗收合格」《公路法》是所沒有的,是新增加的一項行政許可。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04條規定:「 未經批准,擅自挖掘道路、佔用道路施工或者從事其他影響道路交通安全活動的,由道路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並恢復原狀,可以依法給予罰款;致使通行的人員、車輛及其他財產遭受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有前款行為,影響道路交通安全活動的,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可以責令停止違法行為,迅速恢復交通。」這里的「恢復原狀」是《公路法》所沒有的,是新增加的一個強制措施。
4、統一了《公路法》與《道路交通安全法》的一些制度。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31條規定:「 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佔用道路從事非交通活動。」第104條規定:「 未經批准,擅自挖掘道路、佔用道路施工或者從事其他影響道路交通安全活動的,由道路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並恢復原狀,可以依法給予罰款;致使通行的人員、車輛及其他財產遭受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有前款行為,影響道路交通安全活動的,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可以責令停止違法行為,迅速恢復交通。」 這與《公路法》第46條、第78條規定是一致的,其行政處罰統一「由道路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並恢復原狀,可以依法給予罰款」。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只是可以責令停止違法行為,迅速恢復交通。這個規定從法律制度上實現了「一事不再罰」的法制原則。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28條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設置、移動、佔用、損毀交通信號燈、交通標志、交通標線。」 第99條第(七)項規定「故意損毀、移動、塗改交通設施,造成危害後果,尚不構成犯罪的,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處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罰款。」從表面看,該違法行為及其處罰與《公路法》第76條第(六)項、第83條第2款,與《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20條有交叉,但有嚴格區別:損壞、移動、塗改公路附屬設施,可能危及公路安全的,按《公路法》第76條第(六)項給予3萬元以下罰款;損壞、移動公路標志,可能影響交通(運輸)安全,按《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20條給予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罰款或者警告;故意損毀、移動、塗改交通設施,造成危害後果,尚不構成犯罪的,按《道路交通安全法》第99條第(七)項規定處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罰款。其中的區別點是:危及公路安全、影響交通(運輸)安全、造成危害後果,尚不構成犯罪。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28條規定:「道路兩側及隔離帶上種植的樹木或者其他植物,設置的廣告牌、管線等,應當與交通設施保持必要的距離,不得遮擋路燈、交通信號燈、交通標志,不得妨礙安全視距,不得影響通行。」該條沒有授權公安交通管理部門審批權,因此從審批角度看與《公路法》不沖突,公路管理部門可以繼續行使審批權,但公路管理部門行使審批權時,應當以《道路交通安全法》第28條規定為標准即審批時應當依次為依據之一。對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第28條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門根據第106條處罰即:責令行為人排除妨礙;拒不執行的,處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罰款,並強制排除妨礙,所需費用由行為人負擔。公安交通管理部門處罰的是「拒不改正行為」,不是「設置」的行為。因此這個規定從法律制度上也實現了「一事不再罰」的法制原則。
五、 道路通行規定對交通的影響
「道路通行規定」中,保留了原《道路交通管理條例》的成功經驗,對交通部門的管理有促進。
1、取消了郵政車輛的特權。原《道路交通管理條例》第56條第2款規定的郵政車輛的特權,在這次法律中取消,這對維護道路貨物運輸的公平競爭是有利的。
2、灑水車、清掃車的優先權是有限的。道路養護車輛、工程作業車的「不受路線和方向限制」優先權與原《道路交通管理條例》第56條規定一致,但灑水車、清掃車卻只有「不受車輛分道行駛的限制,且不得逆行」,與原《道路交通管理條例》第56條規定不同,可能會影響養護作業,是應當引起注意的新問題。該條和《公路法》第39條是有區別的,即把「灑水車、清掃車」從「養護車輛」中分離出來。
3、高速公路的路權。《道路交通安全法》第67條規定:「行人、非機動車、拖拉機、輪式專用機械車、鉸接式客車、全掛拖斗車以及其他設計最高時速低於七十公里的機動車,不得進入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限速標志標明的最高時速不得超過一百二十公里。」該規定原是公安部規章內容,現上升到法律中。現高速公路的管理者和經營者經常把「行人、非機動車、拖拉機、輪式專用機械車、鉸接式客車、全掛拖斗車以及其他設計最高時速低於七十公里的機動車」放入高速公路,可能從合同角度看是無效合同,管理者和經營者要承擔違約責任。建議嚴格執行該規定,遇到強行進入的要報告公安處理。
4、交通執法部門不能在高速公路上攔截檢查行駛的車輛。《道路交通安全法》第69條規定:「任何單位、個人不得在高速公路上攔截檢查行駛的車輛,公安機關的人民警察依法執行緊急公務除外。」根據該規定,交通執法部門不能在高速公路上攔截檢查行駛的車輛。但高速公路的路政執法人員處理發生事故車輛損壞公路的是可行的,因為高速公路上發生事故車輛已經不再「行駛」,且路政執法人員也不是「攔截檢查」。
六、交通事故處理對交通行業的影響
交通事故處理與原《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相比有較大變化,對交通行政管理、運輸企業都有較大影響,許多原有制度應當調整。
1、交通事故定義的變化。《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19條第(五)項規定:「交通事故」,是指車輛在道路上因過錯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傷亡或者財產損失的事件。 該條文規定了交通事故的定義,條件是:
主體是「車輛」,是自然人,因此不包括單位、法人,排除了公路管理機構是交通事故的主體。公路管理機構道路管理瑕疵致害,是特殊侵權的國家機關職務行為賠償;地點是在「道路上」;主觀上有「過錯或者意外」,包括「過錯」、「意外」;客觀上發生了「人身傷亡或者財產損失的事件」。
2、財產損失賠償的「私了」。《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0條第2款第3款規定:「在道路上發生交通事故,未造成人身傷亡,當事人對事實及成因無爭議的,可以即行撤離現場,恢復交通,自行協商處理損害賠償事宜;不即行撤離現場的,應當迅速報告執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在道路上發生交通事故,僅造成輕微財產損失,並且基本事實清楚的,當事人應當先撤離現場再進行協商處理。」該規定允許交通事故財產損失賠償的「私了」,理論根據是因為損失賠償是民事權利,是「私權」,因此應當允許當事人自己處分自己的權利,行使「公權」的公安機關不能幹預當事人的「私權」。
這一規定的執行可能會出現下列事件:當兩方當事人對公路損壞也可以「私了」的話,可能出現哪一方也不用去賠償公路損壞。對此應對措施是:對公路損壞「私了」誰都不賠的協議部分,應當認定無效。因為這種協議侵犯了第三人的權利,根據《民法通則》和《合同法》是無效;加強公路巡查密度,及時發現和查處損壞公路行為;公布舉報獎勵制度;啟動《公路法》第53條、第78條制度,對損壞公路不報告行為,進行行政處罰(罰款1000元以下)。
3、取消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行政調解前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4條規定:「對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的爭議,當事人可以請求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調解,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經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調解,當事人未達成協議或者調解書生效後不履行的,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過去交通管理部門長期依賴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在交通事故處理中,幫助一並處理公路損害案件,這一做法將失去可能性。
4、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的實行。《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5條規定:「 醫療機構對交通事故中的受傷人員應當及時搶救,不得因搶救費用未及時支付而拖延救治。肇事車輛參加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的,由保險公司在責任限額范圍內支付搶救費用;搶救費用超過責任限額的,未參加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或者肇事後逃逸的,由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先行墊付部分或者全部搶救費用,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管理機構有權向交通事故責任人追償。」《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規定:「 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傷亡、財產損失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超過責任限額的部分,按照下列方式承擔賠償責任:(一)機動車之間發生交通事故的,由有過錯的一方承擔責任;雙方都有過錯的,按照各自過錯的比例分擔責任。(二)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發生交通事故的,由機動車一方承擔責任;但是,有證據證明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機動車駕駛人已經採取必要處置措施的,減輕機動車一方的責任。 交通事故的損失是由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故意造成的,機動車一方不承擔責任。」
交通科學技術是雙刃劍,人類在享受高速運輸快捷服務的同時,必須消化它所帶來的危險風險,強制保險就應勢而生。這次的法律採用了國際上的通行方法,實行了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對運輸企業的影響: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是必須參加的,該費用應當預算並在出險後享有權利;對運管機構的影響:承運人責任限制與保險的關系需要研究;對公路管理機構的影響: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中是否包含對公路的損壞,如果包含對索賠是有意義的,索賠的主體依次首先是保險公司。
七、 法律責任對交通行業的影響
加重法律責任是這次《道路交通安全法》的一大特點。
1、加重了營運者的法律責任。
――對營運者實行重罰。《道路交通安全法》第91條對飲酒後駕駛營運機動車的,處罰一律執行自由裁量權的上限。對一年內有前兩款規定醉酒後駕駛機動車的行為,被處罰兩次以上的,吊銷機動車駕駛證,五年內不得駕駛營運機動車;第92條對公路客運車輛載客超過額定乘員的,處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罰款;超過額定乘員百分之二十或者違反規定載貨的,處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罰款。貨運機動車超過核定載質量的,處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罰款;超過核定載質量百分之三十或者違反規定載客的,處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罰款。這些都遠遠高於一般的超載處罰標准,
――對駕駛員和運輸單位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實施「雙罰制」。《道路交通安全法》第91條規定「運輸單位的車輛有本條第一款、第二款規定的情形,經處罰不改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處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罰款」
――對所有權人或者管理人「物的管理不善」進行處罰。《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14條規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根據交通技術監控記錄資料,可以對違法的機動車所有人或者管理人依法予以處罰。對能夠確定駕駛人的,可以依照本法的規定依法予以處罰。」
2、增加了對營運者的強制措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14條規定「對六個月內發生二次以上特大交通事故負有主要責任或者全部責任的專業運輸單位,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責令消除安全隱患,未消除安全隱患的機動車,禁止上道路行駛。」
3、明確了拖車行為的性質。《道路交通安全法》第93條第2款規定「機動車駕駛人不在現場或者雖在現場但拒絕立即駛離,妨礙其他車輛、行人通行的,處二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罰款,並可以將該機動車拖移至不妨礙交通的地點或者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指定的地點停放。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拖車不得向當事人收取費用,並應當及時告知當事人停放地點。因採取不正確的方法拖車造成機動車損壞的,應當依法承擔補償責任。」這里明確了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拖車是行政執法行為,體現了執法成本應當由財政負擔的原則。這對道路運輸企業來講,無疑是一個新產業的「福音」:應當把「收取費用」的拖車當成「貨運」來進入市場,按貨運價格收取合理費用。這對事故當事人來講,支付現在的「清障費」要遠比「貨運費」高的多。這對行政執法機關來講,將減輕了經濟驅動力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