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社會競爭法

社會競爭法

發布時間: 2021-01-13 17:42:51

『壹』 什麼是社會競爭

社會規則不難說清
。一個人暫時不好,社會懷疑他的觀點是不是有用,質疑他的初衷是不是能成功。他會遇到很多人的阻撓和羞辱,但是,有的時候這個社會充滿成見和對未來的一種缺乏洞攝力,原因在於大多數人無法進行創造和有效勞動。並且他們的心智只在於獲得和跟隨。因此,從長遠看起來,並且從大環境看起來,這些人最多隻懂得批著技術的外衣和說著漂亮的關鍵詞,來做相對可以的普通人和相對有錢的成功人士,對真正自信和優秀的人是鄙視和打壓的,因為這些人一出現,那些人心中只有卑劣的想法和猥瑣的行為,因為他們的本性可以通這些優秀的人賺到錢,讓自己獲利。然而,從長久和大環境看來,其實優秀的人還有一種進化優勢,就是不論是外表還是內在,都是純真善意的,而且不會對任何人懷有芥蒂或害人之心,因此這件事情艱難,但是最後勝利的還是那些優秀的。因為天性裡面,他為什麼做這件事,其實是因為他能夠通過天賦去做到。而那些大多數平層,其實本身的天賦已經被剝奪了。所以,一個人的創造力和有效成果,是衡量長期成功和廣義優勢的條件的准繩。但是,如果社會本來大多是這樣子低下和愚蠢,那麼就只有非常少數的人具有天賦和創造力,能夠持續做到有效勞動的時候,社會的評價體系和輿論體系,都會因為現實和內心的因素而下滑且低劣。這就導致了,真正優秀的人必須自我相信,自我鞭策,漸漸的,其實現實被改變了,而那些現實的人最後也成了弱者和失敗者。優秀的人帶來的財富和效益就會漸漸變成一種環境優異的壓力和人際實質的強迫,慢慢地就把醜陋行惡得人打壓了,消滅了。

『貳』 競爭法的調整對象

法律是社會關系的調節器,任何法律都調整著一定的社會關系。法律的調整對象就是指法律規范效力所及的社會關系的范圍。競爭法是規制市場主體競爭行為的法律規范,因此,競爭法的調整對象就是競爭關系和競爭管理關系。競爭關系是平等的競爭主體之間形成的一種社會關系,它是競爭法所調整的基礎性的社會關系,不僅具有廣泛性,而且也是競爭管理關系發生的前提和基礎,沒有競爭關系,就不可能有競爭管理關系。競爭關系包括合法的競爭關系和違法的競爭關系,而都是競爭法的調整內容。有學者指出,市場關系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符合競爭機制的;二是侵害競爭機制的。他們認為,「當市場主體追求個體利益最大化時所選擇的行為侵害了競爭機制,違反了社會整體利益」的,才是「競爭法的內在價值所否定和禁止」的行為。因此,只有在一個行為同時具備「不當地追求個體利益」和「破壞競爭機制從而違背社會整體利益」這兩個特徵時,才能認為是競爭法應當規制的行為已經出現。競爭法只調整違法的競爭關系,而不調整合法的關系,合法的競爭行為和競爭關系可由民法行政法等部門的法律加發調整。如果只從條文的比例看,這種觀點有其合理之處,因為在競爭法中,對壟斷和不正當等非法競爭行為的規制的內容確實佔有絕對的優勢,似乎其調整對象僅限於非法競爭關系。然而,競爭關系中的合法競爭關系與違法競爭關系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它們在競爭法中只有文字多寡的不同,而沒有主次輕重的區別。競爭法對違法競爭行為的界定以及相應法律責任的規定,實際上也就是規定了對合法競爭行為的認定和保護。當某一競爭行為被認定為符合競爭法的基本原則,不構成壟斷或不正當競爭的時候,人們能說它不受競爭法調整嗎?

『叄』 什麼是競爭法

對於競爭法的定義,學者們見仁見智,觀點不一。有人認為,競爭法不是單一性質的法律規范的總稱,而是指調整競爭關系的各部門法規范構成的有機統一的國家權力控制體系。也有人認為,競爭法是指以商品交換中的競爭關系作為調整對象,以保護競爭為主旨,並以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作為核心內容的各種法律規范的總和。毫無疑問,這些概念有其合理的成分,但也存在明顯的不足,將法律等同於國家權力控制體系,既不準確,也不符合法律的特徵。法律是一種行為規范,而不是一種權力。將競爭法的調整對象限定為競爭關系,無法涵蓋競爭管理的內容,而競爭管理關系卻恰恰是各國競爭法調整的重點。 概念是對客觀事物一般的、本質的特徵的反映,是對事物共同特徵的抽象和概括。競爭法的概念必須反映競爭法的本質特徵。按照一般理解,競爭法包括反不正當競爭法和反壟斷法。不正當競爭和壟斷都是市場競爭過程中出現的違反公平競爭規則的行為,都會給市場競爭秩序帶來危害。競爭法就是要通過查處這些行為,來規制市場主體的競爭活動,創造一個自由、公平的競爭環境,規制市場主體的競爭行為,維護正常的競爭秩序,是競爭法最本質的特徵和最基本的任務。因此,我們可以這樣給競爭法下定義:競爭法是指為維護正常的競爭秩序而對市場主體的競爭行為進行規制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或者按照傳統的以調整對象作為法律部門劃分標準的方式來定義:競爭法是調整市場活動中經營者之間的競爭關系以及管理者與經營者之間的競爭管理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與其他法律相比較,競爭法具有以下特點: 1.適用對象的多樣性。競爭是一種市場行為,是經營者之間所發生的以實現利益最大化為目的而進行的行為,競爭關系是作為平等的市場主體的經營者之間基於競爭而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因此,競爭法的適用對象,主要是經營者。但同時,競爭法也適用於部分管理機關,因為,經營者之間的競爭行為,是一種自發的行為,需要通過有形的手來加以制約,以避免無序的競爭所帶來的社會資源的浪費。規定競爭管理機關的權利義務,是競爭法的一項重要內容。 2.調整方法的復雜性。調整方法是特殊法律部門特殊原則的集中體現。民事法律關系中,民事主體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不允許任何一方享有凌駕於他方之上的特權,因此, 民法的調整方法只能是自願和平等;行政法是規制行政管理活動的法律規范,其調整方法是當事人的命令與服從。競爭法調整的對象包括了競爭關系和競爭管理關系兩個方面,而這兩種關系中,前者屬於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後者屬於不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如果用簡單的一種方法來調整這兩種完全不同的關系,顯然是不可能的。競爭法既用自願平等的方法調整著橫向的關系,又用命令和服從的方法調整著縱向和競爭管理關系,競爭性調整正是這種被動性適應和主動性競爭的混合。 3.法律內容的交叉性。競爭法有其特定的調整對象,它決定了競爭法的內容有它自身的特點和相對的獨立性。然而,競爭關系作為一種經濟關系,其涉及面相當廣泛,與其它經濟關系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這就導致了競爭法在內容上相對獨立的同時,又形成了與其它法律的相互交叉與相互滲透。例如,不正當競爭行為典型表現形式之―的假冒他人注冊商標行為,既為競爭法所禁止,也為商標法所禁止。又如,競爭法所禁止的虛假廣告宣傳,它同時也是廣告法的重要內容。從世界各國的競爭立法的內容上看,一般都會出現與民法、商標法、專利法、廣告法、價格法、產品質量法、公司法等相關法律的交叉性。 4.法律責任的綜合性。建立有效的競爭機制,為競爭主體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是競爭得以發揮其積極作用的前提條件,而通過制定相應的法律,追究違法競爭行為人的法律責任,是保護合法的競爭行為,維護正常的競爭秩序的有效保證。因此,法律責任是競爭法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違反競爭法應承擔的法律責任是一種綜合性的責任,包括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民事責任是行為人對因其違法競爭行為造成特定的競爭對手損失時,對特定競爭對手所承擔的責任。由於責任雙方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這種責任所體現的主要是補償性。行政責任是國家競爭管理機關對違法競爭法的行為人依法採取的制裁措施,是行為人對國家所承擔的責任,責任的標點主要表現為懲罰性。刑事責任是國家審判機關對於嚴重違反競爭法律制度構成犯罪的行為人給予的刑事制裁措施,是行為人所應承擔的一種最為嚴厲的法律責任。 競爭法的調整對象 法律是社會關系的調節器,任何法律都調整著一定的社會關系。法律的調整對象就是指法律規范效力所及的社會關系的范圍。競爭法是規制市場主體競爭行為的法律規范,因此,競爭法的調整對象就是關系和競爭管理關系。 競爭關系是平等的競爭主體之間形成的一種社會關系,它是競爭法所調整的基礎性的社會關系,不僅具有廣泛性,而且也是競爭管理關系發生的前提和基礎,沒有競爭關系,就不可能有競爭管理關系。競爭關系包括合法的競爭關系和違法的競爭關系,而都是競爭法的調整內容。有學者指出,市場關系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符合競爭機制的;二是侵害競爭機制的。他們認為,當市場主體追求個體利益最大化時所選擇的行為侵害了競爭機制,違反了社會整體利益的,才是競爭法的內在價值所否定和禁止的行為。因此,只有在一個行為同時具備不當地追求個體利益和破壞競爭機制從而違背社會整體利益這兩個特徵時,才能認為是競爭法應當規制的行為已經出現。競爭法只調整違法的競爭關系,而不調整合法的關系,合法的競爭行為和競爭關系可由民法、行政法等部門的法律加發調整。如果只從條文的比例看,這種觀點有其合理之處,因為在競爭法中,對壟斷和不正當等非法競爭行為的規制的內容確實佔有絕對的優勢,似乎其調整對象僅限於非法競爭關系。然而,競爭關系中的合法競爭關系與違法競爭關系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它們在競爭法中只有文字多寡的不同,而沒有主次輕重的區別。競爭法對違法競爭行為的界定以及相應法律責任的規定,實際上也就是規定了對合法競爭行為的認定和保護。當某一競爭行為被認定為符合競爭法的基本原則,不構成壟斷或不正當競爭的時候,我們能說它不受競爭法調整嗎? 競爭管理關系是國家競爭管理機關在依照職權監督,管理市場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社會關系,也即國家競爭管理機關與市場主體之間形成的一種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競爭是市場主體為追求利益最大化而進行的自發性行為,競爭對手之間有著自身獨立的經濟利益,他們在競爭中總是處處從自己的利益考慮來決定競爭行為,幻想通過競爭者自身的行為 以克服或消除競爭中出現的扭曲競爭機制的壟斷行為、限制競爭行為和不正當競爭行為,是完全不可能的。因此,必須有一個強有力的組織承擔起這項責任,而政府則責無旁貸。因為,在當今社會中,只有政府才具有權威,才有能力把競爭者之間相互沖突的利益加以調和。與競爭關系不同,競爭管理關系在本質上屬於國家行政管理的范疇,其特點是:(1)競爭管理關系必須以具有管理職權的競爭管理機關作為一方當事人,即管理者必須是具有管理職權的管理機關,被管理者只能是市場競爭主體;(2)管理關系中雙方當事人的地位不平等,一方依法享有管理權,另一方則依法承擔接受管理的義務,被管理者必須服從於管理者的權威;(3)管理的目的不是為了直接參與競爭,而是為了保護公平競爭以及限制或制裁已經發生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為公平競爭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4)競爭管理關系的發生既不依市場主體的意志為轉移,也不依管理機關的意志為轉移。管理機關不履行管理義務,被管理者不依法接受管理,都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管理關系是國家干預市場經濟的具體表現,而管理機關的管理行為是否適當,不僅會涉及到被管理者的利益和管理者的威信,而且也會對能否建立一個有效的競爭機制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競爭管理同樣必須納入法制的軌道,按照市場規律和法律規定進行。 競爭法的地位和作用 競爭法是伴隨著國家對市場主體的競爭行為的干預而形成的法律學科。從法律部門的劃分標准看,競爭法是現代經濟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屬於經濟法范疇。 從16世紀到19世紀70年代,資本主義處於自由競爭的時期。在這一時期,自由競爭是經濟活動的主導方式,國家對經濟領域基本上採取不幹預的自由放任主義的政策,只扮演―個消極的守夜人的角色。在自由競爭思潮和自然法思想的影響下,法律的主要任務是維護私人自治,即個人享有財產和締結契約的絕對權利,國家的活動僅限於保障個人的這些權利並充當私人之間糾紛的調解人,而不應干預個人的自由。因此,調整私人之間經濟關系的民法成了這一時期法律的最重要的部分,民法中的個人權利本位、絕對私有權、契約自由、過錯責任等原則以及相應的主要制度,都充分體現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的資產階級自由追逐其個人利益的需要。但在16世紀六、七十年代,自由競爭發展到了頂點,自由資本主義走向了集中和壟斷。壟斷的出現使資本主義的各種社會矛盾日益尖銳,經濟危機頻繁發生,經濟上的自由放任主義觀念發生了動搖,資產階級開始擯棄干預越少的政府是越好的政府的信條,將政府對經濟生活的干預納入了法制的軌道,在法律制度上,各國都出現了私法公法化的現象,私權絕對、契約自由等原則得到了限制,社會本位的立法思想的影響進一步擴大。20世紀的德國,為了准備和應付戰爭,通過立法干預經濟,限制個人的財產權利和契約自由,控制物資和價格,從而也引發了學者對這種法律現象的研究,經濟法的概念也隨之產生。此後,經濟法作為國家干預社會經濟生活的形式,逐步得到各國的承認,並成為法律體系中一個重要的法律部門。 彌補市場缺陷,需由政府在尊重市場經濟規律的前提下對經濟進行適度干預,經濟法恰恰適應了這―要求,它既突破了經濟是市民的私事、國家不幹預的觀念,又避免了計劃經濟中國家無處不在的缺陷。經濟法的體系包括市場管理法、宏觀調控法和社會保障法三大部分,而對競爭者競爭行為的管理,是國家對市場進行管理的重點之一,因此,競爭法是市場管理法的重要內容,是經濟法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於競爭是否應納入經濟法范疇的問題,有學者提出於不同的觀點。他們從對競爭法這一核心規范的規范解剖角度,對經濟法進行新思維,並以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為例,提出了經濟法的非獨立性觀點。認為,反不正當競爭法具有民法和行政法的雙重立法目的、兩類調整對象、兩種制裁方式,考慮主旨調整原則,從整體上將該法歸入民法范疇,視其為《民法通則》的具體化並無不當。我們認為,這種觀點值得商榷。經濟法並不是民法規范和行政法規范的簡單組合,它是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融公法與私法為一體以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其調整手段和調整方法與傳統的民法和行政法的單一調整手段和調整方法有著顯著的區別。同時,競爭法主要以義務性規范和禁止性規范的形式來規定競爭主體的各種相關義務,這和民法規范主要以授權性規范的形式規定民事主體的私權利及行政法規范主要規定國家行政機關的權力和義務(職權和職責)顯然不同。因此,經濟法作為獨立的法律部門,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是市場經濟歷史發展的必然,而競爭法毫無疑問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作為調整競爭關系的基本法律規范,競爭法的內容幾乎涉及所有的經濟領域和經濟活動,它從根本上維護了整個國家的市場結構和市場秩序,使競爭機制的作用能得以正常的發揮,並由此帶來國家經濟的繁榮和發展。正是如此,現代競爭法被一些國家的法學家們稱作國家的經濟憲法或國家經濟的基石。 競爭法在市場經濟中所發揮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第一,維持合理的市場結構,創造公平合理的競爭環境。市場結構是否合理,是決定競爭制度是否有效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國目前的市場結構形式的特點是以壟斷性競爭市場為主、壟斷市場和自由競爭並存。壟斷性市場是指沒有競爭或競爭程度很弱的市場。壟斷性競爭市場是既包括壟斷因素,又包括競爭因素的市場。這類市場的特點是並非所有的市場主體都可以進入,而必須達到一定的規模經濟水平,產品也存在著較大的差別,即客觀上存在進入市場的壁壘;但是,市場主體之間並不排斥競爭,相反,由於市場主體數量和規模的原因,相互之間的競爭強度更大,層次更高。自由競爭市場是指不存在進入市場限制、任何市場主體皆可參與競爭的市場。這類市場的大特點是參與競爭的市場主體數量多,競爭激烈。競爭法的任務就是要根據國家的產業政策和國民經濟的發展需要,規定反壟斷的例外適用,維持一些與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密切相關的行業的壟斷狀態;對其它部門和行業,則要規定企業兼並和控制的標准,嚴格控制企業間的協調市場行為和其他限制競爭的策略,防止經濟權力的過度集中。正是如此,競爭法的制訂和實施,有助於保持整個市場結構的合理性,為所有的市場主體創造一個公平合理的競爭環境。 第二,保護和鼓勵正當競爭,維護正常的競爭秩序。競爭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競爭作用的有效發揮,必須有相應的法律制度作為保障。一個沒有法律保障、沒有秩序規則進行規范的競爭,只能是混亂的、低效的甚至是破壞性的競爭。競爭法正是這樣一種法律規范:通過規定市場主體在市場競爭是應當遵守的基本原則,為市場主體提供對自己行為性質的價值並為其有效競爭指明方向;通過對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禁止性規定,約束市場主體的競爭行為,避免市場競爭中可能出現的無序和混亂;通過對壟斷行為的禁止性規定,防止消除競爭現象的出現,保持經濟結構的均衡和市場競爭的活力;通過追究壟斷和不正當的法律責任,制裁違法行為人,保護其他經營者的合法利益和正當競爭,維護社會正常的競爭秩序和經濟秩序。 第三,規范政府行為,為政府對市場競爭管理提供依據。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集行政權力和國有財產所有權於一身,政府既以公權者的身份來管理經濟活動,又以國有財產所有者的身份參與經濟活動,造成政企不分。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只能是公權利的代表,行使行政管理的權利,而不能以市場主體的身份直接參與競爭。政府對市場競爭的管理,必須以不妨礙市場競爭機制的正常發揮為前提,以彌補市場競爭的失敗為目的。因此,政府在對市場競爭行使管理職能的時候,只能由競爭法規定的職能機構按照職權和程序來進行,注意在彌補市場失敗的同時,避免管理行為的主觀性和隨意性,防止因過度干預而釀成政府失敗。 第四,協調經營者與消費者關系,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市場競爭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是經營者在一定范圍內為爭奪更多的消費者而進行的較量。因此,市場競爭與消費者的利益密切相關。市場競爭者的行為,無論是不正當競爭還是壟斷,都會直接或間接地損害到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而這些行為正是競爭法所禁止的行為,因此,競爭法在協調經營者與消費者之間的相互關系,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方面。同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肆』 競爭法和反壟斷法是一回事嗎

競爭法和反壟斷法不是一回事。
1、競爭法 是指市場經濟國家規范市場行為版,保護和促進市場競爭的權法律規范的總稱。競爭法調整的社會關系是商品競爭關系。競爭是市場經濟最重要的運行機制。沒有競爭,市場就沒有活力,經營者就沒有動力。
競爭法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競爭法包括反壟斷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兩部分;而狹義上的競爭法則僅指反壟斷法,而不包括反不正當競爭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是一部為了預防和制止壟斷行為,保護市場公平競爭,提高經濟運行效率,維護消費者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而制定的法律。反壟斷法由2008年8月1日起施行,共分為8章57條,包括:總則、壟斷協議、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經營者集中、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對涉嫌壟斷行為的調查、法律責任和附則。

『伍』 競爭法的性質(從法學專業角度)

[摘要]競爭法與有關競爭的法律法規在法理上是有區別的。競爭法作為經濟法屬下的部門法,只能調整競爭關系,而對於競爭管理關系,應屬行政法調整。競爭法調整的競爭關系是一種新的經濟關系,由於傳統公私法不調整這種經濟關系,所以只能由經濟法加以調整。競爭法就是調整競爭關系的經濟法律規范的總稱。

[關鍵詞] 競爭法 法律 競爭關系

[中圖分類號]D922.29 [文獻標識碼]A

Talking About The Competitive Law Can Only Regulate The Competitive Relationship
YU Zhong-Long CHEN Nai-Xin

(School of law of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universitytan Hunan, 411105)

[Summary]:The competitive law is different from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on competition according to jurisprudence. As a legal branch subordinate to Economic Law,the competitive law can only regulate competitive relationship. As for administrative relationship on competition, it should be regulated by administrative law. The relationship which the competitive law regulates is a new kind of competitive relationship, which can only be regulated by economic law because it doesn't subject to traditional public or private law. The competitive law includes all of the economic laws which regulate competitive relationship. And the research on the object of the competitive law has important theory and practice value.

[key words]:Competitive Law competitive relationship

在我國競爭法理論有關競爭法調整對象的觀點中,有一種很有代表性的觀點,即「競爭法,是指國家在協調經濟運行中調整市場競爭關系和市場競爭管理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1](P173)該觀點認為,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包括兩類經濟關系,一類是競爭關系,另一類是競爭管理關系。筆者認為,競爭法作為部門法,只能調整競爭關系,而對於競爭管理關系,由於其屬於行政法調整而不屬於經濟法調整,因此,不應作為競爭法的調整對象。

一、競爭法調整競爭管理關系嗎?

(一)競爭法與有關競爭的法律法規之法理區別

1、競爭法屬於法律部門或部門法。「法律部門是指按著法律規范自身的性質、調整社會關系的領域和方法等所劃分的同類法律規范的總和」。[2](P100)構成某一部門法的法律規范必須是同一類,即性質上具有同一性。法律部門是法律體系的基本組成要素,構成某一法律部門的法律規范性質上是否同一,是決定某個法律部門在一國的法律體系中是否成為一個獨立組成部分的關鍵要素,如具有民事性質的法律規范組成民法、具有經濟性質的法律規范組成經濟法、具有行政性質的法律規范組成行政法。只有各個由同類法律規范構成的不同法律部門的有機組合,才能維護一國法律體系的整體性、均衡性、科學性,如果不同性質的法律規范組合在一個法律部門中,那麼將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國法律體系的混亂,並將導致法律適用上的矛盾,甚至沖突。競爭法作為經濟法中的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必然要確保自身的「純凈」性,即競爭法只能由經濟法律規范組成,而不應參雜其他部門法的法律規范。

2、有關競爭的法律法規屬於法的形式,「是一國的法和法律規范的既成產品,是以某種形式存在的已然的法」.[3](P72)法律是由一國立法機關依據法定職權和程序制定和修改的,規定和調整國家、社會和公民生活中某一方面的社會關系或基本問題的一種法。構成法律的法律規范一般是異類的,即性質上具有差異性。「法律只是表明和記載經濟關系的要求而已」。[4](P122)由於社會經濟關系的復雜性及其對法律不同程度的需求,從而決定了必須由各種性質的法律規范綜合起來的「合力」來調整相應的社會經濟關系。如我國《消費者保護法》第42條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造成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的,應當支付喪葬費、死亡賠償金以及死者生前撫養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費用;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以及第49條關於「雙倍賠償」的規定,就是由民事、刑事、經濟三種法律規范所組成。又如《刑法》第37條規定「對於犯罪情節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的,可以免予刑事處罰,但是可以根據案件的不同情況,予以訓誡或者責令具結悔過,賠禮道歉,賠償損失,或者由主管部門予以行政處罰或者行政處分。」即是由刑事、民事、行政法律規范組成。

(二)競爭管理關系由行政法調整

競爭管理關系,是指國家經濟管理機關在依照經濟職權實施監督、管理市場競爭活動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經濟關系。[5](P174)從上述對競爭管理關系的表述來看,競爭管理關系應屬於行政法調整。這是因為:第一,從競爭關系的主體來考察,競爭管理關系的一方當事人是具有競爭管理權的國家授權主管競爭關系的國家機關;其他當事人是參與競爭關系的經營者。主管競爭關系的國家機關與參與競爭關系的經營者之間的關系是管理與被管理、命令與服從的關系。二者這種關系與行政法中關於行政管理關系的表述是一致的,即「行政管理關系是行政主體在行使職權過程中與行政相對人發生的各種關系」。[6](P18)第二,從規范競爭管理權的角度來考察,有關競爭的法律法規中對競爭管理機構的設置、管理機構的職責等規定與行政法中關於通過行政組織法,控制行政權權源的法律規范是一致的。如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3、16、17條中,有關對反不正當競爭行為擁有監督檢查權的管理機構的設置及其職權的規定就屬於行政法律規范。第三,從規范競爭管理程序的角度來考察,對競爭管理的監督、檢查、處理競爭爭議,查處非正當競爭案件的程序規定,也與行政法中關於通過行政程序法規范行政權行使方式的法律規范是一致的。如《反不正當競爭法》第18、19條有關對查處非正當競爭案件程序的有關規定。第四,從權力的內容來考察,競爭管理權屬於行政權(外交權、國防權、治安權、經濟管理權、社會文化管理權)中的經濟管理權。第五,從權力的形式來考察,競爭管理權屬於行政權(行政立法權、行政處理權、行政監督權、行政強制權等)中的行政監督權(行政檢查、調查、審查、統計等)。

競爭管理關系的上述特質決定了其應由行政法調整,而行政法律規范與經濟法律規范是兩類不同性質的法律規范,競爭管理關系不能存在於只能單純由經濟法律規范組成的競爭法中,而只能存在於由多種法律規范組成的有關競爭的法律法規之中。由此,我們就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競爭管理關系由行政法調整,競爭法不調整競爭管理關系。

二、競爭法只調整競爭關系

(一)競爭關系只能由經濟法調整

1、競爭法調整的競爭關系是一種新型經濟關系。

現代市場經濟中的競爭關系與傳統小商品經濟中的競爭關系存在顯著差異。前者主要是人與人之間爭奪利潤或增量利益的關系,後者主要是人與人之間爭奪使用價值或有用物品的關系。具體而言:

首先,從質的角度來看,二者存在的基礎不同。前者建立在社會化大生產基礎之上,後者建立在個體小生產基礎之上,以社會化大生產為基礎的經濟競爭是遵循著「利己®利整體®利己」的模式,通過整體協作實現競爭,較以個體小生產為基礎的,遵循「利己®利他®利己」的模式通過個人實現的經濟競爭無疑具有質的飛躍。其次,從量的角度來看,建立在社會化大生產基礎之上的經濟競爭是一種分工合作條件下的經濟競爭,隨著社會分工的不斷細化、專業化,無論是在競爭的數量上還是在競爭的范圍上,都遠遠超過在孤立、封閉條件下建立在個體小生產基礎之上的經濟競爭。再次,從度的角度來看,社會化生產極大地促進了社會整體的融合度,與社會經濟聯系空前緊密的同時相拌而生的是社會經濟競爭程度的空前激烈,競爭法則在社會化生產條件下被發揮的淋漓盡致,而個體小生產條件下的經濟自給自足性,決定了其經濟競爭的被動性與消極性。

2、傳統公私法不調整競爭關系。

一般而言,以民法為核心的傳統私法起源於個體小生產,它調整的是平等主體之間財產的歸屬、流轉、繼承關系。在確立了建立在社會化生產基礎之上的資本主義商品經濟以後,就商品交換而言,建立在社會生產之上的商品交換關系已經分裂為經濟競爭關系與經濟交易關系,經濟競爭關系是經濟交易關系的前提,主要表現為爭奪交易機會、市場份額、資源,把對利潤、收益和實現價值增值作為競爭目的,這種新型競爭關系在極大地促進商品經濟不斷發達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兩種不良傾向:一是限制競爭,二是不正當競爭。若任其自由發展,將導致商品價格嚴重偏離價值,價值規律被扭曲,從而對市場機制正常運行構成嚴重障礙,而針對這一弊端調整經濟交易關系的傳統私法不僅無法克服,反而由於其契約自由、意思自治、過錯責任等核心理念的局限,進一步加劇了「市場失靈」的嚴重性。

同樣,源於個體小生產的行政法、刑法等傳統公法在試圖克服「市場失靈」而在對市場進行干預的過程中,亦暴露出種種缺陷,也會發生干預失靈現象,即所謂「政府失靈」,這一方面是由於政府也是有限理性,在長期遠離社會經濟生活,一直充當「守夜人」的情況下,容易違背客觀經濟規律,甚至濫用行政特權謀取部門或個人利益;而另一方面,是競爭關系本身是發生在特定競爭關系參加者之間的社會關系,政府是處於競爭關系之外的第三者,即使是政府處於社會公共利益考慮,對競爭關系加以約束、管理,亦應以競爭受害人提出請求為主、以政府權力介入為輔來實施「軟干預」,否則,必然會破壞競爭的和諧。

3、競爭關系只能由經濟法調整。

傳統公私法由於各自的局限性,使得對競爭關系的調整隻能是經濟法。首先,從經濟法的產生來考察,經濟法產生的最初意旨即在於,克服19世紀末20世紀初發生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壓抑和摧殘競爭機制活力和生機的壟斷,國家以「有形之手」直接、具體地參與經濟生活。通過限制或禁止托拉斯、卡特爾等壟斷形態,防止市場競爭秩序及其活力受到破壞等,無疑是經濟法產生的直接動因。因此,經濟法亦可稱之為經濟競爭之法。其次,從競爭法在經濟法中的地位來考察,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國家的法律體系中,反壟斷法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起著基礎法的作用。在美國,它被稱為自由企業的大憲章。在德國,它被稱為經濟憲法。在日本,它是經濟法的核心。[7]而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各種法律體系中,雖然我國反壟斷法所調整的競爭關系中還存在諸多自身特質,但反壟斷法的作用亦然。

(二)競爭法就是調整競爭關系的經濟法律規范的總稱

競爭法根據調整的具體的競爭關系的不同,主要可以分為反壟斷法與反不正當競爭法。

1、反壟斷法是調整反排除、限制競爭關系的經濟法律規范的總稱。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排除、限制競爭關系是競爭關系的反面,二者是一體兩面的關系。在市場經濟競爭中,在對利益的無限追求促成了日益激烈的競爭背後,亦潛藏著對競爭的自我否定,即競爭本身天然地涌動著壟斷的慾望。市場經濟就是在競爭與反競爭、壟斷與反壟斷之間的博弈過程中不斷前進的。傳統的排除、限制競爭行為主要表現為:(1)經營者之間達成旨在排除、限制競爭或者實際上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協議、決定或者其他協同一致的行為。(2)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3)經營者過度集中。上述排除、限制競爭行為構成了壟斷的主要形式之一,即經濟壟斷。對於經濟壟斷的規制,如前所述只能由經濟法律規范加以調整。主要表現為制定各種禁止壟斷協議、禁止濫用壟斷地位等經濟法律規范。而在我國較經濟壟斷更為突出的則是行政壟斷,「行政壟斷是指地方政府、政府經濟部門或其他政府職能部門或者是具有某些政府管理職能的行政性公司,憑借行政權力排斥、限制或妨礙市場競爭的行為」.[8](P363)對於行政壟斷,筆者認為,應通過行政法律規范加以調整。行政壟斷不屬於反壟斷法調整的范圍,而應該屬於《反壟斷法》調整的范圍。

2、反不正當競爭法是調整反不正當競爭關系的經濟法律規范的總稱。

反不正當競爭法是競爭法體系中的核心內容之一,是保護市場競爭秩序的主要法律手段。不正當競爭關系,是指因參與競爭關系的一方實施了不正當競爭行為從而發生在競爭參與者之間的經濟關系。反不正當競爭法的法律規范主要由以下三種經濟法律規范構成:

第一,有關維護商業道德的法律規范。如:禁止商業賄賂行為、禁止侵犯商業秘密行為、禁止詆毀商益行為等經濟法律規范。

第二,有關維護誠實信用原則的法律規范。如:禁止虛假廣告行為、禁止通謀投標行為、禁止假冒行為等經濟法律規范。

第三,有關維護善良風俗的法律規范。如:禁止限購排擠行為、禁止地方封鎖行為等經濟法律規范。

三、研究競爭法調整對象的價值

(一)理論價值

1、有利於經濟法學研究擺脫「注釋法學」的窠臼。

對法律部門與法律、法規區別的廓清,在理論上最直接的意義在於可以提升經濟法學的研究品位,解決由於注釋經濟法學的「興盛繁榮」造成的經濟法學內涵的「空洞化」問題。對法律、法規的注釋、解讀固然重要,但決不能使其成為經濟法學研究的主要任務,否則,經濟法學研究是不會有生命力的。經濟法學研究的主要任務應該是研究經濟法律部門,分析經濟法律規范,構建經濟法基本范疇,提煉經濟法基本理念。只有走「理論法學」之路,才能實現經濟法學真正的繁榮。

2、有利於揭示競爭法的本質。

揭示競爭法的本質,就是要找到競爭法與其他法律部門不同的性質或屬性。從競爭關系的角度來考察,建立在社會化生產基礎之上的競爭關系,不僅發生在商品交換領域,而且更為重要的是亦存在於商品生產領域。建立在社會化生產之上的商品生產本身就是一種競爭型生產,「人們在價值規律的支配下進行經濟競爭,以不斷競相減少生產同量商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從而不斷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因此,在生產領域中的經濟競爭關系本質上就是人們財富創造力的競爭關系。」[9](P210)而以實現創造力價值的競爭關系,是發生在生產領域中的競爭關系在市場交換領域的延續與反映。即競爭法調整的競爭關系本質上就是一種財富創造力實現的競爭關系。競爭關系與交易關系一樣,都是發生在平等主體之間的經濟關系,前者由經濟法調整,後者由民事法律調整。因此,競爭法的本質即是調整財富創造力實現關系的經濟法律規范的總稱。

(二)實踐價值

1、有利於在我國《反壟斷法》的制度設計中,體現「以人為本」之精神。

競爭關系的本質決定了我國反壟斷立法中應貫徹「以人為本」精神。競爭是連接生產與消費的橋梁,是勞動者實現勞動力價值的紐帶,競爭的過程就是人的內在智力與體力價值的實現過程,是一種生產®競爭®消費的勞動力價值的循環過程,而反壟斷法本質上就是一部維護人的競爭權益的法。因此,反壟斷法必然內在地體現著「以人為本」之精神。正如有學者所說:「從保護市場中的中小企業的競爭權,到近年來對消費者權益的重視,《反壟斷法》可謂早已浸淫著以人為本的精神。」[10]「以人為本」精神決定了我國《反壟斷法》不應該是國家干預法或行政管理法,而應是一部維護競爭自由、保護公眾權益之法。在權利配置上,應以賦予競爭主體市場競爭權為主來配置權利,並在此基礎之上配置行政權,使行政權的行使服務於市場競爭權的行使;在反壟斷程序的啟動機制上,應建立以市場壟斷受害者提出請求啟動為主,國家行政權介入啟動為輔的程序啟動機制;在反壟斷立法、執法理念上,應使國家由傳統經濟的「旁觀者」、「干預者」轉變為現代經濟的「幫助者」、「服務者」,這亦是我國反壟斷法能否體現其人文精神的關鍵。

2、有利於《競爭法》的執法機構依法行使經濟職權。

如上所述,從權力的內容來考察,競爭管理權屬於行政權中的經濟管理權;從權力形式來考察,競爭管理權屬於行政權中的行政監督權。目前,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執法機構主要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即將出台的《反壟斷法》的執法機構的無論是國家工商總局還是商務部都屬於國家行政機關,因此,如何使執法機構的行政職權轉化為經濟職權,就成為了《反不正當競爭法》修改與 《反壟斷法》制定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只有在立法過程中正確區分並合理協調經濟法律規范與行政法律規范之間的關系,才能實現競爭關系與競爭管理關系之間的和諧,才能在法律實施的過程中充分體現依法治國的執法理念。

『陸』 社會法包括哪些

狹義社會法專指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

廣義社會法除狹義和中義之外,還包括義務教育法、環境保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等。

『柒』 競爭法的作用

概述
競爭法應起何種作用及其主要作用是什麼,對此學術界一向有不同的觀點,其中有代表性的觀點有四:一是政治權利分散論。持這一觀點的人認為,經濟權利的集中與政治權利的集中有著密切的聯系,競爭法特別是反壟斷法防止經濟權利的過分集中,猶如一個「社會安全閥」,使得民主及民主政體永久生存。二是經濟效益論。美國學術界大多持這種觀點,他們認為競爭法是為了維護市場中的競爭,以達到發揮經濟效益的目的,甚至認為經濟效益是競爭法的唯一目的。美國法院亦受這種觀點的影響,近年來在處理競爭法案件時日益加重經濟分析的比重,且在做出判決時經濟效益往往是一個重要的標准。三是所得重新分配論。這種觀點認為,競爭法的主要功能在於避免消費者所得或財富的減少及生產者或銷售者所得或財富的增加,以及通過法律來干預或影響所得或財富的分配和再分配。四是保護中小企業說。這種觀點認為,競爭法的目的在於通過抑制大企業,避免產業集中等方法保護中小型企業。
從以上幾種觀點可以看出,法學界對競爭法目的和作用的研究都是從某一方面入手,站在某一特定角度進行考查的。從總體上看,上述各種觀點都有其合理的成分,但都有失偏頗。實際上,涵蓋領域如此廣泛、涉及內容如此豐富的競爭法,其目的和作用不可能是單一的。比如德國的《反對限制競爭法》就明顯的揭示了其具有多重目標和作用的特點。依德國學者的見解,德國卡特爾至少具有三種功能:一是保障契約自由的法律功能;二是保障市場開放的經濟功能;三是保障所得或財富合理分配的社會功能。其他國家競爭法關於立法宗旨的規定也體現了競爭法的作用和目標多重性的特徵,如日本《關於禁止私人壟斷及確保公正交易的法律》第1條規定:「本法的目的是通過禁止私人壟斷、不當的限制交易和不公正的交易方法,防止事業支配力的過分集中,排除用結合、協定等方法,對生產、銷售、價格和技術等的不當限制以及其他一切對事業活動的不當約束,從而促進公正而自由的競爭,發揮事業者的創造性,繁榮事業活動,提高僱傭和國民收入的實際水平,以確保一般消費者的利益和促進國民經濟健康的發展。」
韓國的《限制壟斷及公平交易法》第1條也規定:「本法的宗旨是防止事業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和經濟力量的過分集中,限制不正當的共同行為及不公平交易行為,促進公平而自由的競爭,以鼓勵創造性的企業活動,保護消費者及推動國民經濟的均衡發展。」前南斯拉夫的《防止不正當競爭和壟斷協議法》第1條規定:「本法規定那些屬於統一的南斯拉夫市場上形成和利用壟斷地位的不正當競爭和壟斷協議的行為,以及防止這種行為的辦法。」中國台灣省《公平交易法》第1條規定:「為維護交易和消費者利益,確保公平競爭,促進經濟之安定與繁榮,特製本法。」中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1條規定:「為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鼓勵和保護公平競爭,制止不正當競爭行為,保護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指定本法。」可見,各國競爭法的宗旨和作用都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的。本人認為價值功能多元是競爭法的重要特徵之一,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概括競爭法的作用:
(一)鼓勵與保護公平競爭
鼓勵與保護公平競爭是競爭法的宗旨和基本任務,它主要通過以下途徑來實現這一作用:首先,創制、完善公平競爭的社會條件。市場經濟的發展具有不平衡性,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以及不同時期的市場經濟,由於社會環境、歷史文化等的不同而各有特點。這些特點可能有利於市場競爭的開展,也可能不利於市場競爭的開展。因此,立法者總是試圖通過競爭立法,揚長避短,不斷創新,完善市場競爭條件,以此促進和保護公平競爭。其次,確立公平競爭的原則和制度。競爭法建立包括主體地位平等、自願競爭、公平競爭獎勵等原則和制度,為具體競爭行為提供模式,以規范、引導競爭者公平競爭,在制度方面為公平競爭提供保障。最後,保護競爭者的競爭權。一方面由競爭法明確規定競爭者的正當競爭權,界定競爭權的內容和范圍,即予以授權;另一方面,具體規定當競爭者的公平競爭權受到侵犯時的救濟措施與制度。
(二)制裁反競爭行為
競爭法在正面鼓勵和保護競爭的同時,還從反面對包括非法壟斷、限制競爭行為、不正當競爭行為在內的各種反競爭行為予以制裁和打擊,凈化公平競爭的外部環境,以充分實現其促進競爭的價值與功能。競爭法明確規定各種反競爭行為的性質、特徵、表現形式及法律責任,綜合運用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刑事責任三種方法對各種反競爭行為予以嚴厲打擊。同時,還建立了反競爭行為的檢查監督制度,從檢查監督的體制,到檢查監督的主體;從檢查監督的許可權分工,到檢查監督的方法、程序都有系統的法律規定,以保障對反競爭行為的全方位控制。
(三)保護經營者的合法權益
反競爭行為的客觀存在,直接增加了正當經營者的競爭風險和成本。尤其是一些具體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如侵犯商業秘密、商業誹謗、假冒注冊商標等,往往是不正當行為人直接針對競爭對手實施的侵權行為。多對競爭對手的合法利益造成嚴重傷害。因此,競爭法制裁、打擊各種反競爭行為,保護經營者的合法利益。
(四)保護消費者的合法利益
許多反競爭行為,在損害其他經營者合法利益的同時,還對消費者的利益造成嚴重危害。如通過假冒方式盜用他人商業信譽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會引起消費者的誤認、誤購;通過經營者的聯合固定價格的行為,會使消費者承擔不合理的高價;通過搭售或附加來排擠競爭對手的不正當行為,嚴重侵害了消費者的自由選擇權等等。因此,競爭法通過對競爭的調控,為消費者提供最大可能、最優質量、最廉價格的消費實惠,以實現對消費者利益的保護。
(五)保護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
反競爭行為在損害經營者、消費者個體利益的同時,還嚴重破壞市場競爭秩序、弱化競爭功能,抑制生產活力和生產效率,損害國家和社會的整體利益。更嚴重的是,當著壟斷和限制競爭行為的破壞達到一定程度時,會導致一國市場結構的嚴重失衡,甚至會動搖一國的經濟基礎。競爭法正是通過對競爭的有效保護,維護公平的競爭秩序、構建合理的市場結構,促進技術進步和國民經濟的穩定增長,以實現對國家和社會整體利益的保護。

『捌』 現代競爭法的重要作用

競爭法是伴隨著國家對市場主體的競爭行為的干預而形成的法律學科。從法律部門的劃分標准看,競爭法是現代經濟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屬於經濟法范疇。

彌補市場缺陷,需由政府在尊重市場經濟規律的前提下對經濟進行適度干預,經濟法恰恰適應了這―要求,它既突破了經濟是市民的私事、國家不幹預的觀念,又避免了計劃經濟中國家無處不在的缺陷。

競爭法主要以義務性規范和禁止性規范的形式來規定競爭主體的各種相關義務。 作為調整競爭關系的基本法律規范,競爭法的內容幾乎涉及所有的經濟領域和經濟活動,它從根本上維護了整個國家的市場結構和市場秩序,使競爭機制的作用能得以正常的發揮,並由此帶來國家經濟的繁榮和發展。正是如此,現代競爭法被一些國家的法學家們稱作國家的「經濟憲法」或國家經濟的「基石」。
競爭法在市場經濟中所發揮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第一,維持合理的市場結構,創造公平合理的競爭環境。市場結構是否合理,是決定競爭制度是否有效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國目前的市場結構形式的特點是以壟斷性競爭市場為主、壟斷市場和自由競爭並存。壟斷性市場是指沒有競爭或競爭程度很弱的市場。壟斷性競爭市場是既包括壟斷因素,又包括競爭因素的市場。這類市場的特點是並非所有的市場主體都可以進入,而必須達到一定的規模經濟水平,產品也存在著較大的差別,即客觀上存在進入市場的壁壘;但是,市場主體之間並不排斥競爭,相反,由於市場主體數量和規模的原因,相互之間的競爭強度更大,層次更高。自由競爭市場是指不存在進入市場限制、任何市場主體皆可參與競爭的市場。這類市場的大特點是參與競爭的市場主體數量多,競爭激烈。競爭法的任務就是要根據國家的產業政策和國民經濟的發展需要,規定反壟斷的例外適用,維持一些與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密切相關的行業的壟斷狀態;對其它部門和行業,則要規定企業兼並和控制的標准,嚴格控制企業間的協調市場行為和其他限制競爭的策略,防止經濟權力的過度集中。正是如此,競爭法的制訂和實施,有助於保持整個市場結構的合理性,為所有的市場主體創造一個公平合理的競爭環境。

第二,保護和鼓勵正當競爭,維護正常的競爭秩序。競爭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競爭作用的有效發揮,必須有相應的法律制度作為保障。一個沒有法律保障、沒有秩序規則進行規范的競爭,只能是混亂的、低效的甚至是破壞性的競爭。競爭法正是這樣一種法律規范:通過規定市場主體在市場競爭是應當遵守的基本原則,為市場主體提供對自己行為性質的價值並為其有效競爭指明方向;通過對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禁止性規定,約束市場主體的競爭行為,避免市場競爭中可能出現的無序和混亂;通過對壟斷行為的禁止性規定,防止消除競爭現象的出現,保持經濟結構的均衡和市場競爭的活力;通過追究壟斷和不正當的法律責任,制裁違法行為人,保護其他經營者的合法利益和正當競爭,維護社會正常的競爭秩序和經濟秩序。

第三,規范政府行為,為政府對市場競爭管理提供依據。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集行政權力和國有財產所有權於一身,政府既以公權者的身份來管理經濟活動,又以國有財產所有者的身份參與經濟活動,造成政企不分。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只能是公權利的代表,行使行政管理的權利,而不能以市場主體的身份直接參與競爭。政府對市場競爭的管理,必須以不妨礙市場競爭機制的正常發揮為前提,以彌補市場競爭的失敗為目的。因此,政府在對市場競爭行使管理職能的時候,只能由競爭法規定的職能機構按照職權和程序來進行,注意在彌補「市場失敗」的同時,避免管理行為的主觀性和隨意性,防止因過度干預而釀成「政府失敗」。

第四,協調經營者與消費者關系,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市場競爭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是經營者在一定范圍內為爭奪更多的消費者而進行的較量。因此,市場競爭與消費者的利益密切相關。市場競爭者的行為,無論是不正當競爭還是壟斷,都會直接或間接地損害到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而這些行為正是競爭法所禁止的行為,因此,競爭法在協調經營者與消費者之間的相互關系,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方面。同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玖』 你認為何為競爭法競爭法的本質是什麼

概念:競爭法是對客觀事物一般的、本質的特徵的反映,是對事物共同特徵版的抽象和概括。競爭權法的概念必須反映競爭法的本質特徵。按照一般理解,競爭法包括反不正當競爭法和反壟斷法。
競爭法是指市場經濟國家規范市場行為,保護和促進市場競爭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競爭法調整的社會關系是商品競爭關系。競爭是市場經濟最重要的運行機制。沒有競爭,市場就沒有活力,經營者就沒有動力

本質:市場競爭

『拾』 社會競爭是什麼

1.社會來是在特定環境下共源同生活的同一物種不同個體長久形成的彼此相依的一種存在狀態。
微觀上,社會強調同伴的意味,並且延伸到為了共同利益而形成聯盟。宏觀上,社會是由長期合作的社會成員,通過發展組織關系形成團體,在人類社會中進而形成機構、國家等組織形式。
2.競爭是個體或群體間力圖勝過或壓倒對方的心理需要和行為活動。即每個參與者不惜犧牲他人利益,最大限度地獲得個人利益的行為,目的在於追求富有吸引力的目標。
3.社會競爭就是個人或者群體為了在社會大環境下占據有利的地位,而採取的手段或者是方法,以此來獲得更多的利益

熱點內容
法律顧問刑事辯護 發布:2025-08-15 17:56:55 瀏覽:458
澳大利亞公司法律體系 發布:2025-08-15 17:46:58 瀏覽:262
涉外法規匯編 發布:2025-08-15 17:45:51 瀏覽:217
經濟法休假天數 發布:2025-08-15 17:43:05 瀏覽:399
楊欣律師 發布:2025-08-15 17:39:53 瀏覽:518
怎麼樣東莞市維正法律咨詢服務有限公司 發布:2025-08-15 17:37:03 瀏覽:667
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實施條例 發布:2025-08-15 17:33:14 瀏覽:119
司法鑒定十級標准 發布:2025-08-15 17:26:47 瀏覽:295
12小時連班違反勞動法嗎 發布:2025-08-15 17:26:00 瀏覽:804
艾滋病防治條例自幾日起施行 發布:2025-08-15 17:12:30 瀏覽: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