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新勞動合同法勞務派遣

新勞動合同法勞務派遣

發布時間: 2021-01-14 08:07:08

① 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對勞務派遣作具體規定

根據原勞動保障部 《關於非全日制用工若干問題的意見》(二)規定:「勞動者通過依法成立的勞務派遣組織為其他單位、家庭或個人提供非全日制勞動的,由勞務派遣組織與非全日制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按照這個規定,是可以對非全日制勞動者進行勞務派遣的。

但是為了避免用工單位規避勞動合同法律義務,侵害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其後的 《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 30條規定:「勞務派遣單位不得以非全日制用工形式招用被派遣勞動者。」這就明確禁止了對非全日制勞動者進行勞務派遣。所以,本案中公司不能將非全日制職工張某派遣到其他公司工作。


勞務派遣維權知識:

1、勞務派遣公司的設立規定

《勞動合同法》第五十七條規定,勞務派遣單位應當依照公司法的有關規定設立,注冊資本不得少於貳佰萬元。公司法規定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的最低限額為人民幣三萬元,法律、行政法規對注冊資本的最低限額有較高規定的,從其規定,勞務派遣公司注冊資本不得少於貳佰萬元屬於特別規定。

2、勞務派遣單位與被派遣勞動者訂立的勞動合同應當具備哪些條款

3、勞務派遣單位與被派遣勞動者訂立的勞動合同期限的特別規定

實踐中用人單位出於規避用工風險的目的,大量使用勞務派遣工,勞務派遣用工形式發展迅猛。一些勞務派遣單位為了逃避用人單位的責任,在勞動合同中不與勞動者約定具體的合同期限,而是將勞務派遣單位與用工單位簽訂的勞務派遣協議中約定的合同期限或用工時間作為勞動合同期限。

② 新勞動合同法生效前為什麼公司會讓簽勞務派遣合同

1、新勞動合同來法生效前公司會讓簽源勞務派遣合同,用人單位這樣的做法,就是想規避用工風險,把勞動關系轉移到勞務派遣單位,同時中斷員工的工齡,不過最高法院的解釋對此有特別的說明。
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四)》
第五條勞動者非因本人原因從原用人單位被安排到新用人單位工作,原用人單位未支付經濟補償,勞動者依照勞動合同法第三十八條規定與新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或者新用人單位向勞動者提出解除、終止勞動合同,在計算支付經濟補償或賠償金的工作年限時,勞動者請求把在原用人單位的工作年限合並計算為新用人單位工作年限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用人單位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屬於「勞動者非因本人原因從原用人單位被安排到新用人單位工作」:
(一)勞動者仍在原工作場所、工作崗位工作,勞動合同主體由原用人單位變更為新用人單位;
(二)用人單位以組織委派或任命形式對勞動者進行工作調動;
(三)因用人單位合並、分立等原因導致勞動者工作調動;
(四)用人單位及其關聯企業與勞動者輪流訂立勞動合同;
(五)其他合理情形。

③ 新《勞動合同法》對勞務派遣機構的經營資質有什麼新規定

最近在北京參加了一場《勞動合同法》修正案的公益巡講,會上易才專家表示,新《勞動內合同法》明確規定經容營勞務派遣業務,「應當向勞動行政部門依法申請行政許可」,「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經營勞務派遣業務」。同時,還進一步明確了經營勞務派遣業務應當具備的條件,包括注冊資本不得少於人民幣200萬元等其他條件。專家還解讀道,《勞動合同法》修正案中對企業經營資質的規定一方面提高了勞務派遣機構的准入門檻,另一方面對相關規定也做了進一步規范,這勢必將對規范完善勞務派遣制度、進一步貫徹實施勞動合同法起到積極作用。

④ 新勞動合同法的勞務派遣

14年的新勞動合同法不溯及你14年前簽訂的勞動合同,勞務派遣單位以新勞動合同法為理由版與你解權除合同是不成立的,你可以與用人單位協商簽訂新的合同,或去人力社會資源保障部行政部門去反映。另外,你與用工單位不存在勞動關系,重點在你與派遣單位簽訂的合同。

⑤ 新勞動合同法對勞務派遣的規定還有何不足

勞務派遣,是指勞務派遣單位與被派遣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後,將該勞動者派遣到用工單位從事勞動的一種特殊的用工形式。 在這種特殊用工形式下,勞務派遣單位與被派遣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但不直接管理和指揮勞動者從事勞動;用工單位直接管理和指揮勞動者從事勞動,但是與勞動者之間不建立勞動關系。實際用工單位與勞務派遣單位簽訂勞務派遣協議,勞務派遣單位與勞務人員簽訂勞動合同。
從保護勞動者的角度出發,《勞動合同法》對勞務派遣單位和用工單位規定了一些義務。 根據《勞動合同法》第58條、第60條的規定,勞務派遣單位對勞動者有以下義務:(1)勞務派遣單位應當與被派遣勞動者訂立2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按月支付勞動報酬;(2)被派遣勞動者在無工作期間,勞務派遣單位應當按照所在地人民政府規定的最低工資標准,向其按月支付報酬;(3)勞務派遣單位應當將勞務派遣協議的內容告知被派遣勞動者;(4)勞務派遣單位不得剋扣用工單位按照勞務派遣協議支付給被派遣勞動者的勞動報酬。
根據《勞動合同法》第62條的規定,用工單位對勞動者有以下義務:執行國家勞動標准,提供相應的勞動條件和勞動保護;告知被派遣勞動者的工作要求和勞動報酬;支付加班費、績效獎金,提供與工作崗位相關的福利待遇;對在崗被派遣勞動者進行工作崗位所必需的培訓;連續用工的,實行正常的工資調整機制;用工單位不得將被派遣勞動者再派遣到其他用人單位。
如果勞務派遣公司違反了上述的義務,你可以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權益。希望對你有幫助!

⑥ 新勞動法 勞務派遣

你屬於勞務派遣性質,不是廠方與你續簽合同,應該是按《勞動合同法》第五十內八條規定:
勞務派遣容單位應當與被派遣勞動者訂立二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按月支付勞動報酬;被派遣勞動者在無工作期間,勞務派遣單位應當按照所在地人民政府規定的最低工資標准,向其按月支付報酬。
如果勞務派遣單位要解除你的合同,這種情形是有經濟補償,應當由用人單位即勞務派遣單位支付給你。
經濟補償的標準是:
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准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

⑦ 新勞動法勞務派遣員工

「用人不管人,管人不用人」堪稱是「勞務派遣」最通俗的解釋。「勞務派遣」又叫勞務租賃,指勞務派遣單位招聘和管理職工而不使用職工,用人單位使用職工但不招聘和管理職工。 從法律關系來看,勞動者和勞務派遣單位簽署勞動合同,勞務派遣單位和用工單位簽署勞務派遣協議,涉及勞動者、用人單位(即勞務派遣單位)以及用工單位三方主體,法律關系較為復雜。

相對傳統的用工方式,勞務派遣具有不少優勢,表現在:使企業脫身於事務性人事工作,聚焦於核心戰略的管理、節省人工成本、規避社保風險等。因此,勞務派遣作為一種新型的用工方式,目前在國內得到很快的發展,在電信、銀行、建築、飯店等行業,以及一些勞動力密集型企業,勞務派遣的現象比較普遍。與此同時,規范勞務派遣的法律規定極少,基本上是立法的空白點,導致這方面的缺陷也逐步顯現,如同工不同酬、剋扣工資、亂收費、重大利益得不到保障等。然而,勞務派遣一直是勞動合同法立法過程中最大的爭議焦點之一。直到2007年6月29日,《新勞動合同法》通過,其中關於勞務派遣的內容最終定格,其中很多條款對用人單位和用工單位都存在不小的影響。

第五十八條 ……勞務派遣單位應當與被派遣勞動者訂立二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按月支付勞動報酬;被派遣勞動者在無工作期間,勞務派遣單位應當按照所在地人民政府規定的最低工資標准,向其按月支付報酬。

不幹活也要發工資,對勞動者是個好消息,但對很多小勞務派遣公司來說,由於資本實力不足,根本無法承受此筆費用,2008年1月1日即是大限。專家分析:「今後可能將有大批勞務派遣公司轉行或者倒閉。勞務派遣將受到遏制」。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對於大的勞務派遣公司,應該也有利好的一面,因為這可以看作是一次市場洗牌的機會,趁機擴大市場份額。從市場的角度,公司越大管理相對越規范,抗風險的能力也越強,從而更好的推動勞務派遣行業的發展。

另外,第六十條規定,「 ……,勞務派遣單位不得剋扣用工單位按照勞務派遣協議支付給被派遣勞動者的勞動報酬。勞務派遣單位和用工單位不得向被派遣勞動者收取費用」。這里又斬斷了勞務派遣單位亂收費之後。結合上述五十八條的內容,專家分析,「用人單位使用勞務派遣用工的預期利益與以前相比,將大為降低,勞務派遣用工的市場規模也將縮小。」

第六十二條 用工單位應當履行下列義務:……(二)告知被派遣勞動者的工作要求和勞動報酬;(三)支付加班費、績效獎金,提供與工作崗位相關的福利待遇;……

工資應該是由勞務派遣公司來發,用工單位只是起到一個告知義務。對於「加班費、績效獎金、以及有關福利」,則由用工單位發放。這里可能與稅法有些沖突。因為勞務工不是用工單位的員工,他們的「加班費、績效獎金、以及有關福利」不能作為用工單位的費用在稅前列支。如果用工單位因此要做納稅調整的話,按最新25%的所得稅率,損失不小。但如果統一走勞務派遣公司來代結這些費用,用工單位又會額外多一道營業稅。如何理順這種結算流程?這個問題也需要事前考慮清楚。

第六十三條 被派遣勞動者享有與用工單位的勞動者同工同酬的權利。用工單位無同類崗位勞動者的,參照用工單位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崗位勞動者的勞動報酬確定。

另外,這個條款對電信、銀行等行業,以及一些外企和民營企業的用工產生了很大挑戰,因為這些行業中的員工存在多種身份:正式員工、勞務派遣工、臨時工,雖然大家做的是一樣的活,但待遇相差很大,如果按條款執行,如何消化這些增加的成本?

用工單位可以考慮以下方法:

對內部人力資源體系進行系統的梳理,包括組織結構、崗位職責、業務流程等,從而在內部管理中規避這種同工不同酬的情況。由於這種梳理比較復雜,因此請一些專業的咨詢公司來操作比較合適。另外,時間方面,目前離明年1月1日已不到半年時間,而且企業一般都會在年底進行考核和作一些崗位調整,因此如果在8~9月份啟動項目的話,項目成果剛好可以與年底的績效考核結果一起落地,可以最大限度的減少員工情緒的波動。

考慮業務外包。業務外包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經營策略。即企業把內部業務的一部分承包給外部專門機構。其實質是企業重新定位,重新配置企業的各種資源,將資源集中於最能反映企業相對優勢的領域,塑造和發揮企業自己獨特的、難以被其他企業模仿或替代的核心業務,構築自己競爭優勢,獲得使企業持續發展的能力。採用這種外包方式之後,用工單位與員工已經從用工關系轉化為業務合作關系,已脫離同工同酬的管轄范圍。當然,如何外包?怎樣保證外包過程的和諧有序?這些都不是簡單的問題,企業如果要獲得一個合適的答案,與專業的咨詢公司合作為好。

第六十六條 勞務派遣一般在臨時性、輔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崗位上實施。

由於對上述三類崗位沒有明確界定,操作時如何把握?草案二審時,王祖訓委員就提出質疑:什麼叫臨時性、輔助性、替代性?這三性不是很清晰。 語焉不祥給法律的落地執行造成了困惑,希望權威的法律解釋盡快出台。另外,二審當中,「第六十五條勞務派遣一般應當在臨時性、輔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崗位上實施。具體工作崗位由國務院勞動行政部門規定。」但在四審中,最後一句話,即:「具體工作崗位由國務院勞動行政部門規定」沒了,不知立法者是出於什麼考慮。是不好統一規定?還是不想讓勞動行政部門來履行這個解釋權?莫衷一是。

第九十二條 勞務派遣單位違反本法規定的,由勞動行政部門和其他有關主管部門責令改正;……,給被派遣勞動者造成損害的,勞務派遣單位與用工單位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⑧ 關於新勞動合同法和勞務派遣的問題

我國勞動合同法對勞務派遣作了專門規定,結束了我國勞務派遣無法可依的歷史。
長期以來,由於我國勞務派遣單位的市場地位不明確,經營資質缺乏審批程序,多數勞務派遣組織與勞務承包或勞務中介混為一體,無序競爭和侵犯被派遣勞動者權益的情況較為普遍。
許多用人單位假借勞務派遣之名長期使用勞動者卻不與之簽訂勞動合同,藉此不給勞動者辦理社會保險;有的勞務派遣單位擅自剋扣被派遣勞動者的工資;更有甚者,某些用人單位還將其長期僱用的員工派遣到勞動中介部門,搞所謂的「逆向派遣」。
勞動合同法規定勞務派遣的目的,在於明確勞務市場主體的地位及權利義務,規范勞務市場秩序,維護被派遣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一、嚴格勞務市場准入,明確市場主體地位 勞動合同法第五十七、五十八條分別規定了勞務派遣單位的市場准入條件和市場主體地位,適當提高了勞務市場准入的門檻和勞務派遣單位的賠償責任,這對勞動者維權無疑是有利的。
勞動合同法施行後,一大批沒有勞務派遣資質的單位將被逐出勞務市場,勞務市場秩序將逐步得以規范。
勞務派遣是通過三方主體(用人單位、被派遣勞動者、用工單位)分別簽訂兩份合同(勞動合同、勞務派遣協議)來實現的。
依照勞動合同法第五十八、五十九條的規定,適格的勞務派遣單位必須履行簽約義務。
首先,要求它履行用人單位對勞動者的義務,與被派遣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使被派遣勞動者成為勞務派遣單位的員工,向被派遣勞動者支付勞動報酬和社會保險費,從而解決了勞動者在勞務派遣單位「空掛」的問題。
然後,勞務派遣單位再與用工單位簽訂勞務派遣協議,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和違約責任,依約將其員工派往用工單位從事勞務。
長期以來,勞務派遣用工模式使用工單位成本下降,許多被派遣勞動者的利益受到侵害。
勞動合同法的施行,無疑將使這一龐大的勞動者群體取得了明確的法律地位,為其維權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明確被派遣勞動者的權利 依據勞動合同法第五章第二節的規定,被派遣勞動者享有以下五項權利:一是依法簽訂和解除勞動合同的權利。
過去被派遣勞動者的此項權利往往被忽視。
現在他們依法有權要求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享受合同規定的權利,獲得勞動保障。
一旦勞務派遣單位違約,勞動合同就會成為維權的依據;二是按月領取勞動報酬的權利。
勞動合同法規定用人單位不得延期發放或者剋扣被派遣勞動者的勞動報酬,勞務派遣單位跨地區派遣勞動者的,被派遣勞動者享有的勞動報酬和勞動條件,按照用工單位所在地的標准執行。
該規定為解決勞資雙方現存的突出問題提供了依據,對維系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十分重要;三是知情權。
知情權是被派遣勞動者維權的前提。
被派遣勞動者有權知道自己被派往什麼用工單位、派遣期限、工作崗位,以及勞動派遣協議約定的勞動報酬、社會保險費的數額與支付方式等;四是同工同酬的權利。
被派遣勞動者在用工單位不是「二等公民」,他們享有與用工單位的勞動者同工同酬的權利,不得受到歧視或實行差別待遇;五是參加或組織工會的權利。
被派遣勞動者有權在勞務派遣單位或者用工單位依法參加或者組織工會,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三、建立勞務派遣監管和賠償制度 為加大行政監管力度,制止侵害被派遣勞動者權益的行為,勞動合同法第七十四條明確規定了相關行政部門的監管職權和法律責任
這對勞務派遣單位違反勞動合同侵害被派遣勞動者權益的違法行為是一種有效制約,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關注民生的立法意圖。
勞動合同法第九十二、九十五條分別引入連帶責任機制和國家賠償機制,對維護被派遣勞動者權益構成「三保險」,從而加大了維護被派遣勞動者權益的力度。
雖然用工單位與被派遣勞動者之間沒有合同關系,但用工單位是派遣勞務的直接受益者。
實踐中存在著用工單位違反勞務派遣協議的情況。
例如,拖欠勞務派遣單位勞務費,直接影響被派遣勞動者的權益。
在此情況下,用工單位承擔的是一種法定賠償責任而非違約責任。
在連帶責任下,被派遣勞動者既可以請求勞務派遣單位和用工單位共同賠償其遭受的損失,也可請求其中任何一個賠償主體賠償自己的全部損失。
相關行政部門違法行政或者不作為,造成被派遣勞動者損害的,也要承擔賠償責任。
四、對勞務派遣崗位的限制 勞動合同法借鑒國外的立法經驗,結合我國國情,對勞務派遣崗位做了適當限制。
勞動合同法第六十六條規定,「勞務派遣一般在臨時性、輔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崗位上實施。
」這樣規定的目的是盡量降低因勞務派遣付出的成本,促進用工單位直接與被派遣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使勞務派遣成為單位用工的必要補充。
不少歐洲國家針對勞動力派遣制定了專門法律。
日、英、德、法等國法律均允許採用勞動力派遣的用工形式,但對哪些企業、哪些部門、哪些工種可以採用這一形式做了限制。
譬如,法國法律規定,勞動力派遣只可適用於那些臨時性、季節性的崗位,而不能不加限制地擴大到整個製造業或者其他行業。
由此看出,我國勞動合同法第六十六條的規定符合國際通行做法。
五、勞務派遣立法與相關司法解釋的關系 2006年8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作出《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其中第十條規定:「勞動者因履行勞動力派遣合同產生勞動爭議而起訴,以派遣單位為被告;爭議內容涉及接受單位的,以派遣單位和接受單位為共同被告。
」這里的「勞動力派遣」即「勞務派遣」,「接受單位」即「用工單位」。
本條解釋是為貫徹勞動法,解決司法實踐中出現的相關勞動爭議而作出的程序性規定,勞動合同法關於勞務派遣的規定屬於實體性規定,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在審判實踐中應綜合適用。
尤其是在勞務派遣單位與用工單位依法承擔連帶責任的情形下,將勞務派遣單位和用工單位列為共同被告是必要的。
勞務派遣的法律用語應與勞動合同法的表述相一致。

熱點內容
懟法官死刑 發布:2025-08-16 00:11:40 瀏覽:430
古代法治詩詞 發布:2025-08-16 00:08:03 瀏覽:140
倉儲法律法規 發布:2025-08-16 00:06:48 瀏覽:335
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名詞解釋 發布:2025-08-16 00:06:46 瀏覽:159
勞動法規定的哺乳時間 發布:2025-08-15 23:59:50 瀏覽:736
趙孟道德經pdf 發布:2025-08-15 23:59:48 瀏覽:90
司法部升級 發布:2025-08-15 23:52:06 瀏覽:633
全法官迴避 發布:2025-08-15 23:47:04 瀏覽:853
政府法律顧問服務的難點 發布:2025-08-15 23:42:34 瀏覽:232
借條和借據哪個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8-15 23:38:43 瀏覽: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