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是以社會關系為內容的行為規范
『壹』 法律有哪些種類
刑事責任,是依據國家刑事法律規定,對犯罪分子依照刑事法律的規定追究的法專律責任。屬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類型:1、管制。管制是刑法規定的一種相對限制人身自由的刑罰,刑罰中最輕的一種。2、拘役。拘役是一種短時間限制人身自由的刑罰,由法院根據刑法對犯罪情節與危害後果較輕的人判處的刑罰判決,公安機關就近執行,一般為拘役所執行。3、有期徒刑。有期徒刑是刑法規定的一種對大部分犯罪人普遍適用的、高度限制人身自由的刑罰,刑期為六個月以上,十五年以下。4、無期徒刑。無期徒刑也即沒有期限的徒刑,是對罪行較重的人終身監禁的刑罰。5、死刑緩期兩年執行。對罪行特別嚴重犯罪人的罪行依法判處了死刑,但又不是必須立即執行的犯罪分子,宣告緩期兩年執行的刑罰。6、死刑。對罪大惡極,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的犯罪判處剝奪生命的極刑;一般採取注射、電擊、槍斃的方法執行,家屬可以收屍。死刑的執行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貳』 舉15個以上違反社會公德的行為
吐痰、隨地大小便、公共場所抽煙、隨意大小便、大聲喧嘩、公場大鬧、不排隊上車、佔座、隨地丟垃圾、旅遊地亂刻畫、說臟話、打架、汽車亂停放、垃圾不歸類、公場不管理好寵物。
社會公德是指存在於社會群體中間的道德,是生活於社會中的人們為了我們群體的利益而約定俗成的我們應該做什麼和不應該做什麼的行為規范。
與「私德」相對,這里的「公德」是指與國家、組織、集體、民族、社會等有關的道德;而「私德」則指個人品德、作風、習慣以及個人私生活中的道德,並且社會公德是維持良好人際關系的條件,衡量一個民族進步的標志。
(2)法是以社會關系為內容的行為規范擴展閱讀
遵紀守法是社會公德的最基本要求。也是維護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條件。
1、法律是對公民行為的必要約束及規范,是對道德的補充。自覺遵守法律法規、紀律,是社會公德最基本的要求。公共生活中人們要能順利地進行社會活動,就必須要有規矩可循,就必須遵循一定的行為規范;
2、每個社會成員既要遵守國家頒布的有關法律、法規,也要遵守特定公共場所的有關規定。人們只有依照法律、法規及紀律的有關規定行事,才不妨礙他人的正常活動,也保障自己所要從事的某項活動;才不會紿社會和他人造成損失和傷害,保持社會公共生活相對穩定和和諧,並保證社會的健康發展;
3、每個社會成員都應自覺提高法律意識、增強法紀觀念,自覺用法紀來指導和約束自己的行為,自覺履行法紀規定的義務,敢於並善於運用法律武器同各種違法亂紀現象作斗爭,並能正確運用法紀手段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真正做到知紀懂法,遵紀守法。
『叄』 如何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內容及其相互關系
一、主要內容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准則,這24個字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把它作為簡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第一層次,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在包含的核心價值觀的提煉。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這一層次的核心價值觀在國家與個人之間。以前我們把這一中間地帶稱之為「集體」。然而,在現代意義上,准確反映這一層面的社會形態,應當稱之為「社會」。把這一層面的價值訴求提升到核心層面,表明了我們黨的理論勇氣和智慧。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一層次主要是個人層面的核心價值觀,它從個人的政治道德、職業道德以及個人的德性品格這樣幾個方面,強調了作為一個社會主義社會的公民,應當具有的核心道德價值。
二、相互關系
「三個倡導」之間是內在融貫的統一體,維護社會的和諧有序運行,哪一層次的核心價值觀都不可或缺。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說到底,是億萬人民的幸福之所在。有了國家的強盛,才有全體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有了社會主義的高度民主政治,才可真正保障人民群眾當家做主的權利。
然而,這一核心價值觀所表達的理想追求,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然要通過市場、通過市民社會的發育來實現,因此,自由、平等、公正與法治的核心價值觀,就有著重大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最後,一個現代富強民主的中國,也必然是一個文明和諧的中國,一個公正秩序與法治的中國,而要實現文明、和諧與法治秩序,也離不開道德個體的支撐。
(3)法是以社會關系為內容的行為規范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原則
1、堅持以人為本,尊重群眾主體地位,關注人們利益訴求和價值願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2、堅持以理想信念為核心,抓住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在全社會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著力鑄牢人們的精神支柱。
3、堅持聯系實際,區分層次和對象,加強分類指導,找准與人們思想的共鳴點、與群眾利益的交匯點,做到貼近性、對象化、接地氣。
4、堅持改進創新,善於運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搭建群眾便於參與的平台,開辟群眾樂於參與的渠道,積極推進理念創新、手段創新和基層工作創新,增強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
『肆』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道德與法律的關系
道德與法律的關系如下:
一、法律是道德的法律化。即通過立法把國家中大多數的政治道德、經濟道德、社會道德和家庭倫理道德的普遍要求法律化,使之轉變為國家意志,成為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行為規范。
二、法律是道德的非法律化。道德與法律畢竟是兩種不同的社會行為規范,在一個國家或者一個社會的大多數道德已經或可以法律化的同時,也必須承認少數或者某些道德是不能法律化的。
三、某些道德要求既可以法律化也可以非法律化。目前,有的地方出現的見利忘義、不講信用、欺騙欺詐等現象,從一定意義上說明我國法律對於促進和保障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滯後。
法律對道德的促進和保障作用,主要是通過立法方式來實現某些道德的法律化,通過法律來確認和強化社會主義道德的價值訴求和規范實施。
(4)法是以社會關系為內容的行為規范擴展閱讀:
正確處理好道德與法律的關系:
對於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我們不能簡單地分割或統合,使二者絕緣甚至截然對立起來肯定不行,但混同亂用的做法也行不通。應當明確,依靠法律所建立的正義秩序,是任何一個社會都離不開的基礎。
同時應該看到,法律與道德二者各有各的邊界,道德是道德,法律是法律,它們有各自發揮作用的范圍,是完全不同的兩個范疇,不能簡單偏重於某一個方面。
我們既要贊美道德,更要信奉法律。法律並不排斥道德,相反,它可以促成道德生長。這個促成不是代替,而是為道德提供一個制度環境。
一個法治昌明的社會,才有望成為一個道德純凈的社會。就像是一片良莠不齊的草地,法治猶如一個農夫,用獵槍抵禦強權的侵奪,用鐮刀去除蔓生的雜草。這樣,美麗的道德之花才會芬芳開放。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毛磊專欄:道德與法律
『伍』 如何區分法律的規范作用和保護作用
法的規范作用和保護作用的區分依據是分類方式不同:
法的的規范作用是相對與法的社會作用來講的,具體包括對人們的行為起指引、評價、教育、預測和強制的作用。
法的保護作用也就是法的保護性規則,是相對於調整性規則而言。
法律一方面要規定哪些行為是合法的,即人們應當或可以怎樣行為·另一方面也要規定人們一旦做出違法行為應當承擔何種法律責任,受到何種法律制裁·前者通常稱為對社會關系的調整職能,而後者則稱為法對社會關系的保護職能
法的規范作用舉例:
1、指引作用舉例:法律規定了公民有創辦公司的權利,並且鼓勵公民去創辦公司.確定的指引,法律規定故意殺人是違法行為,他明確的指出來,希望人不要去從事故意殺人的行為。
2、評價作用,舉例,一個人殺了人,然後根據刑法的規定,就可以判定這個人的行為是否合法。
3、教育作用,對於一個人故意殺人行為的懲罰,不僅對違法者起到教育作用,而且對普通公民也起到了教育作用,讓他們知道故意殺人是不對的以至於不敢殺人。
4、預測作用,公民根據已有的法律對自己想要實施的行為進行評判,例如一個人想要殺人,但是刑法規定,殺人時違法犯罪行為,所以,他就不敢去實施殺人這個行為。
5、強製作用,法律規定對故意殺人的刑罰處罰,並對故意殺人者處以刑罰處罰,產生威嚇力,以此來強制人不敢實施故意殺人的行為。
法的保護作用舉例:
如張三因盜竊他人財物,被判處有期徒刑三年,就體現了法的保護作用。
(5)法是以社會關系為內容的行為規范擴展閱讀:
法的保護作用在刑法中的體現舉例:
《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條規定,盜竊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或者多次盜竊、入戶盜竊、攜帶凶器盜竊、扒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陸』 我是有限公司法人,在我不知情下其他股東用公司借款,蓋了公章但沒有法人簽字,是否生效,法人是否承擔責任
公司可以不承擔該債務。
法定代表人是指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組織章程規定,代表法人行使職權的負責人。通常是法人單位內部的正職負責人,如果沒有正職負責人,則為主持日常工作的副職負責人。
法定代表人的行為就是法人的行為,可以直接代表法人對外簽訂合同,在法院起訴應訴,以及參與處理其他法律事務。他在自身的許可權范圍內所為的一切活動,其法律後果由法人承擔。
個別股東只蓋公章沒有法人代表簽字的借款行為不能代表法人行為。該借款與有限公司(法人)沒有法律責任關系,公司可以不承擔該債務。
(6)法是以社會關系為內容的行為規范擴展閱讀:
公司章程的作用
1、公司設立的最主要條件和最重要的文件 。
公司的設立程序以訂立公司章程開始,以設立登記結束。我國《公司法》明確規定,訂立公司章程是設立公司的條件之一。審批機關和登記機關要對公司章程進行審查,以決定是否給予批准或者給予登記。公司沒有公司章程,不能獲得批准,也不能獲得登記。
2、公司章程是確定公司權利、義務關系的基本法律文件。
公司章程一經有關部門批准,並經公司登記機關核准即對外產生法律效力。公司依公司章程,享有各項權利,並承擔各項義務,符合公司章程行為受國家法律的保護;違反章程的行為,有關機關有權對其進行干預和處罰。
3、公司對外進行經營交往的基本法律依據。
由於公司章程規定了公司的組織和活動原則及其細則,包括經營目的、財產狀況、權利與義務關系等,這就為投資者、債權人和第三人與該公司的進行經濟交往提供了條件和資信依據。凡依公司章程而與公司經濟進行交往的所有人,依法可以得到有效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