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恢復原狀條款
『壹』 《合同法》中法律規定合同終止的幾種情形
一、合同法裡面合同終止的情形有幾種?
《合同法》第九十一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
(一)債務已經按照約定履行;
(二)合同解除;
(三)債務相互抵銷;
(四)債務人依法將標的物提存;
(五)債權人免除債務;
(六)債權債務同歸於一人;
(七)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終止的其他情形。
另外,債權人免除債務人部分或全部債務的,合同的權利義務部分或者全部終止;債權和債務同歸於一人的,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但涉及第三人利益的除外。
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後,當事人應當遵循誠信原則,根據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不影響合同中結算和清理條款的效力。
二、合同終止會產生怎樣的法律後果?
合同終止引起以下法律後果:
1.當事人之間的合同關系消滅;
2.合同雙方產生新的權利義務關系;
3.原合同當事人一方與第三人之間產生權利義務關系。
三、合同終止與合同解除有什麼區別?
1、適用范圍不同。合同終止只適用於繼續性合同,即債務不能一次履行完畢而必須持續履行方能完成的合同,如租賃合同、承攬合同、建設工程合同以及大部分以提供勞務為標的的合同;而合同的解除原則上只能適用於非繼續性合同。
2、適用的條件不同。合同終止既適用於一方違反合同,也適用於沒有違反合同的情況;而合同解除主要適用於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的情況。
3、法律後果不同。合同終止只是使合同關系向將來消滅,並不溯及力,因此不產生恢復原狀的法律後果;而合同解除可使合同關系溯及地消滅,因而產生恢復原狀的法律後果。
『貳』 承租方違約,但出租合同沒有約定店鋪恢復原狀的,可以要求其恢復原狀嗎
如果你有證據證明出租給承租人時的店鋪模樣,那依據合同法規定,承租人應該恢復原狀返還給出租人,不能恢復的徵得出租人同意後折價賠償。
『叄』 解除合同的相關法律條款
一、根據我國《合同法》的規定,合同解除分為協議解除和法定解除兩種。
1、協議解除是指在合同成立並生效後,當事人在平等自願的基礎上協商一致,解除合同。當事人可以在訂立合同時就預先約定好合同解除的情形,比如,買賣合同中約定「乙方逾期交貨的,如甲方不再需要,應在接到乙方通知後××天內通知乙方,解除合同。」也可以在合同履行過程中達成合同解除的協議,在未達成一致之前,原合同仍然有效。
2、法定解除是指符合《合同法》第94條規定情形,不必經對方當事人同意,就可以解除合同,但應向對方作出解除合同的通知。
協議解除合同應具備合同的有效要件:
(1)當事人具有相應的行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實;
(3)內容不違反強行法規范和社會公共利益;
(4)採取適當的形式。
二、合同期未滿,甲方單方面終止合同,乙方是否可以要求賠償
按照法律規定,甲乙雙方在不違反合同規定的情況下,任何一方在沒有經過雙方協商後擅自解除合同的,可追究其法律責任,造成經濟損失的可要求違規方做出一定得賠償。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一百零七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第一百零八條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合同義務的,對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
第一百一十二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在履行義務或者採取補救措施後,對方還有其他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
第一百一十三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
經營者對消費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三、最新資訊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第五百六十二條 【合同約定解除】當事人協商一致,可以解除合同。
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解除合同的事由。解除合同的事由發生時,解除權人可以解除合同。
第五百六十三條 【合同法定解除】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
(二)在履行期限屆滿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
(三)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主要債務,經催告後在合理期限內仍未履行;
(四)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債務或者有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
(五)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
以持續履行的債務為內容的不定期合同,當事人可以隨時解除合同,但是應當在合理期限之前通知對方。
『肆』 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四條恢復原狀有哪些情形
一、恢復原狀,是指要求國際不法行為的責任國採取措施使受到其不法行為損害的有關事物或局勢恢復到該不法行為實施以前的狀態的責任形式。這種責任形式一般適用於一國的國際不法行為給他國造成物質損害的情形,其具體措施按照損害的情況有所不同,通常包括歸還被掠奪或非法沒收的財產、歷史文物和藝術珍品,修復被非法損壞的使等。
二、廣義的恢復原狀是指恢復權利被侵害前的原有狀態。例如通過消除影響使被侵害的名譽權得到恢復。狹義的恢復原狀是指將損害的財產修復,即通過修理恢復財產原有的狀態。恢復原狀的適用以須有修復的可能與必要為前提,如玉碎即不能適用此種責任形式。恢復原狀在不同的場合適用具有不同的內涵。在合同法上,恢復原狀主要適用於合同無效、被撤銷或部分的解除場合,通過恢復原狀使當事人的權利義務狀態達到合同訂立前的狀態。在物權法上,恢復原狀作為物權請求權的一種,意在使權利人恢復對物的原有的支配狀態。在侵權法上,通過修理、重作、更換等方式使權利人的損失得以補償。
『伍』 試述《合同法》關於違約損害賠償范圍的規定
合同法第113條第抄一款規定:襲「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
《合同法》第113條賠償損失的方式: 賠償損失的方式有三種,一是恢復原狀,二是金錢賠償,三是代物賠償。 恢復原狀,指回復到損害發生前的原狀。例如借用人損壞了借用的收錄機,經修好後返還出借人,這里的修理即是恢復原狀。 違約後的恢復原狀,實踐中多顯有困難,故舉出金錢賠償,其簡便易行,是賠償損失的主要方式。金錢賠償時遇違約人資金困難,沒錢,若違約人有其它財產,可以折抵相應金額,代物賠償,即以其它財產替代賠償。 賠償損失的范圍可由法律直接規定,或由雙方約定。在法律沒有特別規定和當事人沒有另行約定的情況下,應按完全賠償原則,賠償全部損失,包括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直接損失指財產上的直接減少。 間接損失又稱所失利益,指失去的可以預期取得的利益。可以獲得的預期的利益,簡稱可得利益。可得的利益指利潤,而不是營業額。好律師網參考
『陸』 合同解除 已履行的部分要恢復原狀嗎
租期兩個月是有效的,就是說合同已經履行的部分有效。
其餘的部分,如果合版同當中約權定了違約金,那麼應當是承租人先支付約定的違約金,然後出租房退換其餘十個月的房租。依據是合同法第67條規定的,先履行抗辯權:當事人互負債務,有先後履行順序的,先履行一方未履行之前,後履行一方有權拒絕其履行請求,先履行一方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的,後履行一方有權拒絕其相應的履行請求。
而如果違約金條款約定的是「承租方如果違約則其餘房租不退(或者其中三個月房租不退)」那麼直接從約定就可以了。
『柒』 恢復原狀是物權保護行為還是債權保護行為
廣義來的恢復原狀是指源恢復權利被侵害前的原有狀態。例如通過消除影響使被侵害的名譽權得到恢復。狹義的恢復原狀是指將損害的財產修復,即通過修理恢復財產原有的狀態。恢復原狀的適用以須有修復的可能與必要為前提,如玉碎即不能適用此種責任形式。恢復原狀在不同的場合適用具有不同的內涵。在合同法上,恢復原狀主要適用於合同無效、被撤銷或部分的解除場合,通過恢復原狀使當事人的權利義務狀態達到合同訂立前的狀態。在物權法上,恢復原狀作為物權請求權的一種,意在使權利人恢復對物的原有的支配狀態。在侵權法上,通過修理、重作、更換等方式使權利人的損失得以補償。
債權保護也有恢復原則。合同之債,合同的違約責任有繼續履行、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 、重作、更換。 法定之債因侵權、無因管理、不當得利而產生,保護方式有賠償損失、停止侵害排除妨礙、 修理、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賠禮道歉。
你只要理解,物權屬於絕對權對世權,債權屬於相對權對人權,這樣的就差不多明白其中的法理,我講的不一定對,畢業好多年了,也沒怎麼接觸法律了。
『捌』 恢復原狀不屬於違約責任是什麼意思
您好,廣義的恢復原狀是指恢復權利被侵害前的原有狀態。例如通過消除影響使被版侵害的名譽權得權到恢復。狹義的恢復原狀是指將損害的財產修復,即通過修理恢復財產原有的狀態。恢復原狀的適用以須有修復的可能與必要為前提,如玉碎即不能適用此種責任形式。恢復原狀在不同的場合適用具有不同的內涵。
在合同法上,恢復原狀主要適用於合同無效、被撤銷或部分的解除場合,通過恢復原狀使當事人的權利義務狀態達到合同訂立前的狀態。在物權法上,恢復原狀作為物權請求權的一種,意在使權利人恢復對物的原有的支配狀態。在侵權法上,通過修理、重作、更換等方式使權利人的損失得以補償。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玖』 約定解除租賃合同 可以請求恢復原狀嗎
您好,應區別情況分析。
一、雙方對返還租賃物的狀態有約定的,按約定履行。
我國《合同法》第二百三十五條規定:「租賃期間屆滿,承租人應當返還租賃物。返還的租賃物應當符合按照約定或者租賃物的性質使用後的狀態。」根據該條規定,對租賃物返還狀態優先適用雙方的約定。若雙方約定返還租賃物時,以租賃物裝修後的現狀返還的,承租人不承擔恢復原狀義務。若雙方約定承租人在返還租賃物時須恢復原狀的,則承租人須承擔恢復原狀義務。
二、出租人未同意裝修的,承租人承擔恢復原狀義務。
我國《合同法》第二百二十三條第二款規定:「承租人未經出租人同意,對租賃物進行改善或者增設他物的,出租人可以要求承租人恢復原狀或者賠償損失。」因此,承租人擅自對租賃物進行裝修的,承租人承擔恢復原狀義務。
三、出租人同意裝修的,租賃合同期間屆滿時,承租人應承擔恢復原狀義務。
承租人裝修租賃物,是為了經營需要。若出租人不同意承租人對租賃物進行合理裝修的,則承租人無法使用租賃物,也就無法達到訂立租賃合同的商業目的。出租人同意承租人進行裝修僅表明承租人在租賃期間對租賃物有權進行裝修並予以使用租賃物。在租賃合同終止時,承租人的裝修不一定符合下一個承租人的需要,出租人繼續出租時,需拆除現有裝修,這一折除義務不應當由出租人承擔。因此,承租人經出租人同意對租賃物進行裝修的,在租賃合同期限屆滿時,承租人應承擔恢復原狀義務。
四、出租人同意裝修的,若由於出租人違約致使租賃合同解除的,承租人不承擔恢復原狀義務。
承租人經出租人同意,對租賃物進行裝修,其目的是為了在租賃期間進行商業經營。但若由於出租人違約,致使租賃合同提前解除的,則承租人不承擔恢復原狀義務。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